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第一次試圖把話語研究和媒體研究結合起來,集中論述了媒體中最重要的一種話語類型:報紙上的新聞。正是通過報紙,世界上百萬的大眾才得以知道新近發生的事實,得以了解人們的生活、各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也正是這些新聞深深地影響著對我們的生活做出重要決策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精英們。

新聞話語也是意識形態的話語,因為它必然表達和確認其生成者的社會和政治態度。同時,新聞和報紙還是一種經濟產品,它們的生產因此也遵循經濟的供求規律。所以,新聞中涉及很多社會因素(如團體、行業、機構、互動關系、意識形態、經濟利益等)。因此,正如沒有認知,我們無法理解大眾傳播和新聞一樣,如果忽視它們的社會和文化因素,我們也無法真正理解大眾傳播和新聞。
 

目錄

中譯本序
前言
第一章 新聞研究
介紹:目標和問題
早期新聞研究:簡要回顧
第二章 新聞結構
話語分析
主題結構
新聞圖式
新聞話語的微觀結構
新聞話語的風格
新聞話語的修辭
第三章 新聞制作
新聞制作的話語加工和社會認知
話語的認知加工
話語加工和社會認知
新聞制作過程
再談新聞價值
新聞制作的實地調查
第四章 新聞理解
介紹
新聞理解的理論框架
新聞理解實驗成果的簡要回顧
自然狀態新聞理解的實驗
第五章 結論
作為話語的新聞
新聞的文本結構
制作
理解
 

非常榮幸我這本書將以中文出版。我想所有的作者都夢想不僅能以英語,麗且能以中文出版作品,因為以中圄人口數量來看,就算一般性大眾傳播和具體新聞分析領域的專家讀者群很少,這也意味着可能會擁有上百萬的讀者。我深感榮幸的另一個理由是它開辟了我和(更多)中圄話語、傳播和媒介研究學者合作的道路。我衷心希望所有對新聞話語分析感興趣的中國學者都能從此書得到啟示,而且也希望將來我能從他們有關逮個領域的著述中獲益.2002年7月第一次中國之行回國后幾墾期,我就收到了本叢書圭編潘忠覺教授的邀請。這次中國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蚶也是我努力促逛和中圉學者圉際合作的部分成果。

讀者將注意到,我對跨學科和多學科領域研究特別感興趣。這些跨學科領域之一是話語分析和媒體或大眾傳播研究的結合。事實上,在我看來這些領域是如此緊密地相互聯系,它們不再是,或不應是不同的學科:兩者都涉及話語研究,而且大眾媒介本身就是一種公眾話語。因此,對媒體研究領域特別是對「信息(message)」本身有興趣的學生和學者應該了解話語分析的新發展,這一點在我看來至關重要。在這個新千年里,我們不能僅滿足於對這些信息只作「內容分析」。內容分析仍只是對大量數據的量化描述,但是一旦要更詳細地探討大眾媒體信息的意義、結構或影響,我們就需要復雜得多的多學科的話語研究理論和方法。本書第一次試圖把話語研究和媒體研究繕合起來,集中論述了媒體中最重要的一種話語類型:報紙上的新聞。正是通過報紙,世界上百萬的大眾才得以知道新近發生的事實,得以了解人們的生活、各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也正是這些新聞深深地影響着對我們的生活做出重要決策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精英們。

雖然本書的理論和案例集中探討的是報紙上的新聞,但是它對於那些對電視新聞研究有興趣的人同樣有用。電視新聞的結構、形式和認知加工(理解和記憶)在本質上和報紙新聞並沒有區別。當然,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電視新聞通常是口播,並伴有圖片(報紙新聞亦如此)及其剪輯。因此,對它的多媒體信息迸行研究,需要用一種比報紙新聞研究視角更廣的符號分析法——這是一種越來越具影響力的新型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在話語分析法之中。

本書的另一角度是在(新聞)話語和認知之間建立聯系。雖然不幸的是,這種方法並沒有被當代所有的話語分析學者所接納,但是話語的認知視角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一種關於記者撰寫新聞、讀者鬩讀和理解(或不理解)新聞的認知理論,我們就無法了解什麼是大眾傳播以及它在形成、確認和改變我們的知識和對這個世界的「態度」中扮演了何種角色。在最近幾十年里,我們不僅對話語的了解有了巨大的進展,我們對認知的認識,即精神再現和思考、理解的加工過程,也有了相當的進步。

在新聞和大眾媒體研究中,這種話語和認知結合的跨學科研究對於效果研究至關重要。在大眾傳播研究中,這種研究方法是如此受人青睞,但又如此難覓蹤跡。在這一研究方法的推動下,我們現在更多地知道了媒體信,崽是如何被鬩讀、理解和記憶,這些記憶再現如何形成以后回憶的基礎,在這些媒體信息基礎上如何形成話語和行為。在本書第下次出版后的十五年里,這些進展所具有的影響力更大了。但如果缺乏對認知意義的深刻認識,話語、媒體和傳播的研究將無法進行到底。

然而,強調新聞的認知性不應讓我們忘記話語和新聞都是社會的產物。它們是以專業記者身份的人和專業機構或組織生產給不僅是讀者而且還是給「公眾」的大眾產品。新聞采集是一種社會活動,同樣,報紙上或電視上的新聞專訪、脫曰秀及其他新聞種類的節目主持也是一種社會活動。

新聞話語也是意識形態的話語,因為它必然表達和確認其制作者的社會和政治態度。同時,新聞和報紙還是一種經濟產品,它們的生產因此也遵循經濟的供求規律。所以,新聞中涉及很多社會因素(如團體、行業、機構、互動關系、意識形態、經濟利益等)。因此,正如沒有認知,我們無法理解大眾傳播和新聞一樣,如果忽視它們的社會和文化因素,我們也無法真正理解大眾傳播和新聞。

巴塞羅那 Pompeu Fabra 大學
托伊恩·A.梵·迪克
2002年8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