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學

中國古代科學
定價:475
NT $ 404 ~ 442
  • 作者:李約瑟
  •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
  • 出版日期:2017-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9965682
  • ISBN13:9789629965686
  • 裝訂:平裝 / 220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由1979年李約瑟博士主講「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的講稿輯錄而成。本書共分五章,除探索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概況和特點外,亦介紹了道家煉丹術的發展及其與火藥、火器、醫藥等發展的聯繫。此外,作者也試圖依據生物化學來解釋針灸療法,並對比了古代中國與歐洲文明中關於時間與變化概念的看法,從而透視其對彼此科學發展的影響。

  李約瑟從中西文化比較的角度入手,充分挖掘古代文獻,展現了古代東方技術和思想與西方的差異,及其如何通過阿拉伯世界對西方産生了影響。相較於學術性强的多卷本《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而言,這本小册子更適合普通讀者閱讀,同時可激發對於東西方文化差異性的思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1900-1995)


  英國生物化學家。一九二四年劍橋大學哲學博士,主修生物化學。三十年代因為科研合作關係,他認識了一些中國學者,從此對中國科學史發生濃厚的興趣,竭盡畢生精力,從事該項研究,為中國科學史的權威。直至他辭世為止,他編著及策劃的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中國科學與文明》)一書共出版了六大卷(全書共七卷,中文繁體字譯本由臺灣商務印書館於一九七四年出版),成績斐然,為國際學術界所稱頌。該書是研究中國科技史必讀之作,除了描述中國各門科學的發展外,並分析了歷史上中國儒道學說對科學發展的影響。
 

目錄

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系列總序(金耀基)   vii
序言(梁秉中)   xiii
前言(李約瑟)   xvi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二章  火藥與火器的壯麗史詩由煉丹開始   39
第三章  長壽之道的對比研究   79
第四章  針灸理論及其發展史  119
第五章  與歐洲對比看時間和變化概念的異同   149
附錄   187
 

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系列 總序

  今年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創校六十周年,新亞書院之出現於海隅香江,實是中國文化一大因緣之事。1949年,幾個流亡的讀書人,有感於中國文化風雨飄搖,不絕如縷,遂有承繼中華傳統、發揚中國文化之大願,緣此而有新亞書院之誕生。老師宿儒雖顛沛困頓而著述不停,師生相濡以沫,絃歌不輟而文風蔚然,新亞卒成為海內外中國文化之重鎮。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新亞與崇基、聯合成為中大三成員書院。中文大學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願景。新亞為中國文化立命的事業,因而有了一更堅強的制度性基礎。1977年,我有緣出任新亞書院院長,總覺新亞未來之發展,途有多趨,但歸根結底,總以激揚學術風氣、樹立文化風格為首要。因此,我與新亞同仁決意推動一些長期性的學術文化計劃,其中以設立與中國文化特別有關之「學術講座」為重要目標。我對新亞的學術講座提出了如下的構想:

  「新亞學術講座」擬設為一永久之制度。此講座由「新亞學術基金」專款設立,每年用其孳息邀請中外傑出學人來院作一系列之公開演講,為期二週至一個月,年復一年,賡續無斷,與新亞同壽。「學術講座」主要之意義有四:在此「講座」制度下,每年有傑出之學人川流來書院講學,不但可擴大同學之視野,本院同仁亦得與世界各地學人切磋學問,析理辯難,交流無礙,以發揚學術之世界精神。此其一。講座之講者固為學有專精之學人,但講座之論題則儘量求其契扣關乎學術文化、社會、人生根源之大問題,超越專業學科之狹隘界限,深入淺出。此不但可觸引廣泛之回應,更可豐富新亞通識教育之内涵。此其二。講座採公開演講方式,對外界開放。我人相信大學應與現實世界保有一距離,以維護大學追求真理之客觀精神,但距離非隔離.學術亦正用以濟世。講座之向外開放,要在增加大學與社會之聯繫與感通。此其三。講座之系列演講,當予以整理出版,以廣流傳,並儘可能以中英文出版,蓋所以溝通中西文化,增加中外學人意見之交流也。此其四。

  新亞書院第一個成立的學術講座是「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此講座以錢賓四先生命名,其理甚明。錢穆賓四先生為新亞書院創辦人,一也。賓四先生為成就卓越之學人,二也。新亞對賓四先生創校之功德及學術之貢獻,實有最深之感念也。1978年,講座成立,我們即邀請講座以他命名的賓四先生為第一次講座之講者。83歲之齡的錢先生緣於對新亞之深情,慨然允諾。他還稱許新亞之設立學術講座,是「一偉大之構想」,認為此一講座「按期有人來赓續此講座,焉知不蔚成巨觀,乃與新亞同躋於日新又新,而有其無量之前途」。翌年,錢先生雖困於黃斑變性症眼疾,不良於行,然仍踐諾不改,在夫人胡美琦女士陪同下,自台灣越洋來港,重踏上闊別多年的新亞講堂。先生開講的第一日,慕其人樂其道者,蜂擁而至,學生、校友、香港市民千餘人,成為一時之文化盛會。在院長任內,我有幸逐年親迎英國劍橋大學的李約瑟博士、日本京都大學的小川環樹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狄百瑞教授,和中國北京大學的朱光潛先生,這幾位在中國文化研究上有世界聲譽的學人的演講,在新亞,在中大,在香港都是一次次文化的盛宴。1985年,我卸下院長職責,利用大學給我的長假,到德國海德堡做訪問教授,遠行之前,職責所在,我還是用了一些筆墨勸動了哈佛大學的楊聯陞教授來新亞做85年度講座的講者。這位自嘲為「雜家」、被漢學界奉為「宗匠」的史學家,在新亞先後三次演講中,對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三個鑰辭作了淵淵入微的精彩闡析,從我的繼任林聰標院長信中知道楊先生的一系列演講固然圓滿成功,而許多活動,更是多采多姿。聯陞先生給我的信中,也表示他與夫人的香港之行十分愉快,還囑我為他的講演集寫一跋。這可説是我個人與「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畫下愉快的句點。此後,林聰標院長、梁秉中院長和現任的黃乃正院長,都親力親為,年復一年,把這個講座辦得有聲有色。自楊聯陞教授之後,賡續來新亞的講座講者有余英時、劉廣京、杜維明、許倬雲、嚴耕望、墨子刻、張灝、湯一介、孟旦、方聞、劉述先、王蒙、柳存仁、安樂哲、屈志仁諸位先生。看到這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學者,不禁使人相信,東海,南海,西海,北海,莫不有對中國文化抱持與新亞同一情志者。新亞「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的許多講者,他們一生都在從事發揚中國文化的事業,或者用李約瑟博士的話,他們是向同代人和後代人為中國文化做「佈道」的工作。李約瑟博士説:「假若何時我們像律師辯護一樣有傾向性地寫作,或者何時過於強調中國文化貢獻,那就是在刻意找回平衡,以彌補以往極端否定它的這種過失。我們力圖挽回長期以來的不公與誤解。」的確,百年來,中國文化屢屢受到不公的對待,甚焉者,如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且遭到「極端否定」的命運。正因此,新亞的錢賓四先生,終其生,志力所在,都在為中國文化招魂,為往聖繼絕學,而「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之設立,亦正是希望通過講座講者之積學專識,從不同領域,不同層面,對中國文化闡析發揮,以彰顯中國文化千門萬戶之豐貌。

  「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講者的演講,自首講以來,凡有書稿者,悉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印行單行本,如有中、英文書稿者,則由中文大學出版社與其他出版社,如哈佛大學出版社、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聯同出版。三十年來,已陸續出版了不少本講演集,也累積了許多聲譽。日前,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甘琦女士向我表示,講座的有些書,早已絕版,欲求者已不可得,故出版社有意把「講座」的一個個單行本,以叢書形式再版問世,如此則蒐集方便,影響亦會擴大,並盼我為叢書作一總序。我很讚賞甘社長這個想法,更思及「講座」與我的一段緣分,遂欣然從命。而我寫此序之時,頓覺時光倒流,重回到七、八十年代的新亞,我不禁憶起當年接迎「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的幾位前輩先生,而今狄百瑞教授垂垂老去,已是西方新儒學的魯殿靈光。錢賓四、李約瑟、小川環樹、朱光潛諸先生則都已離世仙去,但我不能忘記他們的講堂風采,不能忘記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溫情與敬意。他們的講演集都已成為新亞書院傳世的文化財了。

金耀基
2009年6月22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5
    $404
  2. 新書
    9
    $428
  3. 新書
    9
    $428
  4. 新書
    93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