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文化大觀

中國書法文化大觀
定價:810
NT $ 705
 

內容簡介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

當中國文化開始以書面形式積累、傳承時,也便有了書法藝術的萌芽。在其後的發展中,書法藝術不僅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還和整個傳統文化一起延綿發展,同步相應。因此,通過書法藝術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種種精神與實質。

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工具,而文字本身又不過是由筆畫、線條組成的符號。世人皆知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人們往往只覺得認為這是由於文明古國歷史悠久的緣故,卻不能充分注意歷代人民對文化創造的自覺而頑強的追求。書法是高度個性化的藝術,「筆為心畫」,人人都有獨特的風格,因此在顯示個人的創造追求方面具有極大的鮮明度。

本書包括中國書法書體的演變、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構成、中國書法藝術的本質和美學品格、中國書法藝術的美學范疇、書法藝術的審美心理特性等。

本書分五編。第一編「華夏瑰寶」,探討中國書法的藝術特征、文化品格、審美構成及書法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第二編「古國書魂」,探討書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義及其與其他文化形態的聯系。第三編「百代書傑」,探討自商周秦到近現代的書法藝術精華。第四編「現代書法」,探討中國現代書法藝術精神及其與海外現代書法的相互影響。第五編「印里乾坤」,探討金石篆刻的歷史嬗變和篆刻藝術的審美境界。書後附錄有:《歷代書法論著一覽表》、《古今論書名言選錄》等。全書約170萬字,彩色、黑白圖450幅。本書被列為「八五」國家重點圖書。
 

目錄

總序 走向新世紀
序言 中國收法與傳統文化
前言 中國書法的藝術精神
第一編 中國書魂
一 中國書法書體的演變
二 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構成
三 中國書法藝術的本質和美學品格
四 中國書法藝術的美學范疇
五 書法藝術的審美心理特性
六 書法藝術創作與欣賞
第二編 千秋一脈
一、漢人尚氣
二、魏晉尚韻
三、南北朝尚神
四、隋唐尚法
五、宋人尚意
六、元人尚態
七、明人尚趣
八、清人尚朴
第三編 文化視界
一、書法與傳統文化
二、書法與其他藝術
三、書法與社會生活
四、書法與人的教育
第四編 百代書傑
一、商周秦的書法藝術
二、漢代的書法藝術
三、魏晉南北朝的書法藝術
四、隋唐五代書法藝術
五、宋遼金元的書法藝術
六、明代的書法藝術
七、清代的書法藝術
八、現代的書法藝術
九、當代的書法藝術
第五編 印里乾坤
一、印章藝術的歷史嬗變
二、印章藝術的審美境界
三、印章文化的系統構成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

當中國文化開始以書面形式積累、傳承時,也便有了書法藝術的萌芽。在其後的發展中,書法藝術不僅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還和整個傳統文化一起延綿發展,同步相應。因此,通過書法藝術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種種精神與實質。

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工具,而文字本身又不過是由筆划、線條組成的符號。然而我國歷代的書法家卻能以漢字為材料,通過豐富多彩的想象與加工,使之成為藝術形象,從而創造出一種完全土生土長、高度民族化的造型藝術來。由於中國人民對美的執著追求和卓越的創造能力,所以整個書法藝術無論在歷史的發展上,還是在各個發展階段的空間展布上,都表現出千姿百態、爭奇斗艷,既有深刻傳承又有飛躍創新的的局面。因此可以說,書法藝術乃是傳統文化中最為生動活躍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突出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勃勃的內在生機和在歷史發展中的不斷充實與更新。

世人皆知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人們往往直覺地認為這是由於文明古國歷史悠久的緣故,卻不能充分注意歷代人民對文化創造的自覺而頑強的追求。書法是高度個性化的藝術,「筆為心畫」,人人都有獨特的風格,因此在顯示個人的創造追求方面具有極大的鮮明度。而且,這種在文化創造方面高度自覺的個性化追求,至遲在漢代「八分」書流行的階段已有了充分的表現。因為大量「八分」名碑盡管在書寫中都遵循了扁方橫勢、逆入順出、波碟揚厲、「燕不雙飛」等模式要求,卻仍然姿彩紛呈,各有風致。由此以後,在各體書法的寫作中,對藝術創造與藝術個性的自覺追求更是蔚成風氣並且日益加深,所以中國書法雖然概括說來只有篆隸正草四體,但每種字體卻都有難以計數的風格與流派,各自爭奇斗勝,蔚為大觀。雖然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封建科舉的功名限制,在南宋以下出現過千人一面、整齊如算珠的「館閣書法」,但這種書法即使在封建時代也幾乎遭到所有書法藝術家與理論家的一致批判。這一事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祖國文化的發展中確有某種去蕪存精的內在機能。因此盡管由於種種原因而泥沙俱下,但其精華部分卻也日積月累,終於使傳統文化在整體上變得博大精深。

在書法藝術的完美中,諸如藝術辯證法的深刻運用,氣、韻、境、趣等中國特有的完美范疇的建立,書品與人品的統一,多種文化素質的陶冶等等,都標志著書法藝術與整個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需要指出的是,歷代書法創作與理論強調「以力為美」的審美傾向。近人胡小石先生說:「凡用筆作出之線條,必須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須有豐富之彈力。剛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以明之,即須如鍾表中常運之發條,不可如湯鍋中爛煮之面條。」這段話生動明白之極,卻不只是胡先生個人的見解,而是透徹地再現了歷代書法中占有主導地位和普遍意義的經驗總結。早在傳為秦相李斯的書論中已經強調:「凡書,非但里結流快,終借筆力道勁。」又傳為晉代衛夫人的名作《筆陣圖》中也說:「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書聖王羲之的書法流美絕倫,然而梁武帝卻說:「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這一評論且為後世視為定說。如唐代歐陽詢書,《新唐書」本傳稱其「初效王羲之書,後險勁過之」;褚遂良書,魏徵稱其「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至於魏碑及顏真卿、柳公權之書,則更以剛健道勁著稱。由此可見,書法藝術不論形象、風格如何變化,均須以筆畫富有內勁為第一要義,

但是,書法藝術「以力為美」並不是指寫字要用巨大的力氣,更不是指張牙舞爪,霸氣逼人;而是指書法的線條與形象要有內在的勁力與活力。它的來源主要靠實踐的功力與火候,這就叫「力由功來」。傳統書法理論強調筆畫要圓滿可觀,要「肥而不腫,瘦而不削」;反對「任筆為畫,因墨成字」;要求「萬毫齊力」、「墨到之處皆有筆在」。由此可見,「以力為美」歸根到底是要求在筆墨的運用上達到高度的藝術准確性,而這種境界若不靠深厚的功力是無法達到的;書法的「力」是練功練出來的,而不是使勁使出來的。

書法藝術「以力為美」、「力由功來」,體現了傳統文化中一些更為內在而深刻的因素。傳統文化的創造有無數品種與樣式,而無論哪一種真創造都必然出於真功夫。所以中國從做學問、創事業、練本事乃至養身體,都把「功到自然成」持為信念,同時也是力求達到的理想境界;而「功」也便成了中國特有的一個概念,對一切文化創造起著引導與保證的作用。

「功」的產生只有勤學苦練,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勸學」的詩文格言特別多,而「勸學」又總離不開由勤學苦練以積成深厚的功力,這正鮮明地反映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的氣質。同時,中國人又歷來強調「學無止境」,這也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文化創造要求是始終蓬勃而永無休止的,這是蘊含在傳統文化中最為可貴的精神之一。

這種精神在今天尤有發揚之必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