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中華(上)夏商周~隋唐五代之卷

服飾中華(上)夏商周~隋唐五代之卷
定價:750
NT $ 299 ~ 675
  • 作者:黃能福陳娟娟黃鋼
  •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01-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688883
  • ISBN13:9789865688882
  • 裝訂:平裝 / 246頁 / 23.5 x 30.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服飾藝術巨作~
跨越歷史長河,中華服飾七千年實物彙整,
以物證史,研究者必備資料集。

  【上冊內容】
  ◎第一章 中華服飾探源 
  ◎第二章 夏商西周時期的服飾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
  ◎第四章 秦漢時期的服飾 
  ◎第五章 魏晉南北時期的服飾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服飾   

  中華服飾源於舊石器時代,在7000年前,
  已經發明絲、麻等紡織物縫製的衣冠鞋靴等配套的服飾,
  和用骨、角、貝、玉、陶等材料製造的美化生活的裝飾品。

  中華祖先在新石器時代創造的豐盛華美的原始服飾文化,舉世獨步。
  夏商周時期,中華服飾進入以「禮」為規制的發展階段,
  服飾意識與天地同構,內涵深邃。
  漢代以後,以儒學為理念的服飾制度,使服飾品類和材質工藝不斷發展提升。
  數千年來,華夏服飾不斷受到少數民族和域外異質服飾文化的滋養,
  使中華服飾不斷創新和豐富,形成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服飾傳統,為世人所稱羨。

  本書根據以物證史的理念,按歷史順序,
  以最簡明易懂的文字與服飾實際文物的圖片相對照,
  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國自原始社會至今的服飾發展,
  注重介紹服裝形式、服飾制度、服裝面料、服飾紋樣、首飾配飾的具體面貌。
  特別著重考古科學的成果與歷史文獻相印證,內容豐富,史料詳實,附圖精美,
  各圖均有詳細圖文說明,適合高等院校專業教學教材,
  以及作為戲劇影視界服裝設計、服裝裝飾界創新設計、
  美術工作者專業創作和藝術品收藏者鑑別真偽的優良讀物,
  為迄今出版的中國服飾藝術史類書籍中內容最全面、圖片最豐富、編排最科學,
  具有歷史研究價值、藝術鑑賞價值、收藏價值且兼具普及價值的學術巨著。

本書特色

  ◎師承沈從文,繼《中華服飾五千年》古服飾研究另一高峰:

  3大服飾研究權威攜手合作,從夏商周~隋唐五代、從宋代~民國,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第一手史料彙整,體現中華一脈相承的七千年服飾文化,為該領域必備經典著作。

  ◎以物證史,體現各朝代官場、民間服飾制度、文化變遷之軌跡:
  各朝代服飾特徵、官服制度、民間流行衣裝、服飾禁忌、改革等分章節介紹,圖文相佐,流變清晰,體現服飾發展歷史和與之相伴相生的服飾禮儀。

  ◎首飾與其他穿戴象徵,多彩紛呈的中國傳統工藝形成內涵探討:
  首飾、配飾、冠帽、鞋履、帶鉤、篦梳……史料不清處以手繪補足,各藝術形式交織並陳,體現著裝者身分地位、財富、品味考究,形式,考證、記錄扎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能福


  黃能福,原名黃能馥,男,漢族,浙江省義烏市人,1927年出生。1942年義烏縣立初中肄業後在家務農,1949年被母校聘為語文教員。1950年考入杭州國立藝專。1953年因院系調整轉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當年本科畢業留校讀研究生,並任工藝美術研究室祕書,全國第一屆民間美術展覽會會場管理組副組長、少數民族館館長。1955年研究生畢業留校任助教。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調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61年兼任文化部高等藝術院校統一教材編選組員兼祕書。1982年起歷任中國流行色協會學術顧問、專家委員會委員。1983年任國家科委、科技館赴加拿大「中國古代傳統科技展覽會」紡織科技顧問。1987年任中國絲綢博物館籌建處總顧問。1988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退休,同年任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副校長兼實用美術部主任。1992年任紡織工業部服飾博物館總顧問。1994年任北京現代實用美術學院名譽院長。1961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1981年加入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並任中國工藝美術館顧問,中國雲錦協會顧問。2008年10月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獎。2009年5月受聘為蘇州大學兼職教授。2010年任新版50集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服裝顧問。

陳娟娟

  女,北京人,漢族,1936年出生。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代絲綢文物複製中心副主任。曾先後擔任中國絲綢博物館籌建處顧問、蘇州絲綢文物複製中心副主任、中國絲綢文物研究複製學術顧問、中國服飾藝術博物館籌建處顧問、北京市門頭溝區政府刺繡顧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數字博物館建設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服飾研究會研究員。1956年進入北京故宮博物院,師從沈從文先生研究中國古代織繡文物。四十餘年,一直從事古代織繡文物的研究、分析、鑑定工作,為故宮及兄弟博物館分析鑑定了數以萬計的織繡文物。

  主要學術著作見黃能福簡歷中的合著部分;此外還與他人合著《國寶》、《故宮博物院藏寶錄》等,並在《文物》、《文物報》、《故宮博物院院刊》、《紫禁城》等學術報刊發表專業論文四十餘篇。2005年其專著《中國織繡服飾論集》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編入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2002年3月,被《中國文物報》評選為全國文博考古界百位學術成就顯赫、治學經驗豐富、極具創新精神的專家學者之一。

黃鋼

  男,北京人,漢族,1961年出生。著名織繡文物收藏家、畫家。1984年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91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2000年個人作品在德國慕尼黑、柏林、漢堡、法蘭克福聯展,並在中國香港J畫廊舉辦個人展。20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在美國紐約、芝加哥參加亞洲藝術博覽會和IN SEARCH OF畫廊畫展。2002年在美國紐約寶林畫廊參加紐約博覽會畫展和上海藝術博覽會畫展。2003年在美國聖達菲組閣畫廊舉辦個人作品展,在美國西雅圖沃爾茨畫廊參加亞洲現代藝術聯展及美國芝加哥沃時畫廊芝加哥藝術博覽會畫展。2004年參加美國匹茲堡藝術學院畫廊中國藝術家聯合巡展、韓國漢城國際博覽會及北京國際畫廊藝術博覽會畫展。    

  2005年在美國聖達菲組閣畫廊舉辦個人畫展。2006年在中國臺灣平畫廊舉辦個人畫展。2007年在法國巴黎JGM GALLERY參加「毛,當代視覺」畫展,在北京A空間參加北京與紐約十位藝術家聯展,在中國香港安娜寧畫廊及新加坡坡林大畫廊舉辦個人畫展。2008年在中國臺灣亞洲藝術中心舉辦「北京的記憶」個人作品展,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辦「遠方的呼喚」個人作品展,並參加北京的「新東方精神」、「藝術史裡外」、「流動的星」等聯展。2009年參加由深圳美術館、湖北美術館舉辦的「歷史的圖像」展,參加由日本東京都美術館主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展。

  2006年 編著《中國龍袍》(與黃能福合著),由紫禁城出版社與漓江出版社聯合出版。2008年 11月由保利藝術博物館、凱旋藝術空間編著《黃鋼 HUANG GANG》大型畫冊,由人民美術出版。
 
 

目錄

.第一章 中華服飾探源
.一、中國是古人類發源地之一  
.二、中國人創造衣服邁出的第一步
.三、中華原始服飾的發祥期
.四、中華原始服飾藝術初度輝映的新石器時代
(一)紡織衣料的發明創造
(二)獨具特色的服裝配套
(三)豐盛華美的原始首飾

.第二章 夏商西周時期的服飾
.一、夏商西周服飾文化的背景
.二、夏商西周的章服制度
(一)禮服
(二)一般服裝
(三)舄履
.三、軍戎服
.四、王權與德化的標誌—─「十二章」服飾紋樣
.五、夏代的服飾
.六、商代的服飾
(一)商代的衣料
(二)商代的服飾色彩
(三)商代的服飾款式
(四)晚商蜀國魚鳧王的四件配套龍紋禮衣
(五)距今3000多年前天山南北居民的服飾
.七、西周的服飾
(一)西周的宗法制和「中華」、「華夏」之名的來歷
(二)西周的衣料
(三)西周的著裝人物資料
.八、商周時期的首飾佩飾
(一)髮飾
(二)冠飾
(三)耳飾
(四)頸飾
(五)臂飾
(六)佩璜
(七)其他玉佩
(八)手飾
(九)冥衣玉具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
.一、中華服飾文化變革的第一個浪潮
(一)服飾用料的發展
(二)服裝色彩觀念的改變
(三)服裝配套結構的變革
(四)工藝技術的發展
(五)服飾觀念的發展
.二、春秋戰國時期服飾文化的考古發現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材料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紋樣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服裝款式
(四)春秋戰國時期的首飾佩飾

.第四章 秦漢時期的服飾
.一、服飾文化綜合發展的歷史時代
.二、秦始皇時代的堅甲利兵
(一)20世紀世界考古的奇蹟
(二)秦國軍隊的服裝
.三、漢王朝的服飾制度
(一)漢代的冠制
(二)漢代的朝服
(三)漢代的一般服裝
(四)漢代的鞋靴
(五)漢代的冥服
.四、考古發現的漢代服飾資料
(一)服裝、服飾用料
(二)由西漢到東漢、三國服飾紋樣的演變
.五、秦漢時期的首飾和佩飾
(一)髮飾
(二)耳飾
(三)頸飾
(四)臂飾
(五)指環
(六)帶鉤、帶扣、帶鐍
(七)佩玉
 
.第五章 魏晉南北時期的服飾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文化的特徵
.二、漢、胡服飾文化的傳移
.三、褲褶、裲襠、半袖衫的流行
(一)褲褶
(二)裲襠
(三)半袖衫
.四、筩袖鎧、裲襠鎧、明光鎧
.五、冠帽形制的變遷
.六、文士的服飾風尚
.七、婦女服裝的演變
.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紋樣
(一)利用圓形、方格、菱形及對稱的波狀線組成幾何骨骼,填充動物紋或花葉紋
(二)聖樹紋
(三)天王化生紋
(四)小幾何紋
(五)波斯薩珊式聯珠佛面紋及聯珠豬頭紋
(六)聯龕立佛瑞獸紋
(七)中亞波斯式裝飾紋樣
.九、考古發現南北朝時期的服裝實物
.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首飾實物
(一)髮飾
(二)帽飾金博山
(三)耳飾
(四)佩飾
(五)金奔馬飾件
(六)金環
(七)指環
(八)帶具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服飾
.一、隋朝的服飾制度
(一)隋文帝衣著簡樸
(二)隋煬帝「肩挑日月、背負星辰」的冕服款式
(三)大業年間的女裝
(四)北方及西部少數民族的服裝
(五)從隋俑所見的服裝形式
(六)纏鬚之風
(七)波斯薩珊朝聯珠紋紋樣的內傳
.二、唐代服飾文化的背景
.三、唐代的冠服制度
.四、唐代的冠帽制度
(一)襆頭
(二)進賢冠
(三)平巾幘和武弁
(四)籠冠與貂、蟬
(五)鶡冠
(六)通天冠
(七)進德冠
.五、唐代平民服裝
.六、唐代吐蕃、回鶻、龜茲貴族服裝
.七、唐代女裝的演變
(一)襦(或襖、衫)、裙裝
(二)帔帛
(三)裲襠、半臂和背(褙)子
(四)羃羅與帷帽
(五)女著男裝
(六)回鶻裝
(七)唐代的舞蹈服裝
(八)唐代女鞋
.八、五代服飾
.九、隋唐五代婦女的髮型與面妝
.十、隋唐五代時期的甲衣
.十一、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紋樣
(一)聯珠團窠紋
(二)寶相花紋
(三)瑞錦紋
(四)散點式小簇花、小朵花
(五)穿枝花
(六)鳥銜花草紋
(七)狩獵紋
(八)幾何紋
(九)其他類型的紋樣
.十二、隋唐五代的首飾佩飾
(一)髮飾
(二)耳飾
(三)頸飾
(四)臂飾
(五)指環
(六)腰帶帶具
 
 

序一

  中華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又豐富多彩,素以「衣冠文物禮儀之邦」和「絲綢之國」聞名於世。黃能福、陳娟娟、黃鋼合著的《服飾中華—─七千年藝術巨作》,就引導我們領略這悠久的歷史和萬千的氣象。

  我們的祖先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磨製骨針縫製毛皮衣服,佩戴獸牙、貝殼、骨管、鴕鳥蛋殼、石珠等連串的串飾。到了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農耕牧畜,營造房屋,男子出外狩獵,打製石器,琢玉;女子從事採集,製陶,發明紡麻,養蠶製絲,紡織毛、麻、絲布,縫製衣服。根據考古材料,我國在距今7000年前西安半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發現有100餘件帶有麻布或編制物的印痕,其中已有平紋、斜紋、羅式絞扭織法、繞環編織法等編織方法。江蘇吳縣草鞋山發現了距今5400年前的葛布,織有回紋和條紋暗花。河南滎陽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平紋蠶絲絹和淺絳色羅,距今已5500年。新疆和青海新石器文化遺址則發現過彩色花紋的織錦和在絹帛上繡出精美花紋的刺繡。衣冠鞋履、玉石首飾、佩飾與華美的髮型配套,構成中華上古服飾文化的繁榮景象。

  服飾是人類源於護體禦寒等生理需求的物質的產品,又是反映人們審美觀念和生活理念的精神載體。我們的祖先自從發明了紡麻、繅絲、織毛等手工技術,就能利用紡織品縫製適合護體禦寒的配套服裝,而且創造了形式美觀、具有思想內涵的服飾紋樣,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大約在西元前22世紀末,中國進入傳說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時代;自西元前21世紀至西元前5世紀,統治者以「天命神權」為精神支柱,宣揚「道協人天」的思想,把森嚴的等級制度以「禮」的形式固定下來。服飾是社會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就成為「禮」的重要內容,作為「分貴賤、別等威」的工具。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他與天帝溝通的辦法即祭祀。《禮記•祭法》:「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論語》中說,禹平時生活節儉,但祭祀時必穿華美的禮服—─冕,以表對天帝的恭敬。經過夏、商、周三代的繼承和變革發展,到周代就形成了以「天子」為中心的完善的服飾制度,按禮節的輕重規定穿不同的禮服,同時規定按不同的政治地位穿不同的禮服,位高者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位低者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則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後宮妃嬪及百官的服飾也都有相應的定制。這些服制的思想內涵,完全從屬於傳揚「天命神權」,鞏固階級統治的政治需要。例如天子冕冠的綖板前圓後方,前面象徵天,後面象徵地;前後垂旒各十二條及天子章服的十二紋章,象徵月之四時運行的十二地支(月令),冕旒以五彩繅(絲繩)貫朱、白、蒼、黃、玄五彩玉珠,這五色與季節、氣象、方位及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星座相對應。天子章服的十二章紋,更具政治倫理的內涵,作為王權的標誌,歷代傳承以至清末。

  從考古證知,人類使用首飾佩飾早於使用服裝。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如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製作的玉器,包括髮飾、冠飾、耳飾(玉玦及耳墜)、頸飾(玉串飾及玉項鏈)、臂飾(玉瑗、玉臂環、玉鐲)、手飾(玉指環)、佩飾(玉璧、雙聯璧、三聯璧,及鳥、獸、蛙、鱉、龜、龍等象生型玉佩)、玉帶鉤等,其形式之多樣,磨琢之精巧,令人歎止。商周時期,玉器被統治者作為人格道德的象徵,所謂「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除玉飾之外,商代已生產金首飾,以後金銀珠玉寶石鑲嵌工藝技術高度發展,首飾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不斷豐富,一器一物,往往價值連城,這就形成中華傳統工藝美術的光輝府庫。

  在中國古代服飾紋樣中,龍紋是地位非常顯赫的裝飾題材。古代神話中,如黃帝、女媧、伏羲等都說成是人頭蛇身的神人,《虞書•益稷》把龍作為天子冕服十二章紋中的一章,而龍蛇作為服飾紋樣的實例,已見於甘肅臨洮出土的彩陶人形器蓋中。《詩•小雅•采菽》中說:「又何予之,玄袞及黼。」商周銅器銘文,亦可發現賜玄袞衣的銘文。玄袞衣即繡有龍紋的玄衣,可見中國統治階級首領穿用龍衣由來已久。歷朝以龍紋為衣袍裝飾的實物形象,留傳至今的甚少,唯明清兩代尚有流傳,尤以故宮博物院收藏最為系統、完整。當年龍袍紋飾款式系由清宮如館畫師按服飾制度精心描繪,經審准後核發江南織造府織造,材質夏用紗、繡、緙、絲等,冬用織成妝花緞或以緞、綢繡制,表以紫貂、薰貂、海龍皮等,織繡工藝精工無比,繡線則採用扁金線、圓金線、龍抱柱線、孔雀羽線等。一袍之作,輒逾一二年,積民間工匠心血智慧之精華。

  中國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國家,服飾文化以華夏農耕士儒文化為主體,不斷與少數民族的遊牧騎射文化相交融,並在交融中發展。華夏民族注重禮儀德化,故服飾雍容寬博,氣度萬千,但實用功能性差。遊牧民族活動性大,生活無定處,故注重穿脫方便,合體實用。當少數民族入據中原華夷共處之時,華夏貴族的服飾便對少數民族貴族產生感染,如北魏孝文帝的服飾改制即其實例,而少數民族的實用功能性服裝則對華夏軍隊與勞動者產生重大影響,如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及以後短裝在民間日益普及,提示了服裝向科學實用發展的歷史規律。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獨樹一幟,值得我們去研究、弘揚。

  黃能福教授和陳娟娟研究員,從20世紀50年代初即隨前輩服飾史學大家沈從文先生研究中國服飾藝術史,歷近半個世紀,學術成果頗豐。他們夫婦二人的合著,曾榮獲兩次中國圖書獎、一次國家圖書獎、兩次國家圖書獎榮譽獎。陳娟娟自幼多病,曾患多種高危疾病達數十年,但一直堅持在故宮從事織繡文物的陳列、研究,與其愛人黃能福合作,矻矻於學術著述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陳娟娟是故宮博物院培養的一名優秀的織繡文物專家。我到故宮博物院工作不久,曾去醫院看望過病危中的她,還想待她出院後再細談,不料竟成了永別。現在,由她和黃能福、黃鋼合著的《服飾中華—─七千年藝術巨作》在故宮博物院慶祝建院八十六週年之際出版,是一件值得祝賀的好事,既是陳娟娟、黃能福、黃鋼對祖國服飾文化研究心血的結晶,也是故宮博物院對祖國文博事業的一份貢獻。

鄭欣淼: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
    $299
  2. 新書
    78
    $585
  3. 新書
    79
    $593
  4. 新書
    85
    $638
  5. 新書
    85
    $638
  6. 新書
    9
    $675
  7. 新書
    9
    $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