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重建之道

都市重建之道
定價:900
NT $ 315 ~ 810
  • 作者:盧偉民
  • 原文作者:Weiming Lu
  • 譯者:林錚顗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3-09-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202118
  • ISBN13:9789863202110
  • 裝訂:平裝 / 240頁 / 21 x 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英國首相邱吉爾:「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國際知名都市計畫暨開發顧問盧偉民:「願景是種在人們願意走進和提供援手之前,必先讓人發現、分享、珍惜的東西。」

  建造適合居住、有創意、公平、永續的都市,看似是個簡單而明確的目標,但是想要結合數個學科來達成它,可能會遭遇相當大的挑戰;「公私合營」在今日相當流行,但是要讓它在複雜的世界中起作用,卻是困難的。

  國際知名都市計畫暨開發顧問盧偉民,首度彙整他數十年來在都市重建領域的籌劃與執行經驗。我們可以看見,身為結合東西哲學的都市規劃師,如何為一個沒落區域創造新願景並加以行銷,如何招募各項投資,承擔失敗風險,以及交涉複雜的貸款與保證。

  他解釋如何與那些來自公私部門的人形成複雜的夥伴關係,避免競爭,同時獎勵合作,分享共同目標,匯集各式各樣的資源。又如何運用跨學科的方法,以指導不同的計畫,創造且強化在地感。他更分享有關促進社區長期利益的工作之困難處,以及自己在其中所犯的錯誤。

  不當或短視的都市更新,為諸多地區帶來實質與精神破壞,導致都市變得破碎,而居民就此失根。盧偉民認為重建並非一味地高檔化,而是為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留舊迎新;最重要的,是為建造宜居、創意、公平、永續的都市而奮鬥。種種概念與成就,在現今正逐步啟動都市更新計畫的台灣,皆是寶貴的經驗借鏡。

  誠如盧偉民在諸多都市重建經驗後的歸納:建立一個健康、充滿活力、永續發展的都市或街坊,永無完成之日──一個階段結束,另一個業已開始。而唯一會限制都市未來的,就是我們的想像力。

名人推薦

  在都市復甦方面,盧偉民是美國前導的夢想者之一。身為聖保羅市下城再生的幕後主要推動者,他向全國顯示,重新改造舊倉庫及辦公大樓,如何給上了年紀的市中心帶來新活力。在《都市重建之道》一書中,他說明了如何在其他地方像建造這樣的城中村。這本書對一個偉大想法之力量做出了證明,我極力推薦它。──理查德.牟,歷史保存國民信託會名譽董事長

  盧偉民將他整個生涯奉獻給了在這本彩色繽紛又平易近人的書中所提到的城市之復興工作上。雖然他把焦點放在明尼波利與聖保羅這段較長的生涯上,但他在那裡習得的教訓,卻也適用於其他地方的城市。任何對改善城市生活及增加都市活力有興趣的人,將會發現本書的價值。──湯姆.費雪,明尼蘇達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盧偉民,從一九八一年到二○○六年擔任下城再開發公司董事長,在他協助下,將聖保羅的河濱區轉型為一個完整的社區,人們可以在這裡生活、工作、購物、遊玩。透過史蹟保留、大樓的適性再使用、高品質的都市設計、有創意的金融、強力的領導,他將其他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改造下城,使它成為內城重新開發、成功又閃亮的例子。在本書中他分享了最深的知識與智慧。──伊米爾.伊米利基亞,城市和區域計畫部主席

  再造某些地方,讓它們連結人類的文化遺產和靈魂,對於這種可能性的想像(三十多年以前),是由盧偉民將我喚起的。誠如他所說:「舊的必須與新的共存。創新必須和歷史比鄰而居。我們不必破壞街坊以更新它們;也不必將它們保留在過去的困境中。」他的《都市重建之道》詳細地傳達了這樣的信息。──尼爾.皮爾斯,《華盛頓郵報》作家群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盧偉民Weiming Lu


  知名都市計畫暨開發顧問。曾任東京大學客座教授、明尼蘇達大學兼任教授,現為明尼蘇達大學大都會設計中心顧問,並應邀至美國哈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分校、中國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波蘭華沙大學與韓國首爾大學及台灣成功大學、文化大學演講。曾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東亞地區規劃和建築實驗室顧問與市長都市設計學院師資,亦曾任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經合會)顧問、台北市顧問、高雄市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顧問等職。

  盧偉民長年致力於重建都市及建立社區之間觀察與建議,包括美國聖保羅的創意城中村、達拉斯的藝術區、明尼亞波利市中心等。並協助保留德州教科書儲藏所,促使達拉斯的內城街坊復甦,確保〈明尼蘇達文化遺產保護法案〉的通過,並影響在明尼亞波利和整個明尼蘇達州歷史性建築的修復。同時亦隨時不吝給予政府、基金會、私人企業有關都市開發的建議,包括南洛杉磯、住房與都市開發部、歷史保存國民信託會、國家藝術基金會、北京奧林匹克協會、駐台聯合國規劃團、新加坡中國城等。並曾於許多國際研討會上演講,包括二○○八年於南京舉行的聯合國世界都市論壇、一九九九年於北京舉辦的國際建築師協會聯盟、一九八八年於倫敦的都市藝術與再生會議等等,亦共同主持在雙子城舉辦的國民信託國家會議。

  著作包括Economic Benefits of Preserving Old Buildings、Old and New Architecture Design Relationships、Global Environment and Metropolis(日文)、Hosting the Olympics(韓文與英文)、《山水城市與建築》,對有關保存、都市設計、環境等亦提,皆有相當重要的陳述與貢獻。並有中文著作《台灣都市之危機與希望》、《現代美國行為及社會科學論文集》(與高希均、周春堤等合著)。其合作的都市設計作品陳列於明尼亞波利的沃克藝術中心,並曾於一九八五年獲得最佳設計總統獎。

譯者簡介

林錚顗


  台大歷史系畢業,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旅居西雅圖十餘年,為當地華文報紙《西華報》和《華聲報》撰寫評論、專欄多年。譯有《住宅巡禮》、《住宅讀本》、《意中的建築》、《西洋住居史》、《華麗的雙輪主義》、《罪惡的代價》、《西方主義》、《自然的建築》、《鏡像下的日本人》等書。

 

目錄

給台灣讀者的話   聖保羅市市長 喬治.拉提瑪

序  國會議員  貝蒂.麥考倫

前言與感謝

1背景與序曲

2都市設計之道
以連續平衡改變  

3從空蕩蕩的倉庫到城中村
從願景到實現之行銷

4融資缺口與都市復興
風險與紀律

5建設一個創意性的社區
願景與堅持邁向一個藝術區和電腦村

6布魯斯.文托自然聖地
授權社區實現夢想

7河川花園
恢復聯合車站與開拓河濱之地

8都市重建之道
決定創新性的城中村之因素
 

 



  和盧偉民合作了令人興奮的十年,那是一種啟示。在整合對保護及重建上不可或缺的要素方面,他展現出卓越的才華。他帶給這項工作良好的設計意識。透過溫和的勸說,他領導決策者和社區堅持每個開發步驟都必須尊重下城歷史和建築的完整性。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才了解偉民本身非凡的才華,正是他文化的和專業的歷史之整合。而且他的理想──追逐延續傳統與推陳出新之平衡──大多都已在下城中實現。

  另一位多才多藝的華裔美國人、地理學家段義孚提出,人類從地方感之中取得寄託,並且將「地方」定義為:當歷史和人類的經驗被整合在他們的環境中,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在盧偉民的生涯裡,尤其他在聖保羅的作品中,實現了一種地方感,而在其中世世代代都將繁榮興盛。

  當偉大又獻身的專家們蒙受社區領袖表明支持時,他們可為居住在那些城市的人完成偉大又美麗的貢獻。


喬治.拉提瑪George Latimer
聖保羅市市長,一九七七~一九八九
 



  假使都市的定義,不過是瀝青、石頭、鋼鐵而已,那麼「專注將來、漠視過去」,勢將成為慣例。在追求現代化、功能、效率的前提下,很容易只認同去舊求新。

  然而實情並非如此簡單。在任何都市沿著街道走,在人行道上你所經過的每棟建築、每家店鋪、每個人都有一個和那都市連結的故事。這是因為都市是活生生的,藉著過去、現在、未來,不斷發展和將本身轉型。

  《都市重建之道》是一位大師的紀事。這位大師了解人與空間及地方的聯繫,乃是定義一個居住都市、形成社區、塑造都市生活的基因。欲保持一個都市生氣蓬勃,需要願景、創造力、來自企業和民選出的官員、社區居民、都市規劃者之領導。成功地重建一個都市環境,不會自然發生──必須從各色各樣和經常彼此競爭的利益中,一一妥善駕馭,且找出平衡與共同點,並分享願景。這需要一位大師來指導整個過程。

  盧偉民正是一位這樣的大師。身為國際聞名的都市規劃和設計師,他藉著尋找在歷史的和現代的、自然的與都市的環境、人們對創意和結合心願的平衡,幫助塑造我的家鄉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

  偉民在聖保羅下城的工作幫助將許多廢棄倉庫的街區轉型為充滿活力、蓬勃發展的社區,並充滿創意活力和商業機會──一個藝術的庇護聖地。他超過二十年的領導下城再開發公司(LRC),一再活用數百萬美元的公、私資金,對社區產生極大的影響。而且在LRC的規劃、融資模式、投資之中,經常發現各種人際的聯繫,它聘請居民參與、挑戰民選官員、共同尊重歷史文化,以及明尼蘇達首府城市獨特的風格。

  數年前LRC認為它已經完成任務,而這項成就容許這個組織結束本身的業務。下城仍然不斷演變和成長,同時以創意的活力吸引人們。這是盧偉民所留下的。他的工作──和他在這本書裡所說的故事──並沒有結論。偉民的工作繼續流入未來,就像密西西比河之水撫觸著下城。即使現在,偉民對下城的想法和規劃,譬如聯合車站的復原、布魯斯.文托自然聖地、河濱花園,都有無窮的未來。

  我很榮幸有機會和盧偉民合作。他是一位極為睿智和具有創造力的傑出夥伴。《都市重建之道》詳述他彷彿將一個社區編成一場富有生命、自然、完美基礎設施之舞的經驗技巧。我看過這場舞蹈、更曾經身在其中──而且它很美。


貝蒂.麥考倫 Betty McCollum
美國國會議員
 

前言與感謝

  固然許多人對振興中心城市感興趣,但是很少人對重建工作的結果感到滿意,不論他們身在何處。在這方面,許多人兜售公/私的合夥關係,卻少有人描寫有關這個合夥過程的挑戰。那麼,是什麼讓都市振興在面對財務限制和新興全球市場時,依舊得以運作?建立創新性、宜居、永續發展的城市,需要些什麼?

  我很榮幸以規劃和開發的專家的身分,參與在美國和亞洲的都市之中利用公/私合營的重建計畫超過五十年。由於每個社區(和國家)都是特殊的,所以不會只憑一套過程和解決方式供大家使用,我曾在許多情況下親眼見過什麼有效──什麼無效。

  接近每個新都市和計畫,我建立和借考過去的經驗。我在明尼亞波利所學的,啟示我在達拉斯的工作;我在明尼亞波利、達拉斯與其他城市所學的,則啟示我在聖保羅的工作。在它們這些地方所學的,使我反省了解大洋彼岸的城市之工作,反之亦然。

  很久以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成長期中,我經驗、體會過貧窮與飢餓,這導致我認同弱勢群體,同時提醒我提供他們某些慰藉的希望。我的亞洲文化教誨強調世代連續,然而我所領會的美國文化則注重革新與變化;我在工程方面的教育注重紀律,而我在規劃方面的教育使我認識並關注廣泛的社會問題。我生平對藝術很有興趣,特別是中國書法和現代藝術,開啟了創造性思考之路。我在東西雙方、在戰爭與和平之中、在和有權人士及基層人物來往的經驗,激發出可以被稱為「共生都市重建」的想法。

  那個解決方法的演變與實踐導致某些結論,是涉及有效的都市重建之決定因素,同時它也可能有助於都市成長理論的發展。因此為分享我的經驗──我在本書列舉眾多案例,以了解利在重建社區時,合作關係的複雜過程──希望城市領導者可以細察它的失敗和成功案例中得到的教訓,找出他們自己的解決辦法。

  都市重建,雖然不是科學,但是借鑑於經濟、財務、社會學、生態學、工程學、成長管理分析。它也顧及公共藝術、建築、景觀設計、都市設計,以及人性、互動、衝突、政治。最重要的是,它借鑑於真實世界的經驗。這樣的跨學科過程,在良好的執行和反映下,變成它自己的藝術,而且每樣藝術都有其自身的工具。

  對於那些考慮中的都市重建,不論是從上而下,或者經由基層的努力,我透過各種角度(因此帶著一些重複)、理由和原因、來龍去脈,試提出有效的都市重建之決定因素,包括:

  .良好的公益平台
  .合作的公/私夥伴關係
  .社區的參與及握權
  .策略性願景,伴隨連接的漸進行動
  .嚴守紀律的融資缺口
  .對變化的妥善回應
  .敏感的設計對話

  就都市重建而言,這些和其他因素導致一種統合性的解決方式──不是都市更新或只是一個沒有實際效果的口號,而是一項持續的設想和搭橋過程、一種不同力量的不斷合成,進而產生好的結果。這是通往健康、有吸引力、可靠、多樣、包容,兼具根植於地方文化卻又富有全球觀的都市之道。這個過程並非一個不連貫的過程,而是一群真實的人在真實的社區裡,朝著一個共享的策略性願景而努力,並採取慎重、堅持的腳步,走向一個適合工作和生活的偉大都市。這是互相聯繫且牽一髮動全身的經驗。

  由於成長於儒家社會,我在美國親身學習民主,下城之重建是透過長年與開明的社區領袖的合作而得,尤其是下城再開發公司的創立者──麥肯奈特基金會的羅素.艾沃爾德(Russell Ewald),以及聖保羅市長喬治.拉提瑪;LRC董事會長期領導人,包括菲爾.拿森(Phil Nason)、羅伯特.黑斯(Robert Hess)、理查.史雷德(Richard Slade)、艾密莉.西叟(Emily Sissel);前麥肯奈特基金會董事長麥可.歐奇飛(Michael O’keeFe)和瑞普.瑞普生(Rip Rapson);社區領袖約翰.馬尼羅(John Mannillo)、凱洛.凱瑞(Carol Carey);國會議員貝蒂.麥考倫;市議員凱西.藍崔(Kathy Lantry);拉姆希郡專員拉飛爾.歐提嘉(Rafel Ortega);法律顧問布里格斯與摩根事務所的朗.歐查德(Ron Orchard)、鐸西與惠特尼事務所的湯姆.凡德.莫倫(Tom Vander Molen);建築師米羅.湯普生(Milo Thompson)和奎格.拉佛提(Craig Rafferty);景觀設計師唐.甘吉(Don Ganje)、馬臼瑞.皮茲(Marjorie Pitz);藝術家布雷德.高德堡(Brad Goldberg)、凱菩里斯.葛拉什(Caprice Glaser)、馬拉.甘博爾(Marla Gamble);聖保羅公共藝術的克里斯汀.帕德斯-拉森(Christine Podas-Larson);經濟學家雙子城的詹姆士.麥坎(James McComb)、華盛頓特區的羅伯特.希勒(Robert Siler);行銷顧問梅利歐.布希(Merrill Busch);下飛冷職員莎拉.克拉克(Sarah Clark)、艾咪.密道頓(Amy Middletown)。

  當下城再開發公司董事會決定將公司結束之時,它請我分享我的經驗;我樂於寫就這本書,將這件作品獻給以上友人,以及一路走來曾向他們學習的所有人。

  還有其他為了出版而協助手稿和插圖等準備工作的人。我尤其感謝理查.史雷德的睿智、埃倫.葛林(Ellen Green)的編輯協助、馬克.史坦利(Mark Stanley)的平面設計,以及我妻子章瑛的支持。

  但望在新與舊、東和西、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中尋找一種平衡之境──由此願我們共同建設一個創新、宜居、永續發展的世界。


盧偉民
 

 

內容連載

P.1
 
第一章
 
背景與序曲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老子
 
 
我生長在一個建築師的家庭裡。家父在中國和法國接受教育,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他曾經擔任考試院委員,終其一生從事、教導規劃及建築,時常邀請學生到我們家來,家母經常煮宵夜給他們吃。
 
家父對於復興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古典建築有著強烈的興趣,也將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名作《明日之城》(The City of Tomorrow)譯成中文。
 
他遵循道家的主張,相信人類與大自然及宇宙的和諧關係,所以他喜歡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作品,因為萊特在結合東西方美學上,成就極高。他示我落水山莊(Fallingwater)之美,並指出萊特在這個建築中尊重了老子「天人合一」的理想。
 
家父也教導我有關都市計畫的重要性。他認為光有好的建築物並不夠,建築師必須在建築物和它們周遭的環境之間,找出適當的關係。我對都市設計和規劃的興趣,便源自於他的教導。
 
我成長於上海和南京,在交通大學學習工程。當國共內戰(人民解放軍)進逼上海時,學校在一九四九年關閉,我們舉家遷往台灣,畢業於成功大學,一九五三年赴美,在明尼蘇達大學研究所攻讀工程。一年後我獲得碩士學位,並且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研究所開始城市規劃課程,當時還得到一筆研究生獎學金,支助我在那裡進修。
 
一九四六年,約翰.A.派克(John A. Parker)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創設都市和區域規劃學系,那是美國最早的規劃學院之一,課程內容不限於成是造型設計,而是立足於廣泛的跨學科研究。其他的教員有史都華.夏平(Stuart Chapin),不但是著名的學者和規劃師,也是名著《都市土地利用規劃》(Urban Land Use Planning)的原著者;以及老練的都市設計者吉姆.韋伯(Jim Webb),三角科學研究園區(Research Triangle Park)的原始計畫便是他提出的。此外還有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交通工程師、政治科學家,以及法律專家。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5
    $315
  2. 新書
    79
    $711
  3. 新書
    79
    $711
  4. 新書
    79
    $711
  5. 新書
    85
    $765
  6. 新書
    9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