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的潛在假設是︰社會判斷和社會公正存在于基本的人類成見中,責任的推斷滲透于我們的世界和日常經驗之中。維納寫本書的首要目的是證明這些推理廣泛性,責任的分配及其隨後的情感和行為不局限于法庭,生活本身充滿著責任推斷的情況。

在本書的第一章中,維納提出了本書的基本假設和觀點。寫作主要基于“生活是法庭”和“人是上帝”的隱喻,假定以他人作為最終審判者來行動的合法性的存在。

在第二章中,主要論述成就情景中成功和失敗責任信念的效果,特別是作為與成就評價有關的這種推理過程。本章還關注由缺乏能力和由缺乏努力所造成的不成功行為表現,並對有關歸因過程以及責任推斷問題作出區分。

在隨後的3章中,討論了一些厭惡事件的觀察到的起因,和這些厭惡事件所引起的反應。這些章節分別討論了各種各樣的厭惡事件,特別關注酗酒,肥胖癥和貧窮;分析了對同性戀艾滋病人的反應。接下來,論述了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問題。

第六、七章轉向對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探討。在這些章節中,有關責任信念與情感反應和行為相聯系的動機理論得到建構,使思想、情感和行動之間的關系概念化的不同途徑被勾列出來,並提供了一些有關的實驗證據。

在第八章中,著重考慮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問題。

在最後一章中,維納討論了動機領域中的一個普遍問題︰將對社會動機的探索與個人動機的研究相結合,並提出一個更為寬泛的、更為完整的歸因動機理論框架。
 

目錄

總序
譯者導言
中文版序
鳴謝
前言
第一章 責任分析
一個小故事:責任認定過程
責任判斷的後果
從事件到行動:心理過程
本書的目標和組織編排
第二章 責任和成就評價
工作的倫理
有關成就評價的決定因素的一項實驗研究
有關發現的理論整合
問題發生時的責任和後續責任
知覺到的有關成就評價的“公正”
什麼時候欠希望他人認為我們沒有努力
總結
第三章 責任和污名
實驗證明
疾病的概念
污名的概念
酗酒
肥胖癥
貧窮
關于原因信念的改變
總結
第四章 艾滋病與污名
約翰遜和知覺到的艾滋病的責任
實驗證明
有關HIV感染、責任以及對他人的反應的實驗發現
對感染HIV和AIDS的其他人的反應
同性戀行為
艾滋病、同性戀和異性戀
對艾滋病人的復雜瓜在
AIDS教育的困境
總結
第五章 責任、污名形成、心理疾病以及家庭
抑郁癥
精神分裂癥和所表現出的情緒
離婚和痛苦的婚姻
有關污名形居的一般總結
第六章 助人行為
對具有污名者的幫助
助人行為模型
一個實驗論證
與幫助給予相關的早期研究
有關責任和情緒的評價的研究
其他的理論進展
理論發展和實際應用
經驗總結和理論結論
第七章 攻擊
一項實驗論證
理論聯系的檢驗
理論檢驗
攻擊傾向的個體差異
虐待兒童
虐待配偶
群際沖突及國際沖突
總結
第八章 減輕責任推斷:借口和坦白
找借口
坦白
小結
第九章 個人和社會的動機歸因理論的整合
構建心理理論的步驟
第一步:經驗事實和描述
從描述到分類(結構)
從分類到解釋
理論概括與整合
機能的解釋
結論
參考文獻
名詞檢索
 

絕大多數理論家都認為,他們的理論具有跨文化、年齡群體以及性別等的普遍性。我當然屬于這種樂觀的(也可以說樸素的)群體。因此,我認為將《行為責任推斷》一書翻譯成中文是十分適宜和合適的,因為有很多理由使人們相信,本書中的概念和所闡述的現象也可以應用于中國文化。畢竟,中國人和美國人都在尋求確定何人或何物對某一特殊的結果具有責任,也就是說,是什麼引起了某個事件,並且可以假定,這種推斷在兩種文化中都具有認知、情感和行為後果。這些前提—後果問題是本書的核心部分。

當然,我很高興湯姆森學習出版集團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責任推斷》的中譯本。通過使本書中所呈現的觀點和經驗文獻對中國讀者來說更易于獲得,我希望為進一步的概念進展和經驗研究奠定基礎。我本人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來自中國的訪問學者:林鐘敏和孫煜明,他們在洛杉磯加州大學我的歸因研究小組中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訪問交流。我也十分感謝張愛卿博士,感謝他在加州大學與我一起度過的時光和對本書艱苦的翻譯工作。

Bernard Weiner
2002年12月26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