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狂野的夢:從《金驢記》到《裸體午餐》,跨越兩千年的迷幻異域

最狂野的夢:從《金驢記》到《裸體午餐》,跨越兩千年的迷幻異域
定價:480
NT $ 238 ~ 432
 

內容簡介

  靈魂神遊於現世與彼岸、窺探深層意識、追尋創作靈感……
  藥物的誘惑千年不墜
  
  阿普留斯幻想化羽成鳥,飛向情人的懷抱
  馬可‧孛羅在鴉片煙下,看盡天堂花園的繁華與頹唐
  詹姆士一世下達禁菸令,認為菸草消磨英格蘭人的男子氣概
  福爾摩斯將古柯鹼注入血管,藉以產生超驗的刺激
  波特萊爾不願出賣靈魂,換取虛假迷醉的人造天堂
  卡爾‧沙根為大麻辯護,推敲大麻在農業、文明之初的角色
  威廉.布洛斯過得是毒品時間,時間的意義只在於計算毒品的效力。
  
  垮世代理論教父威廉.布洛斯以《裸體午餐》向世界宣告「意識是幅剪貼畫」,將各異其趣的文本加以切割、剪貼、融合,反映出我們感受到的世界,來自於各個支離破碎的載體,如同藥物加劇了人類意識的千變萬化。
  
  牛津大學文化史學者理察‧羅吉利承繼此風,將此書塑造為人類意識的篇章剪輯,剪貼五十五篇關於藥物的描述,時間軸線從古羅馬一路拉至垮世代,地域遍及五大洲,展現出藥物主題上各個風格迥異的書寫角度,宛若一部跨越兩千年的藥物文化史,帶領讀者一窺各時期的社會文化縮影。
  
  「……一瞬間,我划著貢多拉,越過月光照耀的威尼斯潟湖;下一刻,阿爾卑斯群峰在我眼前重重疊起,初昇太陽的光輝在冰封山尖之巔打上紫光;再一瞬,我身處某處未開發的熱帶雨林裡,在原始的寂靜中展開羽翼般的葉子──我是株巨大的蕨類,在混著香料氣息的風中對著河流搖頭晃腦,河中的波浪激起了團團音樂與香氛……」─費茲修‧路德羅,〈入夜〉
  
  「……現代藥理學給了我們許多新的合成物,但在天然致幻劑的領域上,卻尚未有重大的發現。所有的植物鎮靜劑、興奮劑、幻象顯示劑、快樂增進劑和宇宙意識喚醒劑,都是在幾千年前、人類歷史尚未開啟之前發現的……」─阿道斯‧赫胥黎,〈形塑心智的藥物〉

名人推薦

  靈魂神遊於現世與彼岸、窺探深層意識、追尋創作靈感……
  吳雅鳳/臺大外文系教授 專文導讀
  翁家傑/臺大外文系教授 好評推薦

  「迷幻鼻煙、殭屍毒……,這本書像人類學裡的奇風異俗一樣趣味橫生,又充滿戲劇張力。」─《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這本書向我們昭示,在藥物驅走理性的那段時間,也許蘊含值得探索的深意;我們可以從書中獲得改變生活與社會的真知灼見。」─《格拉斯哥先鋒報》(Glasgow Herald)

  「對初識藥物者和藥物迷來說,這都是豐富有趣的閱讀經驗。」─《泰晤士報》(The Times)

  「大師之作的集結!」─《TimeOut》

  「完整且具娛樂性的參考文本。」─《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理查‧羅吉利 Richard Rudgley


  一九六一年生於英格蘭罕布夏郡,是備受讚揚的作家與電視節目主持人,著作曾被翻譯超過十二國語言。在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獲得社會人類學與宗教研究的一級榮譽學位之後,赴牛津大學研究人種學、博物館人種學與史前史。

  一九九一年,他的首本著作《必需品:麻醉品文化史》(Essential Substances: A Culture History of Intoxicants)獲大英博物館普羅米修斯獎(British Museum Prometheus Award),為該獎的第一位得主;一九九八年出版的《精神作用性物質百科全書》(The Encyclopaedia of Psychoactive Substances),同樣廣受好評;同年出版的《石器時代的失落文明》(Lost Civilisations of the Stone Age)提出有力證據,證明歷來的文明比起一般所認為的,更應歸功於史前時代遺留下的偉大文化。

  他為英國第四頻道和許多跨國頻道製作並主持了多部紀錄片,例如《石器時代的祕密:蠻族與異教徒》(Secrets of the Stone Age: Barbarians and Pagans),同時也將此寫作成書。二〇〇六年,他出版了《異教重生:邪惡力量或西方精神的未來?》(Pagan Resurrection: A Force for Evil or the Future of Western Spirituality?),書中從多種角度切入,論述北歐神話中的原型如何於西方精神中再現。他也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與美國Asatru民俗學會(Asatru Folk Assembly)的會員。

  Arktos出版了他的《必需品:麻醉品文化史》,書中爬梳西方文明中麻醉品的歷史;《最狂野的夢》集結了從古到今藥物經驗的相關書寫;《蠻族:黑暗時代的祕密》(Barbarians: Secrets of the Dark Ages)則研究歐洲的黑暗時代。

譯者簡介

張雅涵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翻譯公司,現為出版社編輯、英法文譯者。發表過一些散文和論文,得過一次文學獎,寫過一本碩論;出社會後管了一年多譯者和專案,最後發現自己還是比較喜歡玩語言、跳舞和管文字。本書為譯者第一本譯作。

  譯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楊惠君

  政大英語研究所碩士,從事翻譯工作多年,譯作豐富,包括《飲食與愛情》、《法律與文學》、《建築的表情》、《完美的房子》、《生命就是堅持信念,走到最終》、《藍花楹下的孩子》、《歐洲家庭手作料理》、《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聲音的奇妙旅程》、《用一天說歷史》等。
 

目錄

【導讀】嗑藥之作為祭壇儀式/吳雅鳳
序論 化學剪貼

第一部 飛天油膏
FLYING IN THE OINTMENT

潘飛兒的藥膏/阿普留斯
The Ointments of Pamphile/Apuleius(125-180)
豬圈裡的宗教裁判所/巴托羅美歐‧史匹那
Inquisition in the Pigsty/Bartolomeo Spina(1475-1546)
女人就該脫衣裸體/吉安‧巴蒂斯塔‧波塔
Women are Made to Cast Off Their Clothes and Go Naked/John Baptista Porta(1535-1615)
螞蟻酒春藥/約翰‧海頓
The Ant Wine Aphrodisiac/John Heydon(1629- c. 1667)
讓人失去理智一天/吉安‧巴蒂斯塔‧波塔
To Make a Man Out of His Senses for a Day/John Baptista Porta(1535-1615)
隆迪比里斯醫師談反春藥/法蘭索瓦‧哈伯雷
Anti-Aphrodisiacs According to the Physician Rondibilis/François Rabelais(1495-1553)
神奇藥粉/喬凡尼‧薄伽丘
The Powder of Marvellous Virtue/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
魔修女/蒙塔古‧桑莫斯
The Satanic Nun/Montague Summers(1880-1948)
《反菸草》節選/詹姆士一世
A Counter-blaste to Tobacco/King James I(1566-1625)

第二部 狂喜帶著走
PORTABLE ECSTASIES

把菸草帶回來/詹姆‧慕尼
How They Brought Back Tobacco/James Mooney(1861-1921)
惱人的墨西哥祭司塗油禮/荷西‧德‧阿科斯塔
The Abominable Unction of the Mexican Priests/José de Acosta(1539-1600)
烏羽玉舞/安東南‧亞陶
The Peyote Dance/Antonin Artaud(1896-1948)
穆拉印地安人的迷幻鼻煙/約翰‧巴普帝斯特‧馮‧施必、卡爾‧腓德希‧馮‧馬堤烏斯
The Hallucinogenic Snuff of the Muras Indians/Johann Baptist von Spix (1781-1826)and Carl Friedrich Philip von Martius(1794-1868)
麻醉鼻菸與我族起源/傑哈多‧亥歇─杜馬托夫
Narcotic Snuff and First Origins/Gerardo Reichel-Dolmatoff(1912-1994)
希瓦羅獵頭人的迷幻藥/麥可‧喬‧哈納
Hallucinogens of the Jivaro Headhunters/Michael J. Harner(1929-)
海地殭屍毒/韋德‧戴維斯
Zombie Poisons of Haiti/Wade Davis(1953-)
堪察加磨菇/約瑟夫‧柯佩奇
Mushrooms in Kamchatka/Joseph Kopeć()

第三部 大麻──從俾格米村到格林威治村
CANNABIS—FROM THE PYGMY VILLAGE TO GREENWICH VILLAGE

為俾格米人辯護/卡爾‧沙根
In Defense of the Pygmies/Carl Sagan(1934-1996)
大麻的起源/維里爾‧埃文
The Origin of Ganja/Verrier Elwin(1902-1964)
傻和卓納斯列丁/泰內‧百巴斯
Nasreddin Khoja/Taner Baybars(1936-2010)
山中老人/馬可.孛羅
The Old Man of the Mountain/Marco Polo(1254-1324)
哈希什之詩/波特萊爾
The Poem of Hashish/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
入夜/費茲修‧路德羅
The Night Entrance/Fitzhugh Ludlow(1836-1870)
俾路支花園/布萊恩‧博里特
Baluchistan Garden/Brian Barritt(1934-2011)
身分危機/霍爾‧馬克斯
Identity Crisis/Howard Marks(1975-2016)

第四部 鴉片選文
EXTRACTS OF OPIUM

拉祜族為鴉片豐收祈禱文/安東尼‧沃克
Lahu Prayers for a Bountiful Opium Crop/Anthony R. Walker()
《鴉片:戒毒日記》選文/尚.考克多
Extract from Opium: Diary of a Cure/Jean Cocteau(1889-1963)
鴉片之樂/湯瑪斯‧德‧昆西
The Pleasures of Opium/Thomas de Quincey(1785-1859)
麗姬雅/艾德格‧愛倫‧坡
Ligeia/Edgar Allan Poe(1809-1849)
艾洛爾談鴉片/艾洛爾‧福林
Errol on Opium/Errol Flynn(1909-1959)
《鴉片:戒毒日記》選文/尚.考克多
Extract from Opium: Diary of a Cure/Jean Cocteau(1889-1963)
豪瑟與歐布萊恩/威廉.布洛斯
Hauser and O’Brien/William S. Burroughs(1914-1997)
拋棄幻象/威爾‧賽爾夫
Junking the Image/Will Self(1961-)

第五部 液體、氣體、煙霧與粉末
LIQUID, GAS, SMOKE AND POWDER

我的尼古丁夫人/詹姆斯‧馬修‧巴利
My Lady Nicotine/James Matthew Barrie(1860-1937)
福爾摩斯談古柯鹼/柯南‧道爾
Sherlock on Cocaine/Sir 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
節禮日的笑氣/漢弗里‧戴維
Laughing Gas on Boxing Day/Sir Humphry Davy(1778-1829)
《手術刀下》/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Under the Knife/H. G. Wells(1866-1946)
乙醚癖/路易‧勒溫
Etheromania/Louis Lewin(1850-1929)
藥袋/杭特‧斯托克頓‧湯普森
The Drug Bag/Hunter S. Thompson(1937-2005)
古柯鹼意識:美食家之旅/傑瑞‧霍普金斯
Cocaine Consciousness: The Gourmet Trip/Jerry Hopkins(1935-)

第六部 歷史幻覺
HALLUCINATING HISTORY
烏羽玉:一個新的人造天堂/哈維洛克‧艾利斯
Mescal: A New Artificial Paradise/Havelock Ellis(1859-1939)
致幻藥物與情欲的問題/亨利‧米肖
Hallucinogenic Drugs and the Problem of Eros/Henri Michaux(1899-1984)
詩人的樂園/羅伯特‧格雷夫斯
The Poet’s Paradise/Robert Graves(1895-1985)
形塑心智的藥物/阿道斯‧赫胥黎
Drugs that Shape Men’s Minds/Aldous Huxley(1894-1963)
提摩西‧李瑞、LSD與哈佛/史都華‧譚德勒、大衛‧梅伊
Timothy Leary, LSD and Harvard/Stewart Tendler(-) and David May(1970-)
加德滿都插曲/泰倫斯‧麥肯納
Kathmandu Interlude/Terence McKenna(1946-2000)
另一個卡萊‧葛倫/華倫‧霍格
The Other Cary Grant/Warren Hoge(1941-)

第七部 化學藥劑套組
CHEMISTRY SET
莨菪的黑色瘋狂/古斯塔夫‧申克
The Black Madness of Henbane/Gustav Schenk(1905-1969)
馬爾多羅/洛特雷阿蒙伯爵
Maldoror/Comte de Lautreamont(1846-1870)
喝/阿爾弗雷德‧雅里
Drink/Alfred Jarry(1873-1907)
月光時間/布萊恩‧巴瑞特
Lune-Time/Brian Barritt(1934-2011)
嗑了藥的蜘蛛/亨利‧米肖
Drugged Spiders/Henri Michaux(1899-1894)
瘋子的血/泰瑞‧索恩
The Blood of a Wig/Terry Southern(1924-1995)
前往賭城/杭特‧斯托克頓‧湯普森
Vegas Bound/Hunter S. Thompson(1937-2005)
排毒/歐文‧威爾許
Toxins Discharged/Irvine Welsh(1957-)
 

推薦序    

嗑藥之作為祭壇儀式/臺大外文系吳雅鳳


   英國的理查‧羅吉利(Richard Rudgley)是位非典型的學者兼作家,集博物館學、民族學、人類學廣博的知識於一身,而且致力以寫作與製作並主持電視節目系列的方式,將原本在象牙塔內,幽明艱澀的石器時代考古學與非基督教的世界宗教研究的學術成果,向大眾推廣。也因此曾受學界批評,有些學者認為羅吉利為了普及知識而特意將石器時代某些特質誇大,失去了學術的持平,不免譁眾取寵。總之,羅吉利所選擇的題材,與採取的路徑經常惹人爭議。

  這本書似乎也不例外。羅吉利羅列世界各地,觸角遍及歐洲、南美洲、西藏、印度、中國等,從古希臘時期到二十世紀對藥物的種種嘗試與書寫。作者以開放的胸襟,不預設既定道德、法律、宗教、種族立場,讓歷史上曾經希望透過各種天然植物萃取,或人工合成的藥物,達到另一種不尋常的精神境界,得以從不同的歷史片刻與不同的世界角落發聲。所收錄的作家群囊括各種身份,有長途旅人、探險家、巫師、藝術家、小說家、科學家、心理學家,也有癟三小民、亡命罪犯。應用藥物的方式有千百種,傳達的訊息卻是相同的,即人類企圖將某種物質以某種管道(塗抹、食用、吸聞、注射)納入身體內,希望能與所謂的「天界」或另一個未知的境域溝通、以求降低或轉移病痛、消災解厄、預知未來、改變情緒、趨向日常生活所不能到達的感官、意識與精神境界,或者只是憤世嫉俗、標新立異,為人所不敢為,勇敢地以肉身嘗試藥物的功效。這些的確是有史以來全人類共通的想念。

  一九九一年羅吉利以作家首部出版品,《文化鍊金術:社會中的麻醉品》,榮獲大英博物館普羅米修思獎,一九九八年出版的《精神作用物質百科全書》也延續這個研究脈絡。這本書出版於二OO一年,可說是作者前兩部書原始資料的選粹,內容包括〈飛天油膏〉(Flying in the Ointment)、〈狂喜帶著走〉(Portable Ecstasies)、〈大麻──從俾格米村到格林威治村〉(Cannabis—from the Pygmy Village to Greenwich Village)、〈鴉片選文〉(Extracts of Opium)、〈液體、氣體、煙霧與粉末〉(Liquid, Gas, Smoke and Powder)、〈歷史幻覺〉(Hallucinating History)和〈化學藥劑套組〉(Chemistry Set)等七部份。看來有些凌亂,似乎以歷史為軸,又以藥物的種類與性質為分段指標,又或以藥物傳播的方式為題,完全不按理性的嚴謹準則,彷彿作者在藥物的影響下,對這些文章的選擇分類,也循著渾然有機的另類原則。

  羅吉利在石器時代考古方面的成就,促使他拋開西方基督教文明與資本主義包裝下的種種成見,爬梳出藥物如何作為人類社會各種儀式的體感基礎與機要形式的歷程。在這個前提下,嗑藥作為私人肉體慾望的追求,貫穿社會的共同運作模式,也見證了政治經濟與法律的管理原則。羅吉利引領我們了解,因藥物而產生的種種意識變化,其實可以脫離既有的社會與道德標籤。

  近年來我個人對十九世紀西方與鴉片的關係有少許研究,自然對馬可.孛羅(Marco Polo)、漢弗里‧戴維(Humphrey Davy)、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尚.考克多(Jean Cocteau)、愛倫.坡(Edgar Allen Poe)、威爾斯(H. G. Wells)、哈維洛克‧艾利斯(Havelock Ellis)等人的選文格外有興趣。全書中最令人驚豔處有二,一是印第安人等民族食用毒蘑菇儀式的記載,二是羅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就規則與字源上,歸納出此類儀式與基督教聖餐儀式的關聯。此說法也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認同,甚至明白指出聖經所記載的「五旬節」(Pentecost)與印第安及印度有些部落崇拜蘑菇的儀式相當。

  羅吉利對美國文學史上垮世代(Beat generation)的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情有獨鍾,以他的引言「意識就是一個剪貼畫」作序文的開頭。正巧這本書也是剪輯而成的,也就是說編者有意將此書塑造為人類意識的篇章剪輯。布洛斯有句話可以貼切地傳達藥物經驗:毒蟲的身體便像是時鐘,每日體驗以毒品效力作為劃分的時段。威爾‧賽爾夫(Will Self)延伸布洛斯的論點,推斷西方因為缺乏像印第安人光明正大的蘑菇用藥儀式,但又不能真正消弭對藥物的需要,遂將藥物沉隱入暗黑的社會底層。藥物經驗在古老時代與印第安某些部落屬於神聖儀式,參與者需要受揀選,且禁食淨身後才能進入。在現代西方社會則屬於地下小眾的活動。平行來說,藥物文學一直存在於正統文學的邊陲,鮮少能進入大雅之堂,也說明了這層欲望從來便存在人類潛意識裡,百轉千迴,割捨不去。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英文版的封面延用十六世紀瑞士著名的醫師兼作家喬布斯‧盧夫(Jacob Rueff, 1505-1558)有關接生術(midwifery)的醫學書籍在封面所用的一幅版畫,通常稱為「知識與死亡之樹」。畫面描述伊甸園裡,夏娃引誘亞當摘食知識善惡之果,而站在他們中間的樹其實是有蛇盤踞其上的一副骷髏。這幅畫作為接生術的封面,實在說明了人類遭逐出伊甸園後所必須面對的切要問題,而醫師的角色也就應然而生。但是對本書而言,藥物卻是人類希冀能重返伊甸園的憑藉,它當然也有通往地獄的可能。此書的封面恰巧烘托了選文的多重歧異性,對於有些特意惡搞的選文,提供了嚴肅的宗教與歷史層面的思考背景。
 
 

內容連載

序論:化學剪貼

意識是幅剪貼畫。──威廉‧布洛斯(William S. Burroughs)


我先前寫了幾本關於精神藥物的書:《必需品:麻醉品文化史》(Essential Substances: A Cultural History of Intoxicants, 1991)和《精神作用性物質百科全書(The Encyclopaedia of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1998),致力研究這些物質對人類文化與歷史的影響。其中我最關心的,是要破除「一切始於六〇年代」這個迷思,這說法很可笑,卻廣被接受,再沒有更偏離事實的誤解了。本選集收錄許多與藥物有關的文學範本,年代最早的出自阿普留斯(Apuleius)《金驢記》(The Golden Ass),此作品完成於西元第二世紀。不過吸毒早在古典時代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史前史學家目前認為石器時代人類已知使用多種精神藥物。

人類運用精神性草藥的先例,約可回溯至一萬三千年前。湯姆‧迪勒黑(Tom Dillehay)率領的考古學家,在智利南部溫帶雨林的蒙特維德(Monte Verde)遺址,發現一間小屋的遺跡,似乎是巫醫的小屋。他們在屋內發現超過二十種藥草,其中兩種藥草經查能引發幻覺(毛氈苔屬植物﹝Drosera sp.﹞和波爾多葉﹝Peumus boldus﹞)。蒙特維德遺址也是公認人類登陸美洲的證據中年代最早的,這表示登上新大陸(New World)的人們具備迷幻藥草的知識。

儘管該遺跡年代甚早,還是難以作為精神藥物的起源;就這麼推斷考古學家碰巧挖掘到人類第一次使用精神藥物的物證,實在荒謬。這時期其實應被視為某種進化鍊的尾端,帶我們猛然返回遙遠的動物先祖年代,因為我們根本不是唯一參與精神藥物體驗的物種──熊與麋鹿偏愛毒蠅傘(fly-agaric, Amanita muscaria)這種毒蕈的興奮、迷幻藥性,甚至連啜飲顛茄(belladonna)暗黑甘露的蜜蜂也難逃茄科植物的幽夜魔咒;要是我們認真追尋吸毒行為的源頭,得一路追回太古時代的某刻,遠在人類出現之前。

觀察者發現動物會自行尋找精神藥物,同時也發現人類使用這些藥物時會吸引動物關注。尚‧考克多在《鴉片:戒毒日記》寫道:

所有動物都被鴉片迷惑。殖民地的癮君子深知它是會引來野獸與爬蟲類的危險誘餌。蒼蠅飛聚在托盤邊做白日夢;蜥蜴張著小掌,昏迷在吊燈上的天花板頂,靜待夜晚;老鼠近前來嚙咬鴉片渣。更不用提跟牠們主人一樣上癮的狗和猴子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5
    $238
  2. 電子書
    6
    $288
  3. 新書
    75
    $360
  4. 新書
    79
    $378
  5. 新書
    79
    $379
  6. 新書
    79
    $379
  7. 新書
    79
    $379
  8. 新書
    79
    $380
  9. 新書
    85
    $408
  10. 新書
    85
    $408
  11. 新書
    9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