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當什麼樣的老師?從科學傳播到經營教研

你想當什麼樣的老師?從科學傳播到經營教研
定價:320
NT $ 230 ~ 304
  • 作者:黃俊儒
  •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0-06-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614403
  • ISBN13:9789578614406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研究中教學、教學中研究

  當新進教師登上大學殿堂,心想終於能一展所長時,卻被派去開設非專長科目?當資深老師為各種量化指標疲於奔命時,卻發現自己早已與科技生活脫節,還跟學生的距離愈來愈遠?

  如果有一種方式,可以教學與研究並重,還能找回「當老師的意義」,那該有多好?

  這本書,寫的就是這樣一個教學實踐研究的故事。

  書中從問題意識、理論基礎、教學題材、教學方法、學生學習心理與評量方式六個主題,來看作者如何透過教學而在學術研究上受益,這些受益又如何嘉惠學生的過程。

  從背景的觀察發想,到教學研究策略的建構落實,最後透過成果的反思及改良,來營造一個正向回饋的教研歷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往往一個轉念就可以促成教學的精進,同時也可以激發研究的發想。無論你是「研究精算師」還是「教學傳教士」,無論你是學界先進,還是新進菜鳥,只要對研究有熱情,對教學有執著,相信都可以藉由本書的啟發,找到屬於自己的教研之路。

  ※全書各章提供作者Podcast導讀內容,請在iTunes、Spotify、SoundOn等媒體搜尋「NCTU PRESS說書中」節目收聽。

本書特色

  1. 呈現大學「一門課的教學研究」:闡述「科學、新聞與生活」通識課的相關研究與心得,甚至是失敗與挫折,可促發老師教學新意與想像。

  2. 提供完整教學規劃與操作步驟:每個章節皆分「問題意識」及「實戰」,以教學理念與發想為開端,前進教學現場實踐並記述細節及過程。

專文推薦

  對於想要落實教學結合研究的老師,本書提供一套完成的規劃與操作步驟可以按部就班去落實,很有參考價值。──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陳東升

  將教學與研究適當地結合,是一個大學教師自我救贖(redemption)的過程,找回熱情與意義感的過程。──成功大學副校長 林從一

  本書讀來令人驚豔,娓娓道來作者心路歷程,包含理念、實驗,甚至是失敗與挫折,促發我的反思與想像。──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 周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俊儒


  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者,科技部108年度傑出研究獎、教育部第一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得主。目前擔任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總主持人、科技部「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執行委員。

  研究專長為非制式科學教育、科學傳播、公眾科學參與及通識教育等,關心媒體與科學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各種與科學相關的社會及文化議題。

  持續發表專業論文於各學術期刊,並為PanSci泛科學及udn鳴人堂專欄作家,著有《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2014)一書,以及編著《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2016)及《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2018)、《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2020)等書。

  ★udn鳴人堂專欄  opinion.udn.com/author/articles/1008/336
 
 

目錄

推薦序一 教學實踐研究的強心針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陳東升
推薦序二 災難中思索教學研究 成功大學副校長 林從一
推薦序三  成一家之言 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 周倩
自序
前 言 研究中教學,教學中研究
第一章    問題意識:為什麼要開這門課?
第二章    理論基礎:用什麼架構來開這門課?
第三章    教學題材:用什麼題材來達成你的使命?
第四章    教學方法:如何引導有差別?
第五章    學生學習心理:學生到底在想什麼?
第六章    評量方式:用什麼方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
終 章 經營一個踏實的教研生涯

 
 

自序

在教研過程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理智上,這是一本寫給大學老師的知識普及書,訴說著教學與研究這兩項大學老師最重要的工作究竟該如何調和。情感上,這比較像是忠實記錄自己如何透過教學而在學術研究上受益,這些受益又如何嘉惠學生的過程。

  在我剛剛踏入大學職場的時候,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在科技大學的夜間進修部授課。有一次,有位同學從上課一開始就趴著睡覺,睡到渾然忘我,我終於忍不住搖醒他,學生痛苦地睜開眼睛並不耐煩地衝著我說,他白天上班很累,我也沒好氣地質問他:「那你上班的時候,敢這樣睡覺嗎?」這時,這位同學回嗆了一句讓我終生難忘的話,他說:「老師,你要知道,我白天是領錢的,晚上是付錢的。」頓時,教室裡的空氣都凝結了⋯⋯

  我的研究領域是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花了許多時間跟同儕、先進、專家討論如何提升全民的科學素養、如何進行有效的科學傳播。遇到前面這種狀況,當下確實讓我顯得束手無策,我可以選擇牙一咬就捱過去,然後暗地裡咒罵這樣的學生根本就不配學科學?!當然,也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就是面對這樣的難堪,看看自己平時的高調為何激不起這位學生的生命熱情?在我的經驗裡,每位大學老師的教研生涯中一定會有幾次類似這種可以「轉大人」的機會,往往一個轉念就可以促成教學的精進,同時也可以激發研究的發想。我不敢說自己的教學絕對可以收服這樣的學生,但我確實時時在心中關照這樣的學生,因為這同時是我研究問題的一環。

  有一次跟一位歷史學界十分令人敬重的前輩聚會時,他提及現下許多學術研究的概況(尤其是在醫學教育,醫學與人文之間該如何取得應該有的平衡這個問題上),他語重心長地說道,醫生不能只是有「素養」,還必須要有「學養」,有了學養在未來才能夠具體的分析事物,對社會做出更大、更具結構性的貢獻。這個說法對我來說像是暮鼓晨鐘,因為對照自己研究領域的學術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學養」包括了很多不同層面的道理,它的意義除了是視野及見地,更主要的可能還有背後那一套能夠與時俱進、不斷體察社會脈動的方法論基礎,有了這一套抽象化基礎,再加上學者自己孜孜不倦的耕耘,知識的體系及脈絡方能深刻的建立,也才會對受教的學生做出貢獻。如果沒有這個部分,在大學的教學工作就只會剩下各種不同形式的「情意相挺」,就算熱情不會用盡,但是難保自己因為在知識深度上的耕耘不足,而成為下一代學子在知識探索旅程上的絆腳石。

  這本書,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想與誕生。不是我認為自己的研究或教學的功力已臻化境,而是在這個追尋的過程中,它提供給自己許多日久彌新的探索動力,讓人覺得這個工作實在有趣。我是物理學出身,所以總是不知不覺地用一種結構化的方式來說明事情,這一本書也是一樣,我採用一種很結構化、文體上不容易被歸類的型態來說明,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東西。許多學術文章的書寫,都是一個理性重建的過程,在真實的研究進行過程中,其實多不是如此的順遂以及邏輯井然,而是許多忽前忽後、進了又退、退了又進的過程。透過本書,除了希望對於自己整體的學術思考有所說明,更希望能夠記錄許多「定稿論文」裡面看不見的花絮。這些花絮意味的是許多在研究過程中隱而未見的關鍵過程,也是真的進行過學術研究的人最津津樂道的部分。因為這些過程的累積往往決定了研究的品質,也讓「外行人」能夠蛻變為「巷內人」。

  在本書出版的前夕,十分榮幸地獲知自己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肯定,對我來說,這一個獎項與我在2007 年所獲得的「全國傑出通識教師獎」,具有同樣彌足珍貴的意義,這也是教學可以引領研究的一種證明。教學與研究就像是習武一樣,應該要經歷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其實不知道自己是在哪個階段,但在書寫本書的過程中,確實隱約有遊歷過這幾個階段的感覺。這本書不是什麼論文攻略或是發表秘笈,它是一個知識探索過程的心得分享,希望大家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同等的愉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2
    $230
  2. 新書
    85
    $272
  3. 新書
    89
    $284
  4. 新書
    9
    $288
  5. 新書
    9
    $288
  6. 新書
    95
    $304
  7. 新書
    95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