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十五歲:成長是組合的遊戲

如果我十五歲:成長是組合的遊戲
定價:280
NT $ 196 ~ 475
  • 作者:郝明義
  •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 出版日期:2018-12-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616852
  • ISBN13:9789869616850
  • 裝訂:平裝 / 240頁 / 13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世界的本質就是「組合」。
  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而有演化,因為會組合。
  動物裡,鳥獸的組合能力頂多及於築巢。
  但人類會運用五感,讓自己的組合能力不斷增進,也組合出各種知識、文化、文明。
  個人從搖籃裡接觸奶瓶、牙牙學語,就開始組合。
  玩各種遊戲是練習組合,上學是為了學習組合。
  識字是組合,算術也是組合。
  工作是組合,結婚生子也是組合。
  人生,應該是我們好奇又快樂地探索各種事物組合的過程。
  而十五歲,在這個過程中有特別的意義。
  作者解釋了他的成長與組合過程,
  畫出了三張他的組合循環圖給讀者參考,
  希望每個人都能探索自己的組合,
  整理出自己的組合循環圖。

  世界是組合而成的:各種事物的本質是組合,各種知識、創造,本質也都是組合。人類運用五感與思想,讓自己的組合能力不斷增進,也組合出各種知識、文化、形成文明。組合起源於幼兒時期的探索遊戲:重組語句學說話,打翻物品隨意組合嬉戲——遊戲與學習的本質都是組合,是好奇又快樂的事,享受這種好奇和快樂是我們的天性。

  藉著《國語日報》專欄寫作的機會,作者郝明義回顧了年少時光,梳理一路以來的歷程,找到自己探索的源頭,發覺十五歲是那個最奇妙的當口,是一個人開始離開父母呵護,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的時刻。回頭看,童年已經遠去;往前看,即將開始老成。十八歲雖然是大眾心目中「青春」的代表,但其實是在延續十五歲時候的好奇和探索,而人生就是從十五歲開始好奇又快樂地探索各種事物組合的過程。十五歲,才是青春的開始,是新世界的開始。每個人都有那麼一個「十五歲」,雖然確切時間點未必人人相同。

  可惜在一直以來的教育體制中,許多好奇與快樂都被從生活裡抹去,自由與探索的機會被隔絕在成長之外,不只十五歲的少年,許多人都錯過了不少人生的美好光景。因此,他要將本書獻給十五歲左右的少年、家有十五歲左右孩子的家長,以及對自身成長過程感到有疑問的讀者,尤其是自覺被年紀與人生里程表推著向前,感到生理、心理年齡相異的人們。

  藉由此書,他記下自己不斷組合與探索的經驗,也整理了他的組合循環圖,除了與讀者分享最初品嘗到好奇與快樂的那種美好,也陪讀者一起思考人生中不同階段的組合、探索,還有怎麼憑藉這些組合與探索一路前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郝明義


  1956年出生於韓國。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2010年創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榮獲2013年德國iF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現任大塊文化與Net and Books 董事長。著有:《工作DNA》(增訂三卷)、《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時刻》、《尋找那本神奇的書》。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2001太空漫遊》。

  個人網站:rexhow.com
  facebook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rexhow.dna
 
 

目錄

前言

I 好奇與快樂是一切的開始
為什麼是十五歲
歡唱的音樂
棋子如寶劍
幾何對打
不一樣的朋友
外語的聲音
我的拐杖
另一種空手攀岩

II移動、閱讀和組合的關係
積木告訴我們的事    
組合需要對立和矛盾    
順序和節奏決定一切    
專業和跨界
為什麼需要移動
閱讀是移動的延伸
為什麼要讀小說
不要當圖像語言的文盲
非作文

III 水晶球和夜明珠
位置、方向、目的地    
亂想與夢想
9 與 6    
水晶球和夜明珠
夜明珠之一:勇氣
夜明珠之二:誠實
努力和螞蟻的故事    
陸地思維和海洋思維

IV時間的區塊化
時間本來不需要管理    
工作區塊化的作用
休息的技能和區塊
別讓手機破壞時間區塊
發呆的時刻
生命數字與一個星期

V組合自己
夢魘與低潮來的時候
如何面對未知    
為什麼需要管理念頭
感情的探索
如何面對霸凌    
練習做抉擇    
不要被悔恨擊倒    
探索意識    
潛意識與表面意識    
信心不是幫我們從黑暗走向光明    

結語
我的三張組合循環圖
不要在太空時代學習鑽木取火
你自己的組合循環圖

 
 

前言

  1.
  我想說的,是有關「組合」的事。
  我相信:世界的本質就是「組合」。
  以「世界」這個詞來說,就是「時間」(世),和「空間」(界)的組合。
  存在於世界裡各種事物的本質,是組合。各種知識、各種創造,本質都是組合。

  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而有演化,因為會組合。
  動物裡,鳥獸的組合能力頂多及於築巢、列隊。

  但人類會運用五感,讓自己的組合能力不斷增進,也組合出各種知識;再把知識不斷橫向組合、前後組合。不同地方的組合,形成文化;不同時代的組合,形成文明。

  個人也是如此。
  我們從搖籃裡接觸奶瓶、牙牙學語,就開始組合。
  玩各種遊戲是練習組合,上學是為了學習組合。
  識字是組合,算術也是組合。
  工作是組合,結婚生子也是組合。
  所以,所謂人生,就是我們在探索各種事物組合的過程。

  2.
  我也相信:組合應該是好奇和快樂的事。
  從我們一離開搖籃可以爬行,就把家裡所有觸及的東西打翻開始,證明享受這種好奇和快樂是我們的天性。

  如同所有的遊戲應該讓我們感到好奇和快樂,所有的學習也是。說「遊戲是學習,學習也是遊戲」,正是因為這兩者的本質都是組合,而組合應該是好奇和快樂的。

  所以,所謂人生,就是我們一直在好奇又快樂地探索各種事物組合的過程。

  3.
  人生開始於什麼時候?
  生理上,開始於我們在母親懷孕的時候;法律上,開始於我們出生的時候,但是心理上,有個因人而異的時刻。
  我以前沒有細想這件事。但我知道自己有個和生理年齡不同的心理年齡。

  一九七四年,我十八歲。那年我離開韓國,來台灣讀大學。抵達台北那天,松山機場雨夜裡的印象太深刻,形成一種心理「銘記」。所以不論後來實際的年齡多大,我心底一直是十八歲。

  此事有好有壞。好在於我對人生總保持一種少年的樂觀,壞在總不免輕躁衝動。因而時感欣喜,也時有不安。

  去年,因為要寫一個專欄,趁機回顧少年時期,突然意識到在那個十八歲之前還另有一個起點。

  我自己主動張望、探索這個世界,開始在十五歲左右。在那之前更早的時候,我和世界的接觸都是在母親的呵護之下;在那之後更晚的時候,我已經在適應世界的運作。

  所以,對我來說,人生從十五歲開始主動探索這個世界,有一種特別的意義。

  4.
  寫這本書,有兩個目的。
  一個是回顧那個起點,我自己把那時發生了什麼事想清楚,整理出和後來一路過程的關聯。
  一個是想把我相信的這些事情和其他人分享。
  所以我希望這本書能有三類讀者。

  首先,是十五歲左右的少年。
  試讀過我初稿的人裡,有一位十六歲的讀者回了我這樣的意見:

  我覺得這本書的受眾絕對不適合十五歲。十五歲是一個準備考高中的年紀,在這個「只有讀書高」的社會中,十五歲被稱為所謂的衝刺期,有些人整個十五歲都在考試、讀書中,他們沒辦法看課外書,因為學校嚴令禁止看小說,班級書櫃變成了校務評鑑的「展示品」,自己帶小說會被「代為保管」。他們也無法學樂器,因為,平日要讀書讀到晚上十點,假日也是整天都得讀書,如果要學其他的才藝勢必得壓縮到睡眠時間……

  他們也不需要學習安排時間,因為補習班會幫他們安排好一切的時間……

  他說的情況我都知道。
  正是因為我知道這些情況,才特別想和十五歲左右的人分享。

  我相信今天許多十五歲的人,如同我當年,正處於一個好奇湧動,主動張望、探索這個世界的階段。我更看到不同於半世紀前的當年,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是每個人和世界的連接都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每個人要組合任何事物的機會和可能都無所不在。

  但偏偏在今天的台灣,十五歲的人在考試教育體制之下,大多深處禁錮之中,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太多人沒有對這個世界張望、探索的機會,完全浪費了這個時代豐富的資源。

  而如上所述,我說的「十五歲」,並不是指一個絕對的生理年齡。我指的是一個自己想要主動張望、探索世界的階段。對我來說,那個階段發生在十五歲,對別人來說當然可能更早或更晚。

  所以這位讀者建議,這本書的受眾應該擴大涵蓋到十五歲上下其他年齡的人,一方面我同意,另一方面我還沒他那麼樂觀。我認為今天整個國、高中六年時間,都是在考試教育的禁錮之中。

  總之,我希望十五歲左右被考試所綑綁住的人及早知道,人生需要另有光景。

  第二,是家有十五歲左右孩子的家長。
  許多家長的心態和認知,可能是造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處於水深火熱的根源。

  這本書的結語,有一些人生的組合循環圖。家長至少可以看一下,了解讓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這種狀態,到底會錯過的是什麼,以及就算過了這個階段,其後遺症到底是什麼。

  有些家長一直擔心孩子面臨的諸多難題和困惱,希望有人能有同理心地和孩子對話,舒解他們對「青貧」、「邊緣」、「憂鬱」等感受到的壓力。

  但我相信面對這些問題,與其逐個議題提供孩子解方,不如讓他們擁有自己組合資源的能力,自己有成長的機會。如果他們能感受到成長的喜悅和心得,就會自己去面對壓力,找到出路。

  第三,是其他年齡,但為自己的成長路程而有疑問的讀者。尤其,其他自覺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有差異的人。
  有另外一位讀者這麼告訴我: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在還未完全成熟前,可能就被年紀和人生里程表推進到為人父母、長輩的位置……面對心靈和年齡尚未等齊的挑戰,有的人真的越過了那樣的山頭,也順便超越了小時候的陰影,但是大部分人卻沒有那麼幸運……

  我要說的是:內心裡住著一個比自己生理年齡小許多的孩子,何不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能一直如同孩子般對這個世界保有探索的好奇和快樂,並且能夠讓這種好奇有系統地成為自己成長的動力,那會不會不但不是壞事,也是自在與幸福的原點?

  而不論是對哪一類讀者,我都想提醒一件事。
  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是一樣的,所以理論上每個人的成長心得都不可能複製給他人所用。

  所以不論我講了哪些組合,畫出這些組合的循環順序圖,最後還是得讀者每個人整理出自己重視的組合,畫出自己的圖,據以前行,那才是最趁手的憑藉。

  最後並感謝:《國語日報》邀我寫專欄,引動了這本書的寫作;初稿完成後的試讀者,他們給了我大幅修改的許多寶貴建議。

 
 

內容連載

〈為什麼是十五歲〉
 
為什麼要特別從十五歲談起?
 
成長經驗告訴我:雖然人的好奇和快樂從小就有,但是到了一個年齡會劃分成不同的階段。在那個年齡之前,好奇和快樂比較像是父母帶來的、培養的;在那個年齡之後,好奇和快樂比較像是自己探索的、開發的。
 
這個年齡因人而異。對我來說,則是十五歲。
 
我是一九五○年代出生在韓國。當時韓戰結束不久,我的父母遷居到釜山。我在那裡長大,一路讀華僑學校。
 
小學的印象比較模糊。因為校舍的木板牆上塗了些黑黑的瀝青,回憶裡的色調多是陰暗的。陰暗色調的校園裡,因為一位工友老先生獨居在一個夾道裡,大家說他房間裡停了一副棺材,反而記得深刻一些。
 
中學記得的就多了。
 
中學離小學不遠。因為學生人數多,校園大,還有鼓樂隊,他們每天早晚演奏的國歌、國旗歌都聽得到。小學時候我母親每天帶我上學、放學的路上,看得到學生上上下下樓梯的身影。那裡像是一個巨人的世界。
 
那時候的學制,中學又分「初中」和「高中」。如果說小學和中學是不同的世界,那進了中學之後知道,初中和高中又大不相同。高中生都稱初中生是「小孩」。
 
從這一點來看,由小學進入中學,像是告別父母眼中的「小孩」階段;從初中進入高中,像是告別同學眼中的「小孩」階段。後者更接近所謂的「轉大人」。
 
而初中三年級,十五歲,正是那個關鍵的年齡點。
 
我自己家裡發生的事,更加大了這個變化。
 
照顧、呵護我生活無微不至的母親,在我進了中學不久之後,因病過世。
 
我原來像是居住在一個有防護罩的世界裡,一切有她打點。母親過世後,我要在防護罩消失之後呼吸冷洌的空氣。自己練習上學、放學,也開始使用零用錢。
 
雖然我一直要使用拐杖走路,但我的體力成長到可以走得離家和學校很遠,去許多陌生的地方。
 
我有了自己要好的朋友,逐漸會暗地碰觸些大人眼中的禁忌事物。
 
週末,朋友會帶我去划船。三、四隻小船一起出發,看誰先划到遠方的離島。不會游泳、腳上穿著鐵支架的我,不時和朋友互相搖晃船身,製造些驚險氣氛再放聲大笑。
 
我心裡也有了明確喜歡,會思念的女孩子。
 
我一路飢渴地尋求各種書籍閱讀,對文字有了自己的口味和主張。甚至因為對《老殘遊記》一個段落的解釋與國文老師不同而頂撞,加上後續的衝突,差點被退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7
    $196
  2. 新書
    79
    $221
  3. 新書
    79
    $221
  4. 新書
    79
    $221
  5. 新書
    79
    $221
  6. 新書
    79
    $222
  7. 新書
    88
    $246
  8. 新書
    9
    $252
  9. 新書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