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壯遊!:翻轉人生的夏日小旅行

青春,壯遊!:翻轉人生的夏日小旅行
定價:420
NT $ 315 ~ 378
  • 作者:古碧玲
  •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 出版日期:2018-12-1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693776
  • ISBN13:9789869693776
  • 裝訂:平裝 / 20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啟發人生的夏日探索旅程

  .在雲霧繚繞的秀逸山間,都會男孩陳克威展開許多命中的第一次:一個都市聳第一次到部落、第一次在四處果園農地的環境生活、拍第一支紀錄片、第一次得紀錄片獎、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拍紀錄片。

  .抱著預設立場,盧業冠從屏東市區到了霧台,再往上抵達峻嶺傾斜、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佳暮。然而,進了部落不久,深受震撼,跟他們預想完全兩碼子事!

  .課業名列前茅的王晴瑩在台南女中三年級選志願之際,立定讀醫方向後,她著手閱讀各種關於從醫的種種相關書籍,讀到徐超斌醫師撰寫的《守護4141個心跳》,如一道閃電擊中了她的心。

  .改作無農藥種果樹,等待土壤變健康,要熬過前幾年幾無收成。他卻肯花整整六年的時間等待。縱使過了數年,李佳芸仍未忘記農夫昌輝說的,那片土地,是他的家,更是家族的根源,安身立命的所在,必須要好好的守護這塊地。

  一個夏天的時間可以做什麼?想和更多的人一起互動學習,可以報名夏令營;想要實踐自己所學的專長,可能就要參加實習計畫;想要認識不同的世界,或許就安排一趟旅行吧!但如果貪心一點,想在14天內擁有前面說的全部收穫呢?

  只有走進踏實又溫暖的土地,可以給你所有想要的!

  本書訪談12位過去九年間參與蹲點的青年,訪談蹲點的經驗對他們後來參與社會、關懷土地的行動與思維帶來哪些改變與影響。從過去(蹲點紀錄)、現在(目前所從事的事物、參與的行動)、未來(對土地的願景、嚮往),勾勒出蹲點行動在年輕世代創造的新價值。

  關於【蹲點‧台灣】

  中華電信基金會於2009年起推動「蹲點‧台灣」計畫,讓青年有機會走出舒適圈與土地連結,實踐所學為土地付出,從中也體驗到「教室外的課程」。同時,透過青年資源的導入,為社區帶來多元的服務,包括活動記錄、藝術彩繪、英文教學、電腦課程、皮影戲、數位行銷、靜態及動態影像創作、樂器教學、樂團指導、身體律動、社區環境美化、社區事務協助等,從多面向協助社區成長,為偏鄉社區帶來了新的刺激和啟發,為社區居民帶來新的視野和想像,也與外界世界接軌,以實際行動縮短城鄉落差。

  「蹲點‧台灣」從開辦以來,至今已有全台40多校80多科系超過500位學生參與,每一年,青年們用擅長的文字與影像記錄能力,和熟悉的數位3C設備,從在地觀點為社區發聲,平衡城鄉認知。同時向社會大眾、青年學子提倡運用一己之力回饋社會、用影像留下台灣珍貴文化與真摯人情之蹲點精神,也為自己的人生視野開拓更溫暖的角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古碧玲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並展開食物農業、土地議題、弱勢關懷的書寫。

  《中國時報周刊》採訪主任、《中時晚報》撰述委員、《ELLE》時尚雜誌總編輯、儂儂集團總監、《今周刊》總編輯、《財訊》編務總監、信誼基金會營運總監、《新新聞》周刊總編輯兼副社、City Media網路報總編輯以及廣告公司企劃、乃至於公部門等高階主管。

  著有《前後-劉振祥的雲門影像敘事》、《臺灣之美》(筆名陳以潔)、《愛,無所畏》、《澎湃!來去產地小旅行》、《家庭相簿-留給孩子最美好的禮物》、《大佛有抑無》等好書。
 
 

目錄

【前言】偉大的渺小.渺小的偉大

【第一章】拋下一切的真實生活與看見
1、比亞外的女力世界
2、遙遙的上學路:我的學校在山的那一邊
3、我的心底仍想耕那一畝有機田
4、那些溫柔付出,是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
5、莫忘披上白袍初衷
6、絕處逢生都能站起來
7、教孩子認識家鄉是成長的一條根
8、延續生命力的蒲公英種子
9、在那裡實現了,完整了自己
10、驚喜與驚嚇兼具的冒險旅程
11、如小王子陪伴小狐狸的真實版

【第二章】二〇一八在地社區 壯遊趣
1、永續生活公平理念,內化了:樸門永續發展協會野蔓園
2、走進童話異世界:財團法人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
3、出走,是為了找答案:桃園比亞外部落
4、生命繪本動起來,忙起來:台灣老大人活力發展協會
5、在不同人身上,看見人生的可愛:桃園新屋愛鄉協會
6、想把平凡的事做到極致:中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7、用富裕的心過日子:臺中大肚關懷協會/天恩關懷協會
8、積極打破人與土壤的隔閡:彰化溪州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9、平時沒法那麼親密的互動:彰化縣芳苑鄉路上教會
10、就是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彰化路上教會(二)
11、非土非親非故的至情至性: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陳綢兒少家園
12、偉大的無名小卒們:嘉義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一)
13、火爐邊耆老口傳歷史:嘉義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二)
14、松年慢活,給長輩機會揮灑生命力:嘉義義竹鄉東光村東後寮教會
15、希望學童不會輸給都市孩子:台南頂洲教會
16、紀錄片課程收割了青少年的專注:台南菁寮教會
17、被孩子們引導,認識「知足」:高雄市中路教會
18、小朋友怕得是再度被放棄:屏東善導書院
19、如同一手拉拔長大的社區:屏東永樂社區
20、歸人分享的美麗與哀愁:屏東阿禮部落
21、需要天南地北聊不停的老朋友:屏東楓林教會
22、山林植物融入部落創意菜單:台東縣達魯瑪克部落
23、讓孩子自己掌鏡拍攝紀錄片:台東縣大武鄉大竹村愛國蒲部落
24、豐年祭分階級跳舞:花蓮縣富里鄉吉拉米代部落文化產業協會
25、潘世光神父是一座山:花蓮鐵份部落
26、讓長輩眼手心腦齊用:花蓮鐵份部落
27、《太陽的孩子》讓回鄉的青年變多了:花蓮港口部落
28、每個人都有「食物主權」:花蓮光復邦查農場

【第三章】加上5%設計師後之兵強將勇
1、鐵份部落心裡和手上緊扣著的
2、彰化溪州水底地下的寶
3、水源地基金會脈象搏動有力、精氣充盈

【附 錄】
蹲點大事記:2009年至2018年蹲點‧台灣計畫的重要歷程與成果。
歷年名單:2009年至2018年參與蹲點‧台灣計畫的參與者名單。
 
 

前言

偉大的渺小.渺小的偉大


  十五天,三百六十個小時,九千分鐘,五萬四千秒,不算長的時間,會產生什麼改變?而這改變又可以持續多久?

  二○一八年,為中華電信基金會「蹲點.台灣」計畫十周年,在令人沮喪不斷紛擾的社會,被無力感環繞之際,訪問了十二位在不同年度曾蹲點於台灣各個角落的年輕人。即使過了十年,那曾經的十五天,在這些或許已有了家庭,或許還打拚於職涯間,已不再是只需把書念好的學生,然而,生活重擔並未在他們身上留下油滑氣味,所散發出的清新氣息,蔚為紛亂社會裡的小小清流,散發出鼓舞人心的感染力。

  找到溫柔的方式讓自己堅強

  「大學時,大家都在說我們是魯蛇世代,好像也不知道在讀什麼書,畢業後工作薪水又很低。」在南投中寮鄉的溪底遙蹲點後,她們甩開絕望氣氛籠罩的世代魔咒,眼見九二一地震後的災區環境如此困難,當地居民仍會找到一個很溫柔的方式讓自己堅強起來;不禁自問:「相較之下,明明我們有很多資源,但為什麼會覺得自己很沒希望呢?如果溪底遙都能站起來,為什麼我們不行?」

  時隔多年的前幾屆蹲點學生,出社會後,於承擔現實壓力之餘,仍想著如何運用所學,發揮一己的力量,即便轉行當業務,還不忘傳播科系的社會責任。親身體會過偏鄉醫療資源的匱乏後,期許自己要做個好醫生。儘管往來客戶都是富人的創業者,思索著如何說服客戶願意將資源用諸於扶植弱勢的社會服務上。更令人敬佩的是其中一位女生於蹲點後,承諾將自己整個學期的周六奉獻給單親的國中生,每趟來回的騎程至少三小時,不曾間斷地帶著那位國中生寫功課,試著了解他的志趣,甚至社福團體還透過這位學生安排國中生往後的教育…;這些影響看似渺小又短暫的蹲點,卻在一棒接一棒之下,發揮聚沙成塔作用。

  「蹲點.台灣」訴求「一手服務,一手記錄」」,每位參與的大學生(研究生)蹲點前的自述莫不胸懷壯志,企圖扭轉即將前往的社區諸般痛點。然而,到了當地,看見了,參與了,才發現自己的不懂,以及所沒看見的,學會將自己歸零,重新打開眼睛,放下預設的立場,讓整個身體浸入鄉野,安心在裡面生活,認識當地的人們,透過人與人的連結,真正的壯遊才就此展開。

  所產生的改變在往後的生命裡發酵

  或許僅只是陪伴當地的老人與孩子,就能為缺乏青春活力的社區注入一道清泉。這股渺小而真實的力量透過一次次地交流,交換彼此的故事,卻因此心柔軟起來,甚至更認識自己,這也是每位曾經蹲點過的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我們無法給當地什麼,但是得到最多的卻是我們。」

  進入蹲點社區後,不急著思想,踏穩腳下每一步,這些年輕人對生命的想像反而在偏鄉被開闊了;當下,每一刻的感動都是真實地,無論離開多久,或記憶被埋藏多深,當他們開始掏挖蹲點時的人事物,如乘著時空翅膀,重返現場,再仔細回想,那一場夏日的小旅行所產生的改變是如此細微又清晰有力,在自己往後的生命裡發酵。

  應屆蹲點的學生,於生活與紀錄中產生波濤洶湧的變化;走出去蹲點後,他們的心理素質被提昇了。我們更眼見,透過蹲點,這些微塵眾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斯土斯民,反思自己與社會的關係。經歷自我挑戰與成長學習,整個人轉變了,竟然奇妙地壯大起來。

  如果您是找不到自我價值的大學生,來蹲點吧!讓自己發揮渺小而偉大的力量!如果您對台灣年輕人還停留在「草莓族」印象,來看看蹲點學生,將會對新世代全然改觀,會發現:「我們是個深具盼望的好所在。」
 
文/古碧玲
 

內容連載

1比亞外的女力世界

二○○九年蹲點成員:陳克威(大鬍子影像工作室導演)

【打開初衷】

注目地點:克威蹲點是桃園比亞外部落,這也是他的第一志願

入選原因:第一屆「蹲點‧台灣」試辦,意外有研究所學生來報名。在繁重的論文壓力下,當時就讀政治大學廣播電視所碩士二年級的克威說,他想給自己的青春留下註解,想讓傳播的意義重新被看見,於是,他成了第一屆唯一的研究所蹲點學生。

在雲霧繚繞的秀逸山間,都會男孩陳克威遭遇許多命中的第一次:一個都市聳第一次到部落、第一次在四處果園農地的環境生活、拍第一支紀錄片、第一次得紀錄片獎、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拍紀錄片。

「蹲點.台灣」十周年的二○一八年,陳克威已是拍過無數支微電影和廣告的導演,還是個一歲四個月的孩子之父。作為「蹲點.台灣」第一屆學生,二○○九年時,他是政大廣電所研二生;熟人都說陳克威是個「非常理性」的人,十年滄桑後,他理性依舊,只是現實生活讓他更加沉穩。

談起當年蹲點的桃園復興鄉比亞外部落,克威陷入遙遠卻親切的記憶裡……

「一直很想在這裡的雲海上看見夕陽,
總覺得一定很美。
但到了第十二天,我們才覺悟,這裡叫做『霧繞』,
想在這看見夕陽,那真的得向耶穌祈禱。」

這是他十年前在比亞外寫下心得。

挑戰「霧繞」一詞,以為可以衝破霧繞

主修外文系,出路令陳克威徬徨,從小就是「電視兒童」,經常陷入灑狗血的劇情而無法自拔,索性去念政大廣電所。研一升研二暑假前,所裡的盧非易老師推薦他參加中華電信基金會的「蹲點.台灣」;找來師大圖文傳播所研一生的大學同學古哲毓為夥伴,順利被分到第一志願的比亞外蹲點。

「當時看一切都很新奇,又有點怕怕的。」十年後克威沒忘記他們從山下一路晃晃搖搖兩個小時車程,抵達這座部落的第一印象,「完全是一座世外桃源!」按照蹲點計畫規定,出發前他們已擬定了一個服務大綱,陳克威負責規劃腳本與拍攝,「到了當地,一開始我們照表操課,前幾天是有什麼就拍什麼。」

入住接待他們的甘長老家--這位五十來歲的部落Ina帶著幾個未成年的孫女孫兒,孩子們時不時一大早就闖進他們房間,催促兩位大哥哥:「稀飯都冷囉!」與這家人和部落人朝夕相處,「坦白說,直到最後五天才慢慢把影片議題確定下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315
  2. 新書
    79
    $332
  3. 新書
    79
    $332
  4. 新書
    79
    $332
  5. 新書
    79
    $332
  6. 新書
    85
    $357
  7. 新書
    88
    $370
  8. 新書
    9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