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謔麥加芬

戲謔麥加芬
定價:320
NT $ 288
  • 作者:惟得
  • 出版社:點出版
  • 出版日期:2017-08-1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87784583
  • ISBN13:9789887784586
  • 裝訂:平裝 / 330頁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說這是部「影評」,似過於沉重,稱之為「影話」,應較合適。「戲謔」不妨作為一種新的文類,廣東人稱電影為「戲」,謔而不虐之謂「謔」,「戲謔」,即以輕鬆幽默、嬉笑諧謔的方式談電影。雖然就本書文風言,是輕談多於笑謔。要之,作者大概不想以「論」或「話」自居,而認為不過是以非正規嚴肅的話語談對電影的一/獨得之見,行文時帶自嘲自謔,所謂己欲謔而謔人而已。這倒並不表示作者並不認真,相反,對於電影的各個細節,由鏡頭的擺弄、情節的虛實、內涵的得失,以至道具、佈景、配樂,都條分縷析,娓娓道來,其啟導讀/觀者之功,絕不弱於規行矩步的評論,非深於睇戲之道不辦。可以肯定的是,即使讀長篇大論(分成若干篇)說任白、陳韻文、小津以至西方各大師等的作品,絕不會有受虐之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惟得


  散文及小說作者,也從事翻譯,現居加拿大。一九七○年代作品多發表於《大拇指》,並任該刊書話版編輯。一九九○年代以來文稿多見於《明報》、《信報》、《蘋果日報》、《香港文學》。小說《十八相送》收錄於《野炊圖-〈香港文學〉小說選》(二○○九年),《危樓夢魘-探討〈小兒女〉與〈一曲難忘〉角色內心的曲折》收錄於《張愛玲電懋劇本集》(二○一○年),另影評多篇發表於《香港電影資料館通訊》及收入《香港電影資料館叢書》。小說結集《請坐》,二○一四年素葉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字的華爾滋》,二○一六年練習文化實驗室有限公司出版。
 

目錄

序 / 李焯桃、許迪鏘

仙風劍骨
任風弄月劍生輝/有名無「性」雙玉嬋/捉《家》《春》《秋》的字蚤/
進念‧黃飛鴻‧二十面體/光藝永遠在懷念中/
危樓夢魘──探討《小兒女》與《一曲難忘》角色內心的曲折/
華麗後的風霜──《張愛玲的香港故事》觀後/維也納輕吻胡金銓/
活該兜巴星的男人/上下樓社會/再見祥子/與小畢分享童年/
英倫琵琶弦外之音/盛開的木欄花──《我們總是讀西西》觀後/
玫瑰生而為男人──《名字的玫瑰:董啟章地圖》觀後

再思陳韻文
瘋劫的餘韻/兩個人的心居/阿詩的手指/阿瓊的魅力/男子漢的學養/
趙有福之福/九家的苦水/貝多芬的羅生門/鄉村騎士的三重唱/尋找十九歲的地圖

尋找小津
氣球──給肯肯/遲來的悼念/齒頰櫻桃

雲仙和他的朋友
借校園描暴力/繫緊安全帶看唇槍舌劍/真作假時假亦真/抹一點荷里活的虹彩

沒有杜魯福的歐陸
船繼續航/碧血寫瘋情/十年一覺光影夢/你只能活在一個世界/養育的煩惱/貓樣年華
 
 

序一

  論早期中國電影(默片至四十年代),林年同和黃繼持等香港學者曾提出「戲人電影」、「文人電影」及「影人電影」的流派分類觀念。不嫌牽強附會的話,香港影評也可依樣葫蘆分為「戲人影評」、「文人影評」及「影人影評」三類,而惟得可謂「文人影評」中的佼佼者。

  眾所周知,六十年代羅卡和陸離主編的《中國學生周報》電影版,是香港影評史上的分水嶺。它培養的作者及引進的西方影評理論和方法(如作者論、類型及形式分析),開啟了「影人影評」的時代,影響至今未衰。正如「影人電影」並不止於學院派,更包羅所有對電影作為一種獨特藝術形式有心探索的導演,「影人影評」也可作如是觀。反之則為分水嶺之前的報章雜誌影評,多不脫以戲劇角度評論電影的傳統,故可稱為「戲人影評」。至於「文人影評」,則不限於一時一派,既有傳統文人的印象派散文式評論,也有不乏西方學院訓練的文學評論背景,更有現代文青出入文學、藝術與電影之間,寓抒情於評論的美文。

  三十多年前初識惟得時,他已旅居海外,書中收錄四篇發表於三藩市《東西報》的文章,便屬於當時的作品。除此之外,本書所有文章皆寫於千禧之後,大部份更是近幾年的作品,多發表在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的專書或《通訊》、大拇指臉書、《信報》和《蘋果日報》等,跟香港的關係密切了不少,但仍有超過四分一的文章,是這回才首度曝光。

  最能顯示惟得當年的文青背景的,自然是那三篇對張愛玲、西西和董啟章紀錄片的觀後感了。但他評張愛玲編劇的《小兒女》及《一曲難忘》,才盡現「文人影評」對文學家寫劇本的洞悉力。早年以原著對照來評《駱駝祥子》,不過是牛刀小試而已。

  同樣豐富的文學感性,貫穿了八篇陳韻文編劇作品的影評,把重心從導演移到編劇身上,觀察入微而別開生面。尤其難得的是他熟悉古典音樂,從《七女性:汪明荃》中《吟遊詩人之歌》的運用和蒙特里安式構圖,到《ICAC:歸去來兮》中馬勒第一交響樂第三樂章的《獵人的葬禮》襯底的寓意,寫來都充滿說服力。

  同一段小快板音樂如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樂的第二樂章,分別出現在《CID:晨午暮夜》及湯浩柏的《皇上無話兒》,後者那吞吞吐吐、戰戰兢兢的心情切合患了口吃病的英皇,前者卻帶出了主角幫辦的挫敗感及生命的無常,惟得的解讀使人眼前一亮。他又談到歌劇音樂《鄉村騎士》的「中場間奏曲」,用在《狂牛》的序幕是「落寞中帶有詩意」,在《教父》第三集的結尾出現卻大灑狗血,潰不成軍,直言哥普拉江郎才盡,絲毫不留情面。

  惟得行文一貫溫柔敦厚,寫起他受感動的電影如《小兵之歌》,敘述更如小說般動人。但當他偶爾按捺不住,像看不過眼吉士雲仙的《象》被《綜藝》雜誌苛評而仗義執言時,更加令人提神醒腦。他影評的對象不分古今中外,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那些兩部電影對照並論的篇章。從《東京家族》牽出小津的《麥秋》不算稀奇,但從費穆的《斬經堂》評到他編劇的《前台與後台》,則可謂神來之筆。因岸西而把《男人四十》與梅維爾的《里昂莫焉神父》相提並論,甚至把杜魯福的《戲中戲》也扯進來,就更使人拍案叫絕了。

  在這個互聯網上人人都寫「影評」的年代,惟得的文采和識見,再次提醒了我們「文人影評」的別樹一幟,而真正的影評寫作,又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李焯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