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黑色電影:香港電影的逆向思維

遇上黑色電影:香港電影的逆向思維
定價:490
NT $ 387 ~ 441
  • 作者:陳劍梅
  • 出版社:中華
  • 出版日期:2018-04-2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88489917
  • ISBN13:9789888489916
  • 裝訂:平裝 / 27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引用商業主流電影作為例子,首先藉着歷時性的分析,看香港電影從上世紀中至今如何不斷重構黑色電影的形式、風格和元素。歷史證明香港電影這挑戰成規的創新手段,在不同年代出現,結果都產生同類的變異。本書特別立專案研究九七前後的此類電影,作出斷代的分析,深入探討電影與觀眾的關係,看電影如何引起觀眾自省。這種電影超越史上黑色電影文本的悲觀主義及宿命主題,反而帶出希望和愛,在香港回歸祖國前後一片迷茫中,有助觀眾協商文化身份。這些電影呈現一種逆向思維方式,打破了荷里活的類型定律,其優勢從前未被發現,本書作者深入探索,展示香港電影的軟實力。

名人推薦

  用逆向的分析和解讀,去論述、構築香港「黑色電影」作為逆向方法,是陳劍梅這部野心之作的目的。同時,她像是在說,大家從來都誤讀了香港「黑色電影」。求陳言之務去、發前人所未發,是陳劍梅志之所之。遇上《遇上黑色電影》這部學術書寫,是一次令人驚識「黑色電影」的閱讀體驗。——李小良教授(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

  本書深化了一般人對「黑色電影」的理解,且以1950 年代以還香港黑色電影的眾精彩例子,說明不同地域有關作品的地道性、異質性與複雜性。作者活用了巴特勒有關「表演性」的共生性概念以及達里達絕妙的「延異」空間,精闢地為香港電影提供了不一樣的閱讀思維。——文潔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總監、人文學講座教授)

  在我看來,作者在書中所提出的最重要信息,是香港電影文化的軟實力。它令香港的黑色電影有別於原型,並且轉化為特有本地玩味的東西來。——呂大樂教授(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社會學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劍梅


  於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系獲取榮譽學士學位(主修電影),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獲取哲學碩士學位及英國肯特大學獲取哲學博士學位,自2005 年分別於嶺南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任教電影及文化硏究的本科及藝術碩士學位課程,期間2007 至2011 年任香港大學通識教育主任。自2015 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分別委任為電影及媒體藝術組的評審員,以及藝術評論組的評審員。其學術專論刊於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nema等;文化及電影評論刊於《信報月刊》、《信報》、《明報》、《香港經濟日報》、《越界》及《電影雙周刊》等。曾於香港及其他亞洲地區聯合執導及製作電視紀錄片,劇作出版包括電台廣播連續劇《方伶二十》。
 

目錄

「文化香港」叢書總序   1
序   3
鳴謝   4
 
導論 研究專案的特點
黑色電影元素之選   12
1997前後的現象   16
《一代宗師》的迴響   17
表演和表演性   19
史上案例:男女的「共生」關係   22
文化素質:中國香港   23
相似的變化周而復始   25
各章簡介   27
 
第一章 黑色電影、危機與身份政治
評論與批判思考   36
黑色電影的詞源   43
黑色電影與新詞   48
香港黑色電影元素的文化根源   58
電影類型及類型分析   66
電影以危機感取悅觀眾   67
自省之樂與另類歡愉   68
「否定」即是「協商」?   72
 
第二章 《非常偵探》:空間的迷思
傳統與「反類型」的設想   90
奪命佳人出現的文化底藴   93
「補助」的戲耍   97
感受危機與安穩   102
兩性相生相剋的共生關係   104
「非人」的視點與觀影意識   105
劇中人物與影機之間的空間   115
「非人」之境與拉康的「凝視」   118
 
第三章 《玻璃之城》:時間的感召
時間因素進入電影世界   127
再詮釋悲劇的空間   131
本土素質與世界   134
批判思考歷史   139
解讀《玻璃之城》的時間   144
挑戰主流電影的方法   146
 
第四章 《春光乍洩》:人物原型的對倒
外遊與回歸   155
景色及意境:象徵的載體   158
關注文化身份認同   165
人物原型的對倒:展示身份的問題   168
 
第五章 《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林青霞的「表演性」
男性雄風與中國的「文武」   178
《笑傲江湖II》的「酷兒失衡」   179
江湖:香港的象徵   180
黑色攝影法與文化想像   181
身體和身份認同   183
性別身份的錯置、誤認與確認   185
 
結論 香港電影的軟實力
原型人物「共生」的互維關係   195
中國香港文化的軟實力   197
 
附錄
參考書目   205
香港電影研究專案參考片目(特選)   252
 
 



  我自問不懂電影,也不懂文化硏究;對於前者,只是一個一直繼續觀看港產片的觀眾,而至於後者,則是一個有限度地投入的讀者。所以,當陳劍梅找我寫序的時候,真的感到很意外。

  作為社會學家,我很可能是屬於作者所講的過分解讀的分析員,因為有關訓練的背景,難免會不停追問,究竟香港電影是在甚麼歷史、社會、文化條件下,出現某些特點、個性?就算同樣屬於黑色的類型,又會在哪些地方與別不同?跟原型比較,港產黑色電影有些甚麼變調?

  在我看來,作者在書中所提出的最重要信息,是香港電影文化的軟實力。它令香港的黑色電影有別於原型,並且轉化為特有本地玩味的東西來。在原型結構底下處於虐戀狀態的男主角和「奪命佳人」式的女主角,衍生為「共生」並存,而不是你死我亡。又故事劇情的發展,容許觀眾有很多反思的空間。

  作者把這種有趣的電影類型扣連到九七回歸的社會文化環境和心理狀態,尤其凸顯兩極的存在和極端的反應。在這個問題上,我想作者及其他香港文化的研究員,可作出更多探討和分析的嘗試。無可否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出現香港前途問題以來,至九七回歸之日,香港社會和香港人都生活在一個極為微妙的時空底下,如何在難以改變的框架裏,找到個人的空間,確實曾令不少人感到困擾。不過,我們也不會忘記,那種心理狀態並非一直維持不變,而是在過程之中,有所調整、變化。在這一方面,或者還需要有更多思考。

  我有幸先有機會讀到這份書稿,受惠其逆向思維的説法,忽然對香港文化有些甚麼內容,產生了新的好奇。

呂大樂
 

內容連載

第一章 黑色電影、危機與身份政治
 
世界歷史上有很多學者和評論家,都對黑色電影的定義議論紛紛,對於黑色電影必具的素質,從來眾說紛紜。本書在提出新的論點前,必須先說明黑色電影的詞源。我發現在香港電影歷史上一直存在一種跨文化的黑色電影合成手段,箇中涉及跨文化的文學及電影文本交融,包括中國硬漢小說、中國武俠電影、香港驚慄電影及香港黑色電影。本章作出歷時的分析,探究黑色電影元素、風格和程式在不同年代的實踐,先釋除過往坊間及學界對香港電影與黑色電影同步發展的一些誤解。我在這方面的發現,有助下面進一步分析世紀之交一個複雜的香港電影現象,內容關於類型電影的跨文化發展及培養(genre transculturation)。
 
本章審視電影評論及學術研究上一個不必要的成規,指出電影同類分類法不一定放諸四海皆準。我們應該重新思考那些約定俗成的電影類型分析架構是否完全合用。主流電影通常透過營造一種意識形態,藉此潛而默化觀眾,在取得觀眾認同的同時,給予他們觀影的快感。此乃歷代經典荷里活電影作業的法則,持之有效。我稱之為「電影共謀的快感」(ideologically complicit pleasure)。本章旨在對這些常規作批判思考,鼓勵更有效關注歷史上的經典黑色電影與香港電影之間的關係。下面先集中討論一系列電影評論著作,它們分別探討九七前後香港電影如何呈現或比喻香港回歸祖國的危機。本書在稍後的章節,會破解這些關於「危機」的想法,現在首先追溯今天這個電影現象怎樣打從二十世紀一直發展至今。
 
評論與批判思考
 
很多文化評論家都認為香港人的文化身份危機與「九七回歸」有關。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香港人正在享受自己多年來努力建立的社會經濟效益,卻突然需要準備面對英國把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將要帶來的巨變。當時,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開始與中國領導人磋商有關香港回歸的可行性。到了1984年12月19日,他們終於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並且制定「一國兩制」的方針,保證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及生活方式最少五十年不變。
 
基於香港當時的背景,電影評論家及學者多會假設香港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會自況一番。所以,很多電影評論都假設電影中香港人物的心路歷程與這一段歷史相關。漸漸電影評論開始穩定地探討香港電影如何描述、暗示或明示香港的文化身份危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87
  2. 新書
    79
    $388
  3. 新書
    85
    $417
  4. 新書
    86
    $419
  5. 新書
    88
    $431
  6. 新書
    9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