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20世紀的建築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審視,1980年問世以來便受到廣泛贊譽,從而成為該領域的經典之作。1985年本書再版時,作者對其進行了修訂,並增添了新的內容。此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擴充,補充了最新的內容,並對當前特別重要的領域和論點進行了考察。本書的參考文獻部分也經過重新審訂和擴充。

本書資料翔實,涵蓋了自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90年代幾乎所有主要的建築思潮及流派、建築師及代表作;豐富而精致的圖片,令本書的閱讀更加直觀;客觀而精到的論述,使現代建築發展中紛繁復雜的線索變得清晰可循,建築及建築藝術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貫穿始終,建築與音樂、繪畫、哲學的內在聯系也更可感知。
 

目錄

第三版序
前言
第一篇 文化的發展與先導的技術 1750—1939年
1 文化的變芝:新古典主義建築 1750—1900年
2 領土的變革:城市的發展 1800—1909年
3 技術的變革:結構工程學 1775—1939年
第二篇 一部批判的歷史 1836—1967年
1 來自烏有鄉的新聞:英國 1836—1924年
2 阿德勒與沙利文:大禮堂與高層建築 1886—1895年
3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與草原的神話 1890—1916年
4 結構理性主義與維奧萊—勒—杜克的影響,高迪、奧爾塔、吉馬爾與伯爾拉赫 1880—1910年
5 查爾斯·倫尼·麥金托什與格拉斯哥學派 1896—1916年
6 神聖之泉:瓦格納、奧爾布列希與霍夫曼 1886—1916年
7 安東尼奧·聖伊利亞與未來主義建築 1909—1914年
8 阿道夫·洛斯與文化的危機 1896—931年
9 亨利·凡·德·費爾德與移情的抽象 1895—914年
10 托尼·加尼爾與工業城市 1899—1918年
11 奧古斯特·佩雷:古典理性主義的演變 1899—1925年
12 德意志制造聯盟 1898—1927年
13 玻璃鏈:歐洲的建築表現主義 1910—1925年
14 包豪斯:一種思想的沿革 1919—1932年
15 新客觀性:德國、荷蘭與瑞士 1923—1933年
16 風格派:新造型主義的形成與解體 1917—1931年
17 勒·柯布西耶與新精神 1907—1931年
18 密斯·凡·德·羅與事實的意義 1921—1933年
19 新集合性:蘇聯的藝術與建築 1918—1932年
28 勒·柯布西耶與光輝的城市 1928—1946年
21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與消失中的城市 1929—1963年
22 阿爾瓦·阿爾托與北歐的傳統:民族浪漫主義與多立克理性 1895—1957年
23 朱塞普·特拉尼與意大利理性主義 1926—1943年
24 建築與國家:意識形態及其表現 1914—1943年
25 勒·柯布西耶與鄉土風格的紀念性化 1930—1960年
26 密斯·凡·德·羅與技術的紀念性化 1933—1967年
27 新政的晦蝕:布克明斯特·富勒、菲利普·約翰遜與路易·康 1934—1964年
第三篇 批判性的評價以及向現在的延伸 1925—1991年
1 國際風格:主題及各種變體 1925—1965年
2 新野性主義與福利國家的建築:英國 1949—1959年
3 意識形態的變遷:CIAM、十人小組、批判與反批判 1928—1968年
4 場所、生產與布景術:1962年以來的國際理論及實踐
5 批判的地域主義:現代建築與文化認同
6 世界建築與反思性實踐
作者致謝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所有的歷史都無可例外地受到觀察模式的限制,人們既不可能寫一部絕對的歷史,正如他們無能創造絕對的建築。就像萬花筒在瞬息的時間內變化其排列模式,本書的第二版以批判的地域主義這一暫設的論斷作為其結局,把它看做是一種非集中化的文化反抗模式,而現在的第三版中卻引入了社會學家唐納『肖恩所提出的「反思實踐」這一主題,盡管我們仍然內在地依附於某種專制的模型,以此作為批判性建築實踐的基礎。在此需要記住的是:對建築文化而言,絕對需要的是那些有信息、負責任的業主,而建築的失敗總是源於官僚機構對形式的任意干預。

再現當代建築的前10年存在着很多困難——至少有一個問題,就是在極其寬廣的發展領域中去進行選擇。在這個意義上,人們總是落后於形勢,因為每一代都產生出新一批才華出眾的建築師,而他們的前一代仍然處在走向成熟的時期。

過去的10年還目睹了建築產品在總體質量上的驚人的增長,后者在某種程度上肯定受到出版業顯著擴張的影響,所以盡管有簡單化的成分,信息爆炸仍然應當被視為有益的,因為它提高了建築文化總的水平,不僅是在中心地域,在世界欠發達的地區也是如此。

任何一位愚蠢得想要對當代建築維持一個簡要而及時的描述者,必然會遇到這樣一個悖論:這就是雖然近20年的全球性城市化由於最大程度地利用技術發展的直接后果而帶來了環境的惡化,建築實踐作為一種邊緣話語卻幾乎到處得到改進。因此,雖然我們生活的時代中投機性的大城市的蔓延,已經使城市設計淪為無足輕重的虛擬的紙上談兵,建築作為一種批判活動卻依然具有潛力,特別是在中等的尺度上。

我們需要做出一些附加的觀察。首先它涉及另一個悖論:盡管當前存在着建築教育的危機,本專業最高層次的構思及技術能力可能要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任何時期。我這里想到的不僅是那些最高超的高科技派設計所,也包括了像葡萄牙建築大師阿瓦洛·西扎那樣堅持人文主義實踐方向而同樣創造出給人深刻印象的構築創新的人們。與后一類型緊密相關的是遍布全世界的、為數眾多的中小型手工作業的事務所,對他們我要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我能有更多的篇幅,我可以再納入更多的作品,我指的當然是最近出現在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拉丁美洲和中東的那些作品,如果我有機會再出一版的話,我就可以彌補這一缺撼。

最后,我選擇用兩種方式來對這一具有挑戰性的豐富的領域做出反應。首先,我擴大了參考文獻的規模,使它不僅反映了近年來本領域廣闊的研究范圍,而且也提到了許多如果篇幅允許我將選入的作品。第二,我重寫和擴大了我的文本。第三篇的第四章做了修正,以記錄那些新先鋒派的最新活動,也記錄了高科技派建築師的更專門的最新成就,包括被我們認定為結構主義的部分。我選擇在增加的最后一章中完全用來介紹四個比較發達的國家中的近期的作品,它們中間每一國家中的一般實踐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正是這些普通水平的作品,而不是對幾個明星的崇拜,成為本新版奉獻的主要對象。

肯尼斯·弗蘭姆普敦
1991年於紐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