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樞紐:香港的對外交通

世界級樞紐:香港的對外交通
定價:580
NT $ 458 ~ 580
  • 作者:王緝憲
  • 出版社:商務
  • 出版日期:2019-09-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0766253
  • ISBN13:9789620766251
  • 裝訂:平裝 / 189頁 / 15.3 x 22.7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香港的對外交通樞紐,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發揮促進城市互動的作用?

  地理及交通運輸專家運用大量圖表分析,建議整體交通發展方案
  現代城市並非一個能自給自足的地方,它的存在有賴其他地方對它的需求,和它滿足這些需求以換取自己需求的能力。一個城市與外部的交流就是其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

  自中國改革開放到1997 年回歸,香港這個自轄城市享受了二十多年從事貿易而帶來的益處,也因為投資和企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東部,推動了香港區域服務的交通運輸系統發展。

  隨着越來越多香港投資和企業跑到世界各地,加上珠三角的港口和機場部分取代香港,使香港逐漸失去以往一家獨大的轉口貿易口岸地位。已經基本上沒有加工工業的香港,如果再喪失區域貿易和交流中心地位,將對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本書着重分析1997 年回歸以來香港對外交通系統的變化,及其對香港整體的支持作用和存在的問題,探索香港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打造成世界級區域交通樞紐應發展的方向及採取的應對措施。

  作者也藉着討論香港的交通運輸個案,從理論角度剖析世界級區域交通樞紐及其所在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

本書特點

  (1) 作者在交通地理方面有很強的研究根基,尤其關注香港的交通樞紐地位在面對各方競爭的情況,並就未來大中華區域發展的大視野,提出一些建議。在香港苦尋出路的當下,是切合需要的一本著作。

  (2) 本書有章節探討香港百多年的交通及運輸發展,再分海、陸、空三個渠道,分析香港自1997年回歸以來,近20年的交通及運輸發展,以引證對一個世界級城市來說,交通及運輸的重要性。

  (3) 本書以香港為個案,以審視作為世界級樞紐城市所需要的硬件及軟件配套,令本書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緝憲


  1978 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生產佈局專業,獲得經濟學士後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地理所, 1982年開始運輸地理研究。兩年後派到香港大學進修並取得地理學碩士,後獲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理系獎學金深造並獲得博士,之後回到香港大學繼續運輸地理學研究及教學,曾任該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為貨櫃港口發展和中國港口城市演變,並參與中國高鐵與機場之城市影響研究。在多個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近百篇論文,著作有Port-city Interlays in China 、Ports, Cities, and Global Supply Chains 、《中國港口城市的互動與發展》、《香港怎麼了?》,並參與超過40 個國內外港口、機場及港口城市、城市羣規劃戰略研究項目的諮詢工作。

  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訪問副教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香港中心研究總監、世界地理大會(IGU)交通運輸地理分會常務理事、香港運輸物流學會資深會員(FCILT)、香港運輸研究學會常務理事、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等五份國際知名運輸學術期刊編委、《國際城市規劃》編委、世界銀行中國港口發展項目顧問、香港特區政府規劃署《香港2030+》項目專家顧問、廣州市交通委員會顧問、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研究中心顧問。

 
 

目錄

序:交流是城市生長之本 ........................................................................ v

第一章 歷史綜述 ....................................................................................... 1

一、香港是真正「以港興市」的地方 ......................................... 3
二、陸路跨境運輸:公路勝於鐵路 ......................................... 14
三、從啟德機場到赤鱲角國際機場 ......................................... 18

第二章 1997 年後香港航運和港口的發展與角色演變 .................. 25
一、貨櫃碼頭的表現 ................................................................. 28
二、珠三角貨櫃港口區域化 ..................................................... 33
三、香港從門戶港向中轉港的轉變 ......................................... 37
四、中國沿海運輸權的影響 ..................................................... 40
五、各國對放寬沿海運輸權的態度 ......................................... 43
六、港口遷移:強化香港作為區域中轉樞紐地位的做法 ..... 47
七、本章小結 ............................................................................. 49

第三章 1997 年後香港的航空運輸與國際機場的發展 .................. 53
一、二十歲的赤鱲角國際機場何去何從? ............................. 55
二、空運成為香港經濟命脈 ..................................................... 57
三、香港機場的多尺度空間影響:從大嶼山到
粵港澳大灣區 ...................................................................... 68
四、第三跑道的建設 ................................................................. 77
五、本章小結及討論:如何在多層次空間影響下維持強大樞紐功能 ............................................. 80

第四章 1997 年後香港的陸路運輸 ..................................................... 85
一、2017 年陸路跨境交通基本狀況 ........................................ 87
二、深圳灣西部公路大橋:從貨運主導的設想到客運
主導的現實 ......................................................................... 89
三、引入高速鐵路:昂貴在哪裏? ......................................... 98
四、港珠澳大橋:是養了一頭必要的大白象嗎? ............... 101
五、本章小結:龐大的過境需求,仍然有限的通達能力 ....................................... 108

第五章 對外交通與香港物流業的轉型 ...................................... 111
一、海空雙樞紐與毗鄰珠三角的地理位置為區域物流管理中心奠定基礎 .................... 113
二、香港建設區域物流管理中心的優勢與劣勢 ................... 121
三、本章小結 ........................................................................... 124

第六章 城市發展與交通樞紐的多樣化重疊:理論與實際 ......................... 125
一、理論探討的出發點:城市活動內容決定其對
外交流需求 ........................................................................... 127
二、關於政府的參與和干預 ................................................... 136
三、航空樞紐機場不同於海港的特點和面對的挑戰 ........... 146
四、單機場還是多機場? ....................................................... 149
五、交通樞紐自身的發展與外部性 ....................................... 156
六、網絡樞紐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 161
七、本章小結 ........................................................................... 162

第七章 未來:從有形到無形,從單一到多元 ............................. 167
一、需求︰未來香港與中國內地以及全世界的交流 ........... 169
二、基礎設施管理:高鐵 + 第三跑道 + 港珠澳大橋 +
口岸管理 ........................................................................... 174
三、再國際化:香港需要自己的大型網絡企業 ................... 177
四、體制:誰來改變對外交通運輸通道發展滯後的局面? ......... 178
五、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 ....................................................... 184
六、結語︰回到未來 ............................................................... 187

 
 



交流是城市生長之本


  很少城市人會提出「到底甚麼是城市?」這樣的問題,因為對生活在城市的人而言,這不是個問題。但是,如果需要考慮一個城市能否繼續好好地成長,讓住在那裏的人好好地生活,那可能就要問,城市成長的基本條件有哪些?對此,城市經濟學者Brendan O’Flaherty 認為,城市能繼續好好地生存的基本條件很簡單,就是好處壓倒壞處。他特別指出,「規模回報遞增」和「規模經濟」是城市的兩個主要好處。這兩者都與經商相關(O’Flaherty ,第12 頁)。

  對於一個城市能否存活,歷史學家可能考慮更多方面,例如Gordon Childe(1950)就提出研究古代城市需要考量的十個方面,包括︰
  (1) 一定的規模和人口密度;
  (2) 形成專門化的分工;
  (3) 稅賦;
  (4) 標誌性公共建築;
  (5) 供養非農業人口;
  (6) 檔案系統和應用科學知識系統;
  (7) 書寫系統;
  (8) 象徵性的藝術;
  (9) 貿易和原材料進口;
  (10) 是否存在專業工匠。

  研究當代交通地理的我則以為,現代城市一定並非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地方。它的存在有賴於其他地方對它的需求,和它提供這些需求以換取自己需求的能力。因此,一個城市與外部的交流,就是其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當然,這個城市的人能否生活得好,還有其內部各種體制、結構、系統的要求,並且最終要做到所謂好處壓倒壞處,在與外部的交流和交換中受益大於受害,而這些要素合起來構成了城市成長的充分條件。

  過去一百五十多年來,香港從漁港成長為「全球城市」(global city),得到了很多認同和稱讚(比如Saskia Sassen [2001])。雖然香港的歷史、地理和政治都有很多獨特的地方,作為一個自轄城市也走過了一條與很多城市不同的路,但它在一方面與大多數成功港口城市相同,就是靠商業和貿易起步,之後再經過工業化,成功轉型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重要區域貿易中心和交通樞紐,以及著名購物天堂。雖然香港有這麼多不同「頭銜」,但如果仔細想想,這些頭銜沒有一個不是依賴「交流」。

  交流(exchange)大致包含了物品、人員、金融、信息四類流通。貿易就是商業化的交流。商業貿易離不開這四種流通的任何一種,因此,長期營商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逐步培育服務四種流通的系統,這些系統包括基礎設施(硬件)、營商環境(軟件)和執行者(企業與人員)三部分。把香港認定為一個有效率的區域樞紐,既是指她在這三方面以及它們的配合上都做得比較出色,維持和提高了其他城市、地區或國家對它的需求。即使從1980 年代後期開始,香港自身為出口生產的工業產品越來越少,但經濟仍然可以保持一定成長,就是這個原因。

  1997 年香港回歸祖國,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中央政府一直採取一些有利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的政策,而香港製造業北移和深圳特區借勢高速發展,使得香港原來的角色逐步改變。雖然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的20 年,香港的投資和企業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東部,大大推動了香港為區域服務的交通運輸系統,但隨後,一方面越來越多香港投資和企業走到全國各地,其大規模的離岸貿易貨物實體不再需要「流」過香港;另一方面,內地特別是珠三角的港口和機場發展也逐步部分取代香港,使得香港過去一家獨大的轉口貿易口岸地位逐漸消失。同時,由於珠三角本身已成為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香港與珠三角內各個城市的關係,也因為各自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同又部分重疊的角色,而變得極為複雜和多元。

  那麼, 1997 年以來的這20 多年,香港對外交通系統究竟如何隨之演變?採取或沒有採取哪些特定措施應對上述挑戰?這些措施起到了或者會起到期望的作用嗎?還有哪些應該採取的措施?為甚麼這些措施沒有被考慮或者沒有實現?考慮到香港基本上已經沒有多少加工工業,如果再喪失區域貿易和交流中心的地位,對香港會造成嚴重打擊。因此,分析這20 多年香港對外交通系統的變化,及其改變對香港整體的支撐作用和存在的問題,有助回答上述一系列重要課題。而這就是本書的首要目的。

  本書還有第二個目的,就是從香港這個個案出發,對世界級區域交通樞紐與其所在城市的互動關係作一個理論探討。這是作為一部個案分析的學術著作必然的延伸。這種個案及理論探討很難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出現,卻最適合用著作形式表達。

  本書各章節就是按照這個先個案、後理論的秩序安排。首先,第一章對香港從開埠以來到1997 年回歸這百多年對外交通系統的演變,作一個簡要綜述,為不太了解香港情況的讀者作個鋪墊。第二、三、四章分別討論水運、空運和陸運三個不同運輸方式在最近20 多年的發展過程。其中,海運方面集中分析貨櫃港口的發展;空運的重點放在機場擴張的瓶頸及其原因;陸運則探討高鐵發展和港珠澳大橋等其他主要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與問題。第五章探討多式聯運以及區域物流中心的問題,這是一個成熟區域樞紐城市面臨的核心問題。

  第六章是理論探討。迄今為止,世界上既有的關於城市對外交通的理論研究,一直停留在極其初步的階段。本章會利用前面三個章節的討論,深入探討香港這個個案,從而認識城市對外交通系統的演變如何影響城市發展,以圖建立一個較為完整、可用於其他城市的理論分析框架。

  第七章為結語,焦點放在未來。當前很多香港未來對外交通系統的挑戰都已經顯露徵兆。由互聯網推動的一些新交流模式,將會對香港「國際中間人」的角色帶來甚麼衝擊?與中國內地進一步融合帶來的巨大人員流動將如何引導?香港又如何依靠高端多元化和一體化的全球連接,來維持甚至提高自己的傳統優勢?當像香港這樣的城市周邊形成了一個被稱之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羣或都市圈,它與羣內或者圈內其他城市在交通銜接方面,需要考慮甚麼特殊問題?在結語部分討論這些問題,目的是引導讀者與作者一起探索新的問題。

  為了方便讀者,本書每一章節的開始都有「本章摘要」,讀者可以選擇細讀每章或者選讀個別章節內容。與每一章節相關的參考文獻目錄,也會和註釋一起放在每章結尾,方便查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458
  2. 新書
    79
    $459
  3. 新書
    9
    $522
  4. 新書
    $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