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

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
定價:480
NT $ 336 ~ 408
  • 作者:傑森.希克爾
  • 原文作者:Jason Hickel
  • 譯者:朱道凱
  • 出版社:三采
  • 出版日期:2022-02-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6587549
  • ISBN13:9789576587542
  • 裝訂: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人類未來與經濟發展的啟示之書
  一部橫跨人類學、哲學、經濟、科學與生態的前瞻巨作
   
  透過傑森.希克爾的宏觀視野帶領讀者橫跨了幾個世紀和大陸,整合了學科,全面探討經濟發展於對於當代人類與環境的影響。
 
  閱讀本書,不但能明白現今問題的生成,更明晰了未來解決方案。
 
  人類存在於地球將近三十萬年,卻在資本主義興起的幾百年內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甚至揭開「第六次大滅絕」的序幕——氣候變遷、生態失衡、資源耗竭。
 
  關於危機,我們必須先問:
 
  •資本主義造成氣候變遷和生態崩壞,其運作方式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應對?
  •經濟成長能夠與資源和能源使用脫鈎嗎?「綠色成長」究竟是「聖杯」還是「白日夢」?
  •經濟成長不斷超越我們的脫炭努力,然而「科學」與「成長主義」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
 
  這本書可以帶領我們:
  •脫離瘋狂的「成長主義」,建立一個更美好、更平等的社會。
  •縮小貧富差距,投資全民公共財,更公平地分配所得和機會,讓人類從消費主義中解放。
  •降低對生態系統的衝擊,讓人類活得更幸福。
  
  我們從新冠危機的處理中了解,全球面臨攸關生存的共同危機之時,人民和政府齊心就能做到看似不可能的事。氣候危機亦然。當我們重新聚焦於人類福祉而非資本積累,意識正確方向、提出建設性的解方,便能重新校準、挽救崩壞的環境。
 
  【關於歷史】
  探究資本主義的悠久歷史,了解我們如何陷入「成長」的掌控,它又如何強加於世界各國的制度,顛覆了我們與生命世界的平衡。
 
  【關於經濟學】
  我們必須從債務制度到金融系統,打造一個後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將人民、企業、政府,甚至讓創新從成長的桎梏解放出來。
 
  【關於科學】
  GDP是結合能源和資源使用,到了二○五○年人類的材料消耗量會超過兩千億噸,超出安全界限四倍,棄成長勢在必行。
 
  【關於人類學】
  地球本身運作得像一個有生命的超級有機體。我們必須學習與其餘生命世界不同的看待角度,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關於哲學】
  資本主義下的主流哲學思想貶低生命的價值,剝削自然,把土地變成財產、生物變成東西、生態系統變成資源,以達到成長的目的。
 
  【關於生態學】
  昆蟲是生命網的關鍵節點。科學家發現至少十%昆蟲物種面臨滅絕。如果昆蟲消失,一切將會崩垮。
 
得獎紀錄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書籍 
  ★ 美國亞馬遜讀者好評4.7星 
  ★ Goodreads 4.5星
 
國內推薦
 
  林子倫 |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林以涵 | 社企流執行長 
  楊宗翰|空屋筆記 
  詹順貴|環保律師、前環保署副署長 
  趙家緯|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劉致昕|報導者副總編輯 
  鄭涵睿|綠藤生機執行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這是一本最全面探討資本主義發展史,以及面對所造成的氣候危機,人類該如何徹底進行社會轉型工程的必讀好書。── 環保律師、前環保署副署長 詹順貴 
 
  在氣候緊急時代,即將出版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減緩評估報告警示過量消費的衝擊,臺灣需從《少即是多》中反思GDP成長率破6%所付出的代價。當淨零轉型已成政策方向,企業也高喊ESG之際,我們更需直面核心問題:「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 趙家緯 
 
  即使我們可能因為臺灣自身的狀況,並不見得那麼喜歡這類歐美知識分子的環境進步價值倡議,但了解他們論述中的科學成分,以及所在意的事情,很有助於彼此的理解與溝通,也更能找到一條屬於臺灣自己的,也與國際主流價值接軌的,經濟與環保同時進步之路。──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蔡依橙 
 
  從正視氣候緊急狀態重新了解世界現況、從二元論重新思考與自然的關係,作者透過獨特觀點讓我們一起思考到底「成長」是需要,還是想要?也許,我們要的不只是科技創新,而是單純的社會創新。── 綠藤生機執行長 鄭涵睿 
 
國際推薦
 
  一部傑作……《少即是多》橫跨了幾個世紀和大陸,跨越了學科,並以扣人心弦的方式將古往今來的事件聯繫起來。──丹尼・多爾林(Danny Dorling),牛津大學地理學教授和《大減速》(Slowdown)作者
 
  傑森能把全球性的議題敘述得更貼近個人,直搗你的內心猶如昆蟲蜂擁而至,好不精彩。但前提是我們能聽進傑森美妙呈現的警告,不然昆蟲恐怕會成為過去式。──羅素・布蘭登(Russell Brand),英國喜劇演員、電台主持人和作家
 
  傑森.希克爾表明,恢復公地和非殖民化自然、文化和人類,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擁有共同未來希望的必要條件。──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與地球和平相處》(Making Peace With the Earth)作者 
 
  這是我們一直等待的一本書。傑森.希克爾消弭了生態現代主義對「綠色成長」的幻想。只有棄成長才能避免氣候崩壞。事實無可爭辯,它們都在這本書中。──喬爾格斯.卡利斯(Giorgis Kallis),《棄成長》(Degrowth)作者 
 
  資本主義剝奪了我們想像不同事物的能力;《少即是多》讓我們不僅能夠夢想另一個世界,還能讓我們實現這一願景。──阿薩德・雷曼(Asad Rehman),抗貧非營利組織(War on Want)總監 
 
  我讀過最重要的一本書……這本書做了一些極其罕見的事情: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條通往共同永續未來的道路。──拉烏爾・馬丁內斯(Raoul Martinez),《創造自由》(Creating Freedom)作者 
 
  傑森.希克爾帶領我們踏上了一段深刻的旅程,穿越了過去五百年的資本主義,進入當前的生態崩潰危機。對於生活在人類世意味著什麼,以及對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感興趣的人來說,《少即是多》是本必讀的書。──努爾・拉達(Alnoor Ladha),維權團體(The Rules)共同創始人 
 
  出色的分析……本書不僅探討了系統性缺陷,還探討了需要根除和替換的深層文化信仰。──阿黛爾・沃爾頓(Adele Walton),全球發展作家 
 
  顛覆時代的強力好書……如果你正在尋找革命性的想法,這本書正適合你。──凱特・拉沃斯(Kate Raworth),經濟學家和《甜甜圈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
 
  經濟人類學家、傅爾布萊特學者和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士。他出生於史瓦帝尼(舊名史瓦濟蘭),曾在南非與移工共事多年,撰寫種族隔離後的剝削問題和政治抗爭。出版過三本著作,最新一本是《鴻溝:全球不平等及其解決方案》(The Divide: A Brief Guide to Global Inequality and its Solutions)。他經常為《衛報》、半島電視和《外交政策》撰稿,並擔任歐洲綠色新政顧問及《柳葉刀》補償與重分配正義委員會委員。目前定居倫敦。 
 
譯者簡介
 
朱道凱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普特拉學院電腦碩士,曾任職資訊業二十餘年,現退休專事翻譯工作。譯作包括《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貧民窟裡的領導》、《中午吃什麼?》、《賽局意識》、《食物正義》、《重返烏托邦》、《少即是多》等。 
 

目錄

序    由我們共同的脆弱性和團結性構成的願景
 
導言 歡迎來到人類世
 
Part 1 多即是少 

第一章 資本主義:創世故事 
第二章 無敵破壞王崛起 
第三章 科技救得了我們嗎?
 
Part 2 少即是多 
第四章 美好生活的祕訣 
第五章 通往後資本主義世界之路 
第六章 萬物相連
 
致謝
 
附錄 
 

導言
 
  一旦意識到我們不需要成長,就可以更理性地自由思考如何因應我們面對的危機。科學家明確表示,要逆轉生態崩潰和維持全球暖化低於攝氏一.五度,或甚至攝氏二度,唯一可行的辦法是高所得國家得積極減緩「瘋狂的開採」、「生產」和「浪費速度」。減少資源使用可以解除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並給生命網一個機會補洞,減少能源使用則使我們更容易快速轉型到再生能源,在幾年內,而不是幾十年,得在危險的轉折點開始推倒骨牌之前。
 
  這個辦法叫做「棄成長」,有計畫的減少能源和資源的過度使用,以安全、公正和公平的方式,把經濟帶回到與生命世界平衡的狀態。令人興奮的部分是,我們知道我們做得到,同時還可以消滅貧窮、增進人類福祉、確保人人過著欣欣向榮的生活。這正是棄成長的核心原則。
 
  這個原則如何實踐?第一步是擺脫「所有經濟部門一概必須時時刻刻成長」這個非理性觀念。與其每個部門如無頭蒼蠅一般追求成長,我們可以決定我們希望增長哪些部門(譬如乾淨能源、公共醫療保健、必要服務、再生農業等等,不一而足),以及哪些部門需要徹底放棄成長(譬如化石燃料、私人飛機、武器和休旅車等)。我們也可以縮小經濟體當中純粹設計來極大化利潤,而不是滿足人類需求的部分,譬如計畫性報廢(即刻意把產品製造成用一段短時間後就故障),或意在操縱我們情緒,使我們感覺自己有所欠缺的廣告策略。
 
  當我們解放人民免於非必要勞動的辛勞,我們可以縮短每周工時來維持充分就業,可以更公平地分配所得和財富,並投資於全民醫療保健、教育和負擔得起的住宅等公共財。我們將在第五章看到,這些措施已一再證明對人民的健康和福祉有強烈正向影響。它們是社會欣欣向榮的關鍵。這方面的證據真正鼓舞人心。
 
  容我強調,棄成長的意思不是縮小GDP。當然,減緩非必要的開採和生產可能代表GDP成長放緩或停止成長,甚至下滑,即使如此也可以。在正常情況下,這也許會引起經濟衰退,但經濟衰退是一個依賴成長的經濟體停止成長時發生的狀況。它是混亂和災難性的。我在這本書提倡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談的是轉變到完全不同類型的經濟制度,一個打從一開始就不需要成長的經濟體。要達到那個目標,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一切,從債務制度到金融系統,將人民、企業、政府,甚至讓創新從成長的桎梏(growth imperative)解放出來,使我們能夠聚焦在更高的目標。
 
  當我們採取務實步驟並朝這個方向前進,令人興奮的新的可能性就會進入我們視野。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經濟體,圍繞著人類蓬勃發展,而非無止境的資本積累組織起來;換言之,一個後資本主義經濟體。一個更公平、更公正、更關懷的經濟制度。
 
  過去幾十年這些概念已滲入各大洲,如耳語般悄悄傳遞希望。我們從許多有識之士承襲這些概念,包括生態經濟學的先驅創始者赫曼.達利(Herman Daly)和唐妮拉.麥杜思(Donella Meadows);哲學家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和安德烈.高茲(AndréGorz);社會學者阿圖羅.埃斯科巴(Arturo Escobar)和瑪莉亞.米斯(Maria Mies);經濟學家塞吉. 拉圖什(Serge Latouche) 和喬爾格斯. 卡利斯(Giorgos Kallis) ; 以及原住民作家及社運人士艾爾頓.克雷納克(Ailton Krenak)和貝塔.凱瑟瑞斯(Berta Cáceres)。突然間,這些概念闖入主流,啟發一場不尋常的科學論述轉移。如今我們面對一個選擇:我們會為了維持我們的世界觀而漠視科學嗎?或改變我們的世界觀?
 
  這一回賭注比達爾文的時代大多了。這一回我們沒有餘裕假裝科學不存在。這一回,它攸關生死。
 
  ◆◆◆
 
  在尋找前方道路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瞭解一開始究竟如何陷入「成長」的掌控之中。這需要探究資本主義的悠久歷史,去瞭解資本主義如何運作的內在邏輯,以及它如何成為強加於世界各國的制度,我們將在第一章開始闡述。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其他意想不到的事物也處於危險之內。對資本主義成長極其重要的開採流程,歸根究柢依賴一種特殊的本體論(ontology),或存在論。這正是我們的問題根本所在。
 
  今天我們這些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已被教育成相信人類社會和其餘生命世界之間存在根本差異:「人類不同且優越於『自然』,人類是有靈魂和思想和原動力的主體,自然則是呆滯、機械性的客體。」這種看世界的方法叫做二元論(dualism)。我們從一長列思想家承襲這些觀念,從柏拉圖到笛卡爾,他們引導我們相信人類可以名正言順地剝削自然和控制自然。我們並非一向相信這些道理。事實上,那些在十六世紀設法替資本主義鋪路的人,首先必須摧毀其他、更整體的看待世界的觀點,說服或強迫人們變成二元論者。二元論哲學被利用來貶低生命的價值,以達到成長的目的。在深層意義上,它必須為我們的生態危機負責。
 
  但這不是唯一可供我們選擇的存在方式。我的人類學同僚早已指出,在大部分人類歷史上,人基於截然不同的本體論運作,一種我們籠統稱之為泛靈論(animism)的存在論。一般而言,先人從不認為人類和其餘生命世界有根本上的區別。恰恰相反,他們承認人與河流、森林、動物和植物,甚至地球本身,有深度互依關係,他們認為天地萬物跟人一樣有知覺,被同樣的靈魂賦予活力。在一些例子,他們甚至把其餘生命世界看作親人。
 
  今天我們仍能看到這個哲理蓬勃發展的痕跡,從亞馬遜盆地到玻利維亞高地到馬來西亞的森林,那裡的人們思考非人類的存在體,從美洲豹到河流,以及和它們互動的方式,不是把它們看作「自然」,而是視為親戚。當你以這種方式看世界,它將徹底改變你的行為模式。如果你視萬物和人道德上相等,你就不可能只取不給。為了增加人類財富而把自然當作「資源」加以剝削,在道德上可受譴責,如同奴隸制度或甚至食人習俗。相反的,你必須基於禮尚往來的精神,進入互惠關係,你必須付出至少和你獲得的一樣多。這個邏輯內含固有的生態價值,與資本主義的核心邏輯直接對立,後者是取,更重要的,取的比給的多。我們將會討論,這是成長的基本機制。
 
  啟蒙運動思想家曾經污衊泛靈論概念,斥之為落後和不科學。他們認為泛靈論妨礙資本主義擴張,並迫不及待設法撲滅它。但現在科學開始跟進泛靈論。生物學家發現人類並非獨立的個體,反而主要由微生物組成,我們依賴微生物維持基本功能如消化。心理醫師認知到,花時間與植物共處,對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某些植物真的可以治癒患有複雜心理創傷症的人。生態學者學到樹絕非呆滯不動,它們彼此溝通,甚至透過土壤中肉眼看不見的菌絲網絡分享食物和藥。量子物理學家教導我們,看似各自獨立的粒子,實則與其他粒子密不可分地糾纏在一起,甚至跨越遙遠距離。地球系統科學家發現證據,地球本身運作得像一個有生命的超級有機體。
 
  這一切改變我們如何思考自己在生命網的位置,並為新的存在理論鋪路。在地球陷入生態浩劫之際,我們開始學習一個不同的、從我們與其餘生命世界的關係看待自己的方法。我們開始憶起遺忘已久的祕密,那些祕密縈繞我們心頭,像來自祖先的低語。
 
  這完全顛覆二十世紀環保主義的陳腔濫調。環保人士有時傾向於從「限制」的角度談環保,粗茶淡飯和清教徒式的生活準則,但總適得其反。限制的概念使我們一開始就跨錯步。它預設自然是某個「外界」的東西,和我們分離,像一個嚴厲的當權者管束著我們。這種思維出自二元本體論,當初就是這個理論害我們惹上麻煩。我在這本書提倡的是完全不同的觀念。它與限制無關,而是與互相連結有關,亦即,恢復與其他存在體極端親密的關係。它不要求清教徒戒律,反而鼓吹消遣娛樂、吃喝玩樂。它不要小氣,而要大方─擴大人類社群的範圍,擴大我們語言的範圍,擴大我們意識的範圍。
 
  不只經濟學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法,以及我們在世界的位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7
    $336
  2. 新書
    79
    $379
  3. 新書
    85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