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 第二卷

美學 第二卷
定價:580
NT $ 458 ~ 539
  • 作者:黑格爾
  • 原文作者:G. W. F. Hegel
  • 譯者:朱光潛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18-09-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194808
  • ISBN13:9789571194806
  • 裝訂:平裝 / 46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理想發展為各種特殊類型的藝術美;象徵型藝術、象徵作為符號、形象和意義之間部分的協調、形象和意義之間部分的不協調、象徵的曖昧性、神話和藝術中象徵表現方式的曖昧性;古典型藝術及形成過程里想與解體;浪漫型藝術範圍及個別人物特殊內容形式上的獨立性,投機冒險、浪漫型藝術的解體等等論說。

  Hegel的美學被認為是自Aristotle以來最偉大的美學理論,許多學者專家都受其思想影響,諸如,德國社會學家及哲人Theodor W. Adorno、現象學及存有論大師Martin Heidegger、匈牙利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文藝批評家György Lukács、法國解構主義大師Jacques Derrida和美哲Arthur Coleman Danto。

  依Hegel的闡釋,其美學分為三個部分:
  1.普遍的部分(universal part)——把藝術美視同為一種普遍的觀念及普遍的理想。

  2.分殊的部分(particular part)——檢視這種理想在三個不同階段實現其自身的梗概:
  (1)象徵藝術——包括了古代希臘藝術之前的所有事物
  (2)經典藝術——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
  (3)浪漫藝術——隨著基督教出現世界舞臺而突現的藝術

  3.獨特的部分(singular part)——依其所具有的「向內性」(inwardness,本性)由小至大的順序檢視五種主要藝術:建築、雕刻、繪畫、音樂和詩歌。

  如是,Hegel把他的美學觀——藝術的內容即觀念,藝術的形式即令人感到官覺上享受的形象,藝術正是把這兩者調和成一種自由統一的整體——系統地予以揭示。

  ──蕭振邦(導讀節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德語: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縮寫為G. W. F. Hegel; 1770.8.27-1831.11.14)


  出生於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卒於柏林。
  杜賓根大學哲學博士,其時代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觀念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任家庭教師,紐倫堡文科中學校長,海德堡大學、柏林大學教授。

  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是萬事萬物的本原與基礎,它的辯證發展經歷了邏輯、自然、精神三個階段。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恆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學講演錄》一書中,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強調藝術與人生重大問題的密切聯繫以及理性的內容對藝術的重要意義,是他整個哲學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在美學和藝術領域中的具體表現。

  主要作品有:《精神現象學》(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或譯《精神哲學》,1806)、《大邏輯》(Wissenschaft der Logik,1812-1816,最終修訂版,1831)、《哲學全書》(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1817-1830)、《法哲學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1819)、《美學講演錄》(即《美學》)、《歷史哲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宗教哲學講演錄》等。

譯者簡介

朱光潛


  朱光潛(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實,筆名孟實、孟石。安徽省桐城縣人,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等教授。

  朱氏為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並致力於美學研究、美學教學,介紹、翻譯、論著美學的著述極為豐富,多達六百餘萬字,開拓了中國美學研究的新領域。
 
 

目錄

第二卷 理想發展為各種特殊類型的藝術美
序 論   

第一部分 象徵型藝術
序 論 總論象徵型藝術
1. 象徵作為符號   
2. 形象和意義之間部分的協調   
3. 形象和意義之間部分的不協調   
4. 題材的劃分   

第一章 不自覺的象徵
一. 意義和形象的直接統一   
1. 古波斯教   
2. 古波斯教的非象徵性   
3. 古波斯教的掌握方式和表現方式的非藝術性   
二. 幻想的象徵   
1. 印度人對梵天的理解   
2. 感性,漫無邊際性和人格化的活動   
3. 淨化與懺悔的觀念   
三. 真正的象徵   
1. 埃及人關於死的觀念和表現:金字塔   
2. 動物崇拜和動物面具   
3. 完整的象徵:曼儂、伊西斯、歐西里斯和獅身人首獸   

第二章 崇高的象徵方式
一. 藝術中的泛神主義   
1. 印度詩   
2. 伊斯蘭教詩   
3. 基督教的神祕主義   
二. 崇高的藝術   
1. 神作為創世主和世界主宰   
2. 抽去神的有限世界   
3. 人的個體   

第三章 比喻的藝術形式:自覺的象徵表現
一. 從外在事物出發的比喻   
1. 寓言   
2. 隱射語、格言和宣教故事   
3. 變形記   
二. 在形象化中從意義出發的比喻   
1. 謎語   
2. 寓意   
3. 隱喻,意象比譬,顯喻   
三. 象徵型藝術的消逝   
1. 教科詩   
2. 描繪詩   
3. 古代的箴銘   

第二部分 古典型藝術
序 論 總論古典型藝術
1. 古典型藝術的獨立自足性在於精神意義與自然形象互相滲透   
2. 希臘藝術作為古典理想的實現   
3. 藝術創作者在古典型藝術中的地位   
4. 題材的劃分   

第一章 古典型藝術的形成過程
1. 貶低動物性的東西   
2. 舊神和新神之間的鬥爭   
3. 否定過的舊神因素以肯定的方式保留在新神體系裡

第二章 古典型藝術的理想
1. 總論古典型藝術的理想   
2. 個別神的體系   
3. 諸神各別的個性   

第三章 古典型藝術的解體
1. 命運   
2. 神由於擬人而解體   
3. 諷刺   

第三部分 浪漫型藝術
序 論 總論浪漫型藝術   
1. 內在主體性的原則   
2. 浪漫型藝術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主要因素
3. 內容與表現方式的關係   
4. 題材的劃分   

第一章 宗教範圍的浪漫型藝術
1. 基督的贖罪史
2. 宗教的愛   
3. 宗教團體的精神   

第二章 騎士風
1. 榮譽   
2. 愛情   
3. 忠貞   

第三章 個別人物的特殊內容的形式上的獨立性
1. 個別人物性格的獨立性   
2. 投機冒險   
3. 浪漫型藝術的解體   

名詞索引   

 
 

導讀

從藝術終結到解放:Hegel《美學》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蕭振邦


  德國思想界昇起的巨星—Hegel

  德國哲學家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一生浸淫學術,望重士林。二十三歲(一七九三)開始擔任教職;二十九歲(一七九九)其父過世得獲不少遺產,因而得以再投入學術經營;三十一歲(一八○一)任教大學,直至過逝於大學校長任內。

  Hegel為世人稱道的成就,即在有生之年建構了一套超邁時代的哲學體系,而以「絕對觀念論」(absolute idealism)1形態成為思想界的巨大庇蔭。要之,Hegel的整體哲學特色在於由認識外在世界回到對人自身的探究,而由認識人自身開始,理性地全面關注整個社會、政治、文化、宗教、藝術課題,並強調要在特定的脈絡中呈現其真理,因而,從來不能「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e),但畢竟可以跨—脈絡化(cross-contextualize),而這也是Hegel哲學極具創意的基本特質。

  再者,綜觀Hegel的哲學體系,《現象學》(Ph鄚omenologie des Geistes, 1807)可謂是其導論,包括了三大部分:(1)邏輯學;(2)自然哲學;(3)精神哲學。其中,「精神哲學」又分而為三:(1)主觀精神;(2)客觀精神;(3)絕對精神;Hegel的「藝術哲學」或「美學」即構成其「絕對精神」哲學的第一個階層(「宗教哲學」與「哲學史」繼之),但重要的是,Hegel的「藝術哲學」啟動了「精神哲學」的辯證發展。

  Hegel在世出版的著作中,論及美學思想者見諸《哲學百科》(Enzyklop輐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30),餘則見諸《美學演講錄》(《美學》,Vorlesungen 暅er die 礬thetik, 1835)—文本是由他的學生依手稿和筆記編輯而成。Hegel當年講述「美學」時,歐洲正盛行浪漫主義,社會上瀰漫著頹廢及反動風潮,且過於重視「自我」。這種主觀主義、唯我論猖獗發展的時況,Hegel固難實現其嚮往的具普遍性、合理性的社會理想。於是,他倡言「藝術的終結」,總成其系統美學陳構(formulation),而這一套美學思想終究形成了德國觀念論的巔峰發展,Hegel也成為德國思想界的偉大巨星。

  美學重建者 Paul Crowther 的反思

  Paul Crowther(1953-)是位深度感受到英美形式主義美學遭受歐陸美學全面批判的英國思想家,他重構了英美藝術理論,把「生態論」和「自由地歸屬於這個世界」的觀點引入英美美學,從而發展出一種可以與陸歐美學抗衡的「後—分析現象學」(post-analytic phenomenology)進路的美學理論建構。

  他認為,藝術即形成為「令人感到官覺上享受的副本」(鷔ensuous manifolds働^的有象徵意味的形式(symbolically significant form),或透過「令人感到官覺上享受的副本」而成為有象徵意味的形式。然而事實上,當藝術成為一種具體的人工製品時,它如何發揮前述功能呢?答案是,透過藝術的創造和鑑賞。要之,就藝術作品而言,我們面對的是一種具體的個殊物,它充滿了語意的和概念的能量,也因而整個融合了令人感到官覺上的享受者和概念攝受者,使藝術能夠以避開抽象思維的方式—譬如哲學—來表現特定身體—把握(body-hold)的深度感和豐富性。

  基於這樣的推想,Crowther提示:「正如Hegel指出的,促使藝術顯得如此獨特的原因是,它是一種理解模式(a mode of understanding),而這種理解是置身於物質表象的具體個殊性和純綷思維的抽象概括性之間的中途(half-way)。」如是,Crowther把這種「(藝術的)重要意味」視同為藝術表現「存有論之相互性」(ontological reciprocity)的一種能力,更且,這也是一種「自己—意識」本身的需求(a need of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458
  2. 新書
    79
    $458
  3. 新書
    79
    $459
  4. 新書
    85
    $493
  5. 新書
    9
    $522
  6. 新書
    9
    $522
  7. 新書
    93
    $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