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7:英華字典與思想史研究

思想史7:英華字典與思想史研究
定價:480
NT $ 179 ~ 432
 

內容簡介

  《思想史7:英華字典與思想史研究》規畫「英華字典與思想史研究」專號,收入5篇論著,1篇研究紀要,以及3篇書評。

  這5篇論著涵蓋了3篇關於羅存德《英華字典》(1866-1869)的翻譯與研究。例如通過譯詞的對比,梳理了三種辭典之間的傳承借鑒關係,並由此透視19、20世紀之交,中外出版印刷方面的文化交流及中國通過日本獲得西方新知識的歷史場景。同時利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建置的「英華字典資料庫」,並旁及相關的辭典,探究「啟蒙運動」如何成為“Enlightenment”的譯法,以及從出版社的角度談辭典出版。

  此外,汪榮祖教授〈道不同終不相為謀:論章太炎與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異趣〉討論章太炎與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異趣。羅志田教授〈曲線救文化:梁漱溟代中國「舊化」出頭辨析〉討論全盤西化思路的先驅,卻又想要復興中國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的「翻身」的梁漱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汪榮祖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1961),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1971)。美國維琴尼亞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1971-2003),其間曾獲維琴尼亞州社會科學院傑出學者榮譽、全美研究型圖書館年度傑出學術著作獎(2001)。2003年回臺灣長住,現任中央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主要學術著作有英文專書A Paradise Lost, 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等4種,中文專書有《史傳通說》、《史學九章》、《詩情史意》等16種,中英文論文百篇、書評40篇。

羅志田

  四川大學歷史系畢業,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現任四川大學文科傑出教授,近著有《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道出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近代中國史學述論》等。

沈國威

  男,遼寧人

  日本關西大學外語學部教授;東西學術研究所研究員

  1981年北京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班畢業後,任職北京語言學院。1985年作為日本文部省獎學金留學生來日,1991年大阪大學博士課程修了,1993年2月,以論文《近代日中語彙交流史》獲博士學位。1991年起在日本大學任教職至今。

  研究方向為:詞彙學、中日詞彙比較研究、漢語詞彙教學法、中日近代詞彙交流史。近十年來,在「漢字文化圈近代新詞的誕生:創造、交流與共用」的框架下審視現代漢語詞彙體系的形成問題,近期對近代民族國家的成立與國語的形成、兩者之間互動關係多有探索。

陳建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興趣在於探究詞彙與概念如何透過翻譯的方式,進入近代中國的歷史情境當中。

阿爾伯特‧霍夫斯塔特(Albert Hoffstädt)

  博睿學術出版社資深策畫編輯(Senior Acquisitions Editor)

張哲嘉譯

  賓夕法尼亞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在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維康醫學史研究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er)、哈佛燕京學社、紐倫堡—埃爾朗根大學國際人文研究中心等地訪問研究。主要研究興趣為東亞醫藥文化交流史,於2008年以〈大黃迷思〉一文獲得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療學會頒贈竺可楨「論文獎」。

傅揚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系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史、中國中古史、中國思想文化史、政治思想史、比較歷史等。近期研究主題包括先秦經濟論述、漢代社會思想、南北朝的歷史記憶與政治文化等,在《中國哲學與文化》、《史原》、《早期中國史研究》、《新史學》、《漢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臺大東亞文化研究》、《臺大歷史學報》和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等刊物發表論文、書評、學術翻譯數篇。

盧華(1988-)

  湖北洪湖人,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國近現代史方向博士生。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碩士就讀於美國萊斯大學歷史系。主要研究領域是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與政治,尤其是清中期以來的政治-社會轉型與中國革命史。

曾國祥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政治學博士,現為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學與比較政治思想。著有The Sceptical Idealist: Michael Oakeshott as a Critic of the Enlightenment (Exeter: Imprint Academic, 2003)以及《主體危機與理性批判:自由主義的保守詮釋》(臺北:巨流,2009)兩本專書,並有論文發表於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Chicago-Kent Law Review,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Collingwood and British Idealism Studies、《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歐美研究》、《臺灣民主季刊》、《思想史》、《哲學與文化》等中外專業期刊。

理查‧柏克(Richard Bourke)

  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政治思想史講座教授

陳禹仲

  牛津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博士論文研究研究喬治‧柏克萊(George Berkeley)與早期啟蒙對個人、社會、自然世界與神聖秩序的辯論,並透過分析當時自然哲學、醫學、政治神學與社會進程等論述,檢視柏克萊和啟蒙運動的關係。學術興趣為近代早期歐洲史、歐洲思想文化史、近代早期歐洲科學與醫學史、歐美史學史、政治思想史與歷史哲學。
 

目錄

【論文】
汪榮祖 道不同終不相為謀:論章太炎與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異趣
羅志田 曲線救文化:梁漱溟代中國「舊化」出頭辨析

【英華字典與思想史研究專號】
沈國威 近代英華字典環流:從羅存德,井上哲次郎到商務印書館
陳建守 雙語辭典與詞源考索:以「啟蒙運動」為例的討論
阿爾伯特‧霍夫斯塔特著、張哲嘉譯 從出版社的角度談辭典出版

【書評及書評論文】
傅 揚 評介Yuri Pines, Paul R. Goldin, and Martin Kern eds., Ideology of Power and Power of Ideology in Early China
盧 華 孫中山的第三條道路:張朋園《從民權到威權》
曾國祥 開明的柏克

【研究紀要】
理查‧柏克著、陳禹仲譯 什麼是「舊體制」?
 

內容連載

汪榮祖 道不同終不相為謀:論章太炎與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異趣
 
章太炎與孫中山兩人因反滿革命而結合,但因出身與思想背景迥異,雖是革命同道,實屬不同淵源,終因思想上的差異,爭執與齟齬不斷,甚至導致革命陣營的分裂,雖同道而終不相為謀。章氏的後裔言及分歧的責任說:「太炎先生和中山先生各應承擔多少個人責任,我認為沒有必要去劃分。如果一定要分的話,我以為先祖父太炎先生應承擔多一些」。兩人之間的分歧與衝突若能從思想上的差異來評價,也許更能超越意氣,看清是非而非對錯,明白兩人如何走到一起,又因何而分道揚鑣。
 
孫中山及其同志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首創革命組織;但此一革命淵源來自海外,興中會的成員,包括孫中山在內,大多是海外華僑,且多秘密社會人馬,除了他們都來自廣東外,其中幾無出身國內的知識份子。難怪當時國人,包括高級知識份子在內,誤以為孫中山是江洋大盜。後來追隨孫中山的吳稚暉就這樣認為過,章太炎在梁啟超的日本家裡,初見孫中山時,亦以為孫是張角、王仙芝一流人物。孫中山的形象逐漸改善,漸受國內知識界的支持,是庚子義和團事變與八國聯軍入侵以後的事。國內的知識界有鑒於國家危亡無日,以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才有人走向革命,章太炎就是國內知識界走向革命的第一人。他之所以倡言種族革命,以滿族為敵者,乃因清政府無能救中國之危亡,所謂:「滿洲弗逐,欲士之愛國,民之敵愾,不可得也。浸微浸削,亦終為歐美之陪隸已矣」。之後留日學生漸增,參加革命的人愈來愈多。這批知識份子走向革命,也是因為認知到清政府無法抵禦帝國主義的侵略;從他們積極從事抗俄、反美等活動,足見反帝乃是他們最大的關切。換言之,推翻清政府是手段,目的是反對帝國主義。此一來自國內的革命源流,在意識形態上,明顯有異於來自海外的革命源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7
    $179
  2. 二手書
    4
    $190
  3. 新書
    43
    $207
  4. 二手書
    48
    $230
  5. 電子書
    65
    $312
  6. 新書
    79
    $379
  7. 新書
    79
    $380
  8. 新書
    85
    $408
  9. 新書
    85
    $408
  10. 新書
    88
    $422
  11. 新書
    9
    $432
  12. 新書
    9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