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世代的成績陷阱:高分=美好未來?幫孩子找到責任感、同理心、好奇心、品格力,才是比分數更重要的事

i世代的成績陷阱:高分=美好未來?幫孩子找到責任感、同理心、好奇心、品格力,才是比分數更重要的事
定價:300
NT $ 237 ~ 332
 

內容簡介

  ●獲頒《美國學校董事期刊》教育類金書獎●
  ●TAS指定閱讀圖書●
  ●亞馬遜教育類與教學類四星好評長銷書●

  一本現代孩子的真實心聲。
  為了拿高分、上大學,他們不惜犧牲睡眠、健康、生活,
  甚至放棄自己的原則、信念、道德觀,
  這一切真的值得嗎?

  我們是否都忘了,
  除了成績,還有很多可以教給孩子的能力?

  美國名校費爾克列斯特高中教學品質良好,學生也相當優秀。表面上,這些學生無憂無慮,但是作者丹尼絲博士長期追蹤五位資優生,卻發現了幾項驚人的事實。

  ◎ 五位學生,五個故事
  凱文,品學兼優的完美主義者,努力維持成績以及師長前的好形象,龐大的精神壓力讓他出現破壞公物、言語暴力的異常行為。
伊芙,來自台灣,在華人家庭成長的她肩負師長熱切的期望,為了突破自我極限,她每天只睡兩小時,參與各項榮譽課程以及團體活動,龐大的壓力導致她的健康與精神都出了問題。

  泰瑞莎,墨西哥裔,必須打工維持家計,經常忍不住在課堂打瞌睡,時間有限的她害怕在成績單留下污點、無法考上大學,不惜竄改出席紀錄、作弊以取得分數。

  雪兒,為了融入高中充滿壓力的環境,經常因為承受不了龐大的壓力而哭泣,熱愛戲劇的她,為了要不要放棄喜歡的事情,選擇上大學而猶豫不決。

  羅伯特,被親友捧為天才,被老師喜愛和信任,也被同事所尊敬,但是凡事循規蹈矩的個性讓他吃了很多虧。他對於能不能錄取理想的大學感到非常苦惱與焦慮。

  ◎ 對於求學,他們的真實想法是……
  「人們不是去學校學習的,而是去獲得好成績,讓他們能上大學、有高薪工作, 為他們帶來幸福,他們是這樣認為的。」
  「這所學校把學生變成機器人,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我是機器人,只是不斷翻書、工作、過一成不變的日子。」
  「我今年在生物考試中作了三、四次弊。……我知道那很不好,不應該這樣,真希望自己不要那樣,可是,我想要未來。」
  「作弊,作弊,這種事每次、每堂課都會發生。……這對真正用功讀書拿高分的人很不公平。」
  「你會覺得,如果沒有好成績,就無法上好大學,很多壞事都會發生在你身上。……那種感覺就像是,如果你成績不好,就不可能在社會上成功。」

  對這些學生而言,學校不是獲得知識的地方,而是進入人生下個階段的跳板。他們埋頭苦讀、彼此競爭、作弊、耍小聰明應付教育體制。

  他們也知道那樣不對,但在以成績優先的環境中,彷彿一定要拿高分才有未來,他們因此飽受焦慮與壓力折磨,卻沒有管道可以傾訴。此外,家長、老師對問題的忽視與縱容,很可能埋沒孩子的天賦與熱情,培養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在亞洲,「好成績=美好未來」的想法一樣根深蒂固,但這樣的學習環境,真的能教出優秀的大人嗎?未來到底在等待什麼樣的人才?透過本書,我們有機會傾聽、理解孩子的心聲,並陪伴他們一起找到影響他們一生的關鍵。

專業推薦

  余懷瑾 2016TEDxTaipei講者
  黃益中 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彭菊仙 親子作家
  歐陽立中 丹鳳高中教師、Super教師

好評推薦

  「針對美國教育,這本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讓人又多了一個推動體制改革的理由。」──《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讓人重新認識公立學校的基礎。」──史黛芬妮.奇芙琳(Stephanie Zvirin),《書單》雜誌(Booklist)

  「本書對學校所追求的那種『高標準』提出質疑,應該能激起許多與『受過教育的二十一世紀人應該是什麼樣子?』有關的討論。」──愛德華.費斯克(Edward B. Fiske),《美國大學選校指南》(The Fiske Guide to Colleges)編輯,前《紐約時報》編輯。

  「在我的學生當中,有很多人認為這本書反映了他們的中學經歷,也讓他們思考該如何為教學準備。學生們還評論說,他們坐下來只想讀第一章,結果因為文筆流暢、引人入勝,一口氣就讀完了整本書。」──查爾斯.多恩(Charles Dorn),聖塔克拉拉大學教職員

  「揭露現在高中生所面臨的困境……高中與大專院校圖書館,以及對教育主題感興趣的公共圖書館一定要採購這本書。」──《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在這本以最優秀、最聰明的高中生為主角的書中,作者觀察到他們忙碌生活的真實面貌。這些品學兼優的學生處在令人焦慮、身心俱疲,充斥著作弊和不重視學習的大學訓練營。他們已經掌握了『做學業』的遊戲規則,並為成功付出沉重的代價。決心讓全體學生在學業上取得成功的改革者,都該聽聽這些學生的聲音。」──賴瑞‧庫班(Larry Cuban),史丹佛大學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丹妮絲.波普 博士Denise Clark Pope


  史丹佛大學教育學院資深講師。曾三度榮獲史丹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傑出教師與輔導獎,並在2012年獲得美國藝術與科學教育學院(Academy of Education Arts and Sciences)「教育之聲獎」,被評選為年度最佳教育教授。

  她專攻課程研究、服務學習、學生參與、學校改革和定性研究方法。她關注學生的聲音,也關注他們對學校的看法。她的研究著重於學業壓力對學生身心健康、學習參與和誠信的影響。

  她也是教學計劃《挑戰成功》(Challenge Success)的共同創始人,此計畫與學校、家庭合作,旨在研究學生的學習壓力與焦慮,並適時介入輔導,幫助他們找回自信,尋找適合自己的成功模式。

譯者簡介

蘇祥慧


  魔羯B型女,熱愛文字藝術,現為專職譯者。

  譯作有《女生向前走》、《那些人 ‧ 那些事》、《說英語fun遊台灣》、《泰迪熊百年風華小史》、《吸血鬼德古拉》、《你就是品牌》、《八千米高地平線》、《成就是玩出來的》、《吻青蛙的理財金鑰》、《平面設計創意workbook》、《純真證人》和《God,別再玩我了》等。

蔣慶慧

  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曾任無線及有線電視台節目、文學小說及商管書籍翻譯。現居紐約,任職廣告行銷專業。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歡迎來到費爾克列斯特高中
第二章    凱文.羅莫尼
第三章    伊芙.林
第四章    泰瑞莎.戈梅茲
第五章    蜜雪兒.史賓斯
第六章    羅泊特.莫瑞爾
第七章    「求學」的困境第八章    後記

 
 

前言

  「我們輕視青少年的經歷,是源於對他們一無所知。」──潘妮洛普.埃克特(Penelope Eckert)

  《運動健將與過勞者》(Jocks and Burnouts)

  十年級時,我愛上了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回家後,我宣告對此人及其作品的崇拜,並補充說明,我幾乎確定已經找到了畢生的使命。我從沒遇過一個人,他的言語如此振奮人心,他的詩歌激勵我嘗試創作。我記得在高中校園草坪上將《草葉集》

  (Leaves of Grass)一讀再讀,試圖破解言語中的密碼,發現字詞背後的含義。我記得因為領悟了一個困難術語或片語而興奮不已,也記得我對這位天才心存敬畏,因為他能喚醒我內心的激情。

  我在八○年代初期的高中記憶充滿熱情與投入。雖然在英語課經歷過最強烈的感受,對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狄更斯(Emily Dickinson)的藝術才能感到驚嘆,但我也記得在自然科學及歷史課上因某些主題而獲得樂趣。我和朋友花了很多時間思考關於存在主義的問題,例如自由意志極限和生命起源。我記得大家多麼認真參與討論,雖然我們因專注於這些想法而自稱為「怪胎」(學校裡其他學生給的標籤),但顯然,這些高中經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幫助我們建立思想、情感和人格。我們學會熱愛學習,並得到隨之而來的愉悅感。

  多年後,身為高中英語老師,我時常深思這些經歷,試圖培養所教的學生擁有和自己相同的興奮感受。我想激發他們對文學的熱愛,讓他們用熱情和活力去寫作與表達意見,把閱讀和寫作當成理解人性與探索世界的方式。在每天看見他們那短暫的五十分鐘裡,我忍不住想知道,他們是否感受到了一丁點我高中時的樣子。有些人似乎準備得很充分,渴望學習;有些人心不甘情不願地來上課;有些人根本拒絕參與,無視我並忽略每天的作業。雖然我相信自己擁有他們學習或缺乏學習的具體證據(這些證據以文章、測驗、作業和課堂參與的形式呈現),但仍然無法得知他們的投入程度。我推論,除非和他們交談,否則無法確定。當他們每天坐在我的教室裡,我想知道他們腦子裡在想什麼。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在學校的經歷?師長在教育上的努力,哪些對他們具有意義和價值?一週五天、每天七小時被局限在公立高中的圍牆內,他們認為被迫上學的深層結論是什麼?

  檢閱青少年和中學的相關資料時,我注意到該領域的研究存在著特殊差距。我發現關於青少年在校行為的研究十分廣泛,範圍涉及學習成就、學習習慣、課堂紀律、同儕文化與青年輟學率。1不過,並沒有發現許多從青少年角度出發、針對校園教育體驗的研究。少數根據青少年觀點的研究,主要調查學校教育的社交面向,例如在走廊和停車場的社交生活,而非學生的課堂經驗,以及他們動腦投入的事物性質:學校使命核心的主題。2我們要求年輕人上高中,卻對他們心目中的學校所知甚少,這似乎很諷刺。

  我們不太去聆聽學生的課程經歷,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具體要求他們反思這些經歷。3想要在學校營造社群意識(sense of community),創造有利於學生成長的條件,傾聽年輕人的觀點極為重要。杜威(John Dewey, 1938)敦促教育工作者「以同情心去理解每個獨立個體,了解那些學習者的真正想法。」(第39頁)他鼓勵要花時間了解學生,尋求他們的意見和興趣,傾聽他們的故事以增進能引起好奇心與加強進取心的教育體驗。一位普通的中學教師可能教授超過一百六十名學生,要完全理解每個學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關注幾名青少年八個多月,試圖在這項研究中認識每個個體,傳達他們的經驗和觀點,達成杜威提倡的那種同理心。

  關於這項研究,我選擇在一所以關心教師、創新專案及優秀領導著稱的高中進行。這是一所綜合中學,人口多樣化,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畢業生會上大學。4我要求一批十年級和十一年級的學生,性別、族裔、社會經濟背景和學術興趣各不相同,而且是行政人員認為「會成功」的學生。我允許校方定義學生成功的性質,然後根據教師、輔導老師和行政人員的多項建議,挑選了五名學生。

  在一學期的過程中,我和每位學生形影不離,密切觀察他們在教室裡的行為,陪同他們參加所有跟學校相關的活動,上學時與他們進行長時間交談,每週訪談協助他們反思自己的經歷。我還利用學生期刊、論文和課堂筆記,適當地辨別學生對課程的看法。5為了獲得他們的信任感與融洽關係,我只針對青少年收集資料,並未採訪教師、家長或行政人員。因此,這裡捕捉到的經驗基於學生自己的言行。在每一個事例中,青少年都扮演關鍵角色,塑造相似形象的性質和形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37
  2. 新書
    79
    $237
  3. 新書
    85
    $255
  4. 新書
    85
    $255
  5. 新書
    85
    $255
  6. 新書
    9
    $270
  7. 新書
    $300
  8. 新書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