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神的吹拂:祈禱與行動

聖神的吹拂:祈禱與行動
定價:300
NT $ 270
  • 作者:耶穌聖嬰瑪利尤震神父
  • 譯者:逄塵瑩
  • 出版社:光啟文化
  • 出版日期:2016-10-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5468546
  • ISBN13:9789575468545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聖神在哪裡,哪裡就有生命、愛及無限的創造力。

  聖神能淨化我們的心思意念,安慰心靈、增強意志,使我們更為整全。

  基督徒,從領洗的那一刻起,就蒙召與在他內的天主結合,進入祂豐盛的生命中,體驗聖體聖事所蘊涵的豐富恩寵,並與聖神合作,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瑪利尤震神父教導我們如何藉由靜禱,讓聖神轉化我們,使我們日復一日肖似基督,與天主結合,並與聖父一起發出愛,以最熱切、活潑的行動服務他人,完成自己的聖召,成為天主在世的有效工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聖嬰耶穌瑪利尤震神父(Pére Marie-Eugéne de l’Enfant Jésus ,1894-1967)


  本名亨利.葛雅祿,1922年進入聖衣會,此後曾擔任該會無數重要職務。他在1932年創立生命之母會,1949年出版《我要見天主》這部聖衣會靈修神學大全,此書目前已譯成多種文字。神父與全球各大洲及各種文化多有接觸,除了上述著作以外,尚有大量的口頭教導。在他的避靜講道、演講及主日證道中,都有一個共同的中心思想,就是聖神急於在各人心中傾注大量的聖愛。著有、《靜觀復活奧蹟》、《你的愛伴我成長》、《慈悲之樂》等書。
 
 

目錄

引言/005

說明/031

第一部 基礎
天主的奧祕/035
聖洗聖寵/055

第二部 愛的轉化
祈禱,與主相會/073
天主在祈禱中的行動/091
每日靜禱/107
基督的完美靜觀性祈禱/135

第三部 在聖神的影響下
建立天主王國/163
聖神居首位/181
臨在與見證/197
祈禱與犧牲/213
完美的使徒/231
 

引言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這個問題最好讓瑪利尤震神父來作答,因為本書的全部內容都取自他的教導。他是這樣講的:
  
  「我們當代的人渴望天主如飢似渴。這種對天主的飢渴,我們不僅在他們的靈魂裡感覺得到,在他們的眼神裡感覺得到,尤其在對他們談論天主時,在全體聽眾的表情上看得到。你我都清楚,他們向我們要的是什麼?就是給他們講天主。」
  
  本書正是將瑪利尤震神父所有的演講錄音加以整理編纂而成的。他演講的字字句句,都表現出是天主的氣息把無限的生命力注入他的生活和他的教導之中。正是這氣息貫穿於他給我們所講有關天主、基督徒生活、祈禱和使徒事業之中,使其教導具有其統合的一致性。
  
  的確,瑪利尤震神父幾乎只對我們談論天主以及天主的聖寵如何在基督內使人靈與天主結合。在這種聖寵所締造的關係內,天主顯現給人,使他成為祂在世行動的工具,同時引領他達到聖德的高峰。藉著這種關係並在它之內,人獲得了自己生命完美的成就,身為天主子女的尊榮,以及他與基督耶穌的相似性。
  
  然而,如果說瑪利尤震神父用的是靈性的語言,而且只用靈性的語言說話,切勿忘記他也極為重視人的一切現實生活,包括最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和最廣闊浩瀚的各民族歷史,這一切都在天主的光照裡找到其意義與價值。他邀請我們要對天主置於我們內的這些聖寵珍寶有充分的認知,一一加以審視,將其化為己有,將自己的一生全都置於其引導之下,因為「認清這些事實真相,(……)是我們作為基督徒的職責,是人人都該盡到的職責,更是所有受洗者的職責。」
  
  人在天主內之美好與尊榮
  
  瑪利尤震神父在他所有的演講中,總是視人為分享天主之生命者,他以天主的眼光來看人,看到他的始與終:
  
  「天主在創造我們時,就已經在祂內看到我們了。祂之所以將我們送入世界,就是要我們在祂所給我們預定於基督奧體內及天主聖三生命內的位置上,重歸於祂。」
  
  他的這種眼光使人看到自己的聖召和身為天主子女的尊榮。「基督徒必需認清自己的尊榮7」,才能達成他的聖召。
  
  基督徒的這種尊榮在人人都被召成聖的這事實裡取得了最有力的證據。
  
  這尊榮使他全力投身於最有價值的工作:祈禱、成聖,謙恭地接受聖神的領導,為天主作證,為救靈獻身。這尊榮既然賦予領洗者真正的「權利」以實現他的聖召,它同時也嚴格要求教友應以不斷增長的忠誠與愛情,好能結出聖德的果實:「這尊榮的要求何其高!」
  
  基督徒藉他分享天主的生命而能領受這份尊榮與美好。聖寵在每一個基督徒身上傾注天主自永恆即有的生命與動力,唯獨天主是這一切的泉源。聖寵就是天主本身之美,那就是梅瑟在火燒荊棘中所見到的,也是基督聖容所閃耀著的光輝:
  
  「我們靜觀天主之美,這靜觀使我們轉化得愈來愈明亮,直至相似天主聖言本身。」
  
  瑪利尤震神父要我們首先要靜觀天主的奧祕,去發現這奧祕,如發現一個鮮活的生命體一樣,正因為在基督內,人有幸蒙召來分享祂的生命。
  
  梅瑟在曷勒布山上所見到的火燒荊棘叢,正是在天主內之生命與動力的顯現。梅瑟對天主的超越性早就習以為常,他非常清楚天主是無限的,是人力所不可及的。
  
  「然而令他困惑不解的是眼見這超越一切的竟存留在這動力之中。這火究竟是什麼?那是一種啟示性的神視,是天主在顯現自己。因此天主不僅是不可及的,是超越一切的,祂不是昏暗的,絕不是:天主是光,不僅是光,更是火焰,是熊熊烈火,迸發火花,放射光芒。這才是天主。」
  
  瑪利尤震神父親自說明以上的描述:
  
  「當天主以燃燒的荊棘為徵象顯現給梅瑟時,我們感到天主好像急於顯現自己的某些本性。那是以色列人的天主,不為人知的神祕天主,是靜寂凝止的曠野裡的天主,是遊牧民族之牧人的天主,是純一的天主……的確,天主是完美的,無限完美,祂超越一切,那是千真萬確的。然而在這一切之上,還得加上其他的概念:天主是活力動能,是擴展分施,是燎原的火焰,是燃燒卻不耗盡的火焰,一直不停地在燃燒。」
  
  天主的超越性以動力和生命顯現給梅瑟,因為天主是愛,天主把自己賜給人:「梅瑟所見到的動力,這火焰,就是愛的火焰。」從荊棘叢中迸發出來的火焰,象徵生命,而且是天主聖三的生命,即聖父、聖子、聖神的生命。這生命是永恆的,和天主自己一樣:
  
  「天主不斷在生養,聖神一直在湧現,從聖父及聖子內不斷共發愛,一直不斷……於是天主是快樂的,祂感到無限幸福(……)那是安祥的喜樂,勝利的喜樂,永不衰減的幸福,始終寧靜的喜樂……」
  
  天主在曷勒布山上顯現給梅瑟,讓他接觸到祂的生命,祂就以祂的生命轉化了他,豐富了他。耶穌宣稱自己是天主唯一、真正的見證人,祂也賜給人祂的聖神和祂的聖寵。天主以燃燒的荊棘所做的啟示,正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賜人聖寵的先兆。
  
  瑪利尤震神父於是說,要尋找生活的天主,就要在聖寵裡去找,只有在聖寵裡人才會認識祂,才能體驗到祂是不斷把自己賜給我們的愛,天主聖三的每一位才會顯現給人:「聖人因聖洗聖事而獲得分享天主的生命,他以靜觀的目光深入到天主之內,他發現了什麼?他發現的是他與天主的共同性體,他發現的是愛。因為天主是愛,他發現的是三位的天主。」唯有愛德,就是那愛的學問,才能使人完全認識天主:
  
  「我們能多少體驗到自己所領受的愛德,這愛德既然與天主有同質性,因此我們可以真實地把我們對自己的愛、對自己超性愛德的認識移轉到天主身上。」
  
  因此瑪利尤震神父把對天主和對近人之愛的增長,追求認識天主的渴望,作為基督徒生活的基本要求:
  
  「天主的超越性的確是存在的,我們不可能否定這個事實。然而,我們卻能瞻仰祂的超越性,從中窺知一二;同時天主樂意賜給我們對祂有相當的體驗和認識。靜觀能夠、也應該尋求能認識天主本身。(……)我們能夠、也應渴望以信德來認識祂。」
  
  這就是以信德和靜觀的純淨目光所能獲得對天主的認識,這認識是鮮活且有轉化作用的。這種認識顯示給靈魂他的美好和他卓越的尊榮,因為向他明示了他的恩寵和住在他內的那一位之崇高偉大,而使領洗者成為生活天主的見證人。因此瑪利尤震神父表達了以下的願望:
  
  「願我們自己也能像耶穌對尼苛德摩所說的那樣,祂說:『沒有人上過天,只有一個人能為天主作證。』我也一樣,我可以作證,雖然我沒有上過天,也沒有像吾主耶穌一樣在聖父、聖神內合為一體,願我們還是能引用我們對天主的體驗,向人強調這種體驗是可能的,以能引發他人的興趣,也渴望去體驗天主。」
  
  聖洗聖寵是我們生命的「錨」
  
  「在創造的工程中,聖寵是天主所能給予的最完美的恩典,使人藉此分享祂的本性。對天主來說,沒有比分施祂的聖寵更能給祂帶來喜樂。」
  
  瑪利尤震神父不斷引用《伯多祿後書》及基督教義傳統對此後書所作的詮釋,來強調聖寵就是分享天主的生命。他在聖寵內看到了人所擁有的巨大財富,就是天主的生命這超性恩典,這恩典是在基督內賜給人的,缺少這恩典,人就不可能轉向天主。瑪利尤震神父就是以聖洗聖寵為基礎,來建構他全部的教導:包括論祈禱,邁向天主,實現與天主合一,以及與基督耶穌相似,這最後一項就是靈修生活的目的和終極;至於必須伴有為天主作證的使徒事業,若能奏效,也必仰賴聖寵的活力,是聖寵居於領洗者的心內,並給他活力。基督徒生活的活力就是聖寵的活力。
  
  聖寵使人真正分享天主的生命,將天主的生命銘刻在人心內,就像蓋上了印記,表示已與天主結合,能夠分享天主聖三的生命。瑪利尤震神父以簡明有力的言詞提醒大家聖洗聖寵的功能,這功能常被人忽視,然而卻是至關重要的:
  
  「基督徒生活不只是道德生活,不只是要避免做什麼壞事,而是要有極積的作為。(……)基督徒的生活動力,就是聖寵,就是做天主的子女,因此就在此世,即使是在信德的推動下以不完美的方式,還是要真實地盡好天主子女的本分。這本分就是與天主聖父結合,並與聖父一起發出(spire)愛,就如聖十字若望所說,共同發出聖神。這就是我們的主要功能。在這與天主生命的結合中,聖寵在人靈內實現了一種獨特的完善,那就是天主的完善;瑪利尤震神父在他離世幾天前說:只有一種完善,那就是聖父與聖子彼此相愛所形成的完善,那就是實體的愛。我們的完善,雖然是有限的,卻是同質的。」
  
  聖寵的目的就在於促使所有的人都實現與天主結合,至於以何種方式,那就無關緊要了。既然身為天主的子女,這聖寵在人靈內就發展出天主子女所具有之真正的自由:
  
  「基督徒的完善有別於所有的行為模式,所有的行事風格,所有出於本性的、感性的或理性的完善,甚至所有道德方面的完善。我們所謂的完善,這種基督徒的完善,就是達到天主。我們的完善是在天主之內的,就是與天主結合。因此,我們聖洗聖寵的發展與成長,也在於此,不必求助於其他途徑。一切的模式方法,所有的刻苦修行,都應該以此為導向。」
  
  將超性生活脫離各種與其相伴的本性或「神祕」的行為方式,是瑪利尤震神父之教導的主要特色,也說明了他的教導只以天主為導向。他將此列為重點,不僅要聖寵得以在各人身上自由發展,也為了使福音聖訓能在任何社會階層中都能被人接受,不論他是屬於何種性情,何種文化。
  
  有關接受福音聖訓和教導超性事實的問題,他曾寫道:
  
  「這是人文問題,與聖寵無關。我們習慣於把超性事實以我們地中海及西方人文的模式或說法來呈現,我們很難想像除了這些說法以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使人接受超性事實,因為我們自身的經驗使自己局限於這些說法之內。然而,超性事實有其獨立自主性。除了負載天主真理必要的啟示性信理條文以外,其餘的都可以斟酌行事。好天主是自由的,不會受人文模式的約束。祂可以用千萬種方式與人交流;祂會根據每個靈魂和各種文化,而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瑪利尤震神父還強調,藉著聖寵與天主結合,必須有我們的同意與合作才能成就:「天主創造我們為自由之人,給了我們自由意志,祂也極為尊重我們的自由。天主絕不會未經我們同意,不靠我們合作,就來聖化我們。」基督徒的靈修生活要能取得進步,必須要有根植於基督之自我奉獻內、自己本人所做的全面奉獻,同時服從聖神的領導。聖德就是發自自由意志、滿懷熱烈愛情地全心服從天主:
  
  「我們以靜禱和靈修生活建立起與天主合作的關係。在這基礎之上,還該承認天主的超越性和祂的權威,我們全心服從天主,尤其要獻出全部的自我和自己的全部所有。」
  
  自我奉獻要做得更加完美,就要獻出最切身、最內心的珍寶,那就是自己的理智和自由:「獻出自己的理智和自由,把自己完全獻出來,這是我們能獻給好天主最好的獻禮了,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祂期待於我們的就是這種奉獻。」
  
  要不是聖寵的活力推動整個人,自我奉獻就不可能如此完全:「我們整個人,整個靈魂都被帶動邁向天主。」聖寵是嫁接在人的本性上的。聖寵結合人的稟賦及其複雜性向,吸取其一切潛力,使人歸向天主:
  
  「人的完善,基督徒的完善就在於此,在於邁向其目標,邁向天主。他帶動其全部官能,動員其全部能量,從各個方面,奔向天主。是整個的人要達到此目的,毫無保留。」
  
  聖寵綜合人的所有一切,而促成他各種表現愛的能力,連不被看重的感性力量也包括在內。
  
  因此,藉著聖寵和聖神的臨在,人全面地服從天主。通常人會體驗到一種失落,感到自我掏空,而事實上那正是真正財富的來源,是整個人真正得到了充分發展。瑪利尤震神父說:「天主的愛是全能的,卻是謙遜的,把功勞讓給祂所愛的人。」他提出耶穌最初的門徒們為例,再以聖教會歷代聖人們為榜樣,又說:
  
  「與基督耶穌一樣,傳教使徒也受到那占有他的聖愛之神的顯揚。他的聰明才智,因這位聖愛之神的臨在和占有而更能發揚光大。他的感覺淨化了,他的理智敏銳了,他的意志堅強了,成為一個在人性的各方面都平衡的人。這人在天主臨在的奇妙影響下,展現出正直廉潔的稟賦。」
  
  每一位教友,由於領受了洗禮,都被召要認識並分享這無限珍寶,那就是天主的生命及超性的愛德。這些珍寶都是在聖洗聖事的聖寵裡所包含着的聖德胚芽。他需要更進一步地成為聖神在他內之聖化行動的全力合作者。他首先要以信德來配合:「在聖洗聖事中我們所領受的超性世界與清涼之水無關,甚至也與我們感到的熱情無關,而是我們以信德來服膺超性的事實。」我們這樣以信德來接受聖寵所給予我們的超性世界,便能加強望德,滋養愛德:
  
  「當人意識到了自己的聖洗聖寵,意識到它蓋在自己身上的印記,它帶給自己的光亮,給自己指出的方向,賦予自己的各種希望,於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就給靈魂下了錨。」
  
  瑪利尤震神父在他的教導中給予聖寵其特殊的首要性,表示聖寵對每位教友的生活是多麼重要。他不斷強調聖寵的功能,描述其豐富多樣,表明他急切地要大家更經常、更用心地關注自己的聖寵:
  
  「我們必須認清聖洗聖寵的價值,然後確定我們永恆的天命,以它的光照指示給我們該走的道路,在此世該從事的工作。」
  
  他把與主結合所獲得的最崇高成就(靜觀,與主在意志上的結合,由靜觀而獲得對教會奧祕的認識,與基督耶穌的轉化性結合等)與聖洗聖寵在日常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相連結,使他的教導極具普世性。這種普世價值是他在加爾默羅諸靈修大師的教導中所發現的,耶穌聖嬰德蘭修女之聖德的光輝現在照耀普世,正印證了這普世性。
  
  祈禱:與天主結合
  
  在耶穌內,教友身上印有他的天主的印記:聖洗的祝聖使他屬於天主,使他成為另一個基督。聖洗聖寵所帶給他的尊榮,影響到他整個的人,深入他的內心,左右他一生的任何時刻。人以其本身的一切及全部的作為奔向天主。調整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以配合、尊從天主的旨意,將一切置於祂的領導之下,以能蒙受祂的聖寵,增長愛情,並與祂結合,以上就是基督徒的祈禱所應達成的效能:「祈禱是整合我們全部的身、心、靈以邁向天主,祈禱是與天主保持聯繫,彼此進行交流。」
  
  這種交流的前題是人靈已與天主結合,而唯有聖寵才能成就這種結合。的確,聖寵激發孝愛之情,其主要的活動是引人歸向天主,奔赴天主,就如孩子奔向父親一樣。祈禱與我們心靈內聖寵的一切活動有其一致性,而使得我們能滿懷天主子女的心情。因此瑪利尤震神父說,祈禱重在與天主結合:「祈禱是訓練自己與天主結合,高舉心靈轉向天主,完成與天主合而為一。」這倒不是新的祈禱方法,其實一切的祈禱,不論是以何種方式,口禱或默禱,個人的或團體的,或是禮儀性的,其真正的內涵就是以信德和愛情尋求天主,以求與祂結合,侍立在祂面前。
  
  瑪利尤震神父講論祈禱,不僅從加爾默羅靈修大師的道理中汲取資源,這些道理都經由他高深的個人靜禱經驗進一步加以肯定;他更從靜觀福音中的基督身上汲取力量。
  
  在他瞻仰基督時,他發現祂時時在祈禱:「我們觀察吾主耶穌時,第一個印象就是祂經常在祈禱。」
  
  他觀察祂在納匝肋祈禱:耶穌「在納匝肋度過了差不多三十年,因為祂認為祂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度平常的生活,隱居的生活,這種生活尤其有助於祂完成祈禱的任務。」因此,祈禱是基督徒日常的心態,是每個人每日生活中應有的節奏。
  
  他觀察祂在祂公開生活中祈禱:「在祂一生當中,祂都獨自到僻靜的地方去祈禱,福音的四位作者對這一點的說法都是一致的。」我們要完成各種任務,要承擔公或私方面的重擔,要完成繁重的工作,在在都需要加倍祈禱,需要與天主有更深入的結合,需要個人與基督耶穌不斷且更親密的交融。
  
  然而在革責瑪尼的夜裡,在受難時,在加爾瓦略山上,耶穌為了救贖世人,在背負著世罪的重擔之下,祂的祈禱就愈發痛苦悲涼:
  
  「祈禱中充滿痛苦,這痛苦來自一種對抗,就是地獄全力攻擊祂心中的天堂,而使祂的祈禱如此痛苦悲涼,正是這痛苦才具有贖世的價值。」
  
  教會結合於基督,也就是基督自己的奧體,在每個教友內繼續耶穌在苦難時所做有救贖功能的祈禱:
  
  「聖保祿宗徒告訴我們,現在基督在天上不再死亡,祂將罪惡與天主對立的痛苦留給了祂的教會。祂把實現合一祈禱的工作留給了基督徒,祂也囑咐他們要繼續革責瑪尼山園裡那痛苦的祈禱。」
  
  瑪利尤震神父之信德的目光,因從事靜觀而變得更為敏銳,他看到基督的祈禱是扎根於其二位一性的結合之奧祕中的。
  
  聖言經降孕取得血肉之軀,而成為人,卻未失去其天主性,仍永遠轉向天主,永為天主。基督以祂的人性在本質上與天主性合為一體,這人性又被聖寵完全聖化,因此祂洞悉居於祂內的奧祕;祂靜觀天主,甘願讓聖言來領導自己:
  
  「在基督內,天主性滲透祂的人性;祂的人性又以極為純一的目光沉浸於天主性內,這目光就是祂對天主出於直覺的認識(……)。因此,這種結合是完美的:因為有天主滲透在人性內,同時人性也滲透在天主內,那是藉直覺神視的純一目光而滲入天主內的。」
  
  瑪利尤震神父又說:「二位一性的結合使吾主總是處於祈禱的狀態之中。」基督以祈禱「沉浸於天主的內心生活之內,沉浸於至聖聖三之內」,這是祂以其榮福直觀所看到的情景。這就是基督的祈禱,那是結合性的祈禱,就是「親身體驗到二位一性的結合之完美實現。」
  
  以上就是基督奧祕取之不盡的各種礦脈,祂奧祕的明亮稜尖,是聖十字若望在他的《靈歌》裡所極力歌頌的。瑪利尤震神父又告訴我們,這些寶藏是聖寵藉共同性體之認識而顯現給靈魂的,同時也賜給我們基督,因聖寵是來自基督的,靈魂並藉著它與基督結合。
  
  在基督耶穌的光照下,基督徒的祈禱因聖神的行動而成為靜觀性的,「就被帶回到只包含其基本要素的境界,祈禱因而簡化了,卻未減弱,可以適合所有的人。」瑪利尤震神父根據他靈修及處世的不凡經驗,深知要所有的人、在極不相同的情況下祈禱,就要把祈禱最重要、最能滋養人靈以及最令人渴望的要素展現出來:那就是以信德和愛情與天主交往。「因此我們應堅信構成靜禱的要素,就是與天主來往,讓我們被祂滋養,以信德和愛情與祂建立共融的關係。」祈禱既因聖神的恩賜而成為靜觀性的,人便在祈禱中與天主結合,「雙方相互交流,天主降臨於人靈之內」。至於祈禱的方式或收心的方法—他絕不輕視這些方式或方法,他主張各人可以靈活地自由選擇:「各人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與天主接觸並與祂交談。」
  
  現在讓我們引用瑪利‧比拉的見證:
  
  「神父因此提出了一種很簡單的靜禱,不僅排除各種奇異的因素,連體驗到、充滿神味的因素也排除在外,而只注重信德的靜禱,就是專注於凝視天主。這種拋開一切,只『單純地注視天主』的靜禱能領導人達到聖德的高峰,聖女小德蘭所選用的正是這種靜禱。」
  
  回應世人的期待
  
  對教友來說,要成就自己聖召的崇高目標,絕非只求拯救自己的靈魂,也非遠離自己所處的環境,遠離天主給我們、要我們展開行動的時代,而是要效法耶穌。與耶穌基督相似,「不會使人與世隔離,而是把人靈引進天主內,與耶穌基督相似,就是與現世教會的強勁生命力結合在一起。」
  
  瑪利尤震神父多次透露他對他那時代—也是我們的時代—熱切的關心,有時也使他感到痛苦,他當然也更關心他那時代的教會。那是共產主義飛黃騰達的時代,它負面的力量否定人心內一切恭敬天主的基礎:自由和聖寵。要以何種方式確保教會在世的臨在並推動其使徒事業,是教會時常掛念並思考的問題。
  
  瑪利尤震神父給以上問題的解答有兩大特色:一方面他堅信在一切出自基督精神的行動中,聖神一定居於首要領導地位;另一方面這些解答也出自他個人從事使徒事業的經驗,他切望其使徒事業有更大的接觸面,並繼續展現其強大能力及其結出豐碩成果之無窮潛力。
  
  為主作證的人應具備什麼特質?
  
  「我們要求他的靈魂要發出靈性的光芒,讓人可以從他的眼神、他的心態、他的公正無私、從他整個的生活裡表現出來。」
  
  為主作證的人應如何表現?如何作證?
  
  「我們最該表現的是真正教友的精神,見證在我們內有基督的生命,見證有天主聖神居於我們之內。」
  
  對於為主作證的人,有什麼最大的要求?
  
  「使徒的首要任務不一定是採取行動,(……)而是在適當時機下行動,而是發展他的聖寵,加深他與基督的結合,好使他的行動真正對人有益,真正是使徒的行動,也就是與聖神密切合作的行動。」
  
  這種合作就是向聖德的高峰攀升,就是趨向與天主要完美地結合。
  
  聖寵的生活在聖神的臨在中達到了圓滿的境界,並發出結實纍纍的光輝:「這位聖神是我們的貴賓,是我們內的活焰,是光,是我們的朋友。祂的確是住在我們之內的,祂聖化我們,不斷將我們天主化。」聖神在靈魂內的臨在是活躍的,祂積極地行動,唯有被愛所淨化的堅定信德才能發現到祂:
  
  「我們相信聖神,不該是空泛模糊地信祂;而應信祂是一位鮮活的實體,是一位生活的、聰敏的、全能的個體,就像相信一個充滿自信、有能力想到做到、有遠大目標的人一樣。」瑪利尤震神父與聖保祿共同承認,聖神的臨在就是基督徒的特色:「凡受天主聖神引導的,都是天主的子女。」
  
  瑪利尤震神父從中得出了一個唯一的結論,這結論對於使徒的光芒和他行動的成效是至關重要的:
  
  「基督徒不只接受任務,承擔責任,尤其要經常與聖神保持聯繫。」
  
  與主結合是使徒事業的基礎,唯有與主緊密結合,才能確保教會的發展與其行動的效能:
  
  「天主的國就是基督奧體,就是教會。教會尤其是心靈的王國,因為是由基督和祂廣施於我們靈魂內的聖寵生活所構成。這王國是靈性的,因為有聖神給予活力,祂是教會的靈魂。」
  
  我們在建造天主之國時,與主結合確實是「我們與聖神的必要性合作」,因為要成為使徒,成為建造天國的完善工人,「就必須被聖神所攫取」。
  
  這樣就與基督徒生活之最基本要求之一不謀而合:即基督徒的靜觀與行動是不可分開的,是一體之兩面,因為是根植於聖寵之本質內的:聖寵聖化人靈,使人與天主結合;聖寵又與人身結合,使人擔負起世人的罪辜。
  
  人與主結合臻於完美的境地時,就擁有另一個稱謂:那就是「聖德」:「基督徒的成全與靜觀者的成全,均有賴於此結合及我們的主基督奧體的實現。」這結合將基督徒納入基督的整個生活之中,讓使徒心靈的各種行動與基督的心靈協調一致,並使他發現當代人的期待:
  
  「此人在天主的光照下,與基督一同祈禱。這光照不僅使他看到天主聖三居於他內,更使他看到他所處的時代,使他發現永恆的教會和他當時的教會。」
  
  聖德就是天主和人對於每一時代、每一代人的期待和盼望所做出的共同回應。瑪利尤震神父在《我要見天主》中寫道:「某個時代、某個民族的人或聖人,屬於基督奧體圓滿成長過程中的某個確切年代。在他內心的神聖性和永恆性不但不阻止他、反而迫使他在所處的時代裡,與最人性的社會打成一片。」事實上,所謂聖德,尤其是天主的仁慈對於人類的巨大痛苦,即罪惡,所做出的回應。
  
  我們這時代的人類,「受傷又無助……」
  
  「聖人、聖女們愈充滿聖愛,就愈與我們接近,原來愛德在聖化他們時,也曾使他們深入罪惡之深淵、即人類的極大痛苦之中。」
  
  瑪利尤震神父發現當代人類的最大痛苦,就是對天主的愚昧無知,對祂在世上及在靈魂內的行動漠不關心,他們缺少以天主為依歸的生活:「當今最大的災難,就是缺少信德。」
  
  他認為我們這時代的人類既受了傷又失去了他最崇高的各種價值觀,就如那個從耶路撒冷下來要到耶里哥去的人一樣,被惡人打傷,又搶走了他的衣服。「在這個被強盜打傷又被搶走財物、結果被丟下半死半活地躺在路上的人身上,我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類。」
  
  現代人被罪惡所傷,完全不懂超性事實,不知道「原諒別人」所具有的力量,失去了善用聖寵的生活,他們已經倒地無法起身了:
  
  「在我看來,現代人就像這可憐的人一樣……魔鬼搶走了他的一切,他已無法走路,無法回歸天主了。這些人被魔鬼打傷,已經無法用四肢走回天主了,這些人應該激起我們的憐憫之心。福音中的這個人的確是耶穌要向我們顯示、以作為現代人之象徵。」
  
  神父深為關切這災難,因為比物質上的災難更深刻嚴重。因為這災難比較是心靈層面上的,他想以天主的愛與仁慈來回應他們:
  
  「天主竟然如此愛了這世界,如此憐憫其罪惡,竟將其獨生子派遣來世。聖子又如此憐憫世人之罪,憐憫他們心靈內缺少天主,又因罪而無力領會天主,於是祂就自作犧牲,登上了十字架。」
  
  這走向罪人的行動以緩解其災難,是發自天主之愛,這行動使聖子降生成人,使救贖大業得以成就,使教會得以建立。這行動也成就完美的使徒事業,因為是與耶穌的舉動和行為相合相融的。這行動就是愛的行動:
  
  「基督徒的愛應該給予所有的人,尤其要給那些更不幸的人;他的愛應相似天主之愛,在面對貧困、災難之時轉為仁慈悲憫。基督徒之愛也應有同樣的行為,因為他的愛與天主的愛是同性質的。他的愛來自天主,也應轉化為仁慈。」
  
  因此,基督徒和使徒的責任,就是要立刻急切地向世人顯示他所賴以生存的生活泉源,見證居住在他內、給他活力的神聖愛火。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自己交付給天主的聖寵:
  
  「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尋求天主,找到祂,與祂交往,然後將祂帶給世人。把他們扶上我們的坐騎,包紮好他們的傷口,以我們的祈禱和全面犧牲將他們帶向天主……如果他們感到飢與渴,我們就給他們吃的,喝的……如果他們在心靈上感到飢與渴,我們就給他們天主。」
  
  夏爾‧尼格神父(P.Charles Niqueux)
  
  於生命之母會,1990年5月8日
  
  每日靜禱
  
  以「每日靜禱」為題的這一章,不是一篇正式的演講,而是一場交談。在交談中,瑪利尤震神父解決經常提出的困難,或回答聽眾直接提出來的問題。我們認為了解從事靜禱所遇到的困難及其解決辦法,對於堅持走靜禱之路的人是大有裨益的。
  
  我們將這樣開始今天的交談,我先簡略地說明從事靜觀的幾種困難,並給予每種困難其解決的辦法;然後希望各位提出這些困難的具體細節以利討論,謝謝大家。
  
  找出時間
  
  要從事靜禱,第一個困難就是找出靜禱的時間。一旦向人提出從事靜禱的建議,所得到的第一個反對意見就是:
  
  「可是我沒有時間啊,我哪有時間做靜禱!」
  
  也有人會迴避,說:
  
  「我們已經有不少時間作神業了,主日彌撒,早晚禱文。」
  
  根據各人的靈修深度或虔敬方式,他們還會加上平日彌撒、領聖體或其他敬禮;最後說:
  
  「我們沒有時間再做別的了。」
  
  或很明確地說:
  
  「我是家庭主婦,我還得照顧孩子們。」
  
  還有人會說:
  
  「我得上班,我有我的工作,按照我目前的生活流程來看,我不可能再把靜禱加進去了,我實在找不出時間來做靜禱了。」
  
  照以上的種種困難來看,要把靜禱排在生活日程裡,首先就會遇到重新安排個人生活的問題。在已經安排好的生活裡加進靜禱,用半小時、一小時甚至兩小時,似乎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為我們都是大忙人,有做不完的事,完全忙不過來:
  
  「如果我再用掉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做靜禱,那我就會忙上加忙,也許就無法盡好我的基本責任,家事做不好,甚至在工作上會有虧職守。」
  
  因此,當人想做靜禱,就必須解決重組個人生活的問題。那是說要改變職業?停止他的日常工作?或因做靜禱而忽略他的本分工作?都不對。經驗告訴我們,有很多大忙人一樣在做靜禱。據說聖方濟‧博日亞(St.FrançoisBorgia),他是耶穌會早期的總會長之一,從他就任總會長那一天起,就增加了他的靜禱時間,從原來的三小時增加到了六小時。我所認識的許多人也可以做到用一小時或兩小時來做靜禱,都不成問題。
  
  不要聽到做兩小時的靜禱就被嚇到了,只要想一天有二十四小時就不必那麼害怕了。在這二十四小時裡,用八個、或九個小時睡眠;還剩下十六個小時。我不知道你的工作需要多少時間,目前一天應該是八小時;那麼還剩下八小時,排兩個小時進去做靜禱,應該不是難事吧。
  
  不要把靜禱視為無關緊要的附加神工,必須把它視為生活裡的重要活動,即使不似睡眠與休息那麼必要,至少是一項獲益匪淺的神工。
  
  我相信願意重新安排生活以利靜禱者,必須有一個堅實的信念為基礎,就是堅信靜觀使人獲益匪淺。有人逃避做靜禱,多半是由於他們認為那是次要的神工,不做也無所謂。沒有兩小時的靜禱,也照樣可以上天堂,這也沒錯。總之,這也是因為心中沒有靜禱是必要神工的信念之故。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沒想到這一點:一旦把靜禱安排在自己生活中,靜禱就會帶給他心理上的平衡與寧靜。在一整天中有一小時的靜禱,我不說那是一小時的休息,一小時的睡眠,但絕對是一小時享用寧靜中的平安。
  
  常有人說—聖方濟‧沙雷(St.FrançoisdeSales)就特別提出—做靜禱的人行動比常人敏捷許多,因為靜禱給人休息、放鬆的機會,使官能更加敏銳,因此從人性的觀點來看,官能就得到了改善。總之,靜禱能使人保持心理平衡。用在靜禱的時間若認為是損失的話,那麼,工作因而加快速成,就可以將損失彌補過來。
  
  要解決如何在生活中加入靜禱的問題,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情況:靈修生活的程度,個人的能力,總之,完全要看自己要在靜禱中做什麼,用兩小時?對有些人是太多了,的確也是;對於其他人,用一小時,那已經很不錯了,還有人認為半小時就夠了。要想讓靜禱在生活裡起相當的作用,至少要半小時。
  
  該如何安排呢?可以把靜禱的時間分開來做,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或一分為四,端看他的能力和客觀情況。我親眼見過許多忙人,有家庭主婦,也有修道人,他們都有做不完的事,後者既要操心管理上的眾多事項,又有許信件待覆,而他們還是能在一天內抽出兩小時或三小時來做靜禱。
  
  聖女大德蘭在《靈心城堡》的最初幾個住所內談到如何將靜禱納入自己的生活中時,她立刻說要遵守規則,這倒不是說要把生活中的所有細節都加以安排,而是大略地分配好時間,把靜禱的時間添加進去。
  
  祈禱與工作
  
  「能一邊工作一邊祈禱嗎?」
  
  「專心於體力勞動,是否會妨礙深沉的祈禱?」
  
  不會,恰好相反。大家承認體力勞動正好有利於靜觀,因為體力勞動能使頭腦擺脫思考而專注於靜禱。從事靜觀者喜愛體力勞動,遠勝過智力勞動;因為智力勞動要用頭腦,就無法全神專注於天主了。因此,從事體力勞動時,可以同時進行靜禱。
  
  然而,我相信大家不會感到只有工作時祈禱就夠了,必須要在工作之外,只專心於靜禱。即使體力勞動只用去一部分的注意力,其結果當然是沒有把全部注意力用在祈禱、用在靜禱上好,而祈禱或靜禱是需要人全力以赴的。有時我們會遇到人對我們說:
  
  「我呢,我一整天都在想天主,至少時常想到祂。因此我不需要做靜禱。」我們會這樣告訴他們:「錯了,我想,你絕對需要做靜禱;你既然這麼容易想到天主,如果你特別抽出時間來專門獻給祂,那該會有多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收斂心神
  
  靜禱本身則有另一種困難。禱絕對需要人收斂心神,只注意天主,將全部官能都集中在天主身上。靜觀是與天主親密地交流,在我們人這方面就要集全部官能的力量來關注天主,我們以前講過,在靜觀中人應該做出積極的行動,那就是將其理智及全部感官都轉向天主。要做到收斂心神,則需要一種環境和特殊的條件。於是常常有人提出這第二種反對意見:
  
  「我沒辦法收斂心神,也無法集中我的官能,即使我把它們集中兩分鐘,很快它們就各奔東西了。」
  
  在我們人這方面就要集全部官能的力量來關注天主,我們以前講過,在靜觀中人應該做出積極的行動,那就是將其理智及全部感官都轉向天主。要做到收斂心神,則需要一種環境和特殊的條件。於是常常有人提出這第二種反對意見:
  
  「我沒辦法收斂心神,也無法集中我的官能,即使我把它們集中兩分鐘,很快它們就各奔東西了。」
  
  在我們人這方面就要集全部官能的力量來關注天主,我們以前講過,在靜觀中人應該做出積極的行動,那就是將其理智及全部感官都轉向天主。要做到收斂心神,則需要一種環境和特殊的條件。於是常常有人提出這第二種反對意見:
  
  「我沒辦法收斂心神,也無法集中我的官能,即使我把它們集中兩分鐘,很快它們就各奔東西了。」
  
  收歛心神的困難,尤其是在起步時—以後,會有別種形式的困難—還是要以妥善安排一切來加以克服。妥善安排首先是要慎選靜禱的時間和地點。聖女大德蘭對於這一點非常看重。
  
  選對時間
  
  我們需要考慮到,從事靜觀,尤其在開始時,需要各官能集中精力,可以說是智力相當繁重的工作。我們這些致力於智力工作的人,從經驗中得知,在一天中有些時段可以成果斐然,其他時段就無能為力了。因此有些人在早上最適宜工作,有的人則在晚上;至於收歛心神,有的人覺得在早上容易得多,有的人則選擇在晚上。
  
  聖女大德蘭說:「當你在靜禱時感到難以收歛心神,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改變靜禱的時間,找另一個時段,看看是否能有所改善。關於這一點,由於各人的性情愛好不同,不可能有一般性的法則可循。」
  
  選對地點
  
  各種不同修會根據其靜觀方式會選擇不同的地點。熙篤會士所選擇的是山谷,如在塞南克(Sénanque)的會院;幾乎所有的嚴規熙篤會士(Trappes)也都選擇山谷。本篤會士常是擇山而居;而加爾默羅會士則會走向曠野,不論是在山上還是在山谷;嘉都西會士(Chartreux)則不論氣候如何,一定居於山上,一切都必須有利於祈禱。
  
  祈禱的環境至關重要。熙篤會士和本篤會士的風格就截然不同。大多數的本篤會修院都是哥德式建築,而熙篤會修院通常都是羅馬式建築。這並非出自會祖愛好的一個細節;主要是要營造他們祈禱與環境之間的和諧。本篤會為何選擇哥德式?那是因為他們追求禮儀上的光鮮壯麗,與哥德式建築,拜占庭式精緻華麗的風格,彼此間正好相得益彰。
  
  嚴規熙篤會士則正好相反,他們需要的是清新的大自然,同時也選羅馬式風格,比較嚴肅壓抑。加爾默羅會士則尋求曠野,尋求聖十字若望理論中的全無,以求獲得在天主內的全有。他和聖十字若望一樣,首先營造出一種既華麗又嚴肅的氣氛,卻不放一件會引人注意的東西,因為如果他利用有形的東西去追求天主,必要求此物必須拋下一切光彩,以免對人有所牽制。
  
  以上這一些均有其相當的重要性。你會對我說:
  
  「我們哪有可能在家裡建個哥德式教堂,在院子裡建個僻靜住所!」
  
  我當然不會做此要求,只是提醒大家環境對祈禱的重要性。那麼要選擇什麼環境呢?要看個人的喜好而定:總之,應該找易於收心的地方,最能掌控自己的地方,而不選會引起焦躁不安的地方,要選擇一個我們官能最不易分心的地方,以利掌控它們。
  
  有的人在聖體前最能收心,而有的人卻正好相反,不易在教堂裡收心,因為教堂是公眾場所,隨時都會有人進出,而他們總是怕別人看見他們在祈禱。你會對我說:「他們應該克服這種心理!」不可能,因為人無法克服他所有的感覺,因此也無法收心。
  
  在聖體前收心好呢?還是找個靜獨處收心好?有些人比較喜歡在聖體前,因為聖體能使他們感到平靜,那是當然。然而一般人的想法還是不宜在聖體前做靜禱,因為可能會有許多人進堂,那就會由於缺乏必要的靜獨,而使心境無法平靜下來。總之,每個人都可根據他日常生活的條件來選擇他能有、且有利於祈禱的地方。
  
  認識自己的性情
  
  關於收斂心神,我們也會遇到一些人,他們會這樣說:
  
  「我是個容易緊張的人,會感到不安。」
  
  現代醫生,心理醫生和心理分析家都告訴我們,人人都有點病態。當然不是大家都得去醫院治病,而是每人都難免有某種病態傾向。這種傾向通常沒有明顯的病徵,就是不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卻會在重要官能上表現出來,如理智或其他方面。因此,就會感到有點不安……
  
  這種容易不安或憂鬱的傾向,就會在靜禱中表現出來,會產生某種煩躁不安,這是大家應該知道的。這時就該用一些方法來加以改善。我們可以採用大家所提倡的如呼吸法,作深呼吸,可以真正使自己放鬆,我不是說可以完全消除神經緊張,可是的確會有幫助。也可以試試其他方法。
  
  當然不要誇大這些方法的療效,只是這些以人體生理學和解剖學為基礎的緩解方法,有時試用一下也無妨。我們利用這些方法的優點,卻不可以為用了這出於純本性的方法就能做到真正的靜禱,尤其是超性的靜觀。
  
  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在某種情況下向他人徵詢意見,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其實這些傾向多半很輕微,只要有自知之明就行了。知道了以後,就想辦法加以改正即可。舉例來說,如果某人容易不安、多慮,就對他說:「不要去想這些事。」他只要不再去想,久而久之,也就煙消雲散了。另一人容易憂鬱,只要他不被牽制,仍如常走下去,也就緩解沒事了。其他一切傾向也可以這樣加以消減。就如有什麼慢性病的人,還不是一樣過日子,也沒有妨礙他工作。
  
  我們身上所帶有的這些病態傾向,在我們的靜禱更加精進時,好像必然會加重。在靜禱成為被動性時,就是天主的行動逐漸居於主導地位時,這些傾向很可能會變得表面化。
  
  聖十字若望把這種情形比作礦石在高溫爐火中冶煉,礦石在熔化時,其渣滓就會浮上表面。這些爐渣不僅就是罪污,是過去的生活,尤其是這些傾向。靈魂見到了這些傾向,比以前更認清了它們;靈魂那時好像進入了新的境界,通常就會激起,我不說是一連串這些傾向的發作,但這些傾向至少在心理上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到那時當然就需要有專家的適當建議。其實最有效的療法就是意識到自己的各種傾向,加以認清。一旦認清了並接受了,那就已治好了幾乎一半了。因為這些傾向之所以能釀成大禍,正是因為對其動向毫無意識。
  
  因此當人在靜觀的道路上前進時,收心的確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開始時,只要小心防範各種問題的發生,並選擇良好的環境,天主也一定會來大力相助的。
  
  禮儀祈禱與靜默祈禱
  
  禮儀祈禱,也就是在口禱時,還是有靜禱的問題,就是內心的祈禱。聖女大德蘭在這方面的立場是很明確的。教會今日所持的立場,可以說就是採用聖女大德蘭的教導,並做更詳細地說明。教會一方面要求人不要只參加禮儀就足夠,另一方面要求教友不能只做純個人的祈禱,他必須參與禮儀祈禱,因為禮儀祈禱本身就是基督的祈禱,是基督奧體的祈禱。
  
  教友必須兩者兼顧,這也是聖女大德蘭親口告訴我們的。我們看她,不論從理論方面看她的教導,或實用方面看她的祈禱生活,都是禮儀祈禱與個人內心祈禱同時併行的。在降孕隱修院裡,她在自己的居所裡設了一個小祈禱室,在那裡隆重紀念自己所特別敬重的聖人們。她不只以個人靜禱來光榮他們,也以禮儀祈禱來紀念他們。
  
  除了她的做法以外,她也說明,禮儀祈禱,也就是口禱,怎麼可能沒有心禱相伴呢?如果我們不注意自己口中所說的話,如果我們不意識到自己是在對天主說話,這種有口無心的祈禱根本談不上是人的祈禱,而是純物性的外在發聲而已。因此,在做禮儀祈禱時,務必心口並用,與教會同聲祈禱。
  
  這樣就把這兩者,即心禱與口禱,靜禱與禮儀祈禱結合為一了。當禮儀中伴有聖歌時,也應以同樣的祈禱之心唱出來,以達成整體上的和諧。
  
  靜禱中的作為
  
  我們又遇到另一個問題,另一種困難:
  
  「靜禱是什麼?如何從事靜禱?靜禱應有什麼內涵?」
  
  對於這些問題,我想在以前的談話中已答覆過了;然而還是容我做一個總結,並強調幾個要點,尤其要藉這個機會,不是駁斥反對的意見,而是改正有些人對靜禱的錯誤看法。
  
  默想與靜禱
  
  我們知道法國在十七世紀拜「法蘭西學派」(l'École Française)的巨大影響力之賜,而形成靈修方面的復興浪潮。《宗教情操》(Sentiments religieux)的作者布雷蒙在十七世紀初期就談到有「神祕靈修的入侵」。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就發覺這神祕靈修的入侵,主要是把聖女大德蘭的作品譯成了法文所激起的。
  
  由於奧利埃先生(M.Olier)、龔德朗神父(P.deCondren)及聖文生(St.Vincentde Paul)的大力推行,神祕靈修很快就廣為神職界所接受,而且取了法國式的表達方式,也就是那個時代的表達方式。這當然是難免的:一種靈修方法必須是實用可行的,因此就得適應此民族性的各種形式,於是神祕靈修在法國就取了理性主義的形式了。在這之前,斐乃隆(Fénelon)和波蘇哀(Bossuet)曾經有過激烈的爭論:波蘇哀代表古典主義的偉大十七世紀,理性至上;而斐乃隆卻代表更為感性的傾向,也可能更接近神祕靈修,結果是波蘇哀占了上風。布雷蒙在書中對此似乎感到不無遺憾,我們自己也有同感。
  
  斐乃隆很可能是受到了吉用夫人(Madame Guyon)的影響,可是他在這方面的理由似乎也比波蘇哀充分。不論如何,這種靈修就演變成理性的,利用智力的,也就以這種形式傳給了我們:以法國精神包裝了它,就是以偉大十七世紀的精神加以釋譯、表達並說明。
  
  我們一直保持著這種傳統。我說「我們」,因為尤其是神職人員,他們在神學院都受過聖方濟‧沙雷、奧利埃先生和法蘭西學派的培訓。這種傳統的靜禱主要是智力式的、默想式的,其結果是在法國人的觀念裡,靜禱就等於默想。若有人問:法國人,你們心目中的靜禱是什麼?就是默想。這是不對的。
  
  聖女大德蘭對於這一點曾給予過特別的說明。在她談到靜禱就是默想、就是思考、主要是智力的活動時,她說:對於知識分子來說,這是很好的開始,可是別忘了,靜禱主要是要愛,而不是要想。她哪裡知道她的教導在法國會取這種形式,因為在法蘭西學派誕生時,她早已亡故了,因此,千萬要提醒他們切記:靜禱不是要想,而是要愛。
  
  我們不可忘記聖女大德蘭的這句話:靜禱不是默想,而是與天主接觸,與天主交流。我已經強調過這一點了,這是最重要的觀念,必須保持,必須牢記。為什麼要做靜禱?就是要找到天主,與祂交談,與祂相伴。如何才能與祂接觸?我不知說了多少次了:要以信德,以抒發三超德中的信德,對祂說:「我天主,我相信祢的臨在,我愛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70
  2. 新書
    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