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

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
定價:890
NT $ 703
  • 作者:馮邦彥
  • 出版社:三聯
  • 出版日期:2021-02-2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0447069
  • ISBN13:9789620447068
  • 裝訂:平裝 / 784頁 / 17 x 24 x 3.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香港華資財團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以南北行、金山莊為代表的行商和依附外資公司的華人買辦的發展。到19世紀末,隨著香港確立為遠東貿易轉口港,華資財團開始在地產、航運、零售百貨以至銀行等多個領域嶄露頭角。

  20世紀60-70年代,伴隨著香港工業化的快速步伐,新興華商勢力不僅在製造業取得統治地位,而且相繼在航運、地產、酒店及影視娛樂等一系列重要行業漸取上風。其後,以李嘉誠、包玉剛為代表的新興華商,以雷霆之勢先後收購和記黃埔、九龍倉、港燈和會德豐等一批英資公司,而新鴻基地產、恒基地產、新世界發展等一批華資地產公司亦蛻變為大型企業集團,進而打破英資財團的長期壟斷,成為稱雄香江的一股重要經濟力量。

  回歸以後,隨著香港與中國內地經濟融合發展,華商在香港尤其是內地市場獲得龐大而廣泛的投資機會。在這種背景下,華資大財團以香港為基地,突破狹窄地域限制,發展成為全國性、多元化甚至國際化的大型企業集團。這一時期,華資財團不僅成為香港經濟中最大的資本力量,而且在維持香港經濟繁榮穩定,推動香港與內地經濟合作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一部香港華資財團的歷史,實際上就是香港近現代政治和經濟歷史的一輯極其生動的側影,從中可了解逾170年來香港經濟所經歷的深刻變化、發展脈搏、發展態勢以及發展規律,並可得到一些歷史性和現實性的啟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馮邦彥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擔任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並曾先後擔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府參事、廣州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1987-1994年間曾任香港東南經濟信息中心分析員等職,長期從事香港經濟、香港資本與財團、香港金融等領域的研究。
 

目錄

前言 / 001

第一章行商和買辦的崛起 / 007
一、香港開埠與早期華商發展 /009
二、行商:南北行和金山莊 /021
三、依附英資的華人買辦 /037
四、華商在香港政壇的冒起 /047

第二章家族財團嶄露頭角 / 057
一、華資家族財團形成的背景 /059
二、百貨宗師:先施與永安 /065
三、銀行翹楚:東亞與恒生 /081
四、從貿易、航運到地產投資 /098
五、華資大商行:利豐與大昌行 /111
六、華資在化妝、醫藥業的發展 /125

第三章新興財團勢力抬頭 / 139
一、製造業:群雄並起 /141
二、蜚聲國際的航運四鉅子 /168
三、證券市場:從“四會時代”到聯交所成立 /182
四、名震香江的“地產五虎將” /187
五、從影視娛樂及酒店業崛起的大亨 /219
六、新興華資財團勢力抬頭 /235

第四章崛起中的挫敗 / 243
一、銀行業:家族銀行的惡夢 /245
二、地產業:大衰退中的潰敗 /262
三、航運業:大蕭條中的債務重組 /277
四、證券業:八七股災的衝擊與聯交所改組 /284
五、挫敗對華資發展進程的影響 /289

第五章稱雄香江 / 297
一、長江實業:香港首席家族財團 /299
二、會德豐/九龍倉:世界船王的陸上商業王國 /313
三、地產巨擘:新地、恒地、新世界、恒隆 /328
四、新一代財團:“股壇狙擊手” /351
五、稱雄香江的“過江龍” /367
六、華資財團崛起、稱雄的歷史背景與原因分析 /385

第六章過渡時期的投資策略 / 397
一、“立足香港,在這裡發展” /399
二、多元化:以電訊和基建為重點 /417
三、國際化:向海外拓展 /436
四、揮師北上中國內地 /448
五、投資策略轉變的背景與影響 /466

第七章回歸後大財團新發展 / 475
一、長和系:打造全球性商業帝國 /477
二、新鴻基地產:“亞洲最佳地產公司” /506
三、恒基地產:多元化的地產大集團 /520
四、新世界:多元、跨境發展的大集團 /535
五、會德豐:從洋行蛻變為地產大集團 /549
六、大地產商:信和、華懋、南豐及其他 /563

第八章新進展與新動向 / 583
一、電訊業:盈科拓展的崛起與發展 /585
二、商貿業:利豐馮氏的“全球供應鏈管理” /597
三、地產酒店業:華資財團在內地的拓展 /608
四、製造業:新興企業巨頭與新富豪群體 /626
五、金融業:華資財團的潰退與發展 /640
六、影視傳媒業:亞視停播與無綫、邵氏賣盤 /656
七、博彩娛樂財團與餐飲王國 /664

第九章歷史回顧與前瞻 / 681
一、華資財團演變、發展的簡要回顧 /683
二、華資財團在香港經濟中的地位 /690
三、華資家族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 /713
四、發展前瞻:挑戰與機遇 /723

附錄 / 739
一、參考文獻 /740
二、香港華資財團大事記 /751

 
 



  香港華資和香港英資,長期以來均是香港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兩大資本勢力,彼此之間密切相關而又激烈角力,交織成一部近現代香港經濟的發展史。從這一意義上說,本書是《香港英資財團(1841-2019)》(香港三聯書店2019年版)的姐妹篇。

  對“香港華資”這一範疇,歷來存在頗為分歧的認識。在本書,筆者將其定義為:由華人控制及管理的、以香港為基地或經營重心的私人資本。具體而言,包括3層規範:

  首先,香港華資是指由華人控制及管理的資本,以區別於英資、美資、日資及其他國際資本。至於華人的定義,則是指中國人,不論其是否香港永久性居民,持有何種國籍護照,來自何處。從歷史上看,香港華資基本上是由來自中國內地、東南亞及美國、澳洲等海外地區的華人資本,與香港本地的華人資本融合並成長起來的。因此,華資的概念首先具有民族性。

  其次,香港華資是指以香港為基地或經營重心的華人資本,具有明確的地域性。一般而言,這些資本應以香港為集團總部所在地,其主要資產、業務和盈利來源集中在香港及大中華地區,來區別於以東南亞諸國等海外地區為基地而進軍香港的僑資。當然,這些僑資一旦將其經營重心轉移到香港,亦會逐步融入香港華資之中。另外,如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等從香港崛起而拓展至全球的企業財團,當然也在此列。因此,香港華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再者,香港華資還有一個特定的規範,它是華人資本中的私人資本,亦區別於以國家資本為後盾的中資。中國內地一些政府部門、國家企業以私人名義在香港的投資,其性質仍非私人資本,故不屬香港華資的範疇。

  本書就是以這特定內涵為前提,來研究香港華資財團的,並試圖從歷史與經濟相結合的角度,對香港華資財團由萌芽、形成、崛起以至稱雄的整個歷史進程,作出客觀、平實的概述和剖析。全書共分九章:第一、二章“行商和買辦的崛起”和“家族財團嶄露頭角”,概述了香港開埠首一百年間華資財團的萌芽、形成、發展及其歷史背景。第三、四章“新興財團勢力抬頭”和“崛起中的挫敗”,敘述了新興華資財團隨著香港的工業化和經濟起飛,在工業、航運、地產及其他行業相繼崛起,於香港經濟中的整體勢力迅速提升,以及局部的挫敗對華資財團長遠發展的影響。第五章“稱雄香江”,重點描述了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後期新興華資財團打破英資的長期壟斷、稱雄香港的歷程,剖析了這種急遽轉變背後所深藏的政治、經濟等種種客觀及主觀因素。第六章“過渡時期的投資策略”,考察了進入過渡時期以後香港華資大財團的主要投資策略及其轉變,這種轉變的時代背景及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第七、八章“回歸後大財團新發展”和“新進展與新動向”,重點考察了香港回歸中國20年來華資大財團的新發展、新策略,以及這一時期華資在香港各個主要經濟領域的新進展與新動向。第九章“歷史回顧與前瞻”,是全書的總結,在簡要回顧香港華資財團演變、發展的全過程之後,重點分析了華資及華資財團在香港經濟中的地位、作用與特點;華資家族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基本特點及利弊,最後作發展前瞻,剖析華資及華資財團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所面對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機遇。

  本書的寫作,最初始於香港回歸前夕。當時,香港正在籌組特區政府,以董建華先生為首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屆政府班子已大體組成,平穩過渡已成定局,經濟穩定發展,中央政府對香港實施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一系列方針政策正逐步付諸實踐,香港正在全球注目之中邁進一個歷史新時期。香港回歸後,香港與中國內地的關係將發生質的變化,從中英兩國之間的外部關係轉變為一個國家內部兩種不同制度之間的特殊關係,橫跨在兩地間的主要政治障礙將隨之消除,香港與內地之間多層次、多領域的經濟合作更形廣闊,香港作為國際資本進軍中國內地的橋樑和跳板的戰略地位亦將大大提高。這種歷史性的轉變,無疑將為香港的華資財團帶來空前的發展機遇和空間。因此,正是恰當時機對香港華資財團的歷史作一個總結和簡明的前瞻,以從另一個側面反映逾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經濟所經歷的深刻變化、各種資本與財團勢力的激烈競爭和角力,並藉此透視香港華資財團在歷史新時期的發展路向。1997年7月,本書以《香港華資財團(1841-1997)》為題出版,受到市場的歡迎。其後,該書與《香港英資財團(1841-1996)》一道,被三聯書店在國際書展上列為其年度“十大推薦書籍”之一。

  及至2017年,香港回歸中國已進入整整二十個年頭。這一時期,隨著港英政府的偃旗返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施政,香港華人在香港的政治事務中的地位迅速提升。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華資大財團在香港經濟中取代了傳統的英資財團,發揮主導作用。與此同時,隨著香港回歸,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合作或融合加速進行,這種合作進一步推動香港經濟結構的轉型,並為華商在香港,尤其是中國內地的投資提供龐大而廣泛的機會。正是在這種特定的政治、經濟背景下,香港的華資大財團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他們以香港為基地,突破狹窄地域的限制,發展成為全國性、多元化、現代化的企業大財團。其中,如李嘉誠領導的長和系,更一舉成為全球性的跨國企業集團。此外,在香港採礦起家的呂志和家族則把握澳門博彩經營權開放的良機,取得博彩經營牌照,並一舉躍升為澳門新“賭王”,成為回歸以後最快速崛起的大財團。

  隨著傳統英資財團逐步淡出,香港華資財團獲得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這尤其表現在電訊業、商貿業等傳統英資佔優勢的領域。在電訊業,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後全球電訊業的逐步開放,長期壟斷香港電訊業的英國大東電報局決定撤退,結果由李澤楷領導的盈科拓展集團成功併購香港電訊,使華資財團在香港電訊業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在採購貿易等商貿業,隨著英之傑、太古集團等相繼退出,具有百年歷史的華資利豐集團先後收購英之傑採購和太古貿易等公司,從而結束了香港由英資洋行主導進出口貿易的局面。另外,在地產、酒店等華資佔優勢的領域,得益於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擴大,其中以瑞安、恒隆、嘉里建設為華資公司代表,透過進軍內地市場,發展成為全國性的企業集團。

  不過,在金融業、影視傳播等領域,由於遭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兩次嚴峻衝擊,華資財團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式微。在投資銀行業,香港最大華資投行百富勤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被迫清盤。在證券業,由馮景禧創辦的新鴻基證券因經營困難而被家族後人出售,最後成為進軍香港的中資公司光大集團的證券旗艦。在銀行業,隨著中小銀行經營環境的惡化態勢,包括永隆銀行、創興銀行等一批華資中小銀行相繼“賣盤”。另外,在影視業,經營時間最長的亞洲電視最終被迫停播,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無綫電視及其控股公司邵氏兄弟,亦隨著其靈魂人物邵逸夫的淡出、辭世,最終走向“賣盤”的道路,結束其作為香港本地華資影視巨擘的歷史。

  回歸以來,香港華資及華資財團這些新發展,對於香港、中國內地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無疑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此,本書在1997年版的基礎上作了大篇幅的修訂,特別是補充了回歸20年來香港華資及華資財團的新發展、新策略、新進展及新動向(主要體現在第七至九章)。

  展望前景,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華資及華資財團的發展,無疑將受到一系列的挑戰,特別是近年來華資老一輩的企業家相繼部署交班,逐步淡出商界。接班的家族第二、三代是否能夠順利地從父輩手上接過接力棒,在新的歷史環境下將家族企業發揚光大,正有待觀察。另外,回歸以來,香港作為中國內地“走出去”的橋頭堡和橋樑的地位日趨重要,大批中資企業在香港獲得快速發展,中資在銀行、證券、影視傳播、航運等領域正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這在某種程度上對華資及華資財團形成競爭態勢。不過,隨著香港與內地加快融合,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提出、實施,為華資及華資財團拓展中國內地市場,以及國際市場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

  一部香港華資財團的歷史,實際上就是香港近現代政治、經濟歷史的一輯極其生動的側影,從中反映了逾170年來香港經濟所經歷的深刻變化、各種資本與財團勢力的激烈競爭和角力、中英兩國的國力在遠東地區的此消彼長,以及在新的歷史環境下香港面對的種種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筆者希望藉本書將這種深刻的變化再現於讀者面前,從中了解香港經濟的發展歷史、發展脈搏、發展態勢以及發展規律,並就此得到一些歷史性和現實性的啟示。如果本書能對讀者有所裨益,筆者將深感欣慰。

  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筆者首先要衷心感謝當年為本書內容進行訂正或提供資料圖片的各公司創辦人、其後人及資深員工,他們戮力相助、一絲不苟的精神,使本書增添了更高的歷史價值,以不負創業者走過的艱辛。現列諸位芳名如下(按該公司在書中出現先後為序):李寶椿置業執行董事李兆增先生,周埈年爵士公子周湛樵先生,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先生,馮秉芬企業主席馮秉芬爵士,許愛周先生家族成員許晉奎、許晉乾、許晉義先生,王統元先生千金王培藷小姐,利豐集團董事長馮國經博士,梁銶琚先生千金梁潔華小姐,大昌貿易行資深員工梁智斌先生,余仁生副主席余經堯先生,白花油國際執行董事顏福偉先生,前南海紡織主席唐驥千先生,南豐紡織主席陳廷驊先生,南聯實業名譽董事長安子介先生,南聯實業常務董事唐翔千先生,開達實業董事長丁午壽先生,麗新集團主席林百欣先生,前東方海外國際主席兼行政總裁董建華先生,華光航業董事總經理趙世光先生,萬邦集團董事長曹文錦先生,霍英東集團主席霍英東先生,廖創興銀行董事長廖烈文先生,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先生,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先生,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先生,恒基兆業主席李兆基先生,信德集團行政主席何鴻燊先生,柏寧酒店集團主席陳澤富先生,鷹君集團主席羅鷹石先生,華人置業主席劉鑾雄先生,嘉里集團董事長郭鶴年先生,卜蜂國際副總裁陳定國博士及力寶集團主席李文正先生。

  同時,南北行公所、東華醫院、香港中華總商會、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東亞銀行、恒生銀行、中建集團、利豐集團、廣生堂、白花油國際、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信德集團、富麗華酒店、新鴻基地產、華人置業、國浩集團及力寶集團之公關部或有關負責人,亦協助核實資料及提供圖片,他們的專業精神,使人印象深刻。

  此外,為本書提供圖片的尚有冼玉儀博士、李培德博士、鄭寶鴻先生、巫羽階先生、香港大學香港歷史研究室、《資本》雜誌、《大公報》資料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市政局、新華出版社、約翰.溫納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Graham Brash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明報出版社及名流出版社。

  最後,筆者衷心感謝香港三聯書店前任總編輯趙斌先生及侯明女士,衷心感謝本書原版責任編輯李安女士及新版責任編輯許正旺先生和張軒誦先生,沒有他們的全力支持、熱誠幫助、專業精神和辛勤努力,本書實難以順利完成,並在此重要的歷史時刻出版。

  由於筆者水平所限,其中定有不少疵誤和錯漏之處,懇請識者批評、指正。
 
馮邦彥 謹識
1997年6月
修訂於2019年8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