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戴斯‧賈丁斯(Joseph R. Des Jardins)畢業于Noter Dame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執教于聖本尼迪克特和聖約翰大學聯合建立的哲學系。他除該書之外,最重要的作品是與人合寫了廣受贊譽的《當代商務倫理學問題》(Contemporary Issues in Business Ethics,第四版,由沃滋沃斯公司出版)。

該書是討論當代環境倫理問題的優秀導論。作者在政治學和經濟學的層次上更進一步,精確審視了環境問題之下的哲學爭議。精彩的個案抓住了重大環境問題深層的哲學和倫理的分歧,極富討論性,其理論涉及了從亞里士多德到當代的“深倫理學”和“生態女權主義”,是案例與理論聯璧的典範教材。

精彩典型的案例、深入細致的理論分析和嚴謹完整的結構無疑使這本書為環境倫理及相關領域備受重視的著作,不僅對學生,對于政府決策人員以及普通民眾,該書的潛在價值也是不可抵估的。
 

目錄


譯序
前言
題獻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第1章 科學、倫理學和環境
討論︰環境問題的技術解決
1.1 概述:為什麼要討論哲學?
1.2 科學和倫理學
1.3 什麼是環境倫理學?
1.4 總結和結論
注釋、思考題及課外讀物
第2章 倫理學理論和環境
討論︰個人權利和社會利益
2.1 概述
2.2 為什麼要有倫理學理論?
2.3 倫理相對主義
2.4 自然法則——目的論傳統
2.5 功利主義傳統
2.6 道義學:責任和權利的倫理學
2.7 社會公平性和財產權
2.8 總結和結論
注釋、思考題及課外讀物
第二部分 作為應用倫理的環境倫理學
第3章 倫理學和經濟學:森林和污染案例
討論︰開發和保護
3.1 概述
3.2 森林:保持還是保護?
3.3 國家森林的管理
3.4 污染與經濟學
3.5 經濟學分析中的倫理問題
3.6 費用效益分析
3.7 倫理學分析和環境經濟學
3.8 可持續經濟學
3.9 總結和結論
注釋、思考題及課外讀物
第4章 對未來後代的責任:人口和消費
討論︰人口和消費
4.1 概述
4.2 人中、消費和倫理學
4.3 我們對未來後代有責任嗎?
4.4 對未來後代的責任:功利主義愉悅觀
4.5 對未來後代的責任:未來人權利觀
4.6 對未來後代的責任:關懷未來觀
4.7 我們是不是消費得太多了?
4.8 總結和結論
注釋、思考題及課外讀物
第5章 對自然界的義務:從人類中心倫理到非人類中心倫理
5.1 討論︰大規模物種滅絕
5.2 西方傳統中的道德身份
5.3 早期環境倫理學:巴斯摩爾和布賴克斯通
5.4 道德身份:最近的爭論
5.5 樹木有道德身份嗎?
5.6 總結和結論
注釋、思考題及課外讀物
第6章 對自然界的責任:動物案例
討論︰動物實驗和工廠式農業
6.1 概述
6.2 彼得‧辛格和動物解放運動
6.3 湯姆‧里根和動物權利
6.4 動物利益的倫理學意義
6.5 批判主義
6.6 總結和結論
注釋、思考題及課外讀物
第三部分 環境倫理學理論
第7章 生物中心倫理學和生命的固有價值
第8章 荒野、生態學和倫理學
第9章 土地倫理
第10章 深生態學
第11章 社會生態學和生態女權主義
後記
1.環境倫理學中的一致與不一致
2.道德多元論和一元論
3.環境實用主義
4.結論
注釋
 

“倫理”一詞,在中國的文字中,或者說在中國人的頭腦中,常常被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是一種已經成為習俗、規矩或秩序的東西。因為經驗告訴人們,人要活下去就離不開這種關系。

但人要活下去也離不開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什麼幾千年來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沒有被明確地納入到倫理一詞的範疇中去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但如果說中國人的倫理概念中從來就完全不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話,好像也不完全對。我小時候生活在小城鎮中,上過幾天改良後的私塾。上學的第一天要向孔夫子的牌位和老師三鞠躬(不要磕頭了)。過了很長時間以後才知道,牌位上寫的是“天地君親師”五個大字。看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天地”一直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比皇帝還高的地位。在這五個字中,“天地”代表的是神靈,還是自然,抑或兼而有之?這又似乎可以讓我們感覺到,“天地”還是倫理範疇之中的。

近幾年,中國哲學界和環境科學界中的不少人也不約而同地關注起環境倫理學來。我想,還不應該是一種偶然的現象。

環境問題,或環境危機,實際上“古已有之”,不過人類一直沒有把它看成是一個“社會的問題”,只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人們才仿佛“突然”發現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因為人們發現它已嚴重地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妨礙著經濟的發展。

于是,人們開始關注環境問題,研究解決環境問題的辦法。請注意這里的“于是”一詞,“于是,……”說明人們是因為察覺到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對健康、幸福生存的追求,或者說是從人類健康、幸福生存的需要出發來研究環境問題的解決的。說到底,是以人為中心的。

奇怪的是,從以人為中心出發研究環境問題及其解決,最後卻導致了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懷疑,甚至否定。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人類研究環境問題的歷程,及其歷程中每一步的思考。這樣,才有可能幫助我們從這一“悖論”中解脫出來。

面對環境問題,人們最初認為這是“自然現象”,或者認為是“上天的懲罰”,于是就祈求上蒼,或者就逃避、躲避。後來,人們認識到那是自然運動規律和人類行為聯合作用的結果,同時也發現“祈求上蒼”不見成效,逃也無處逃,躲也無處躲,人總不能揪住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于是就按照業已證明為正確的思維習慣把希望寄托在治理技術的發明和推行上。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制定了無數個強制執行的法規,可是環境問題依然未得到根本的遏制,更看不到徹底解決的希望。人類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境地。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類永遠不會停下自己發展的腳步,不過在邁出新的一步之前被迫(慢慢地就變成了自覺)多了一層思考。準確一些說,是多了一層反思。即不但審視自己在解決環境問題過程中的成敗得失,而且審視自己在開發利用自然環境過程中的成敗得失。在這種反思中,人們“突然”發現,人類在開發利用(實為索取,甚至是壓榨,因為從來沒有去回報)自然環境而養育自己的過程中,沒有去善待自然環境,人類漠視和否認自然環境的權利。于是,人類應該如何對待自然環境的問題,或者說,在人與自然環境構成的世界系統中,自然環境應屬于什麼地位的問題,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環境倫理學應運而生。

環境倫理學出現以來,不論有多少種觀點、理論和切入的視角,也不論意見有多麼相左,它們都始終圍繞著環境的地位這一核心問題。這一核心問題在人類社會觀念上的解決可能要花許多年的時光,但它畢竟開始了。我認為這在人類的歷史上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也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J.R.Des Jardins教授的這本環境倫理學,從分析人們身邊的具體環境問題入手,逐步提升到環境倫理理論的討論,可讀性較強。普通讀者對純理論的哲學文章有望而生畏的情緒,Des Jardins教授很好地處理了環境問題的哲學分析與實際應用的關系,很適合于一般讀者的閱讀。該書對當前環境倫理學主要流派的觀點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因而又具有很強的資料性,是一本很有參考價值的書。

林官明、楊愛民兩位年輕的學者利用業余時間,克服了極大的困難,把這本書翻譯成中文,介紹給國內的廣大讀者,並在北京大學開授環境倫理課程。他們的行動代表了年輕學者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此我由衷地感到高興。正因為如此,我欣然同意為這本譯著作序。

葉文虎
于北京大學中關團
2002年5月26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