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理解人性(二版)

阿德勒的理解人性(二版)
定價:340
NT $ 73 ~ 342
  •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譯者:徐珊
  • 出版社:海鴿
  • 出版日期:2019-03-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922676
  • ISBN13:9789863922674
  • 裝訂:平裝 / 304頁 / 15 x 21 x 2.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內容簡介

  阿德勒集大成之作!

  ■心理學經典中的經典!

  用簡明通俗的語言介紹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並對這些原理的實際應用進行了闡述,對人的性格進行了科學剖析,著重強調了人的社會性和社會感,強調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形成性格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旨在幫助普通人正確理解人性,更好地處理日常關係,減少生活行為中的錯誤。本書的任務正是要幫助人們更透徹地理解人性。

  ■一本書讓你看透和瞭解自己和周圍的人!
  ◎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集畢生研究和經驗,提煉而成的經典人性讀本!
  ◎ 在社會環境中深入洞悉人性的開山之作,幫助每個人更好地認識自己、豐富生命!
  ◎ 以真實的心理治療案例和社會教育經驗為實踐基礎剖析人性的傳世經典讀本!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年)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個充滿了矛盾與衝突的構件,而阿德勒則不同,他認為健康的心理是成功人生的主要推力,因而將心理看作可以幫助個人達成未來目標。其代表作有《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又名自卑與超越)、《兒童教育心理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譯者簡介

徐珊


  心理學碩士,喜好旅行與藝文活動,現為出版社專職翻譯,對各類文學、社會、勵志領域皆有涉獵。從事翻譯工作十餘年,翻譯作品眾多,對於詞藻表達十分講究,盡可能呈現最原味的原著精髓。

 
 

目錄

第一部分 人的行為
第一章 精神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社會性方面
第三章 兒童與社會
第四章 我們所處的世界
第五章 自卑感與力求認同感
第六章 生活的準備
第七章 性別
第八章 家庭格局

第二部分 性格的科學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攻擊性性格特徵
第三章 非攻擊性性格特徵
第四章 其他性格表現
第五章 情感與情緒


 
 

譯者序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奧地利現代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和社會教育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同時他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佛洛德心理學體系的人。他所開創的「個體心理學」,在心理學界獨樹一幟,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榮格、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羅洛‧梅、羅哲斯等著名心理學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響。直到今天,在心理學領域和神經精神病領域,仍有不少人沿用阿德勒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和治療。至於他所提出的自卑情結、補償機制、權力追求等概念,更是深深地滲透到現代西方文化和一般人的科學常識之中。

  一八七○年二月十七日,阿德勒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富裕家庭,但是他卻認為他的童年生活並不快樂,因為他是一個直到四歲才會走路的體弱多病的兒童。他的父親鼓勵他說:「阿德勒,你絕不能相信眼前的一切。」這是告訴他,不能讓眼前的困境束縛住自己,不能相信當下的困難就是他的一生,而要勇於突破,大膽地去創造自己的生活。這種堅強的信條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成就。

  一九○七年,阿德勒發表了有關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這使其聲名大噪。一九一二年,阿德勒在其《神經症的性格》一書中提出他的新心理學。新心理學包含了他的大多數主要概念。一九一八年,他引進了「社會興趣」這一概念。社會興趣,同克服自卑感一起,成為阿德勒最重要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標準。為了心理病理學的傳播,阿德勒多次到美國為大量的聽眾講課。一九三二年,他成為長島醫學院心理學教授。一九三四年,他定居紐約。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八日,阿德勒因心臟病逝世於蘇格蘭的亞伯丁。

  阿德勒終其一生都在關注著人的成長和社會教育,並以此作為他工作的動力。一九一九年,他在維也納的學校系統中創辦了第一所兒童指導診所,隨後,在他的宣導下又有三十多所兒童指導診所。他和他的學生們為此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不要任何報酬地從事兒童的心理指導和實驗觀測,在幫助兒童健康成長的同時,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和心理治療的成果。在進一步感受到心理指導和心理教育也應普遍地面向成人後,阿德勒開始在維也納人民學院的露天講壇面向公眾進行心理學講演,並十分溫和且耐心地回答人們向他提出的無數問題。阿德勒每週一次的講演持續了整整一年,講稿彙集起來並加以整理加工,彙編成冊,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這部著作——《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本書分為「人的行為」和「性格科學」兩大部分。作者用簡明通俗的語言介紹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並運用這些心理學的原理,對人的性格進行了科學的剖析,著重強調了人的社會性和社會化,強調了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形成性格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作用。旨在幫助普通人正確理解人性,更好地處理日常關係,減少生活行為中的錯誤,共同致力於社會和社區生活的和諧發展。本書傾注了作者對人的愛心與關注,其基本觀點建立在作者多年從事心理治療、社會教育所積累的大量實際觀測與調查的基礎之上,因此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內容連載

精神生活的目的
 
在精神範疇之內,我們首先可以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些活動其實追根究柢都是為了實現一個目標。所以,我們不要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想像成一塊靜止的區域。相反,我們應該將它想像成一個隨時處於運動狀態的物體。可是,這些活動的原動力都來自於一些具有特殊性的元素,為了達到某一個明確的目標而進行努力。這樣的目標,及為了達成目標而進行的努力,都是可以歸於「適應」這個詞語中的。我們可以想像出有一種精神生活是為了達到某一目標,而所有在精神領域所進行的活動都是為了這個目標服務的。
 
一個個體的精神生活會受到其個人目標的影響。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可以將這些活動串聯起來,使它們進行正常的延續、發展、變化和指引的話,人類就不會擁有思考能力,也不會擁有感受、理想或憧憬。出現這樣的結果也是正常的,因為具有生命的個體需要不斷適應周圍的環境,並且對環境做出壓力反應。前文中我們所證明的那些基本的理論為人類生命中的這些軀體與精神上存在的現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一個個體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麼,我們就無法想像他的精神是如何進行發展演進的。而在看待這個目標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主觀出發來判斷它到底是靜止的還是不停運動的。
 
如果上述現象能夠作為一種理論基礎,那麼,精神領域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看作是對未來環境的提前籌備。心靈作為人類最重要的精神器官,除了能夠感知作為我們源動力的目標的強烈驅動力,它是無法發現除此以外的任何東西的,因此,個體心理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一個人精神領域的所有外在表現都是為同一個目標而服務的。
 
在我們掌握了一個人的努力方向,並且對外界也有了充分的瞭解之後,我們還應該去研究個體的生命活動中蘊含著怎樣的意義,並且對它們為目標的實現所採取的方法是否具有實際價值做出判定。也就是說我們要瞭解一個個體為了達成目標所付出的努力是什麼,就好比我們將一塊石子扔出去,可以預料到它將沿著怎樣的路線進行運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1
    $73
  2. 二手書
    32
    $109
  3. 二手書
    32
    $110
  4. 新書
    79
    $269
  5. 新書
    79
    $269
  6. 新書
    79
    $269
  7. 新書
    79
    $269
  8. 新書
    79
    $269
  9. 新書
    88
    $299
  10. 新書
    9
    $306
  11. 新書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