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針灸證治通鑒

中國針灸證治通鑒
定價:948
NT $ 825
 

內容簡介

「證治」二字常見於古醫籍書名,當用作一詞時,其含義有二:一指「病症治療」;一指腧穴(或本草)的主治病症。本書系針灸「通鑒」系列之三,其內容恰好包括以上二方面,故名之日《中國針灸證治通鑒》。
正如中藥主治症與藥物處方主治症的關系一樣,腧穴主治症的形成主要來自古人針灸治療經驗的總結。我國第一部腧穴經典——《黃帝明堂》所載349穴主治病症即由漢代及漢以前各家針灸方主治症歸納而成,遺憾的是這樣系統的總結工作自漢以後便很少有過,久而久之,針灸腧穴理論便與針灸臨床實踐不相適應。要改變這種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狀況,就必須認真地對腧穴主治病症進行系統的修訂和補充,而修訂的重要依據即是對古今醫家豐富的針灸治療經驗的系統總結和驗證,這便是編寫《中國針灸證治通鑒》的目的之一。
這些年來我們從事針灸文獻研究體會最深的是:萬萬不可孤立地、片面地研究某一部書,或者某一專題,而這恰恰是人們,特別是初學者最容易忽視的問題。例如孤立地看明初《神應經》一書,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該書針灸治療部分以病症為綱, 羅列針灸方,分類清楚, 內容豐富。明代高武《針灸聚英》一書中還將《神應經》這部分內容全部編成歌賦,名為「雜病歌」。《針灸聚英》以後許多針灸書都抄錄了《神應經》針灸治療內容,今人對此書及其編者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其實此書中針灸治療內容主要是將《普濟方》中針灸治療內容加以合編,改編而成(《普濟方》針灸治療內容主要出自《資生經》,而《資生經》針灸治療內容又主要來自宋代腧穴書中腧穴主治症),而且在改編時還出現了不少失誤之處。相反,有些文獻價值、研究價值很高的醫書如《醫學綱目》,由於以往人們未能通考群書而明其源,以致該書所載豐富的寶貴針灸治療文獻(其中不少僅見於該書)至今未引起研究者重視。又如研究《針灸大成》者多認為該書卷九「治症總要」系楊繼洲的臨證實驗錄。這次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通過系統考察諸書,「治症總要」的來龍去脈便一目了然。源流不清而舍本求末,花了大量的精力、時間,得出了完全(或基本)錯誤的結論,豈不冤哉!再有, 目前不少針灸書,或論文在引錄古代針灸治療文獻時,往往不是引錄原始文獻,而是輾轉抄錄,以訛傳訛。這一方面是有些作者不懂得引用原始文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由於限於條件、時間,難以或無法查及原始文獻。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編寫一部高質量的專科類編性工具書,這是做其他研究工作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或者是這個基礎打得不好,其他的一切研究工作的質量便無法保證。這是編寫《中國針灸證治通鑒》的目的之二。
任何一門學科都是在繼承前人已經積累的經驗基礎上不斷發展的,今天不少臨床常用的針灸有效名方便直接來自古方,例如灸至陰穴矯正胎位就是直接出自唐代名醫張文仲灸方。然而更多的古代效方尚未被發掘、整理。當前要提高針灸臨床療效,就應當在廣征博采的基礎上,系統總結和借鑒前人的針灸臨床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鑒往而知來,更好地為現代研究服務。這是編寫《中國針灸證治通鑒》的第三個,也是最主要的目的。
 

目錄

第一編 治療文獻專題研究
第一篇 古代診脈法
第二篇 針灸治療原則的形成及其內涵的演變
第三篇 腧穴證治與針灸方
第四篇 針灸治療量化概念的形成
第五篇 禁咒之法對針灸學的影響
第六篇 古代針灸方選解
第七篇 宋以前腧穴文獻與治療文獻腧穴主治比較研究
第二編 總論
第一篇 古代針灸取穴法的演變
第二篇 針灸治療原則
第三篇 針灸配穴組方原則及病症取穴規律
第四篇 針灸禁忌及其演變
第三編 病症治療
第一篇 內科病症
第二篇 婦兒科病證
第三篇 五官病證
第四篇 外科病證
第四編 附篇
 

「證治」二字常見於古醫籍書名,當用作一詞時,其含義有二:一指「病症治療」;一指腧穴(或本草)的主治病症。本書系針灸「通鑒」系列之三,其內容恰好包括以上二方面,故名之日《中國針灸證治通鑒》。
正如中藥主治症與藥物處方主治症的關系一樣,腧穴主治症的形成主要來自古人針灸治療經驗的總結。我國第一部腧穴經典——《黃帝明堂》所載349穴主治病症即由漢代及漢以前各家針灸方主治症歸納而成,遺憾的是這樣系統的總結工作自漢以後便很少有過,久而久之,針灸腧穴理論便與針灸臨床實踐不相適應。要改變這種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狀況,就必須認真地對腧穴主治病症進行系統的修訂和補充,而修訂的重要依據即是對古今醫家豐富的針灸治療經驗的系統總結和驗證,這便是編寫《中國針灸證治通鑒》的目的之一。
這些年來我們從事針灸文獻研究體會最深的是:萬萬不可孤立地、片面地研究某一部書,或者某一專題,而這恰恰是人們,特別是初學者最容易忽視的問題。例如孤立地看明初《神應經》一書,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該書針灸治療部分以病症為綱, 羅列針灸方,分類清楚, 內容豐富。明代高武《針灸聚英》一書中還將《神應經》這部分內容全部編成歌賦,名為「雜病歌」。《針灸聚英》以後許多針灸書都抄錄了《神應經》針灸治療內容,今人對此書及其編者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其實此書中針灸治療內容主要是將《普濟方》中針灸治療內容加以合編,改編而成(《普濟方》針灸治療內容主要出自《資生經》,而《資生經》針灸治療內容又主要來自宋代腧穴書中腧穴主治症),而且在改編時還出現了不少失誤之處。相反,有些文獻價值、研究價值很高的醫書如《醫學綱目》,由於以往人們未能通考群書而明其源,以致該書所載豐富的寶貴針灸治療文獻(其中不少僅見於該書)至今未引起研究者重視。又如研究《針灸大成》者多認為該書卷九「治症總要」系楊繼洲的臨證實驗錄。這次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通過系統考察諸書,「治症總要」的來龍去脈便一目了然。源流不清而舍本求末,花了大量的精力、時間,得出了完全(或基本)錯誤的結論,豈不冤哉!再有, 目前不少針灸書,或論文在引錄古代針灸治療文獻時,往往不是引錄原始文獻,而是輾轉抄錄,以訛傳訛。這一方面是有些作者不懂得引用原始文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由於限於條件、時間,難以或無法查及原始文獻。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編寫一部高質量的專科類編性工具書,這是做其他研究工作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或者是這個基礎打得不好,其他的一切研究工作的質量便無法保證。這是編寫《中國針灸證治通鑒》的目的之二。
任何一門學科都是在繼承前人已經積累的經驗基礎上不斷發展的,今天不少臨床常用的針灸有效名方便直接來自古方,例如灸至陰穴矯正胎位就是直接出自唐代名醫張文仲灸方。然而更多的古代效方尚未被發掘、整理。當前要提高針灸臨床療效,就應當在廣征博采的基礎上,系統總結和借鑒前人的針灸臨床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鑒往而知來,更好地為現代研究服務。這是編寫《中國針灸證治通鑒》的第三個,也是最主要的目的。
我們深知編寫這樣一部書並非易事,若非平素已有積累,實不敢輕試。待幾經周折,編完此書之後,對其中的甘苦又有了更深的體會。簡而言之,此書編寫之難有三:其一,針灸治療內容不僅見於針灸專書,還廣泛見於綜合性醫書、方書,甚至非醫書中,要在如此廣的范圍內將針灸治療條文一一輯出已屬不易,而對輯出的條文還要反復對照,一一鑒別出哪些是原始文獻,哪些只能作參考文獻;哪些是針灸方,哪些不是針灸方等,其工作之繁雜更難以想見,有些內容須經過多次考核,始明其源流。
其二,中醫病症名很不統一,有時相同的病症而病名不同,如小便難而不通,本作「癢」(多見於出土文獻),後變作「瘥」或「癃」,漢以後則多改作「淋」或「麻」。又宋以前醫書中無「驚風」之名,此證多屬宋以前醫書中「癇,,病或「瘓疚」症范疇,而「癇」又多與「癲」證相混,「癲,,與「狂」證在古醫書中亦多合而論之,同方而治之。更有病名相同而指不同病者,如「中風」多指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失語、神昏等為主要表現的急證,又指傷寒的一種證,凡此種種,都給針灸治療條文的分類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其三,也是最難之處,在於對所錄之原文,要考諸版本及他書資料,別其異同,辨其正誤;對古今穴名之異同,原文出處之可考者,皆以按語形式一一注明,其於版本、考據、校勘都有較高的要求,一字辨之不精,則「橫三間寸」誤作「橫三寸間」而不足以為「鑒」;又如帛書《五十二病方》載有一治癲病灸方,《小品方》一書輾轉引錄了此方,後世醫書又多轉引了《小品方》之方。如果不能查及《小品方》該方條文,參照其他《小品方》佚文弄清其原意,則不僅對這一古老灸方的源流不能明了,而且對原方的原意也不能正確理解,以致造成無謂的爭論,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鑒於此,我們對古今醫家的針灸治療經驗,先述之而後論之,不唯「述古」而已。「述」「論」結合,以求事之實,以通古今之變,以供現代研究之借鑒。
雖然用心良苦並盡了全力編成本書,但限於條件和時間,述之不全,論之不當,不足以為「鑒」者, 自知難免。我們殷切地希望廣大讀者對本書提出寶貴意見,以供我們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