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探討作為當代全球化社會重要特征之一的藝術與文化上的圖像「轉向」(pictorial turn)論題。本書的各個章節,既涉及到對新近及當代藝術和文化的哲學分析,也包含了對反映於哲學上的各種理論所做的研究。在帶有引言性的章節里,作者介紹了最近時期「圖像的」(或視覺的)轉向及前因後果,並且結合弗里德里克·詹姆遜的分析,論證了當代文化,即後現代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不僅是視覺化,而且是全球化和商品化。在第一章,作者從更加廣闊的視野對現代和後現代的視覺藝術與文化論題做了進一步的探討。並且認為(在第二章),近來的圖像崇拜文化實踐與圖像破壞的理論反響在西方歷史中是經常出現的。作者認為(在第三章),莫里斯·梅洛—龐蒂的存在主義現象學不僅是克服現代西方人把主客體分開的基礎,而且也是戰勝把造型與話語分離的基石。正是為了這一目的,作者在第四章對讓—弗朗索瓦·利奧塔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的一部早期著作進行了長篇分析。
從第五章到第九章,作者展現了現代和後現代的視覺藝術與文化的具體實例:在第五章,作者呈現了對視覺藝術的一種運用,表明它如何利用山景攝影來發揚和鞏固斯洛文尼亞的民族個性。在第六章,作者討論了一個相關的論題,他指出,作為當時的新媒體(攝影和電影),無論從許多實際的還是理論的原因看,它們都理應被用做未來主義者的主要表達工具,但是,何以在現實中卻從未實現這一目標?在第七章和第八章里,作者介紹了他所稱的「後社會主義的」藝術,它於70年代早期到90年代早期之間出現於各個前社會主義國家和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里。他認為,這段時期的後社會主義藝術代表了後現代藝術的特殊情況,它雖然與歐美的後現代主義相關,但是,卻也包含著諸如政治化、對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圖像與「二元」方法的使用等許多具體特點,借此,藝術作品既可以被看做是單純的意識形態制造物,也可以被視為純粹的審美晶。在第九章討論了一位俄國的後社會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埃里克·布拉托夫的作品,通過他的作品揭示出藝術和當代社會走向自然的已經發生變化的方法。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再次回到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話題。而在前此一章(即第十章)里,作者論述了特奧多爾·阿多諾和馬丁·海德格爾,認為他們是20世紀歐洲哲學領域的兩個重要代表人物,但是,無論就個人還是就理論而言,他們又都是對手。然而他們又擁有許多共同的觀點,如對藝術的高度關注就是其中之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