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2025 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HOME 2025 想家計畫: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定價:450
NT $ 200 ~ 405
  • 作者: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 出版社:忠泰美術館
  • 出版日期:2016-12-2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500168
  • ISBN13:9789868500167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7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十年後,我們將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十年,在不同人的人生量尺上有迥異的描繪與定義;十年,一個不算長,卻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值得我們以這樣的時間長度來仔細省視過去、現在,還有未來。十年後的我們,將站在世界的何處?扮演著什麼樣的社會角色?而臺灣的政治經濟、地理環境、社會結構又將如何變化?

  忠泰美術館開館首展《HOME 2025:想家計畫》將思考點回歸到人最基本的生活單位-「家」,聚焦於住居議題上,透過時間與空間兩個向度的交叉設定,啟動思考十年後住居的研究計畫!
  
  開啟「家」的定義

  「想家」的過程,是「想像」(Imagining)更是「思考」(Thinking),我們從腳下的這塊土地出發─這座揉合豐富層次的歷史文化紋理之島嶼,是我們多元且具生命力的創意發想來源。今日臺灣在人口、社會政經結構劇烈改變中,獨居、混居、多元成家議題的浮現,以及獨立在家工作者、移動工作者等不同的空間需求,不斷擾動著「家」的定義。家不是被炒作的「商品」,家也不單純是一棟物件式的「房子」,家是歸屬與情感聚合之處,更是生命反思沉澱之所,唯有回到它的本質─「生活的必需/生活的場所」,我們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品質、美學與幸福感。

  自2015年5月起,忠泰美術館邀請阮慶岳、詹偉雄、謝宗哲三位專家組成策展團隊,媒合29組設計/建築專業者及20家中堅企業組成合作團隊,歷經長達近一年半的研究籌備,以創意構想結合研發產業,針對臺灣所面對的各種社會經濟環境議題,探索未來的居住型態,跨界激盪出前瞻的革新火花,共同為2025年的「家」勾勒出生活樣貌提案。

  本計畫以六個主題切入-「島嶼居,家的在地性」、「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共生寓,家的互動」、「變形宿,家的新質感」、「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從不同面向探討「家與個人」,「家與社會」,「家與環境」之間的關係。30個提案同步精彩展出,以具體模型和影像展覽和大型一比一建築裝置呈現,闡述在近未來極可能實現的各種預測,集聚眾力完成一幅「可見的居住未來想像圖」,邀請您一同探索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本書特色

  1. HOME 2025,台灣首次結合建築師與企業、參與人數最多的生產型展覽。
  29組參展建築師,包括:方尹萍、方瑋、王喆、平原英樹、辻真悟、吳聲明、邱文傑、邵唯晏、林建華、林聖峰、翁廷楷、陳宣誠、許棕宣、彭文苑、曾志偉、曾柏庭、廖偉立、趙元鴻、劉國滄、王家祥+蕭光廷、刘冠宏+王治國、李啟誠+蔡東和、陳右昇+邱郁晨、郭旭原+黃惠美、陸希傑+何炯德、楊秀川+高雅楓、戴嘉惠+林欣蘋、田中央工作群+劉崇聖+王士芳、曾瑋+林昭勳+許洺睿
  20間參展企業,包括:3M Taiwan、O plus Design、WoodTek 台灣森科、中保無限+、台灣大哥大、利永環球科技、初鹿牧場、秀傳醫療體系、長虹建設、長傑營造、佳龍科技、春池玻璃、通用福祉、常民鋼構、強安威勝+構建築、國產建材實業、新光保全、新光紡織、新能光電、樹德企業
  3位策展人:
  阮慶岳,作家、建築師與策展人。著作及策展極多,包括文學類《黃昏的故鄉》、及建築類《弱建築》等三十餘本;2006年策展《樂園重返:台灣的微型城市》,代表臺灣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詹偉雄,出版人,文化現象與社會變遷研究者。2007年參與創辦《Shopping Design》設計生活雜誌,著有《美學的經濟》等著作。
  謝宗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2007)。現任Atelier SHARE(享工房有限公司)代表、水交社Maison LC4負責人。

  2. 跨域、跨產業、跨競爭,建築師與企業攜手,為「預想未來」做出最佳示範!
  參展企業橫跨科技、建材、醫療、食品、生活用品等,各家企業屏除不同專業的本位與產業競爭性,跨界與建築師組成合作團隊,以社會的共同利益為前提、以實際產業研發為基礎,共同提出30件對2025的家的前瞻應對。並透過企業與建築師的示範合作,引領大眾勇敢思考未來並做出行動。

  3. 從「家」出發,一窺2025年未來科技發展的可能趨勢。
  以「家」為議題,30件對2025家的提案,以建築師的創作概念、設計圖、預想圖、企業的回饋等內容呈現,讓民眾透過書本,一窺未來住居的可能趨勢,並將展覽影響力,穿透至每一個關心「家」與未來的大眾。

  4. 同場加映—名人對談,給予讀者更多元觀點想像家與未來。
  除作品外,並邀請6位不同領域的專業者,與策展人,就展覽六大主題進行對談交流,提供讀者以社會不同觀點,對「家」的想像。六大對談專家包括: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阮慶岳 Ⅹ 許毓仁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阮慶岳 Ⅹ 謝英俊
  【共生寓,家的互動】詹偉雄 Ⅹ 游適任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謝宗哲 Ⅹ 藤本壯介
  【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謝宗哲 Ⅹ 廖慧昕
  【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詹偉雄 Ⅹ 安郁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2007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JUT Foundation for Arts and Architecture)在建設事業的本體上成立,希望以建築、藝術與文化為切入角度,全方位創造優質生活空間,將關懷的主體由小眾環境,拓展到群體環境建構的理想狀態。

  本於建築領域的知識與資源,結合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及文化工作者等各種跨領域專業,2007年起陸續舉辦「明日博物館」系列展覽、國際建築論壇及大型演講;並從2009年開始透過動畫、電影、裝置等不同的建築展覽型態,試圖以另一種觀察建築的角度(Alternative Architecture),為台灣建築注入新的觸媒;2010年起正式推動〈都市果核計畫Project Urbancore〉藝術創意進駐閒置空間計畫,激發並提升人們對生活美學的想像與實踐,使藝術與文化發芽滋長,在以建築為本的基礎上,獲得相互滲透與多方位推進的互動與行動平台。

  2016年,在基金會成立十週年前夕,於台北市中心成立「忠泰美術館」,為台灣首座聚焦「未來」與「城市」議題的美術館,期許能延續忠泰基金會「A better tomorrow」信念,成為台灣建築與文化藝術新地標、回應社會的新形態智庫、觸媒與平台,透過各式展覽、計劃持續帶動城市文化活力。
 
 

目錄

序言 一座美術館的誕生  忠泰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
展覽引言 十年後,我們將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策展人論述
繽紛的家:設計與產業的多樣基因庫  阮慶岳
Home , House & Places-推敲 2025 家之系譜  詹偉雄
在相互效力與激盪下,探索各種屬於「家」的未來  謝宗哲

Part 1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
01╱劉國滄 × 樹德企業
02╱邱文傑 × 強安威勝+構建築 【專訪】
03╱郭旭原+黃惠美 × 強安威勝+構建築
04╱廖偉立 × 常民鋼構
05/對談1 - 阮慶岳 × 許毓仁

Part 2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
01╱曾瑋+林昭勳+許洺睿 × 初鹿牧場 【專訪】
02╱方瑋 × WoodTek 台灣森科
03╱吳聲明 × 新能光電
04╱方尹萍 × 春池玻璃
05╱曾柏庭 × 3M Taiwan
06╱王家祥+蕭光廷 × 佳龍科技
07/對談2 - 阮慶岳 × 謝英俊

Part 3 共生寓,家的互動
01╱陳宣誠 × 秀傳醫療體系
02╱陳右昇+邱郁晨 × 佳龍科技
03╱刘冠宏+王治國 × 長傑營造
04╱翁廷楷 × 長虹建設
05╱彭文苑 × 3M Taiwan
06╱趙元鴻 × 台灣大哥大、通用福祉
07╱郭旭原+黃惠美 × 新光保全
08╱林聖峰 × 初鹿牧場
09╱田中央工作群 × 利永環球科技 【專訪】
10/對談3 - 詹偉雄 × 游適任

Part 4變形宿,家的新質感
01╱陸希傑+何炯德 × 國產建材實業 【專訪】
02╱王喆 × 國產建材實業
03╱林建華 × 新光紡織
04╱楊秀川+高雅楓 × 國產建材實業
05/對談4 - 謝宗哲 × 藤本壯介

Part 5 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
01╱平原英樹 × 中保無限+ 【專訪】
02╱戴嘉惠+林欣蘋 × 中保無限+
03╱李啟誠+蔡東和 × O Plus Design
04╱邵唯晏 × O Plus Design
05╱辻真悟 × 利永環球科技
06╱對談5 -詹偉雄 × 安郁茜

Part 6 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
01╱曾志偉 × 春池玻璃 【專訪】
02╱許棕宣 × WoodTek 台灣森科
03╱對談6 - 謝宗哲 × 廖慧昕

索引1   建築師簡介
索引2   企業簡介
索引3   主辦單位介紹
計畫歷程
感謝名單
版權頁
 

內容連載

策展人論述—阮慶岳
繽紛的家:設計與產業的多樣基因庫
文/策展人 阮慶岳

 
美國生物理論學家、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他著作《生物圈的未來》(The Future of Life)的序言裡,寫了一封信給亨利‧梭羅(他曾於華爾頓湖畔隱居,親手搭蓋木屋種菜過活,以實踐過程寫成的《湖濱散記》,呼籲人們尊重與大自然的共生,並認知簡樸生活與心靈探索的重要性)。
 
序文裡提到科技與人類未來環境的關係:「目前,有兩股科技力量在相互競爭之中,一股是摧毀生態環境的科技力,另一股則是拯救生態環境的科技力。我們正處在人口過多以及過度消費的瓶頸之中。如果這場競賽得勝,人類將會進入有史以來最佳的狀態,而且生物的多樣性也大致還能保留……亨利吾友,謝謝你率先提出這項倫理的首要元素。如今,輪到我們來總合成更全面的智慧。生物世界正在步向衰亡;自然經濟正在你我繁忙的腳步下崩潰。我們人類一向太過熱衷於自己的想法,以致沒有預見到我們的行為所造成的長程影響,人類要是再不甩開自己的幻覺,快速謀求解決之道,將來可要損失慘重了。現在,科技一定得幫助我們找尋出路。」
 
建築是一個產值龐大、也極度耗損資源的產業,當然不能自外於這場全球危機的科技變局之外,更該積極與「拯救生態環境的科技力」結合,一起回答這個攸關地球命運的問題。威爾森所提到的「倫理」,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同時保護大多數脆弱的植物及動物」,也就是堅持生態多樣性的必須維持。現代建築的發展,在自身最初理念的設定與資本市場的掌控趨導下,基本上是往著市場與產品單一化的方向趨靠,一直無法也不想認真面對這個問題,因此也正逐步走向「摧毀生態環境」的自我衰亡之路,與多方合作以思考如何回應撞擊的必要性,已經是不可迴避的挑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4
    $200
  2. 二手書
    72
    $325
  3. 新書
    9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