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靈修學

行動靈修學
定價:280
NT $ 246 ~ 252
  • 作者:巴默爾
  • 原文作者:Parker J. Palmer
  • 譯者:張玫珊
  • 出版社:校園書房
  • 出版日期:2013-07-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983279
  • ISBN13:9789861983271
  • 裝訂:平裝 / 25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人只要活著,就有各種行動。

  然而,日復一日的行動生活,不時承受各種風險、壓力、束縛。工作時,難免有達不成目標的失敗可能;想要發揮創造力,可時限緊迫,外加老闆專制、資源匱乏;用心關懷的對象不能領會你的好意,甚至反過來傷害你。我們轉個不停,卻像大機器中的小齒輪;時間表滿滿滿,卻始終覺得裡面有個空蕩蕩的地方;滿腔熱血,想用行動改變世界,但到頭來,這世界真的改變了嗎?

  自主在哪裡?自由在哪裡?從心而生的喜悅滿足,又在哪裡?

  所以,我們需要行動靈修學。

  本書作者巴默爾,以其親身經歷與獨到洞見告訴我們:這種種問題,起因於人往往根據假象來行動,違背了內在的真實,也悖離了外在的真相,以致失去真正的自由與力量。父母家庭的塑造、社會文化的灌輸、膨脹的自我意識等等,會製造各式假象幻想。巴默爾並博引六篇故事,從《莊子》到《聖經》,從東歐到瓜地馬拉,帶我們進入不同的視角、傾聽不同的聲音,一步步接近掩藏在破碎假象之下的整全真理,將最平常的工作、創作、關懷生活,轉化為最有力的行動,找回充滿生命、真正活著的喜悅。

  《詩經.大雅》有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形容萬物順應天性而動,各得其所。且讓這本《行動靈修學》帶你踏上一段旅程,探索有關自己,他人,世界的真實本相,自由自主活出鳶飛魚躍,海闊天空的生命。

作者簡介

帕克.巴默爾(Parker J. Palmer)

  一九三九年生於芝加哥。他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社會學博士後,投身社群組織工作,也於大學任教。後來因為在各方面感到身心俱疲,遂前往一個貴格會的隱修中心,本想用一年時間休養生息,卻在那兒待了十一年,過著個人靜默、禱告、團體勞動生產,近乎修士般的生活,探索人生召命何在。他曾兩度罹患臨床憂鬱症,深刻經歷到生命的上坡與下坡,光明與黑暗。

  這段時期的領受,成為日後巴默爾寫作、教學,推動教育與社會變革等公益事業的重要基礎。一九九八年,全美一萬名教育工作者評選他為高等教育界最具影響力的三十位領袖之一,且名列十年來決定教育議程發展的十大關鍵人物。至今,巴默爾仍持續寫作、演講,並開辦網路工作坊、使用臉書等社群媒體,為全世界無數心靈帶來深刻啟發。

 

目錄

推薦序:活得精彩∕蔡元雲醫師
導讀:深化自己的靈命之旅∕周學信教授
第一章 行動靈修學:全然充滿生命
第二章 行動與默觀:悖論的兩極
第三章 〈行動生活〉:行動的陰暗面
第四章 〈雕刻師〉:行動的典範
第五章 〈天使〉:行動,失敗,受苦
第六章 〈耶穌在曠野〉:行動的誘惑
第七章 〈五餅二魚〉:「匱乏」或「豐盛」的行動
第八章 〈受到復活的威脅〉:死亡或新生命
 

導讀

「充滿生命、真正活著」-巴默爾的行動力武功心法∕馮國強(校園書房出版社行銷企劃)

  「出手之快,拿捏之準,勢道之勁,無一不是第一流高手的風範。」筆者愛極金庸,這是金庸對高手的定義。

  《行動靈修學》的作者巴默爾(Parker J. Palmer),就是這樣的高手。事實上,修士在西方兩千多年的基督教傳統中,因為將生命和信仰都武動得厚渾有力,就被稱為「靈性的武士」,對人類的文明和信仰作出高手風範的貢獻。而巴默爾更是這種高手的當代演繹。這位被稱為行動力大師的高手,以靈性修為走進當代的上帝世界,同時為教會內外的行動世界賦予新的視野高度與厚度。

  自基督教傳統中而出的高手

  「山中日月長,見主天地大」,高手的傳奇都是從天地開始。當代靈修大師梅頓( Thomas Merton )的名著《七重山》,是巴默爾靈性世界的起點,在隱修傳統的啟迪下,巴默爾選擇舉家離開學術領域,開始十年內省隱修士式的生命操練:靜默(silence)、獨處(solitude)、默觀(contemplation)、凝神(centeredness)。中世紀的教會領袖多出自修會的訓練,奠下其後一生事奉的內在功力和修為,這段隱修歲月對巴默爾而言,也如同主耶穌總在時候退到曠野安息禱告,摩西四十年曠野牧羊安息沈澱,開展了他日後從個人「內在生命旅程」的角度,審視、思考個人與群體,以及外在社會的「行動生活」探索基礎。

  在隱修的生活當中,巴默爾慢慢發現自己其實最適合的還是「大隱隱於市,無招勝有招」的日常生活。他發覺看似最日常世俗的生活,最常見的行動關顧;養育孩子、經營公司、操作電腦、志願賑濟饑民、寫一本書、深入思考、哀悼追思、甚行為和平而遊行,其實可能更是一處處皆可見上帝的豐盛世界,真正高手的精采在於見修為,更見到自己;見到自己,更把觸到世界,身處日常世界的我們,更可以做的,或許是一個沒有修士袍的修士、一個看似不是高手的大師。

  巴默爾發覺,行動與隱修根本是一體兩面,把行動與隱修放在對立的位置是沒必要的,不管在理論還是實踐,「隱修默觀」和「行動」並非矛盾對立,相反的,這兩者是既可以、也應該是相合、並且互相整合的創造性張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召命,只要認清自己的召命,便不應該拘泥於某種形式、某類招式的屬靈之路。即使是影響巴默爾最深的梅頓,在修道院中也仍竭力保持一個行動者的精神稟賦,經常與在位掌權者交戰,與爭取公義、和平運動者成為良師益友。

  於是巴默爾轉而投入對於「行動生活」的探索,他說「自己在世上該走的人生道路是『投身行動』(activism),而不是『隱修生活』(monasticism)。」「教導、寫作、周遊四方,和一群分佈很廣的同行及朋友們一起開展計劃,倡導自己所關心的理想目標。」,對他來說,行動生活讓生命有可能發現自我和周遭的世界,試驗和成長自己的能力,與世界感通連接,創造一個可生活可經歷的世界。

  投入行動生活的「無招勝有招」

  在巴默爾的生命中,同時有之前的隱修,和之後的投入行動,便是「無招勝有招」的具體示範。隱修是招、行動是招、將兩者對立更是不必要的招式對立,唯有在上帝的寬廣創造裡,讓行動與隱修結成一「整全」(wholeness),彼此整合,無框無分,如此生命在上帝的創造性交織和帶領中,才能夠出入自如,生生不息,大師曰之這又可叫「行動中的默觀」:一種「團結我們、激活我們、給我們能量的『隱密的整全』」。

  事實上,基督信仰本是行動力十足的啟示;聖經提醒不要搭三座帳棚不下山行動(太十七:1---9 ),基督自己從天上走到人間,教會接續使命在福音和服務都有充滿行動力的貢獻,更特別和豐富動人的是,巴默爾認為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其實充滿行動資源;在莊子「庖丁解牛」、「雕刻家」等故事中、我們就可看到對「工作」、「創造」與「關懷」的行動節奏並生命精采,他自己亦在瘋狂混亂時,停下來和莊子故事對話,尋得洞見、挑戰和安慰。

  留心行動的陷阱

  高手除了全然行動,充滿行動力外,出手力道之輕重,收放之間,拿捏之準往往也教人拍案叫好,在《行動靈修學》中,巴默爾目光如炬,對如何正確使用行動力,防止行動的陰暗力量,有很好的提醒。他認為行動是福也是禍,需要謹慎看待拿捏。禮讚行動的同時,要留意當中的陷阱,行動生活有其暴戾和教人筋疲力竭的一面,特別是「行動」在當代文化中,往往容易變成一種「想要贏」的手段。

  他如此語重心長的提醒:「手段性的行動,總是想要贏,但無論輸或贏,都抑制了我們的學習。若是贏了,就會以為自己全都懂了,不再需要學習什麼。若是輸了,就會感到非常挫敗,覺得所謂的「學習」只是一種空洞的安慰。手段性的行動令我們落入一種或褒或貶、或榮或辱的體系中。」

  行動是一力量,但運用拿捏之準確精妙,存乎一心,用之不好,會反傷己身,我們要學習高手的拿捏節奏。

  走向豁然開朗的整合之路

  「令狐冲一顆心怦怦亂跳,手心發熱,喃喃的道:『根本無招,如何可破?根本無招,如何可破?』斗然之間,眼前出現了一個生平從未所見、連做夢也想不到的新天地。」-《笑傲江湖》第十回「傳劍」

  金庸在《笑傲江湖》第十回裡,說到大師的風範,生命的寬廣。談到令狐冲獲得師叔風清揚傳授武功,點破武功的大成在於破除招式的限制,世界頓然開朗,一個新天地的世界,豁然出現,大功得成。

  走過二千多年的信仰行動,信仰招式也應到大功初成,更寬廣世界的時刻,內省冲內修、隱修,在基督信仰一向有非常豐富的貢獻,但特別在某些傳統,基督信仰較有太重內在而忽略外在行動的傾向,巴默爾要傳劍當代,提醒世界是寬廣的,我們沒必要也不應該受限於內省式的信仰之路。

  金庸在《笑傲江湖》後記中說,令狐冲是天生的隱士,巴默爾自然不是,但他們都同樣以破除不合理框框而成高手,巴默爾自身就不受限於框框條條,巴默爾的靈性雖如同武俠小說所描寫的高手般,內外兼修,卻未以隱修為獲得自己心靈平安便好。相反的,他以自身熱烈參與社會事務,走進關懷人類教育與社會公義等各方面更大更麻煩的世界,量度出靈性的深廣超越我們所想所求,超越我們較傾向的生命成聖模式,給我們一個當代的大師級行動、生命和靈性指導。

  一個每天都擠不出一小時默想的人如何成聖?「不是一個修士」的信者如何實「行動中的默觀」?在「工作」、「創作」和「關懷」的三大行動範圍裡,行動如何帶我們走進生命的整全,行動必隱含的冒險性如何鍛練靈性的堅強和活潑?巴默爾這位「行動高手」都在《行動靈修學》中一一傳功,要我們親見上帝給的,突破框框巢臼的行動新天地,一條當代的靈性之路。「充滿生命、真正活著」!

 

內容連載

體驗「充滿生命,真正活著!」
摘自《行動靈修學》第一章〈全然充滿生命〉


所謂的失敗,乃是從蒙召的位置上害怕退縮,浪費了我們與生俱來最寶貴的權利─體驗何謂「充滿生命、真正活著」(being alive)。

行動生活與默觀生活之間的拔河戰,在西方世界已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了。古代社會中,「默觀」比「行動」受重視。然而,隨著航海探險時代和啟蒙運動到來,隨著科學發展、工業革命和城市化,拔河的繩索被拉往另一個方向,行動生活比靜思默觀更受重視。如今,在某些社會場域,這場由來已久的拔河戰又開始往反方向運動,以回應佔主導地位的行動主義價值觀:在行動生活的混亂不安中,重新尋求靜思默觀的價值觀。

但何必要繼續這由來已久的拉鋸戰呢?「默觀」和「行動」其實不應該彼此為敵,而且,只要兩者拉鋸交戰,我們內心也會有交戰。至少有兩種方式可望結束這種敵對狀態。一是認識到「默觀」和「行動」並非矛盾的對立面,而是構成一絕妙悖論的兩極,既可以相合、也應該相合。

結束拉鋸戰的第二種方式,就是承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呼召。若一個人蒙召投入行動生活,處理隱修生活的挑戰並不會帶給他多大益處。我們固然要敏於感應默觀與行動是相反也相合的兩極,但也必須尊重自身召命所屬的那一極,同時向另一極保持敞開,以免失去我們的身分認同、完整人格、身心健康。

對於蒙召過行動生活的人來說,有些靈性修持會帶來以下的危險。譬如說,有些禱告方式,似乎就是為了「捂蓋子」,把生活中所有的矛盾衝突內在化。但被抑制的能量若涉及一個人的真相、本質,那蓋子就捂不住,一定會炸開來。關於我們與上帝之間的基本關係,有些說法似乎就是為了把我們置於外在權威之下,而不是鼓勵、培養上帝已經賦予我們的能力。一個蒙召過行動生活的人,若努力去服從這樣的帶領,結果可能就是慘遭貶抑扭曲。

所有偉大屬靈傳統的核心信息都是「不要怕」。更確切地說,就是要相信生命是美好、值得信賴的。有鑑於此,全情投入一種充滿生命的行動生活,包括這種生活帶來的各種錯誤、痛苦(和喜樂),並不是重大的失敗。所謂的失敗,乃是從蒙召的位置上害怕退縮,浪費了我們與生俱來最寶貴的權利─體驗何謂「充滿生命、真正活著」(being alive)。

有時我們追求井然有序的意義,是因為恐懼混亂無序的生活,覺得有需要抑制那種感受到「充滿生命、真正活著」、擾亂人心的狂喜。當我們用一層層屬靈含義把生命的基本力量覆蓋起來,把「道成肉身」(incarnation)掩埋在神學或任何其他意義體系之下,我們就是在逃避、壓抑。

靈性追求的核心就是體驗「充滿生命、真正活著的狂喜」,而且要容許這個體驗在發生的當下,把我們轉化成生命的禮讚者、辯護者、捍衛者「充滿生命、真正活著」的體驗切不可墮落成一種自我陶醉─若是這樣,它就死了。「充滿生命、真正活著」的體驗是共享的、共有的,可以回應他人和自身的現實和需要。對於有些人來說,通向「充滿生命、真正活著」的主要途徑,即所謂的行動生活。我們需要一種靈性修持,來肯定、引導我們在行動上的努力,使之與內心深處的「生命本質」和「實在」產生共鳴,得以體現上帝在我們出生時即賦予我們的生命力,為公義、和平、博愛的偉大工作效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246
  2.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