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庭一禪機•一心一設計
        一位禪僧的美學觀,一個獨特的日本美學世界
      
      
        
        ――――《你所煩惱的事,有九成都不會發生》枡野俊明的美學人生課――――
        將枯山水帶入現代空間的禪僧
        日本枯山水大師、當代最傑出的景觀設計師之一
        給建築、設計、藝術和所有的人的贈禮
         
      
      
        ★逾60張實景照片、手繪插圖、設計手稿,一窺大師設計歷程與創作精髓
        ★東方禪思與日本美學精采演繹,盡顯設計中的禪之美
        
        ★名家讚譽推薦――――
            李彥良∣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阮慶岳∣建築師╱小說家
        
        「以東方禪思為核心,藉由園林美學的探討,反思現代文明發展下,人與自然以及心靈與外相間斷離的問題,令人欣喜與讚嘆的好書!」――阮慶岳
        
        ▌大師的禪思――設計之美
        
        因為無法「保留」,所以美。
        因為「留白」,所以更豐盈。
        因為「看不見」,所以想像無限。
        
        日本擁有獨特的美意識和自然觀,自古傳承至今。
        料理擺上鮮花裝飾,品嚐當季美味,室內用品隨季節更換花樣圖案,將自然引進生活中,感受四季變化,日本人將這些視為頂級的奢華享受。
        從「變化」中探尋美,重視隨處飄遊的氛圍,而非「形式」。不設法支配自然,而是試著與自然共生。
        這樣的美學觀,誕生於禪藝術。
        
        本書作者枡野俊明生於禪僧世家,以禪思為本從事設計,庭園作品承繼日本傳統園林藝術的精髓,並靈活運用各個國家不同的風俗、文化、宗教,同時不斷摸索嘗試在作品中傳達日本的美意識和價值觀。
        在本書中,枡野俊明以悠緩的文字,輔以庭園作品照片和手繪插圖,揭示了設計中的禪之美:
        
        「不均齊」――不完全,所以尚未達終點;沒有盡頭,所以才有作品的成立
        「簡素」――洞見素材的多樣表情,從簡素當中發現真正的豐富
        「枯高」――枯萎凋零卻越發美麗,展現無須任何陪襯的存在感
        「自然」――無心不做作,單純而無拘
        「幽玄」――深藏餘韻,想像看不見的事物
        「脫俗」――心靈再現,否定形式而得的所有形式的自由
        「靜寂」――向內的心,感受無限安靜之所
        「禪」≠「宗教」,在「禪思」、「觀心」、「留白」之後,一個獨一無二的「共生」世界將啟發所有人的美學觀和創作源泉。
        
        ▌大師的美學――他們的設計都來自共生
        
        賈伯斯∣Apple共同創辦人
        我在京都所見的枯山水庭園的縹緲禪境,深深感動了我。
        
        重森三玲∣日本庭園設計權威
        石頭與作者的呼吸調和一致時,石頭自有行動。
        
        野口勇∣現代景觀雕塑大師
        日本庭園就是一件雕刻作品。
        
        伊東豐雄∣日本建築大師
        日本庭園建構於曖昧的秩序之上。打造建築作品時,這種曖昧正是我們應當好好參照的事項吧。
        
        隈研吾∣日本建築大師
        事實上,是庭園構思出建築整體,而非建築容納庭園。
        
        原研哉∣日本平面設計大師
        設計就是掃除。落葉、青苔等長年的自然侵蝕,只需要將其掃除,除去多餘的青苔,留下美好的青苔。……日本人從中感受到美。
        
        ▌大師的對話――看不見的設計•共生的設計
        
        ∣庭園,何也?
        ∣石、樹、土……從尊重所有生命做起
        ∣擦亮內心
        ∣不敷衍自己的修行,才能形成表現
        ∣禪庭誕生的背景
        ∣禪僧為武士闡述生之道
        ∣一休文化學校
        ∣夢窗國師的信念與精神
        ∣將日本庭園運用至現代都市
        ∣生死輪迴不息,唯有時刻全力以赴
        ∣「試組」才是關鍵
        ∣不進行先入為主的設計
        ∣柔韌的強度
        ∣設計訪客的心
        ∣尋找用地的「靈感」
        ∣「佛性」優先於「自我」
        ∣了解「佛」的三項意義
        ∣讓心變化的巧思
        ∣不強調自我的存在
        ∣閱讀地心
        ∣「空」的空間
        ∣因為無法「保留」,所以美
        ∣設計共生
        ∣連結外與內
        ∣融合場域的歷史與風俗
        ∣空間育人
        ∣影子比實物更能展現美
        ∣洞見場域的優缺點
        ∣構築現場的人際關係
        ∣演奏大自然之音
        ∣「白」的顏色意義
        ∣藉由「轉用」再度賦予生命
        ∣思考斟酌數十種組合方式
        ∣觀察石的臉孔和豐富表情
        ∣閱讀石心,與石對話
        ∣具有品格和智慧,象徵傳說
        ∣了解樹的狀況,閱讀樹心
        ∣彎曲、撓折……歷盡艱辛的樹木才美
        ∣表現出穿透的「風」
        ∣顯現空間的深邃
        ∣落下,流動,清淨心靈
        ∣御影石的選擇
        ∣藝術與宗教的關係
        ∣設計「無常」
        ∣「不完全」、「不均齊」,無限的可能性
        ∣「簡素」,樸實單純中的豐富
        ∣「枯高」,事物真髓中的美
        ∣「自然」,無心不做作
        ∣「幽玄」,想像看不見的事物
        ∣「脫俗」,否定形式的自由境界
        ∣「靜寂」,向內的心
        ∣逆向操作不自由的「自由奔放」
        ∣在「留白」中灌注「思想」
        ∣超越人們的「算計」
        ∣運用否定加以肯定
        ∣不排除
        ∣梅樹的禪故事
        ∣不斷尋求導師
        ∣敏銳感受世界
        ∣判斷不留痕跡
        ∣安排坐禪
        ∣相繫三十億年的緣
        ∣不拘泥於創造好作品的執念
        ∣重要事物,一件就足夠
        ∣追求生命極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