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博精大:戴震與揚州三子的經典詮釋

通博精大:戴震與揚州三子的經典詮釋
定價:400
NT $ 360 ~ 400
  • 作者:王慧茹
  • 出版社:台灣學生書局
  • 出版日期:2019-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518123
  • ISBN13:9789571518121
  • 裝訂:平裝 / 280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勾勒並分析揚州三子於戴震學問之繼承轉化,闡明三子之經注進路及詮釋論題,以言強調訓詁考辨、研古實證的詮釋方法,必落實於日用倫常的實事實踐,可以說在「理解詮釋」及「實踐應用」上,是一致而貫通的。揚州三子倡言教養習成、愉悅性命的務實思考,係根植於乾嘉特殊政經格局下的產物;其「重考據」、「明義理」,兩端而一致的詮釋模型,更具備由「經典注疏學」走向「經典詮釋學」的發展向度;而三子溢出經學範圍所從事的「新詮」,則隱含有樹立「經典新價值」的傾向。透過三子之經典詮釋,適足以彰顯乾嘉學術「通、博、精、大」特徵,彌合歷來經學和哲學研究斷裂之弊,亦可提供傳統經學之現代化研究,以「經典詮釋學」參與全球對話的可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慧茹


  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臺北市南湖高中教師、輔仁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陸委會「中華發展基金會」學術研究獎學金,多項國語文競賽暨指導獎。著有《國文教材教法及閱讀指導》、《焦循「一貫」哲學之建構與證立》、《孟子「談辯語言」的哲學省察》等專書;及〈儒家經典詮釋的集成〉、〈儒家經典詮釋的作用與價值〉、〈熊十力《乾坤衍》的文化治療探析〉、〈經典與美學交輝—跨域多元選修教學示例〉、〈「異質文本」語文表達示例〉等廿餘篇論文。編有高中國文教材、輔材等廿餘種。近年來,多關注於經學、傳統經典思想之探究,聚焦於經學活力之掘發、經典詮釋之方法論、經學詮釋學之比較,指出傳統經學研究,應走向「經典詮釋學」的發展道路,與當代詮釋學對話的可能。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乾嘉經典詮釋的發展及走向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述評
第三節 經學義理學的研究取徑
第四節 經典注疏與西方詮釋學的對話
第五節 本書之架構及其展開
 
第二章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朝堂學風及解經習尚的改易
一、乾隆之宮廷習尚及文化政策
二、古學復興,由「傳」到「經」
第三節 經典詮釋的進路
一、戴震:字詞通道,相接以心
二、焦循:通博一貫,合諸性靈
第四節 經學考證與詮釋發揮
一、心知與述難
二、發明傳統之外
第五節 結語
 
第三章 盛世格局下的經典詮釋──以淩廷堪、阮元為核心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經典核心範疇及經注文本的改動
一、經注方向及內容的調整
二、淩廷堪、阮元治經,皆承戴震展開
第三節 經典詮釋的進路
一、淩廷堪:歸納禮例,析釋禮義
二、阮元:修纂編寫,述作培才
第四節 淩廷堪、阮元經典詮釋的貢獻與限制
一、經史主流地位的確立
二、淩廷堪的貢獻與限制
三、阮元的貢獻與限制
第五節 結語──以經典詮釋完善昌明之治的思考
 
第四章 性與命:焦循、阮元的人性論述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戴震對性、命的解釋
第三節 焦循對性、命的討論
一、命分於道,性形於一 ·
二、遂生知命,司命造命
三、性與命的「一貫」哲學
第四節 阮元對性、命的討論
 一、祈命節性,性命相並
 二、禮義彌性,保定性命
三、居敬勉德,肅警無逸
第五節 「性、命」論述的轉化與限制
 一、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二、修治性命,教民習禮
三、由主體確立轉向社會位階的安立穩固
第六節 結語
 
第五章 禮、理之辨:以焦循、淩廷堪、阮元為核心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戴震對禮、理的看法
一、考禮研經,無苟聖學
二、分理條理,皆其禮序
第三節 焦循、淩廷堪、阮元的禮、理考察
一、焦循:禮重辭讓,理以啟爭
二、淩廷堪:禮以復性,理必師心
三、阮元:威儀勤禮,節性敬德
第四節 「禮、理」論題的繼承與轉化
一、復禮復性,首重血緣親情
二、融《易》於《禮》的「時用」目的
三、稽考剖析,禮即治政善法
第五節 結語
一、「以禮代理」的論題轉換與改造
二、「以禮代理」的侷限
 
第六章 經典詮釋的繼承、轉化與發明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戴震及揚州三子經典詮釋之釐定
第二節 揚州三子的經典詮釋貢獻及轉進
一、由注經進路而言經典之發用
二、編修考釋以重構經學話語
三、由經典詮釋走向生活世界
第四節 參與全球化的經典詮釋
一、由「注經學」走向「經典詮釋」的發展
二、儒家的經學教化與「聖典」致用
 
第七章 結論
 
附錄 儒家經典詮釋的作用與價值
徵引書目舉要
後記
 
 

自序

  在華人文化脈絡中,知識從來都不只是一種工具,還包含許多生活教養的裁成培養;傳統經典及經學發展更是如此。歷代學者尊崇經典、解釋經典,除為回應世局、滿足時代課題外,但更重要的,還在經典教化、經學涵育下的君子教養。經學的發展延續到有清,改以漢學、樸學稱著,然細繹之,以漢學家面貌概括經學本身,卻是失真而極不公平的。針對本文研究的乾嘉時期來說,自乾隆登基退位,乃至嘉慶朝堂,正是康、雍以來,政治最達昌明的時期,揚州經濟發達,生活富庶,時趨運會之宜,帶給揚州學者更多得以開闊思考的養分,此間,焦循、淩廷堪、阮元三人,號為揚州三儒,最足以代表揚州學術「通、博、精、大」的一面。筆者於博士研究期間,已有奠基於焦循的學思養分,完成《焦循「一貫」哲學之建構與證立》,獨當時勉於博論寫作,對這些與焦循並列的巨擘,只能任其縈迴心中,未暇深入。

  為了幫助自己更認識「焦循和他的好朋友們」,我慢慢開始試作單篇,和他們「打交道」展開交往。焦循、淩廷堪、阮元三人學術之啟,皆源於戴震,都強調通過訓詁以言義理,此自是一種由實證而彰顯經義的考慮;然而通過訓詁考證以詮釋經義,仍是遠遠不足的,因為解經者在梳理經義的過程中,總是難以避免落入價值的選擇判斷;而不論採取偏向漢學或宋學,訓詁或義理的解經方式,二者實不必對立斷裂,可有互為補充、融通的可能。

  持平來說,從事戴震及揚州三子的研究,雖不至於耽誤了我的青春,卻也完全分有我的尋常生活。只不過,與其考慮如何替這些經學家們「說話」,或是「替他們說好話」,不如「讓他們自己好好說話」。這群經學家只是漢學家?還是有其他面貌?其注經解經的意識、方法及詮釋進路,各自如何?其相與生發或互斥,其異同交涉的情況?都是可以關注展開的論題。

  揚州三子一方面自持考據訓詁的座標,一方面試圖彌補漢學家重學輕德、思想言行分離的弊端,為避免補苴罅漏、空言虛理之失,兼採考據實證和義理詮釋的型態,綜和漢學與宋學優點,賦予經典以研精思深的文化教養,便是三子經典詮釋的積極意義所在。正因這種特殊的經注關懷,使有清乾嘉以後的經典詮釋,走向多元匯合的面貌,重新回到經世途轍,重視經義的實事踐履,賦予經典更多面向人倫生活之思,此一方面可適應現實社會之變,更可助成人們暢遂性情、愉悅生命。

  或者可以說,此三子亦同主於「重訓詁」、「明義理」的詮釋,然其用力途轍不同,最終亦不免各逞其繼承及轉化之見,朝向個人於經典意義的新詮或偏失。焦、淩、阮三子的經典詮釋,正標誌著由「經典注疏學」到「經典詮釋學」轉向的可能之路:以名物訓詁為進路的經典詮釋,強調由訓詁以明義理,重視因襲;與以發明義理兼採故訓的思考,側重創發;此由「經典注疏學」走向「經典詮釋學」,面向現實人生的積極關注,或可為揚州三子經典詮釋之特徵及發展,作一說明。

  透過對揚州三子之經注方法及詮釋論題的考辨探析,同時可以發現,三子採取「重訓詁」、「明義理」兩端而一致的詮釋模型,可做為中國「經典詮釋學」具體內容之可能。首先,「經典詮釋學」不僅是一種方法論上的探研,而是詮釋理解如何可能的應用實踐;雖然,它並不排斥語文學的解經進路,卻不止於訓詁考據而已。其次,「經典詮釋學」並不以建構詮釋(注疏)者個人哲學系統為依歸,而在強調詮釋理解過程中,詮釋者與經典(文本及作者)的問答對話,而此「視域融合」的展開,是步步朝向生活世界的開啟。雖然,中國的「經典詮釋學」,不同於西方的「哲學詮釋學」,卻無損於詮釋者對「道」(真理)的追求,同時,正因中國的經典詮釋,植基於傳統經典注疏的經學土壤中,故可以說,一部中國經學史,正係一部中國經典詮釋學史。

  德勒茲說:「哲學總是在和朋友的交談中產生的」,撰作期間,許多思考的靈光、神而明之的啟益,都在與師友不經意的對話中浮現。雖然,許多時刻,我總不免深思苦索,糾擾於各學派間的複雜交遊圈,盤旋於清人的本子札記來往,試圖發現他們對論敵的幽微評騭;但更多時刻,我總也暗暗期勉自己,只要多充實學思能量,堅持一己對經典的熱愛,這些隱藏在訓詁考據背後的詮釋渴望,一定有機會被闡明,重見輝光。

  此間,需要感謝的人太多,貴人團的加持祝福,是我得以完成此書的重要助緣。首先,對諸學報期刊的匿名審查委員們,予我的建議指點,敬致感謝之意。中央大學楊自平教授,邀我參加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及中大儒學中心定期舉辦的讀書會,是我鞭策敦促自己完成作品的直接助力,特別感謝楊老師。山東大學特聘教授洪漢鼎先生及哲社院傅永軍教授,是我詮釋學研究的直接教益者。特別是,自 2009年赴山大訪學迄今,傅老師始終給我很多西學養分,比觀中西經典詮釋的研究進路、型態,乃至中國經典詮釋的現代化思索,都是來自傅老師的引導啟明;每一年固定舉辦的詮釋學會議,更是我深化能量的場域,傅老師予我的培成,提醒點撥,難言一一。還有,我的指導教授林安梧先生,於我的裁化提攜,我亦終身銘感。林老師帶給我的學思啟迪、生命滋養是全方位的,特別是,多年來老師持續予我期勉,具體的、抽象的,我只能衷心感謝感恩。同門學長姐及元亨書院的同道佳友,輔仁大學中文系、讀書會的師友們給我的幫助鼓勵,溫潤陪伴,我都銘記在心。

  得菩薩福祐護持,母親陪伴父親度過生命難關,數年來,爸媽及家人尚稱朗健平安,讓我能拋卻瑣事,盡情優游於學問之海,除了因書撰論文神思困滯、偶然滋生的「白色憂鬱」外,甚少來自生活上的勞擾,讓這段看似漫長的研究之路,居然也晃眼即逝,這或許是清朝人給我的厚愛,祂們若在天上有知,得見我的傾心,應該也會默默祝福我吧。

  學術研究,是舊學新知不斷培養轉深的歷程,傳播經典好聲音,是我即將邁入人生下半場的心願。我盼望自己,可以持續精進,述作講學,得緣前行;更盼我的耄耋父母能健康快樂,家人親友、貴人團都開心順利,自在無礙。

  此書草成,相關學術論題及著作動機,已於首章中細說詳委,後記另標註其中單篇刊載出處,僅以此文暫記本書得以面世的人間情誼,絮叨點滴,記誌內心感念不忘之誠,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60
  2. 新書
    9
    $360
  3. 新書
    97
    $387
  4. 新書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