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定價:420
NT $ 136 ~ 378
  • 作者:小熊英二
  • 原文作者:Eiji Oguma
  • 譯者:黃耀進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5-09-2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46178
  • ISBN13:9789570846171
  • 裝訂:平裝 / 38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2015年新潮社小林秀雄賞得獎作品
第一部庶民視角的二戰前後日本生活史

  日本知名學者作家小熊英二的重要作品,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變遷,
  涵蓋日本戰前生活、戰時經驗、戰後重拾人生的歷程、對國家歷史的反思!
  深入討論戰爭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戰後的和平意識是如何形成的!

  一個普通市民眼中的戰爭、社會與國家是怎麼一回事?
  身處社會最基層、無法抵抗權力擺布的普通士兵,
  面對一場不知從何而來的戰爭,如何影響他的一生?

  過去關於戰爭體驗的紀錄,大多是有學歷有地位的人所寫的,雖然是貴重的文獻,但是只呈現了相對少數的立場。那種「從學徒兵到上班族」的視野其實是相對的少數人。小熊英二的《活著回來的男人》描寫的對象,屬於日本都市下層從事各種營生者,這些人才是日本社會中真正的多數人。他們擁有與一般戰爭體驗記載截然不同的生命軌跡,卻因生活缺乏餘裕,識字能力低落,幾乎不曾留下自己描述的歷史紀錄,《活著回來的男人》是第一部這樣的作品。

  《活著回來的男人》拉開了超過半世紀的時代縱深,以一個普通日本底層市民的生命史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整個時代變遷,涵蓋了戰前生活、戰時經驗、戰後重拾人生的歷程、對國家歷史的反思。通過上述書寫,深入討論「戰爭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及「戰後的和平意識是如何形成的」等主題。本書既是口述歷史,也是民眾史與社會史。從社會性的角度來看,《活著回來的男人》在處理「戰爭記憶」的同時,也回答了對社會結構變化的關注。

  作者小熊英二身為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以社會科學觀點進行分析,關注與本書主角生命史對應時期的日本社會經濟、政策、法制等狀況,透過講述一個人物的故事,描繪出當時的階級移動、學歷取得、職業選擇,以及產業結構等。本書不僅是單一人物的生命軌跡,同時也融入了法制史與經濟史,對日本現代史研究做出獨特的貢獻,這是「活生生的二十世紀歷史」。

  今天日本社會的中流砥柱已經轉移到經濟高度成長期後出生的世代,以此書來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將有助於了解今日足以影響日本發展走向的這一群人。此外,伴隨貧富差距問題的加劇與經濟高度成長的結束,昭和年代的經濟成長和產業結構變化,帶給日本民眾何種影響,又對社會秩序產生何種變化,這些也都值得讀者關切。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小熊英二(Eiji Okuma)


  1962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和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博士,現為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專攻歷史社會學・相關社會科學。1996年以《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獲得三得利學藝賞;2003年以《「民主」と「愛国」: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大佛次郎論壇賞;2013年以《社会を変えるには》獲得中央公論社新書大賞。最新著作《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獲得2015年新潮社小林秀雄賞。其他重要著作包括《1968:若者たちの叛乱とその背景〈上/下〉》、《市民と武装 :アメリカ合衆国における戦争と銃規制》、《清水幾太郎:ある戦後知識人の軌跡》。他執導的311福島核災議題紀錄片《首相官邸前的人們》已於2015年公開上映。

譯者簡介

黃耀進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碩士班畢,曾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究員。目前為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候選人、內容力有限公司內容製作總監。譯有荒木陽子、荒木經惟著《東京日和》、飯澤耕太郎著《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米山勇著《一日百年,東京建築時空之旅:搭JR走訪舊時代》等書。
 

目錄

台灣中文版序
 
第一章 入伍之前
一、從北海道到東京
二、謙二的小學記憶
三、升學時代來臨
四、走向統制經濟與愛國教育
五、戰時就職
六、我出發了
 
第二章 前往戰俘營
一、那種事我辦得到嗎?
二、沒跟著原部隊走是我的幸運
三、赤塔流放地
 
第三章 西伯利亞
一、每個人的生存能力不一樣
二、國家應負起的責任
三、飯盒是活命的基礎
四、對某位青年的追憶
 
第四章 民主運動
一、不同的管理體制
二、《日本新聞》與壁報新聞
三、氣氛改變了
四、檢舉反動分子
五、歸國竟然就是這麼回事嗎?
 
第五章 輾轉的生活
一、西伯利亞歸國者的處境
二、滾石般的日子
三、無論如何都希望能知道真相
 
第六章 結核病療養所
一、失去一半的肺葉
二、最難熬的時期
三、無能為力的小市民
 
第七章 經濟高度成長
一、下層的下層
二、最重要的是判斷誰有權限
三、當時就是可以賣出這些商品的時代
四、搬入都營住宅
五、結婚生子
六、自立門戶
 
第八章 戰爭的記憶
一、「一億總中流」的社會想像
二、安定還是停滯?
三、是戰爭我就討厭
 
第九章 戰後賠償審判
一、社會性活動時代
二、非戰兵士之會
三、重訪赤塔
四、只撫慰、不賠償
五、殖民地徵兵問題
六、我完全不在意別人的評價
七、國民的良心
八、只要還有希望,人就能活下去
 
後記
 

台灣中文版序
  
  致各地通過本書而有幸得以結識的諸位:
  
  當各位聽到「日本兵」一詞,不知道腦海中會浮現出何種意象?就像亞洲各地人們共有的印象一般,他們是一群盛氣凌人、既殘忍又好色的人?
  
  我並不打算否認,也不會說事實並非如此。只要是人,多少就會帶有威權跋扈、殘忍、好色的層面。日本兵也是人,他們自然也會帶有這些側面。而且把人們放到戰爭或殖民地統治的結構下,會更強烈地觸發人性中的這些層面。我個人認為,這種事情,與所謂的「民族」、「人種」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不過,斷定人類的時候,光靠這個層面,似乎有欠公允,也稱不上是正確的認知。在戰場上雖然是殘忍的士兵,但在家鄉卻可能是一位慈祥的父親。單看任何一個表面,都無法正確理解一個人。
  
  因此,為了正確理解人類,只看戰爭時期,資訊絕對不夠充分。對於日本,或者日本人,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們前往各種戰場之前,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思考些什麼事情?如何離開故鄉,來到戰場?而戰爭結束回到日本後,他們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如果不包含各種層面來看,就無法進行正確的理解。
  
  我這本書中撰寫的是出生於1925年、我的父親的生活史。戰爭之前,他在小商店工作,接受徵兵後被送往滿洲,之後遭蘇聯拘留於戰俘營,在西伯利亞度過三年遭強制勞動的日子。回到日本後,在不斷更換工作之間,還染上了結核病,一直過著在底層掙扎的生活。在此之後,他開了一家小商店,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我所寫的,就是極其平凡、一介小人物的生活。
  
  而藉由這本書,我希望讀者們可以從中讀到兩件事情。
  
  其一,希望不要把我父親想成一位特殊的人。他在人生晚期,曾與滿洲朝鮮族的舊日本兵共同對日本政府發起了訴訟。聽到這段故事時,有些人會說,「像這種有良心的人,真的是非常特別的人吧」。可是,因為我是他的兒子,所以我自己知道我父親並非一位聖人。
  
  人類的社會,不可能由一小部份「好人」與大多數「壞人」組成。只要是人,無論是誰,都有好的一面與壞的一面。只看好的一面把便對方當聖人來對待,或者只看壞的一面就把對方當壞人來對待,其結果是一樣的,都算不上正確的認知。
  
  我父親所採取的行動,潛在性地,是所有人都可能採取的行動。比起讚揚一個人的行動,更重要的是把這種可能性擴散到更多人身上。如果把我父親當成一個特殊的人物,因而把他與其他大部分的人們區分開來,便會妨礙這種可能性的擴散。
  
  另一點希望讀者能夠注意到的,便是對社會背景的分析。這本書與其他的傳記不同,針對當時的經濟、社會狀況、法律與政策、外交關係等等,對父親的人生軌跡造成了何等影響,皆有進行分析。畢竟我是一位歷史學者,也是社會學者,因此即便是撰寫自己父親的傳記,也一樣留心以公平的態度進行分析。
  
  為什麼必須進行這樣的分析?先前我說過,人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一般而言,當人們處於戰爭或殖民地統治等壞的情況下時,也就容易引出人性醜惡的一面。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才能維持人性美好的一面,個人的努力將會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其實是如何才能創出一個讓更多人都能發揚人性善良面的情境。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思考如何才能免除戰爭或殖民地統治,消解貧困與不平等的狀況,因此,分析是絕對必要的。
  
  這本書,並非只是單純記錄下我父親體驗過的「戰爭」與「生活」。所謂的「戰爭」與「生活」,是由政策、外交、制度、物價、所得、社會狀況等要素,集結構成的結果。為了刻劃這些情況,在父親不同的人生時期,國家施行了什麼樣的政策與制度,又對人民生活與經濟造成了何種影響,其結果是否帶來苦難、貧困與相互不信任等苦果,在書中都帶著分析的角度來撰寫。接著,在各種情況下,父親如何努力改進自己人生,可能受惠於哪些政策或制度,也都進行了側寫分析。在這些側面上,本書不僅只是說明過去的歷史,相信也能給當下社會帶來一定省思。
  
  最後,我想稍微說明自己尊敬父親的哪一點。此書的撰寫,是透過對父親進行長期訪談作業後,以訪談為基礎而寫成的。在聽過父親的大量說明後,我覺得最佩服的,是他對他者抱持的想像力,是他冷靜觀察後仍帶有的同理心。
  
  例如,當我訪談他最痛苦的時期,也就是西伯利亞戰俘營的體驗時,當時在飢寒交迫下,他的朋友不斷死亡,他也一度處於瀕死的狀態。但當他說明這些經歷時,我父親卻未曾出口罵俄國人,說出他們宛如惡魔一般之類的話語。相反的,他卻談起當時蘇聯社會處於如何貧困的狀態,既缺乏民主化,又到處充滿著不義的狀況。父親說,正是因為這些前提,所以才影響到了他們這些戰俘的境遇。對我父親而言,俄國人與自己一樣,都只不過是惡劣制度與政策下的受害者罷了。
  
  我的父親並沒有顯赫的學歷。不過即便擁有學歷或具備知識的人,也不見得能有如我父親般的見解。有知識的人,可能就會誇耀自己的偉大,或者使用知識只是為了責罵他人愚蠢,指摘他人是惡魔。父親當時對俄國人會有如上的看法,靠的便是他特有的,對他者的想像力。父親擁有這種想像力,這份能對他人將心比心的特點,是我非常尊敬的部份。
  
  而這種同理心的想像力,正是當下這個世界最需要的。當下的世界,因為國家不同、文化或宗教不同、出身地不同、學歷不同、經濟狀態不同等等因素,人們被不斷地切割區隔。如果我們想要突破這些區隔,想要創造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需要的便是這種對他者的想像力。接著為了拓展這種想像力的可能性,更重要的就是必須讓知識與分析派上用場。我透過本書想傳達的事情之一,就是希望透過描述類似父親這樣的人物,向讀者展示這種想像力的可能性。
  
  我們都是人類。即便國籍不同、言語不同、階級不同,但同樣都是人。如果能喚起大家注意這個理所當然的前提,而讓本書對大家有所助益,那筆者將深感榮幸。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入伍之前

六、我出發了


謙二開始就職於富士通信機的一九四三年一月,日軍已經由瓜達康納爾島(Guadalcanal)撤退了。這次撤退的公開說法是「轉進」。就算是年僅十七歲的謙二,也覺得這是個「詭異的詞彙」。廣播上的評論家們也這麼說:「轉進實在是很好的一個詞。要是沒通過升學考試,就轉進其他學校吧。」

這一年的五月,阿圖島(AttuIsland)守軍全數被殲滅,官方公開說法為「玉碎」。從夏天開始,謙二自家附近,開始陸陸續續有一些家庭收到裝有戰死於南方的丈夫遺骨的小木箱──實際上許多只是裝著戰死之地的沙子而已。他還留有當時某位遺孀帶著三個小孩回鄉下的記憶。

大約同時期開始,附近的召集令已開始多了起來。不過,再也沒見到穿著烹飪服的愛國婦人會揮舞「日之丸」國旗送行的場面。

「那種事情,在中日戰爭的時候還辦過,到了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就消失了。為了找尋糧食就得花上許多時間與勞力,大家已經沒有那種餘力,加上召集令也過多。先不說年輕現役士兵的送行場合,已經有相當人生經驗的年長軍人被召集時,即便舉辦盛大的歡送活動,本人與家人都不會開心。送行時如果哭泣,就會被罵是『非國民』,但即便不哭,也不代表人們是開心送家人上戰場的。周遭的人們都了解這種狀況,所以也不再辦什麼送行會了。」

「昭和十八年秋天起,大學文科生不能再緩徵,經常可以看到學生們在車站喧囂嘈雜。因為如果遭到徵召,就得回到本籍地入伍,所以學生們會到車站歡送將搭車回本籍地的同學。從公司下班搭車通過新宿車站時,可以看到車站對面聚集了二、三十個人圍成一圈,或唱軍歌、或唱些摻雜卑猥內容的民謠、豔曲,虛張聲勢地逞強喧鬧。看著就飄盪著一股異樣的氣氛。」

富士通信機公司裡接到召集令的人也愈來愈多,最初公司還會舉辦壯行會,到一九四四年的後半幾乎都不再舉辦了。地區的町內會活動等呈現低迷狀態,防火演習也只是走走過場虛應了事。白天在家的女性會跑出來參與接力傳遞水桶的訓練,但在上班的謙二則從未參加過這種演練。

隨著物資調度愈來愈窘迫,配給米減少,麥子、小米、芋頭等替代食品的比例隨之增加,帶有鹽分鹹味的東西就被當副食配菜,配著扒飯進食。精米被禁,政府宣傳糙米更有營養,但直接吃的話肚子又受不了,所以每家每戶都準備了一升的酒瓶,放入糙米後,再插入棒子搗成精米。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2
    $136
  2. 二手書
    33
    $139
  3. 二手書
    38
    $159
  4. 二手書
    38
    $160
  5. 二手書
    42
    $175
  6. 二手書
    52
    $220
  7. 二手書
    59
    $249
  8. 新書
    79
    $332
  9. 新書
    79
    $332
  10. 新書
    85
    $357
  11. 新書
    88
    $370
  12. 新書
    9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