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菩薩道

梵網經菩薩道
定價:250
NT $ 198 ~ 225
  • 作者:靈源老和尚
  • 出版社:法鼓
  • 出版日期:2016-05-0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5987063
  • ISBN13:9789575987060
  • 裝訂:平裝 / 27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靈源老和尚(1902~1988年)

  1902年生於浙江臨海縣,幼年多病,母親誠心誦念觀音菩薩聖號,奇蹟式自癒,自此在母親教導下,開始學習念誦佛號。1932年,赴福建鼓山湧泉寺,依止虛雲老和尚披剃出家。翌年受具足戒,後入法界學院,親近慈舟法師,聽八十卷《華嚴經》,研四分大律等。

  1947年,奉虛雲老和尚之召至廣州南華寺,翌年任住持,復住江西雲門寺。1949年,駐錫香港大嶼山寶蓮寺。1953年秋,前往臺灣,住基隆佛教講堂,次年於基隆市郊興建十方大覺禪寺。

  1964年春,傳授三壇大戒,嗣辦大覺佛學院,親授《梵網經》、《五教儀開蒙》、《大乘起信論》、《八識規矩頌》。1988年,圓寂於十方大覺禪寺。

  老和尚儉樸持身,行履謹嚴,恆將念佛為參禪工夫,畢生專志,精勤不倦。佛學、文學兼優,亦善書畫藝術,尤其工於人物,不論佛像、菩薩像、羅漢、高僧像,無不栩栩如生,風格別樹。著作有《山居雜語》、《淨業綱要》、《靈源夢話集》、《梵網經集義句解》、《心經集註》,以及《佛菩薩聖像畫集》等。
 

目錄

【導言】漢傳佛教菩薩道的修行次第  陳英善
緣起序
 
第一篇  菩薩心地
梵網經五重玄義
一、釋名
二、顯體
三、明宗
四、辦用
五、教相
壹、放光發起
一、化佛說法
二、放光現瑞
三、覩光生疑
四、玄主集問
貳、化佛代請
一、攝生還本
二、正請決疑
參、舍那酬答
〈一〉總答心地
一、顯示定相
二、誡聽思修
三、陳自因行
四、舉自果相
〈二〉廣答因相
一、總標問詞
二、釋心地名
三、結答問意
肆、華光請釋
一、總標報化
二、別明當機
 
第二篇  心修三賢
伍、釋十住義
〈一〉總標問詞
〈二〉別解其義
一、釋捨心位
二、釋戒心位
三、釋忍心位
四、釋進心位
五、釋定心位
六、釋慧心位
七、釋願心位
八、釋護心位
九、釋喜心位
十、釋頂心位
陸、釋十行義
〈一〉總標問詞
〈二〉別解其義
一、釋慈心位
二、釋悲心位
三、釋喜心位
四、釋捨心位
五、釋施心位
六、釋好語心位
七、釋益心位
八、釋同心位
九、釋定心位
十、釋慧心位
柒、釋十向義
〈一〉總標問詞
〈二〉別解其義
一、信心位
二、念心位
三、深心位
四、達心位
五、直心位
六、不退心位
七、大乘心位
八、無相心位
九、如慧心位
十、不壞心位
 
第三篇  地行十聖
捌、釋十地義
〈一〉總標問詞
〈二〉別解其義
一、體性平等地
二、體性善慧地
三、體性光明地
四、體性爾燄地
五、體性慧照地
六、體性華光地
七、體性滿足地
八、體性佛吼地
九、體性華嚴地
十、體性入佛界地
玖、結讚法門
一、本土主伴讚
二、他方主伴讚
 
附錄
[附表一]菩薩道諸經凡聖.階位名字表
〔附表二〕梵網經三賢位.觀伏慧用表
[附表三]梵網經十聖位.斷證寄顯表
〔附表四〕瓔珞經菩薩道.學觀次第表
〔經文〕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上卷
 

導言

漢傳佛教菩薩道的修行次第
 
  在漢傳佛教中的學佛人,不管新學或老參都會問:修行菩薩道有沒有次第?如果有,要看哪一部經論?或學習哪一個宗派的道次第?其實大經大論很多,在漢傳佛教諸宗派中,也都有提出修行的道次第,只是初學佛者不易貫通博大精深的義理。而備受諸宗共同推崇重視,且提出菩薩戒與菩薩道之修學次第的經典,則是《梵網經.菩薩心地品》。關於此經,諸宗也有很多註疏。

  禪宗虛雲老和尚的傳人,靈源長老(一九○二─一九八八)教觀並重,年輕時參學於華嚴座主應慈法師門下,後於十方大覺禪寺傳戒時,集諸家《梵網經》之註疏,包含:律宗寂光大師之《梵網經直解》、淨土宗蕅益大師之《梵網經合註》、天台宗智者大師之《菩薩戒義疏》等等之所長,形成白話文的《佛說梵網經集義句解》。誠如靈源長老所言:「此《梵網經》上卷〈心地道〉,下卷〈心地戒〉,乘、戒俱急,乃頓超直入的大菩薩境界。」由此可知,《梵網經.菩薩心地品》所闡述的內容,主要在於「心地道」、「心地戒」。

  雖然《梵網經》只有一品流傳於中國,但此一品實乃統貫全經,彌足珍貴,如蕅益大師(一五九九─一六五五)於《梵網經合註》〈緣起〉所說:「大哉!《梵網經.心地品》之為教也,指點真性淵源,確示妙修終始。……文雖僅傳一品,義實統貫全經。」由蕅益大師的這段序言,可得知《梵網經.菩薩心地品》的特色,在於指點眾生的佛性,且明確地指示吾人如何由始至終的修行妙道,而此修行之道,即是心地道、心地戒。

  因此,可知「心地」兩字,實乃貫穿《梵網經》之全部經文,是整部《梵網經》的宗旨所在,亦是具足解、行的妙典,無怪乎蕅益大師如此讚歎此妙典,如其所言:「大哉!《梵網經.心地品》之為教也,……戒與乘而並急,頓與漸而同收。約本?,則橫豎俱開,兼華嚴法華之奧旨。約觀行,則事理俱備,攬五時八教之大綱。」此段「戒與乘而並急」,其意是指《梵網經》行(戒)、解(乘)並重。不僅如此,且《梵網經》包含了頓漸法門,兼具《華嚴經》、《法華經》之奧旨,在觀行上則事理俱備。因此,佛陀一代時教,無不濃縮於此妙典中。

  由於《梵網經》上卷所述「心地道」,經文涵義甚深,文約義廣,實不易理解,雖有寂光大師《梵網經直解》及蕅益大師《梵網經合註》做了較詳細之疏解,但對一般大眾而言,恐仍不容易了解。因此,靈源長老發大願以白話解說,此從原書名《佛說梵網經集義句解》之「句解」兩字,可得知此書的特色,是採直接於《梵網經》的經文每字每句之下,直接標示其意思或加以解釋之,以便讀者對於經文的了解,列舉如下:(粗黑字體為經文,其餘為靈源長老之解釋)

  爾時,時成就。

  釋迦牟尼佛,主成就。

  在第四禪地中捨念清淨地,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宮,處成就。
 
  從上述這段文字,可看出靈源長老於《句解》中,直接於經文之下,標示經文每字每句之意思,如:於經文「爾時」之下,標示「時成就」。又如「釋迦牟尼佛」之下,標示「主成就」。

  「在第四禪地中」之下,標示「捨念清淨地」,此說明第四禪之意思,是指捨念清淨地,又於「摩醯首羅」 之下,標示「大自在」,即是以大自在說明「摩醯首羅」之意思,且於「天王宮」之後,標示「處成就」。因此,對於「處成就」這段經文,是先採分開來個別解釋,但最後需整句連起來理解,如「在第四禪地中捨念清淨地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宮,處成就」,其意是指「在第四禪地中摩醯首羅天王宮」為「處成就」。

  《梵網經菩薩道》一書,原書名《梵網經集義句解》,乃靈源長老有感於《梵網經》上卷〈心地道〉,文略義深,不易理解,因而於傳戒之後,撰寫而成。法鼓文化將此書重新排版,名為《梵網經菩薩道》,以彰顯菩薩〈心地道〉之特色。本書編排之特色,以菩薩心地、「心」修三賢、「地」行十聖,這三部分來貫串全經文,皆扣緊著「心地」兩字來做章節標題。另外,編輯小組進行了三項改善:(一)將複雜的傳統科判,簡化為大綱,並轉成目錄。(二)在內文原義下,加強段落之分明,及標逗斷句。(三)附錄中,前三個附表為編輯小組所增添,最後亦附上《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上卷的新標逗本,提供讀者參照。

  此書問世之緣起,原是果興法師發願整理靈源老和尚舊著時,發現到一本很難讀懂的好書,除了可考驗老學佛人的學養深度之外,法師在編輯期間對菩薩道的修行亦有所感,故特別強調:因為菩薩從初發心起,便發起成佛的信願,所以對每一賢聖階位的內容,都要視為指導心地修行的起因,而不是代表菩薩證得的結果。最後,在編輯群們努力下,前後投入兩年的心血編輯,期間亦得到致力於天台教學的大常法師之指點,我個人則是在教授華嚴學菩薩道之餘,略盡綿薄之力。
 
陳英善
春時於法鼓文理學院
二○一六年三月二十九日
 
緣起序
 
  文字是代表語言的,語言的筆記,即是文字。用文字記載聖賢名人的言行,留傳於後世,名曰經典。在當時本來是直說直記,沒有一些彎曲,毫無難解之處,人人可以看得懂聽得懂的。但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在時代上從古至今的變遷,環境上東西南北的不同,各地方言有所別異。文字組織簡略,語言用意的複雜,古人的文字學說,在今人讀之,有許多費解。讀的人若無高深的學問,自不能解,而聞者更不明了。因此對於古人的書籍,各種經典,非再加註解不可。於是有註疏,釋文解義等書出焉。用淺近的文法,詳明古人的用意,使讀者了解文義。

  佛經寓意最深,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佛說般若法門,非大智慧人不能明了。況《華嚴》、《梵網》圓頓法門,更超過於般若之上,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此《梵網經》上卷〈心地道〉,下卷〈心地戒〉,乘、戒俱急,乃頓超直入的大菩薩境界,非一般人所能行得。若下卷對人間之機,說心地戒法,註疏尚多,可以了解。而上卷佛在色究竟天,對天人所說的心地道,含意甚深,文字尤略,雖有《梵網經直解》、《梵網經合註》的解釋,因羅什法師的原譯,沒有固定的標點,以致上、下句的圈點,各有不同,不能斷定誰是誰非,讀法亦當然各異了。今但求義理契合,取其長處而釋之,將直解改作句解。

  靈源在民國二十三年具戒後,即隨上應下慈老法師學《梵網經》,依《直解》為本,聞而錄其大概,於今三十年矣,常以此經為根本修學,隨身不離。民國二十八年朝五台回滬三月安居期中,在慈修禪院與四眾等,講完上、下卷。前年在本寺安居時又與諸新學講解一遍。以《梵網》上卷,文略義深,聽者過耳即忘,成績極少。今春傳戒之後,又欲開講此經,以初學者多,對上卷〈心地道〉,多不相應,於是採《直解》、《合註》之所長,加三十年前,隨應慈老法師所聞的筆記,以《直解》之分科為準,集成《梵網經句解》講義,勉學者同心研究,既無註解正文對照的麻煩,又無名相難懂的費神。今則每字每句,分釋而後合釋,一目了然,不須法師講解,亦可明白。

  由是舍那心地法門,不傳之心印,一旦了了於指掌,人人可以發心用功修學,因心地戒而入心地道,人人有分。則吾人雖在五濁惡世,亦同四禪天清淨境界,親聞佛說無異。發菩提心,得佛大戒者,應當從戒生定,法門普及,宜人人手各一本,加以研究讀誦受持,則佛日初照高山,圓頓法門,了了於各人心目之間,從因至果究竟菩提的大道路,其中經過的境界,所修所學,雖未到達,已宛然無疑。是即靈源的本願,作此句解的緣起,是為序。

(靈源老和尚序,原收錄於《佛說梵網經集義句解》)
 

內容連載

第一篇 菩薩心地
 
梵網經五重玄義  大覺寺僧靈源集
 
《梵網經》大部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全文未至此方,茲本乃六十一品中〈菩薩心地品〉第十,專明菩薩行地。
 
此一品之文,分為二卷,上卷曰〈菩薩心地品〉之上,下卷曰〈菩薩心地品〉之下。上卷明菩薩理智觀行修證階級,開為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四十心之次第。下卷明菩薩心地戒法,行相開遮,止作持犯,即心地戒之體,心地戒之相。
 
天上說道,人間說戒,為對眾生之機故。
 
四十心者,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信悟之後,則安住是中,發起趣往。以趣往之心,長養成熟,行熟堅固,猶如金剛;金剛堅成,不動如地。若約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則三賢十聖總以不動智為體。初發心便成正覺,四十位總名為心地,未始不相通也。正如梵天赤珠,雖珠珠不同,孔孔各異,而光光未嘗不相入也。
 
此《梵網經》上卷明三十心十地,為入佛果之根源。下卷明十重四十八輕,為行菩薩道之根本。性修因果,義理齊周。
 
此經與《華嚴》同時,同為圓頓一乘法門,三世諸佛皆如是說,三世菩薩同如是修,同如是學。
 
經文雖僅一品,讀一品而知一部之指歸,即一部而通一代時教之儀法,觀一佛而遍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楷模。紹先哲之芳規,補前賢之未備。將釋此經,先陳五重玄義。(以下依《梵網經玄義》簡述釋名、顯體、明宗、辨用、教相)
 
一、釋名
 
(一)先釋經題 佛說梵網經
 
佛即娑婆說法之教主。說者,悅也,四辯應機,暢所說懷,謂之自悅。聞者頓明佛性,得受佛戒,即入佛位,心悅所聞,謂之他悅。佛說者,以心地戒法,佛口親宣,非菩薩聲聞天仙化人所說故。又佛有法報化三身,此經屬何佛所說耶?乃依佛根本智,起後得智,現報身為說法主,化千釋迦、千百億釋迦為聽眾,舍那復敕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於諸世界為說法主,人天凡夫等為聽眾。其本佛、跡佛,隨時、隨地、隨機所說,傳無異詞。是知三身應機有異,其體本同,此經乃三身佛同說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198
  2. 新書
    9
    $225
  3. 新書
    9
    $225
  4. 新書
    9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