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裡的教室

稻田裡的教室
定價:350
NT $ 45 ~ 315
  • 作者:林如貞
  • 出版社:林如貞
  • 出版日期:2015-10-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4327078
  • ISBN13:9789574327072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 親子們一起來「稻田裡的教室」,透過許多有趣的課程,大小手齊心創新米文化

  獲選文化部第38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獲選臺北市推動兒童深耕閱讀工作計畫
  105 年度「兒童閱讀優良媒材」 圖書類四到六年級優良推薦
  插秧和割稻是否是好玩的腹肌運動?
  稻田魚和大肚魚為何會有「生存戰」?
  肥料下太多稻子會怎樣?
  地瓜糙米飯怎麼煮?


  教養小孩和栽種稻子有許多相通的道理。

  如果農夫對稻子過度照顧,放太多肥料,稻子外表看似豐美,然而莖幹柔軟、淺根,不僅容易感染病蟲害,結穗時遇到大雨,還會因為頭重腳輕,而發生倒伏,發生損失。反之,對稻子適度的斷水,用土壤的力量促進生長,讓稻子向下扎根,更能增加稻子對環境變化的因應能力。

  食材煮法不同,對人體影響真是不一樣。

  2006年,作者父親因胰臟發炎病危住院四個多月,鄰床病人的太太提醒作者:「你爸爸的病要從認識消化道和基本食材下功夫,了解哪些是當季食物、有哪些營養,如何清淡烹調。」

  這個提醒,讓作者學習逐漸增加吃糙米,搭配飲食調整,不僅因此幫助爸爸遠離病痛,也改善了自己多年的異位性皮膚炎。

  出身商學院的作者,於是抱著感恩的心,要來幫忙推廣農業,都會上班族開始學種稻,她以米為師,從洗米煮飯學起,開始認識米的營養,接著走進稻田,探索土壤的孕育能量。

  本書有促進和平、鄉土文化、親子互動、自然生態、預防醫學……等許多有趣的課程,就像培養強健的稻子一般,作者藉本書鼓勵親子們一起來「稻田裡的教室」,透過許多有趣的課程,大小手齊心創新米文化。

  作者如願將自家一塊田,延伸出無限多塊田,以及最重要的心田,期盼本書用孩童純真的心靈為社會帶來溫暖、正面的影響力:遍植自然心,稻香滿人間。

本書特色

  ◎文圖並茂,故事精彩,寓教於樂的教育推廣佳作

感謝推薦

  總統農業和平獎謝順景老師
  漫畫家、民俗畫家暨發明家劉興欽老師
  心理學家鄭石岩老師
  自然觀察作家劉克襄老師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黃瑽寧醫生
  數十位校長、老師和多家公益團體共同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如貞


  臺灣大學農業技術學分班結業、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系畢業、二○一一年以「休耕田復耕」獲得經濟部「節能減碳用行動愛地球」競賽「影響力優選獎」,二○一二年以「稻田用鐵鍊及刷子除草臺灣經驗」獲得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第三屆綠集合計畫」的「美麗家園獎」。
 

目錄

目錄
【導讀一】人和自然合一之美的人生圖畫 總統農業和平獎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謝順景     
【導讀二】「稻田裡的教室」詮釋了生活義理 臺北市大安區仁愛國小校長暨臺北市國小校長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文宏   
【導讀三】米文化︱︱幸福的大圓餐桌 本書作者小學五、六年級導師葛慧麗

壹、都會上班族開始學種稻
1.米的營養
2.稻田拾穗
3.曬田
4.在貧瘠的土地種出比沃地更好吃的稻米

貳、菁寮國小︱︱吾愛吾鄉 學童種稻
1.今日播下的秧苗,未來飄香的稻浪
2.終結「末代稻農」的小農夫
3.刷子和鐵鍊除草
4.從土壤微生物和福壽螺學習慈悲與包容
5.向農夫學習智慧
6.生命的奧妙︱︱選種和留種
7.傳承「蓬萊米」的改變與創新精神
8.延伸親子共耕
9.向前邁進的實驗田
10.班長的眼淚

參、中港國小友善環境社︱︱從吃飯做環保
1.奇異恩典
2.培養新世代「生態農」行動者
3.愛吃米飯的孩子
4.以飯會友
5.一飯千金的品米會 ∕ 感恩便當
6.從混米、秦始皇的米價談誠信和面對問題的態度
7.向前邁進的公民力︱︱八田與一 ∕稻田大腳印
8.家庭米文化
9.親子插秧∕師生三代割稻趣
10.有米樂

肆、繁華都會中的有心田
1.三和國小︱︱小學生種的快樂米
2.湖田國小︱︱越來越強的稻種和孩子們
3.信義國小︱︱從平凡的米蟲創造不平凡
4.雙溪國小︱︱學童種稻重現水梯田
5.關渡自然公園斑文鳥家族︱︱食農文化體驗營隊
6.義方國小、觀樹教育基金會︱︱生態教學田
7.北市大附小、政大電算中心︱︱水桶稻

五、你吃飯了嗎?

附錄 閱讀推薦
稻田大闖關
 

推薦序

人和自然合一之美的人生圖畫


  我自己是農家子弟,八十年前的小時候,就習慣幫忙父親種稻、除草、割稻及曬穀等工作。忙不過來的時候鄰居們會來幫忙,鄰居的田工作太忙時,我們也會去幫忙,大家好像是一家人一樣,人與人之間關係非常好,是一種和諧、有次序的美麗世界。隨着時代改變,鄉村的人外移到都市工作,現代化機械取代人工種稻,從前的人和自然合一的生活環境已不存在。現代年輕人沉迷於電腦的虛擬世界,人與人之間互動愈來愈少,形成個性孤僻的人愈來愈多,造成社會之亂象。社會需要導正過來。如何做?是很重要的課題!

  我認為我們急需找回失去的過去在農業社會的和諧、綻放出馨香之氣的生活方式。我們要找回失去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我們也要找回已失去的與大自然之間的親密關係,我們也要在自然環境中找出創意,開拓實現自己夢想之道路。本書中開了解决這一些問題的處方箋。根據國際美育基金會的水野昌司博士,在日本多年來已在推動「農業醫療」或「園藝醫療」之處方箋來醫治有行為偏差的人,醫療效果很好。

  我在這一本書中,看到親近泥土的一群人,過着作家毛樂祈所說:「美的生活是一個真實、完整、和諧、綻放出馨香之氣的人生」。本書所叙述專題報導等,個個都是可以激勵人生的故事,值得一讀,故推薦之。

總統農業和平獎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謝順景

推薦序

「稻田裡的教室」詮釋了生活義理


  看到本書掀起我許多童年的農村回憶,也在生活情境回饋中觸發自我的人生啟示。小時候,在節慶前夕或農閒期間的晚上,全家聚在四方桌前,製作客家米食的情景令人難忘。從參與中體會全家和樂的氣氛,是親子互動的最佳時刻,眼看母親細膩的解說與操作,直覺媽媽真厲害;當然,父母也會提出規範及生活指導,是家庭緊密關係的營造與家庭教育的實踐契機。不同的造型、顏色、分量及大小,頗具創意,從遊戲中感受製作的樂趣,尤其搓湯圓比賽,被稱讚搓得真圓、真快,榮譽感與自我實現融合其中,至今一手能搓五顆就是體驗學習的產物。如何調整米的比率,泡浸時間、磨米、去水分、搓揉技巧、蒸煮技巧以至擺置方式都是學問,從歷程中學習了製作技能,從經驗中累積了許多生活智慧。

  那時候,沒有太多的零食,每個家庭的父母為孩子的生理需求絞盡腦汁,在米食中尋求。嬰兒期用竹片將碗粿一口口送進嘴裡的景象,呈現母愛的溫馨與細膩;稍長,粄粽、鹹米粽、鹼粽、菜包、發糕、糯米飯、南瓜粿、番薯粿、艾草粿……等等,都是豐富的記憶;最方便的冷飯泡黑糖或豬油拌飯加醬油,也是別有風味。這些以食為核心的生活,統整了人際互動、家庭教育、簡約樸實、堅毅不拔及分享的文化。因為下過田,體驗又熱、又濕、又癢,加上汗如雨下的感受,才深刻體會「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涵。至今我都要吃乾淨碗中的每一粒飯,是感恩與感懷勤勞辛苦的期許,是對稻米故事延伸出人文情懷的尊敬。

  作者與親人食用糙米後,發現了奧妙的效能,繼而衍發出米文化追求的動機,在自我投入農耕種稻後,發現更多的奧妙與感動,進而記錄菁寮國中小師生追求種稻之道,彰顯辛勤勞動的歷程和人文互動的情懷;自然耕法的有機堅持,顯現對土地的尊重與永續,為人們注入了健康元素;在認同鄉土,強調傳承、互助合作與永續的精神下,緊密了社區意識,是社區營造永續傳承的典範。為了回饋鄉里與母校的堅持下,帶領中港國小學童在耕作及活動中,導引出深層的思維與溫馨的互動,促發孩子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貴的是林老師在記錄中的發現,值得都會中的親子去回味或探索,因為其中蘊含了「求健康︱︱身心健全,增智慧︱︱解決問題與人生哲學,塑品格︱︱生活定律與人文情懷」的道理。
教育經營需要投入與奉獻,需要不斷淬煉,所以常以「深耕者」來自勉;又有猶如篤農的精神,需要深掘耕土,扎根穩固,辛勤中細心灌溉,才能有豐碩的收穫或成為茁壯的大樹。本書以淺顯生活故事,詮釋了生活文化的深層義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人生探索。

臺北市大安區仁愛國小校長暨臺北市國小校長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文宏

推薦序

米文化--幸福的大圓餐桌


  新莊曾經是北臺灣重要的水稻產地之一、也是米糧批發中心,滄海桑田如今發展成繁榮的新興都市,三十多年前學校後面那一片綠油油的水稻田卻成了孩子們和我共同美好的回憶。今天都市孩子很難看得到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可能也沒機會見過一把真正的稻子,當然更無法想像他們的祖父、曾祖父在田中辛勤耕作的樣子了。

  從仔細觀察一株稻子,摸一摸、聞一聞;到分辨糙米、長糯米、圓糯米、在來米、蓬萊米的不同長相;到他們用不同的米材料做出傳統的米食點心與家人、同學分享,甚至學習農夫插秧的標準姿勢親自下田插秧。以「手、眼、鼻、心、腦」五感真實的生活體驗方式,讓學生從實物與實際操作活動中親自探索,再透過一些生態影片認識並探究稻田的生態環境、水資源保育及最新的自然農法等環境永續經營問題。
學生體驗到實際操作、快樂學習的難忘經驗,以及經過提問、討論、深思之後建立的價值觀。同時,從整個活動中領悟到孩子的天真、善良、正義感及敏銳的觀察力,自我反省勇於認錯的勇氣,這些正是我們大人應該找回來的。

  我們都知道一個科技文明先進的國家,還必須他的國民有好的教養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關於教養方面,在活動進行中遇到各種意外突發狀況時能即時因勢利導,讓學生很自然的回到正軌的機智。

  至於文化底蘊那不僅是國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刻認識,更要對其特殊及價值有普遍的自覺並加以珍惜。我看到活動中有一位小朋友的畫《我家的幸福餐桌》讓人覺得特別溫馨,我想不僅是因為桌上菜餚豐富,有親手烹調維護家人健康的用心,更大的原因是那是一張大圓餐桌,即便坐了很多人,大家仍可以面對面目光交流、暢談無阻。圍坐在這樣的大圓餐桌上,無論是一家人祖孫三代,或是好友七八人,彼此可以閒話家常,分享喜悅、傾訴煩惱或做觀念溝通,這不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嗎?大圓餐桌的傳統已內化為我們的生活,那麼有關「米文化」的各層面一定也可以有更多熱情的傳播者來深植人心,加厚我們的文化底蘊。

  這一系列的活動就像一個熱情又努力不懈的農人,在這些孩子的心田播下了種子,只要環境適宜,終有一天這些種子會在社會的各層面、各角落發芽茁壯,於是我們有了期待,「米文化」將會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本書作者小學五、六年級導師/葛慧麗
 

內容連載

2-2終結「末代稻農」的小農夫

我在菁寮耕作第三年,很高興看到年輕的接班人,菁寮國小六年級莊沂璋是終結「末代稻農」的其中一位小農夫。一九八四年每人每年稻米消費量為八十四.四公斤,後來飲食多樣化、精緻化,還有進口米的市場衝擊,二○○三年人口雖增加,但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卻不到五十公斤,居亞洲十二國最後一名。政府雖極力改進品種、栽培技術,宣傳臺灣好米,然而普羅大眾飯卻吃得不多。於是政府推動許多政策,包括減少稻米生產量,另一方面,農民辛苦栽種的稻米「價格」,並沒有反應出維繫生命和生態的重要糧食的「價值」,使得務農收益低,人力外移其他產業,因此二○○四年拍完「無米樂」紀錄片後,崑濱伯寫下「末代稻農」四個大字,表達無奈之感。

有一次,莊沂璋教導同學們做水稻育苗,他用雜草示範,告訴老師和同學他家自己育的秧苗在插秧前會先替他們剪短頭髮,他說:「我們家一直都是這樣。」咦?竟然與日本NHK介紹的種稻達人石井稔先生管理秧苗的方法一樣?鄉下孩子是如何得知的呢?

「因為有愛,所以嚴苛。」石井稔先生種稻,猶如養育孩子一般。每日他與稻子互相交流。將「愛」灌注到他的稻子上,認真對待他的稻子。但是,石井稔先生認為如果過於寵愛,對稻子是不好的,因此他會執行嚴格的教養。例如,他在插秧之前一個星期,用除草機把秧苗的尖端剃掉。這樣子做是為了讓根系長得更旺盛,讓它們更茁壯,增加稻子的抵抗力。就是因為有愛,所以才可以下得了手。一般農夫重視「地上物」,施肥、下藥讓水稻看起來很茂盛,而達人等級的農夫則在初期階段,就開始從大家忽略的「地下物」紮實深功夫,日後成就自然不同。

莊沂璋的爸爸補充說:「一開始是有時候自家培育的秧苗長很大了,嘉南大圳的水卻還沒來,因插秧時泥巴很軟,秧苗若太長,插下去會倒,只好把秧苗葉子的尾端剪短一點,小心管理,沒有感染病害,等過幾天水來了再插秧。後來發現,剪過的秧苗,它的根確實會長得比較旺盛,所以就這樣沿續下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3
    $45
  2. 新書
    79
    $277
  3. 新書
    79
    $277
  4. 新書
    85
    $298
  5. 新書
    85
    $298
  6. 新書
    9
    $315
  7. 新書
    9
    $315
  8.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