東西建築十講

東西建築十講
定價:350
NT $ 200 ~ 316
  • 作者:漢寶德
  • 繪者: 李乾朗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3-04-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201596
  • ISBN13:9789863201595
  • 裝訂:平裝 / 220頁 / 17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穿古越今,盱衡東西,建築史上最菁華筆記! 
  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現代建築史+當代建築=《東西建築十講》
  漢寶德建築與文化的美學對話!

  十講緣起於十多年前門生姚仁喜的提議,經過夏鑄九的促成,姚仁祿的積極運作,還找來台灣古蹟專家李乾朗跨刀作畫,終於重現一代大師風采!

  漢寶德先生對台灣的建築界與文化界影響重大而深遠,他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的主要舵手,他更是台灣極少數能學貫中西、論述建築史的一代大家。本書由漢寶德先生親自執筆,歷數每個關鍵年代在歷史的洪流之下,文明積累與創新的力量。

作者簡介

漢寶德Pao Teh Han
  
  1934年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文建會顧問、教育部諮詢委員等。

  漢寶德先生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接軌國際現代建築的重要學者。畢生以建築為己任,思考空間與人文的關係。為了普及科學教育,他花了12年的時間籌設完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擔任首任館長,以創新規劃與深厚學養,將科博館經營成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館。任台南藝術學院創校校長,倡言美感是文明的基石,重啟華人社會對藝術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視。

  獲得多項殊榮: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建築獎、教育部頒一等文化獎章、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國家文藝獎第一屆的建築獎、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文化部第二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評選委員特別獎:終身成就獎。

  著有《築人間》、《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漢寶德談美》、《寫給青年建築師的信》、《設計型思考》等諸多作品。

繪者簡介 

李乾朗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歷任《建築師》雜誌主編、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董事等,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多年來致力於古建築調查研究工作,培養古蹟維護的專業人才,推動兩岸建築交流並出席各縣市政府之古蹟評鑑或文資會議,盡其所能地為台灣古建築的保存與未來發聲。2011年榮獲第十五屆台北文化獎。

 

目錄

楔子 姚仁祿 敬序
自序

01第一章中西建築分道揚鑣
西方文明所產生的東地中海地區,與中國文明所由生的黃河上游地區,都是雨量適中,林木繁茂、適於居住的地方,可是對於建築的創立,最重要的是地質的構成。地中海東部沿海是石材的山嶺所構成,而黃河上游則基本上是黃土堆積而成,因此在建築上就產生了基本的差異。我們可以想像生活在這兩種不同地景中的人類,為了經營自己的生活空間,會有怎樣的差異?

02第二章 壯麗的帝國建築
東方的秦漢帝國是建立在帝王的強力征服之上的。當秦始皇征服眾國時,他想到的只是權力統治全國。所以在成功之後,他所展現的就是帝王的無上權力。西方帝國的統治者是以希臘的城邦文化為基礎的。在地中海文化中,城邦的領袖是在市民的擁戴下建立起來的。他們的神是有人性的,而市民的精神生活是以藝術來娛神。因此過著團體的、以美的追求為中心的共同生活。

03第三章 宗教建築形式的開拓
佛教在精神上是出世的,進入社會,助人為善,與世無爭,高僧的修為如行雲流水。但基督教在成為國教前,教徒們宣揚教義已充滿了鬥志,成為國教後,僧侶的體系與政府的統治體系相結合,是權力的表現。這兩種不同的宗教精神,呈現在建築的功能上,形成強烈的對比。

04第四章 黑暗時代與唐宋帝國
在政權分散的時代,宗教的力量就會上升。羅馬產生了一個宗教領袖,教皇,漸漸可以干預俗世事物。這種權力與俗世沒有兩樣,在教皇之下,各地都有主教,掌理地方的教務,教會的力量成為民間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支柱。這時候,俗世的文化徹底消失,基督徒自虔信的修道者,與東方的出家眾一樣,建立起出世的文化。

05第五章 近代來臨前的東西方世界
在歐洲,中世紀的末期是基督教文明的最盛期。這是民族國家建立的階段。……
擺脫了教會的控制,自由的心靈在宗教信仰上表現了更大的力量。在過去,教堂是修道院的專屬建築。如今市鎮有了自主的權力與財力,就希望擁有自己的教堂。市鎮人民的宗教熱潮形成一股建造教堂的風氣,各地互相比賽建築技術的精巧與空間之宏偉,因此在短短時間之內,歐洲各地的大教堂如雨後春筍般遍地萌發。

06第六章 近世文明的曙光
在歐洲,人文主義的風氣吹散了沉迷的宗教信仰,建立人文世界的同時,中國進入專制帝權高漲的明代。在宋代,雖然也是專制體制,帝王對文人有一定的尊重,他們自己通常也喜愛藝文,所以文人與政府保持一定的互相尊重關係。到了元代,為了鞏固統治,才有對文人的疏離,使文人對政府的統治力量,產生失望與冷淡的態度。

07第七章 王權鞏固後的世界
中國易服之後,專制王朝穩固,讀書人再度以較正常的態度參與科舉,回到政府服務,但在文化的本質上沒有什麼改變。……西方的文明已邁出第一步,其效果也在此時經由耶穌會教士傳來中國,甚至感動了清朝的皇帝,卻因難為保守的士大夫階級所接受,未能受到正面的影響。不知不覺間,就在西方船堅砲利的壓迫下,成為可憐的落後國家了。

08第八章 現代世界的來臨
歷史家羅斯金感覺到建築的社會性,回到古典不是辦法,利用機器也不是辦法,要找到建築的真實,結合美學與社會因素。……羅斯金的觀念為摩里斯所推動實現,被稱為工藝運動(Art & Craft Movement),且自建築推廣到生活設計的層面,一時影響甚廣。但是,在思想上很成熟的理論,用來抵抗時代的潮流,反對機械的介入與生產的原則,長遠地說是不可能成功的。這一點,要等待現代建築運動的來臨了。

09第九章 鄉愁的後現代
在現代建築中,本來就有地域風格的一支,只是地域主義是按照各地的地理條件,在氣候、地質、風俗等獨特性的考慮下所做成的理性判斷。而後現代的地方性則以各地傳統的造型為基礎,因兒時記憶而做成感性的決定。雖然類同復古,卻不是為復古或國族象徵,而是為滿足感情上的需要。

10第十章 當代與未來
中國大陸自上世紀八○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全力吸收西方的當代建築,恰逢數位時代開臨,他們又擁抱西方的名師,因此雖無法產生自己的創造風格,卻移植了不少西方的作品,在整體表現上遠遠超過台灣。台灣在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上,在上世紀末突飛猛進並不落後;但是在運用高科技到生活上卻顯然有相當落差,尤其是在建築方面。

 

序言

姚仁祿 大小創意齋創意長

  對設計,我能有點小成績,要感謝:
  1)父母生我,讓我幸運的擁有,可以思考的腦袋。
  2)父母育我,讓我自幼,不知覺的,浸淫在,可以「豐富閱讀」與「自由思考」的環境。
  3)父母許我,自主決策,以東海大學建築系為第一志願,在學風自由的浪漫校園,遇見了恩師漢先生。

  漢先生的學養與風範,對我的設計人生,起了兩個大的作用:

  其一、漢先生的「設計方法」教學,是我「設計思考」的重要啟蒙,讓我在少不更事的年紀,就有機會理解,設計,是嚴謹思考的結果,而不只是瀟灑揮筆的美麗圖畫。

  其二、漢先生的「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以及「近代建築史」教學,對人類的建築行為邏輯與人類文化的發展脈絡,都能以其豐富的學養,深入而淺白的剖析;也因此,讓我能在大學那幾年,隨著每堂課的光陰飛逝,逐漸形塑了,我畢業後,從事設計事業時,穩固的「文化人格」。

  漢先生離開建築教學之後,投身博物館志業,我總為後來的建築學子,深覺惋惜。因為,他們沒有機會,親炙漢先生腦中,文化學海的廣闊深厚,與歷史巨浪的澎湃飛揚。

  我在大愛電視服務那幾年,一有機會,就嘗試,邀請漢先生錄製建築史的節目,我心想,通過大眾媒體,漢先生的節目,將能讓更多的人,從人類文化史的角度,理解建築之美,進而欣賞建築設計的好壞,而不要讓媒體上,多數房屋銷售廣告所呈現的胡言亂語所迷惑。

  可惜,因緣,沒有成熟,那幾年,漢先生都沒答應。

  舍弟仁喜六十生日,辦了一個有趣的晚宴,席間,巧遇漢先生,我又提起,請漢先生開建築史課程的構想(可見我這個摩羯座屬牛O型血的人,有多固執)。這次因緣不同,老友夏鑄九在旁鼓舞,也許是,一群老學生在旁央求,漢先生這次首肯了!

  機不可失,次日,我趕緊聯繫高希均教授,提出構想,請漢先生開講十堂的「東西建築史」,講課內容出版,講堂錄影製作網站,希望從文化的角度,欣賞建築,而不是從地產的角度看建築;高教授不只支持,還親自與王力行發行人及遠見天下文化、大小媒體的同仁一起,走訪漢先生,提出「東西建築十講」的詳細說明,再獲漢先生首肯。

  這次,因緣不只成熟,過程也極順暢。

  一方面,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同仁用心用力,課程報名迅速額滿;另方面,漢先生迅速擬就講稿,我們依據講稿,製作課程投影片,漢先生巨細靡遺,逐頁審視、修改照片,調整文字,並且,耐心的為我們說明,必須調整的道理,六十幾歲的我,在旁看著這位七十幾歲老師的用心教導,時光,似乎回到從前,那個我們都還二、三十幾歲的單純時代。

  歷史,總是將機遇,不漏痕跡的藏在偶然之中,仁喜六十生日那個晚上,是個偶然,我多年來沒有放棄過的心願,在那個夜晚得以實現。

  這本書出版之後,我的下個心願,就是設計一個以東西建築歷史為核心,以二十一世紀網路科技為基礎的網站,讓這個網站的有心讀者,能以漢先生的建築文化學養為起跑點,一棒接著一棒,讓建築文化的厚實,透過歷史的探討,更加波瀾壯闊。

  當然,如果,我還可以有個心願的話,那就是,網站上,會有漢先生的「Talk of the Week」,每個星期,錄製一段三分鐘的話。送給地球上,與他有緣的人,談建築、談人生、談過去、談未來....

  歷史,總會將機遇,不漏痕跡的藏在偶然之中……
  我還是,深深相信。

前言

漢寶德

  我學建築,原本應該集中心力研究建築才是,卻在學生時代即對建築史發生興趣。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對文史的興趣,同時因我在進入建築系不久即生肺癆而休學,在家養病時,讀了些建築史的書。也就是這些「因緣」,使我在學校時即喜歡辦雜誌評論建築,畢業不久,即以助教的身份開建築史的課程。  

  恍然間半個世紀過去了,出國留學時想學建築史不成,卻於回國後,一直在大學教建築史,包括中、外,實在因為國內沒有建築史的專家,不得不由我充數。在國外,建築與建築史是兩個不同的專業,在我國,則依中國的習慣,歷史是一切專業理論的基礎。因此,我講授建築史直到我完全離開大學課堂的那一天。想不到,我與建築史結了不解之緣。可是我必須承認,我寫了幾十年的建築相關的評論,若沒有這一點歷史的底子是不可能的。
  
  二O一二年的春天,由於某一機緣,主持「大小創意」的姚仁祿怕我閒來無聊,要我在天下文化的人文空間對公眾講一次「中西建築文化」。這個想法立刻得到高希均兄的支持。我雖一再表示已經年邁,身體時有不適,他們遂帶我去看了中醫師,認為我上幾堂課應該沒有問題。在他們的鼓勵之下,我的癮頭又上來了。

  按照仁祿的計畫,我要上十堂課,以中、西對照的方式講世界建築。他已準備好了綱要,使我不能不積極動手,就把他的以年代架構的綱要,改為文化變遷的十個段落。我考慮了對聽眾的價值,決定把內容架構在以希臘、羅馬文化為起點的西方建築,與以中國黃河流域文化為起點的東方建築的對比上。自雙方的各自發展,到東方的西方化,十堂課可以勾畫一個大概的輪廓。下此決定後,就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寫了講義。

  在大學上課是沒有講義的。但是這十堂課雖然很短,卻涵蓋了在課堂上的三門課: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現代建築史,還加上當代建築。這樣廣大的內容,收納在短短的十次演講中,我必須先打好稿子,才能對得起聽眾,他們很可能是抱著很高的期望前來聽講的。我寫講義的另一個想法是,也許可以上課時發給他們,供他們回家後複習,再聽下一堂。

  沒想到「大小創意」的朋友們決定把它印成一本書。講義成書亦未嘗不可,但在聽了我現場演講後,他們認為我講的內容有些在講義中並未出現,應該酌量把它們加進去,這樣一來工程就大了。使得講義無法在上課時發出,而且延了半年,才能與讀者見面。可以想見,文字的重編加上配圖是很麻煩的作業還找請李乾朗教授畫了插畫,他們居然很耐心的完成,是不是值得花這個功夫,我自己倒懷疑起來了。
  
  總之,我很高興這樣一次系列演講最後用一本書的方式呈現。在十講完畢後我收到十幾位學友寫來鼓勵我的卡片。謝謝大家,希望這本書在「大小創意」的加持下,能對建築文化的傳播有些微貢獻!

於空間文化書屋

 

內容連載

公民與獨夫之間

東西方兩個帝國最大的差異是文化的根基。


東方的秦漢帝國是建立在帝王的強力征服之上的。當秦始皇征服眾國的時候,他想到的只是權力統治全國。所以在成功之後,他所展現的就是帝王的無上權力。他焚書坑儒,連文化都被視為敵人,因為讀書人不易統治。這樣的帝王當然無法長久,但後來的漢帝,雖然略有修正,開始利用讀書人來治國,但在骨子裡,仍然是以維繫他的王權為重的。讀書人其實都是統治王朝的幫兇。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毛澤東所建立的共產王朝。毛是一直以秦皇、漢武為心目中的典範的統治者。

西方帝國的統治者是以希臘的城邦文化為基礎的。在地中海文化中,城邦的領袖是在市民的擁戴下建立起來的。他們的神是有人性的!而市民的精神生活是以藝術來娛神。因此過著團體的,以美的追求為中心的共同生活。統治者為了市民群體的利益,尊重思想家與藝術家。羅馬人自希臘學來這一些,而且延續了希臘的傳統,把公民精神發揚光大。西方人所重視的公民文化權,是源自於此時。現代社會所立基的民主觀念也自此起源。

由於這樣不同的背景,在東方所發掘的帝國遺址若不是宮殿就是墳墓。阿房宮的基址沒有完全理清,但試掘的台基已有五十幾萬平方公尺。史記上記載「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這些文字足以說明秦始皇這種統治者,役使數十萬勞工,使用全國的財力,只是建造他夢想中的居處。當然不只是居處,讀一下杜牧的「阿房宮賦」就可知道,當年「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盛況,甚至被誇張的視為「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他不只建阿房宮,還利用全國的力量建個人陵寢,以便死後仍然可以享受榮華與統治的權力。這個墳墓還在,尚未發掘,陵前的附屬設備已經挖出來的,全世界聞名的秦俑坑,其規模已足以驚人了。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國人受到多大的迫害。我於二十年前去參觀,俯視成行成列的陶俑群,一點驕傲的感覺都沒有。這是中國歷史上的恥辱。孔孟的人文精神被他完全拋棄了。

不只是阿房宮,漢代帝王的宮殿都沒有留下什麼痕跡。著名的漢宮,長樂宮、未央宮,目前只能看到一些瓦當。漢武帝所建幾可媲美阿房的建章宮與上林苑,也只能靠我們想像。上林苑中的水池、昆明池,大到可以訓練水軍,又有離宮數十處,可想而知其規模之大,非今天所可見。對於這個時期建築的理解,只有靠墓葬中發掘出的陪葬明器。

在貴族的墓裡發掘出的建築模型,照理說應該是上流社會建築的風貌。由於明器的數量很多,已可以看出當時建築的外觀與結構。明器的發現,南到廣東,北到河北,西到四川,西北到甘肅,可見建築的形制已經成熟而且全面化。今天所見的抬架式,干闌式木構,與明器上所見幾乎沒有分別。在中原的建築上,斗抖系統與四落水的瓦頂,甚至一般板瓦與高級的筒瓦、正脊等都已經完備了。我們可以說,漢帝國是中國建築體系全面完成的時代,只是沒有具體的建築為佐證而已。
但是今天所見的古羅馬遺跡就大不相同了。

今天看古羅馬城,尚有很多建築物保留下來,這些建築不是皇宮,而是供市民所用的公共設施。羅馬城與極盛時期的漢長安比較,不過三分之一,其中心地區為廟宇廣場集結之處與公用建築集中之處。廟宇廣場通常是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迴廊,一端是某神的廟堂,或大會堂(Basilica),堂前是廣場。廣場(Forum)的用途與希臘的Agora(市集)相近,除祭神之外可以用為市場,可以用為市民會場。這些廣場以老羅馬廣場為核心。這裡有各類紀念建築,如記功柱、凱旋門,及開國早期的一些小型廟宇,是很熱鬧、很美觀、很有公民性的市中心。在以帝王為名的廣場群之外,是公用建築群分布之處。

羅馬的帝王非常在乎市民的福祉,他們所建的公共建築有兩大類。其一為公共浴場。羅馬為市民提供的浴場很充分,使每位市民都可享受到運動與洗浴的樂趣。浴場內除了冷、熱、溫水浴池外,還有演講廳、表演廳與圖書館及戶外運動場。戶內在適當的地點,以自希臘運來的大理石雕刻為裝飾。最大的浴場,卡里開拉大浴場每次可容納一千六百人。浴場所需的水為自遠處山上引來,為此,帝國建造了龐大的引水橋,引進浴場一端的蓄水池裡。而浴場的下面則有非常先進的加熱系統及供水管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7
    $200
  2. 二手書
    63
    $220
  3. 新書
    7
    $245
  4. 電子書
    75
    $263
  5. 新書
    79
    $277
  6. 新書
    79
    $277
  7. 新書
    9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