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論: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2版)

功效論: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2版)
定價:350
NT $ 277 ~ 326
  • 作者:余蓮
  • 原文作者:François Jullien
  • 譯者:林志明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15-09-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182842
  • ISBN13:9789571182841
  • 裝訂:平裝 / 27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內容簡介

西方的時機觀發展導向比較是英雄主義而非戰略
中國的時機觀導向則是一種暗自施展的功效思維

  本書主旨探討中西有關成功與效力的根本思維,並加以對照。在中國方面主要結合了《老子》、《孫子》、《鬼谷子》和《韓非子》的思想並加以貫通,找出中國上古時期以降,對於軍事、外交、政治等各面向的共通思維,對照以西方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乃至於《君王論》、《戰爭論》中浮現的思想根柢。

  本書除了提出「功效對效力」的哲學構造企圖外,也有助於實際人生事業的運作原理理解。國際一級情報單位在閱讀此書後曾特邀作者進行講座,以深入理解中國之戰略思維。世界多位企業領袖也曾聆聽作者相關的演講。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François Jullien(余蓮)


  法國當代著名漢學家及哲學家,出生於1951年。曾任法國中國研究協會會長、巴黎第七大學東亞學系系主任、國際哲學學院院長、當代思想研究院院長、法國大學協會資深會員。2010年漢娜.鄂蘭政治哲學獎得主。研究領域:一般哲學與中國思想(上古思想、新儒家、中國古典文學及美學理論)、跨文化研究。

  數十年來,余蓮所累積的大量著作,已成為世界各地爭相討論的對象。他以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解讀,重新發掘西方哲學的「未思」,進而走出一個未來哲學的道路,這個思想線索,尤其值得我們加以注意。著有《淡之頌》、《迂迴與直進》、《為道德奠基》、《本質或裸體》、《大象無形》、《默化》、《生之哲學》等二十餘部著作,作品被譯為二十五國以上文字。

譯者簡介

林志明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文學藝術語言體系研究博士,目前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專任教授、臺灣大學兼任教授,並曾三度受邀至巴黎第七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研究、美學及法國當代思潮。同時也是許多重要歐洲當代思想家的翻譯者,譯有《布赫迪厄論電視》、《塞尚:強大而孤獨》、布希亞《物體系》、傅柯《古典時代瘋狂史》、班雅明《說故事的人》、余蓮《本質或裸體》(合譯)、《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策略》(合譯)等書。
 

目錄

代譯序:如何使得間距發揮效用?
敬告讀者
寫作目標與文獻版本

第一章 將目光固定在模型上
第二章 或者,乘勢而為
第三章 目標或結果
第四章 行動或轉化
第五章 時機的結構
第六章 無為(而無所不為)
第七章 功效自成
第八章 由效力到功效作用
第九章 操縱的邏輯
第十章 操縱對比說服
第十一章 水的意象
第十二章 易之頌

譯名對照表
 



  當我們說某一事物有「承載力」(porteur)時,這意謂著什麼──而且不是說它「承載了什麼」,而是絕對性地具有「承載力」?比如說,針對一個市場或一家企業的演變而言。當我們說某一因素是有承載力時,我們意謂著此一因素發展前景良好,而我們也可以依附其上:與其使一切依賴於我們的主動發起,我們承認某些潛勢已存於情境之中,它可以被辨識出來,而我們可任由其「承載」。這個字詞的用法有點模糊,或至少是一直封閉在實用的範圍內,並處於語言的邊界,而我們也不會夢想到要探測其邏輯。然而,在此處我們可以預感有關一種我們在世界中介入方式的視象存於其中;而同樣地,和我們的理論立場難以相合,它卻可以給我們一個溢出它們的機會,並藉此重新思考它們,以發現「效力」的其它根源。

  這裡指的「其它」是相對於歐洲傳統而言,或至少是希臘流傳給我們的:它思考效力是由抽象出理想形式開始,將其建立為模型,之後將它投射於世界之上,並將意志力固置於此,將其當作有待實現的目標。這個傳統是事先建立的計畫和行動上的英雄主義;根據我們理解它的角度,它是手段和目的,及理論-實際間關係之傳統。然而,我們在最遠處,也就是在中國,發現了一種學習讓效果自行達致的構想功效方式;並不是(直接)瞄準它,而是(像後果般地)含帶它;也就是不要尋求它,而是要收獲它──使它自行達致結果。古代中國人和我們說,只要知道如何善用情境的進展,就能使自己受其「承載」。如果我們不計畫謀略,如果我們不勞作努力或強勢運作,這並不是我們在夢想脫離世界,而是要能在其中更加成功。這個智性並不透過理論-實際的關係來運作,而是只依靠事物的演變,而我們將之稱為「策略性」智性。在研究它們的時候,我們會反向地問,在我們這邊,即使是那些對立於理念或是道德掛帥,而選擇了「現實主義」的思想家──由亞里斯多德到馬基維利或克勞塞維茨──是否真的好好思考了效力。甚至,效力這意念本身是否太有限、或是太笨重,以致於不能掌握如何使/讓現實得以來臨。

  在這個效力的問題之下,實際上,有另一個問題逐漸浮現:它不是存有或認知的問題,如同形上學不斷地提問的,也不是行動的問題,這乃是其倫理對照,而是效力的條件問題。因為問題是,效果究竟是什麼?或者說,真實是如何實現的?

  由仍然深受意志主義浸染的效力問題,到連通內在底蘊的「功效」問題,我們可嘗試去鬆動思想。這裡「鬆動」(décaler)有兩個意思:一是進行和(和我們思考習慣)常規有距離的移動,由一個框架移到另一個──由歐洲到中國並相互為之──這會使我們的再現得以移動並使思想得以再行發動;另一個意思則是把所依靠的墊木(cale)拿起來:以便開始察覺我們不斷依靠它而能進行思考的究竟是何者,但也就是因為如此,我們無法對其進行思考。

  要進行這樣的鬆動,當然必須要重新陶鑄語言和其中的立場選擇:一路走來,使它偏移它原來受承載,因而即使在我們開口前就會說的──使它開向另一個可能的可理解性,將它帶向其它的資源。
 

內容連載

第二章   或者,乘勢而為

根據這些古老的兵書,中國式戰略的核心就在於利用情境中既有的勢態,並且藉由它在事物的變化之中承載自己,既然如此,就會排除在事先構想計畫來預先決定事件的發展過程,並把那當作一個彷彿即將實現,且或多或少已經決斷的理想(如同克勞塞維茨所謂的「戰略計畫」,「由它來決定戰鬥中的軍事力量何時、何地、及透過何種戰鬥力來投入戰爭」)。中國的戰略家克制自己不向事態發展投射任何他個人的構思或意願應該如此的想法,因為他正是想由這個邏輯上會自行演變的事態本身中,找到可以獲益的方式。如果說在進行戰鬥之前仍必須進行某個操作(在「祖廟」之中進行,如同我們是在「會議室」中進行),那麼這行動不應該是計畫而是「估量」(「校」的意念),或者更精確地說是「計算」(「計」的意念:事先以計算的方式進行評量):戰略家應精密地評估作戰中各方的力量,計算出對於不同陣營有利或不利的因素,甚或是勝利所由出的因素。我們開始閱讀的這本古代的兵書,其起始即系統性地說明如何嚴謹地進行事先評估(而且這也是不可或缺的;《孫子》,卷一,〈計篇〉):其中有五個基本的標準(精神狀態〔道〕、氣象狀態〔天〕、地形狀況〔地〕、領導指揮〔將〕、組織系統〔法〕),並以它們來提出一組固定的問題:1. 那一方的君王能使得軍隊達到最佳的精神狀態〔主孰有道〕?2. 那一方將領最有才能〔將孰有能〕?3. 那一方最能受益於氣象及地形的條件〔天地孰得〕?4. 那一方的命令最能受到執行〔法令孰行〕?5. 那一方的裝備最好〔兵眾孰強〕?6. 那一方的官兵受到最好的訓練〔士卒孰練〕?7. 最後,那一方的紀律最好〔賞罰孰明〕?戰略專家在此可以結論:「由這些問題的解答,我即知道誰輸誰贏」〔吾以此知勝負矣〕。因為這一組問題對敵對情境的各個層面加以估量,而由其中會發展出一個態勢,只要加以運用就足夠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77
  2. 新書
    79
    $277
  3. 新書
    9
    $315
  4. 新書
    9
    $315
  5. 新書
    9
    $315
  6. 新書
    93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