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臭氧層耗損與全球暖化

環境治理:臭氧層耗損與全球暖化
定價:390
NT $ 308 ~ 351
  • 作者:林文謙
  • 出版社:獨立作家
  • 出版日期:2013-11-1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006213
  • ISBN13:9789869006217
  • 裝訂:平裝 / 310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美國是喚起世人重視暖化議題的倡議國,卻拒絕加入京都議定書?
歐盟被譽為實踐環境永續的先鋒,卻曾反對大幅削減氟氯碳化物(CFCs)產品?


  環境治理──是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更是權力與利益的角力場域!

  近年來,國際關係領域對全球環境治理的關注度逐漸提升。為了深入了解環境議題的全球治理內涵,本書從「環境治理網絡的演進過程」、「環境治理成效的阻礙因素」、「國際合作理論的解釋能力」三大議題切入,探討「臭氧層耗損」與「全球暖化」兩大議題,解析環境政治的脈動。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兼任社會科學院院長傅恆德特別推薦:「本書為環境議題擬定了分析架構,同時針對臭氣層耗損和全球暖化進行個案分析,並且檢證國際合作理論;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優異論著。」

本書特色

  1.本書榮獲傅恆德教授、Thomas J. Volgy、鍾從定教授聯合推薦。
  2.本書之撰寫榮獲101年度國科會千里馬計畫補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文謙 Wun-Cian Lin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經歷:
  現任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 UA)政府暨公共政策學系訪問學者
  2007年外交獎學金東海大學得獎人
  2005年斐陶斐(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榮譽會員

  研究領域:
  全球環境治理、國際衝突管理、國際關係理論、比較政治。近年研究成果散見於《政治科學論叢》、《遠景基金會季刊》、《東亞研究》、《亞太研究通訊》、《政策研究學報》等期刊。

  *本書榮獲101年度國科會千里馬計畫補助
 

 

目錄

推薦序/傅恆德
推薦序/Thomas J. Volgy
推薦序/鍾從定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概念界定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四節 章節安排
 第五節 預期貢獻與研究限制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跨國環境合作的理論思維
 第二節 環境管制途徑
 第三節 全球環境治理領域的研究現況
 第四節 當前環境治理研究的侷限

第三章 分析途徑
 第一節 國際社會化
 第二節 跨國倡議網絡
 第三節 權力
 第四節 循環式的政策與決策制定過程
 第五節 分析途徑與全球治理

第四章 分析架構
 第一節 全球環境治理的社會化倡議歷程
 第二節 理論觀點的釐清
 第三節 案例的分析方式及觀察焦點

第五章 臭氧層耗損
 第一節 治理網絡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各類行為者的國際會議參與情況
 第三節 行為者的權力互動網絡

第六章 全球暖化
 第一節 治理網絡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各類行為者的國際會議參與情況
 第三節 行為者的權力互動網絡

第七章 案例分析
 第一節 治理網絡發展歷程的細部運作機制
 第二節 治理成效的阻礙因素
 第三節 國際合作理論與環境治理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暖化治理網絡之未來發展情境
 第三節 後續研究方向

參考書目
 

 

推薦序

  全球環境治理的範圍與層面很廣,舉凡地球暖化、河川污染、地層下陷、空污霾害、電磁波、碳排放、海洋資源、垃圾處理等議題都包括在內。但目前環境治理的討論多聚焦在治理實體、國際法規、環境談判、能源技術等主題,且相關的討論與文獻多屬描述性的論述,理論意涵稍嫌不足。

  學棣林文謙博士從國際社會化、倡議及權力等三個途徑切入,提出全球環境治理的分析架構,並以臭氣層耗損和全球暖化作為個案,期能更周延地解釋全球環境治理的成效。國際社會化途徑強調國家行為者內化國際環境制度的過程,而跨國倡議網絡和權力途徑則把個人、科學社群、企業、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行為者納入分析框架之中,有助於瞭解環境治理網絡的源起、議題建構及影響脈絡。本書清楚地指出全球環境治理網絡如何被建構成形、如何持續擴展並吸納新成員、以及在環境治理的社會化倡議過程中,國家與非國家行為者所扮演的角色及貢獻。由於本研究的文獻探討非常充份詳實,分析方法適當貼切,所提出的兩個案例具備代表性,研究發現有學術性和政策性,整體的學術貢獻相當高。

  本書作者林博士在2012 年間曾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政府暨公共政策學院擔任研究學者,期間除了繼續搜集資料完成博士論文寫作外,他進入了Thomas J. Volgy 的研究團隊,參與重要研究案的討論,並提出新的研究計畫案,作為將來可能的學術合作議題。作者對環境治理的關注可以從他近年來發表的期刊文章看出,其中有許多篇探討到全球環境治理的相關議題。主題包括綠色同盟、東南亞霾害、海洋漁業資源等。這些研究不但奠定了他深厚的研究基礎,也使他在這個領域中產生了理論的思維與架構。在最近的研究當中,他指出治理實體間「連結」的重要性並嘗試提出解除連結障礙的方式。基於強調橫跨水平實體如國際組織、國家、非政府組織、企業等,和垂直實體如全球、國家、地方的連結,進而嘗試建構理論以評估治理成效。另外,他對於國際衝突或失敗國家等議題也有深入的研究。例如他從政治、經濟、社會等三個層面來釐清政府體質如何影響信心建立措施(CBMs)的管制成效,並且比較美國與蘇聯、西歐國家、以及朝鮮半島等案例。從這些具體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他有著獨立研究與創見發表的豐厚實力。

  《環境治理》這本書為環境議題擬定了分析架構,同時針對臭氣層耗損和全球暖化進行個案分析,並且檢證國際合作理論;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優異論著。書中提供了完整的背景資料與解釋分析,我們也因此從案例中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例如美國是最早喚起世人重視暖化議題的主要倡議國之一,但美國政府後來卻因拒絕加入京都議定書而招致批評。有許多人稱頌歐盟國家是實踐環境永續的領導先鋒,但歐盟國家卻曾經反對大幅削減氟氯碳化物(CFCs)產品,而且從2012 年起減少對再生能源的補貼。

  另外,很多人批評美國是環境議題的搭便車者,但美國政府自1990 年代起每年皆提供數億美元的經費給予國際環境機構,以作為對抗全球暖化和臭氧層耗損的基金。透過觀察這些政治理想和政治現實相互衝突的現象,本書帶領人們瞭解治理成效的阻礙因素,同時更指出一個重點:國際關係學者們必須時常審視並且調整既有的理論思維,如此始能充份地詮釋不同的議題。


傅恆德(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2013年9月5日


推薦序

  There is nothing more fundamentally important to our future than an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 subject of growing scholarly scrutiny in the field. Wun-Cian Lin’s contribution through his dissertation and the resulting book adds importantly to the area.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 Study of the Ozone Layer Depletion and Global Warming, by focusing on the evolution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network and the factors that prevent the efficac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s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and an important read for all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is field.

  Thomas J. Volgy (Professor, School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Policy University of Arizona and Executive Direct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August 22, 2013

  [中譯]

  對我們的未來而言,認識全球環境治理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是一門學術主題日漸增多的領域。林文謙透過他的論文及其成書為此研究領域提供重要的貢獻。《環境治理:臭氧層耗損與全球暖化》一書探討全球環境治理網絡的演變,以及阻礙環境治理成效的因素。對於想要瞭解環境治理領域的讀者們來說,本書是一部具有豐富貢獻且重要的必讀之作。


Thomas J. Volgy(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政府暨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國際研究學會(ISA)執行長)2013 年8 月22 日


推薦序

  面對多極全球化下的全球治理,環境議題成為國際政治學者暨政府決策者們極為關注的焦點。對此議題的研究不但突顯出國際權力結構的轉型、行為者角色的多樣化、以及國際體系結構的變遷,更代表著現今國際關係的研究視野不能只聚焦軍事和經濟議題,環境治理的相關研究也能夠為國際關係理論帶來不同的內容與啟發。

  「全球環境治理」這個領域涉及到國際談判、大國政治、權力互動等範疇。以減緩全球暖化的一系列國際談判為例,談判結果受到文化、利害關係人、政府體制等外部環境因素,以及衝突程度、談判者的相對權力、互賴程度等直接因素的影響。但除此之外,尚有許多研究問題未獲得解答。比如,暖化治理網絡是經由什麼樣的過程而演變成當今所見之樣態?在此番變化的程序之中,有那些因素會對管制效能造成阻礙?前述問題頗具重要性,而它們即是這本書所欲探討的主軸。

  本書作者林文謙是我在東海大學教授「國際談判」課程時的學生。文謙在書中提出「社會化倡議歷程分析架構」來解釋環境治理網絡的發展脈絡,並且藉由臭氧層耗損和全球暖化等案例的比較來發掘阻礙治理效能的諸多因素。除此之外,這本著作也評估了國際合作理論的解釋力並給予修正建議。同時,作者在末章更對全球暖化網絡的未來發展作出情境預估,頗值得參考。總而言之,文謙撰寫的這本《環境治理》論辯清晰、資料豐富、對未來國際相關議題的發展與研究極具啟發性,本人在此誠心推薦這本深具啟發的好書。


鍾從定(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2013年8月20日
 

 

內容連載

【臭氧層耗損】-國際制度構建階段(1977-1987 年)
 
在成功促成國內管制之後,美國政府與倡議行為者們的下一個目標便是在國際層次建立管制CFCs 的制度,因為僅憑少數國家降低排放量並無法解決問題。此時,臭氧層議題的發展進入到國際制度構建階段。在國際場域中,美國政府是臭氧層議題的主要推動者,其以國際組織作為媒介來喚起各國對此議題的重視。1977 年3 月,聯合國環境署(UNEP)在美國華盛頓舉行「臭氧層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Ozone Layer)。參與者包括:32 國政府代表、聯合國8 個部門的代表、以及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與國際商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ICC)等2 個非政府組織。美國政府希望藉由這個會議來促使各國共同管制CFCs 產品,然而此提議不但引起英國、西德等國的反對(因為它們國內有大型的化學企業仰賴CFCs 產品的獲利),其他國家亦認為目前科學證據尚不明確,故不宜立即進行國際管制。會後,32 個與會國通過「臭氧層世界行動計畫」(World Plan of Action on the Ozone Layer),該計畫建議應持續蒐集臭氧濃度與陽光輻射的數據,並要求聯合國環境署建立協調委員會來分享各國的研究成果以及評估行動計畫的履行成效。
 
為了達到此一目的,聯合國環境署(UNEP)其後建立「臭氧層協調委員會」(Coordinating Committee on the Ozone Layer, CCOL)。其成員包括:挪威、丹麥、日本、美國、蘇聯、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瑞典、英國等國,以及聯合國機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非政府組織等。該委員會除了定期彙整各國的執行情況之外,更出版報告評估全球的CFCs 排放量供決策者作為參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08
  2. 新書
    79
    $308
  3. 新書
    79
    $309
  4. 新書
    85
    $332
  5. 新書
    88
    $342
  6. 新書
    88
    $343
  7. 新書
    9
    $351
  8. 新書
    9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