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修女:召喚慈悲

德蘭修女:召喚慈悲
定價:500
NT $ 395 ~ 450
  • 作者:德蘭修女
  • 譯者:宋偉航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出版日期:2019-04-1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571482
  • ISBN13:9789863571483
  • 裝訂: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繼2009年《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揭露德蘭修女的靈修生活與掙扎,十年後同樣由修女摯友布賴恩.克洛迪舒克神父所編輯的《召喚慈悲》,呈現出她回應上主召喚,具體體現「慈悲」的事蹟。  

  德蘭修女畢生為赤貧之人奉獻,獲得全球性的肯定。但她卻自認是個特別軟弱的罪人,日日夜夜仰賴天主施與愛、力量和悲憫。基於此,她的服事工作是體現基督的精神,在赤貧者中看見需要照顧的耶穌身影。

  德蘭修女不推出大規模方案去解決世界各地的饑饉與急難,而在於遇到一個幫一個,一次好好幫一個。到最後,她的事工遍及世界。

  除了物質的饑饉,德蘭修女還注意到:「不僅需要麵包止饑,也需要有愛止饑」,而且愛的饑饉更難消除。德蘭修女又發現,不論貧窮或富裕,不論階級、宗教,各處都有「靈性饑饉」。要消除這三種饑饉,所需唯有真誠的慈悲與積極的行動。

  慈悲的真義不是施捨、不是上對下的憐憫,而是感受到別人的處境如同自己也在相同的處境。要對抗不義、撫平傷痕、消弭社會上各種對立歧視,需要我們召喚深藏心中的慈悲,從而召喚出充滿勇氣的行動,才能使這個世界成為更好的世界。

  慈悲是存在每人心底的基本定律,能使我們誠摯地看待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教宗方濟各

名家推薦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孫大川(監察院副院長、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楚  雲(資深廣播人)
  趙可式(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專業督導)
  黎建球(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前輔仁大學校長)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1910~1997)


  德蘭修女1910年出生於現今的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Skopje),1928年加入愛爾蘭羅雷托修女會,隨後獲派前往印度,她在印度接受初學期的培訓。1931年至1948年,她在加爾各答的聖瑪利亞中學當老師,後來她離開羅雷托修女會,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仁愛傳教的修女、修士、神父與德蘭修女本人,在世界各地為窮人、垂死者、孤兒等無人看顧者服務。她曾獲頒許多獎項,包括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在她1997年以87歲之齡辭世之後,封聖申請案立刻展開。

  德蘭修女因2003年的首次治病神蹟,獲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宣佈為真福(beatification)。2008年,一名巴西腦癌病人向已逝的德蘭修女祈福後,腫瘤奇蹟般消失一事,成為德蘭修女的第二個神蹟。傳統上,至少需要施行兩個神蹟,才能獲得教廷封聖。因此,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2016年為有「貧民聖人」之稱的德蘭修女舉行封聖儀式,正式封為聖人。

編者簡介

布賴恩‧克洛迪舒克神父(Father Brian Kolodiejchuk, M.C.)


  出生於加拿大溫尼伯。他在1977年初識德蘭修女,直到她於1997年辭世前,兩人都一直是好朋友。1984年他加入剛成立的仁愛傳教司鐸會。布賴恩神父是真福德蘭封聖申請案的列品申請人,也是德蘭修女中心的主任。


譯者簡介

宋偉航


  資深譯者。譯作舉隅:《放客企業》、《智慧資本》、《共謀》、《阿波羅的天使》、《我在DK的出版歲月》、《實作理論綱要》(全新修訂版)、《溫柔酒吧》、《迷》、《閱讀日誌》、《留聲中國》、《靈魂考》、《有關品味》、《自己的房間》(漫遊者文化2017版)等。
 
 

目錄

【推薦序一】在慈悲中,遇見自己  王增勇
【推薦序二】慈悲的奧祕:召喚慈悲  蔡怡佳

導言
第一章:饑者食之
第二章:渴者飲之
第三章:裸者衣之
第四章:收留旅人
第五章:照顧病人
第六章:探望囚者
第七章:埋葬死者
第八章:教導愚蒙
第九章:解人疑惑
第十章:勸人悔改
第十一章:忍耐磨難
第十二章;赦人侮辱
第十三章:安慰憂苦
第十四章:為生者死者祈求
結語
【附錄一】原註
【附錄二】譯註

 
 

推薦序

在慈悲中,遇見自己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在我大學時期,曾參加教會舉辦的生活體驗營,我這組分配到的就是跟著仁愛傳教司鐸會的修士到愛愛院幫老人洗澡、到和平醫院照顧病人,以及到精神療養院探望病患。這些都是修士每天的日常工作,在那三天體驗中,我經驗到一種為他人服務的單純、空虛了自己的踏實、以天主為依歸的豐富。這次經驗促成我後來轉念社會工作。我是個天主教徒,也是個社會工作者,但社工與天主教信仰兩者卻鮮少交會。因此,此次透過閱讀德蘭修女的事工,這段經驗再度浮現我腦海,讓我以社工作為對照,去思考慈悲召喚的歷程中,服事的助人者與被服事者之間的關係,我發現在助人工作中,社工是孤獨的。

  布賴恩.克洛迪舒克神父如此定義德蘭修女的行動,「體現上主『慈悲』的具體模範,讓凡世人不要、世人不愛、世人排擠、世人遺忘的,感受到寬仁、慈悲,就會確信自己在神的眼裡何其珍貴。」這與社工希望透過助人行動幫助案主發揮潛能的理念是一致的;但真正的差別在於德蘭修女自認「她是軟弱的罪人,日日夜夜全然仰賴天主施與愛、力量和悲憫」,換句話說,德蘭修女認為自己跟這些被服務的人一樣都是等待救贖的罪人,而社工專業則認為自己是具有服務弱勢者的專業,並不與弱勢者居於相同的位置。社工與案主的二元對立造成許多社工無法面對自己的受傷,彷彿受傷經驗會減損其專業能力,造成在專業養成中沒有自我療傷的空間,對社工的專業養成反而造成阻礙,因此「受傷的助人者」於是被提出來,破除社工必須是全能的迷思。相反地,德蘭修女投入慈悲之初,就認定自己是罪人,耶穌親自召叫她時,就告訴過她:「妳啊,於我所知是最無能的一個人,軟弱,有罪,不過,正因為如此,妳才得我所用,為的是榮耀我!」這個起點全然推翻當代專業建構自身權威的原則,但允許助人者軟弱這對助人工作者是多大的釋放啊!

  不同於社工專業的助人關係是以兩人為主,天主教的慈悲是三人同行。對德蘭修女而言,她看到的受苦者,同時也是十字架上的耶穌;她服務的不只是受苦者,更是臨死前呼喊「我渴」的耶穌。於是不論她走到何處,她回應的是世人渴慕天主的饑饉,她要成為天主的愛。因為耶穌的同行,案主與社工的二元對立得以超越,因為案主不再是他者,而與德蘭修女同樣是罪人,但也同時是帶來救贖的耶穌。
 
 

內容連載

第一章:饑者食之
 
「我看見那些孩子─兩隻眼睛閃著饑餓的光─我不知道你們看過饑饉沒有。但我可是看得多了。」德蘭修女對挨餓的人感受有多敏銳,這一句話說得很清楚;她在直接撫慰到他們時,心頭的觸動明顯可見。眼見有那麼些人真真實實在挨餓,震撼直達她的心底,這些由她回顧起早年親眼目睹饑饉而說出來的故事,透露得格外透徹。而這樣的經驗,在她童年的時候便開始了。她母親在她和兄姊還很小的時候,便訓練他們對街頭孤苦的人要懂得服事、照顧。所以,她一看到有人挨餓(或貧苦民眾任何其他需求),她的反應便是「我們一定要處理這問題」。接著她就會竭盡所能(有的時候還包括幾乎不可能的事),要為饑民送去食物。有時候為了要替饑民送物資,她做的事幾乎可以說是「驚天動地」。
 
在一般人的經驗或是切身的環境當中,饑寒說不定是遙不可及的事。一般人之所以會「遇見」饑寒交迫的貧民,搞不好只有看了教人難過的新聞報導,才知道在地球遠遠的哪個角落有天災人禍。然而,我們要是做到德蘭修女激勵大家去做的,「打開眼睛去看」,就很可能看見真的有許許多多的人連最基本的生存所需都是匱乏不足的。
 
德蘭修女的名聲,不在推出大規模的方案去解決世界各地的饑饉(這當然是可敬可佩、絕對必要的事情),而在於「饑者饗以食」,遇到一個幫一個,一次好好幫一個。而她這樣的做法,起先只是為她直接協助的一個個人的生命帶來了重大的改變,但是到最後,她的事工遍及世界。再後來,德蘭修女開始談起另一種饑饉,尤其在她的會院擴展到西方世界之後。她不時掛在嘴邊的是世人「不僅需要麵包止饑,也需要有愛止饑」。雖然愛的匱乏一般不當做貧苦來看待,嬤嬤卻明瞭這類饑饉「還要更難消除」。因此,嬤嬤要止饑解餓的也包括這一類「愛的饑饉」。所以她會激勵她的修會姊妹:「妳們對於這裡〔西方世界〕的人來說,便是要成為他們需要的愛跟悲憫。」
 
我從街頭帶回來一個沒得吃的人,我給他一盤米飯,一塊麵包,我就滿意了,因為我已經解決了沒得吃的問題。不過,一個人要是被人排斥,覺得沒人要、沒人愛、擔心受怕,是被拋棄到社會之外的人,這樣的貧苦這麼傷人,這麼沉重,我也覺得非常為難。我們的姊妹在西方那邊,便是在為這類的人服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95
  2. 新書
    79
    $395
  3. 新書
    79
    $395
  4. 新書
    79
    $395
  5. 新書
    79
    $395
  6. 新書
    79
    $395
  7. 新書
    85
    $425
  8. 新書
    9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