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自從人類有了科學,便同時產生了對科學的思考,提出了科學是什麽這個問題。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假如沒有對科學的目的與科學的方法的反省,沒有對科學問題的特點與性質的質問,沒有對科學中的解釋的思考,沒有對科學中提出的答案的可靠性及可檢驗性的反思,我們便放棄了科學之所以為科學的核心內容。

自從培根以來,經驗科學及其發展被看作是人類進步的保障,而今天我們面對的卻是對科學的懷疑、對科學的批評,有人甚至認為科學中理論的形成是無法被說明的,是約定成俗的結果。因而帶有很大的任意性。

這些充滿矛盾張力的現象要求我們再次認真思考一下什麽是科學,在一個以科學本身為研究對象的理論中科學是什麽樣子。這類問題當然又大大超越了我們通常稱為科學認識論的這一范疇,准確一點它們似乎應該屬於科學哲學的領域。

這類問題的研究在中國大陸似乎已有很多,但基本上是受英美的影響較大,還沒有顧及到歐洲大陸、特別是德國哲學家對這些問題的觀點與想法。獻給中國讀者的這本小書從康德對科學的定義出發,結合語言學及分析哲學的研究成果,以德國思想家特有的深沉與詼諧,揉自然科學與精神或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什麽是科學這個問題提出了不少有趣的看法。

本書分三編。上編以分析論開始,介紹了自然及人文科學中的基本概念,譬如解釋與預測、真理與證明等等。中編以科學哲學中的古典理論為主題,中肯地指出了這些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各自的特點及不足之處。下編試圖在人文與自然科學之間尋找某些共同之處,通過對詮釋論、辯證法、進化論的介紹,作者提出了自己的非常獨特的見解。
 

目錄

譯者前言
序言
引言 科學:什麽是科學?
I 科學面面觀
II 科學——真實陳述句構成之系統
III 本書結構

上編:分析論
I 基本概念
II 解釋與觀測
III 規則、自然規律與理論
IV 觀察語言、理論語言與經驗特征
V 真理與證實

中編:科學認識論與科學史
I 關於科學進步的各種模型
II 用科學發展代替科學進步
III 注重實用還是任其發展?

下編:詮釋理論、辯證法與進化論
I 人文科學的認識論問題:詮釋學
II 對象與方法的關系——辯證法
III 進化論提供的解釋模型
結束語
科學哲學
參考文獻
 

自從有了科學,便同時有了對科學的思考。原因其實很簡單:假如沒有對科學的目的與方法的反省,沒有對科學問題的特點與性質的質問,沒有對科學中的解釋的思考,沒有對科學中提出的答案的可靠性及可檢驗性的反思,我們便放棄了科學之所以為科學的核心內容。自從培根以來,經驗科學以及其發展被看作是人類進步的保障,而今天我們面對的卻是對科學的懷疑、對科學的批評,有人甚或認為科學中理論的形成是無法被說明的,是約定俗成的結果,因而帶有很大的任意性。這些充滿矛盾張力的現象要求我們再次認真思考一下什麽是科學,在一個以科學本身為研究對象的理論中科學是什麽樣子。這類問題當然又大大超越了我們在文中稱為科學認識論的這一范疇,准確一點它們似乎應該屬於科學哲學的領域。獻給讀者的這本小書討論的便是與此相關的一些問題。近代意義上的科學認識論是19世紀20年代產生的,其主要對象是物理學。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理論以及研究的主要結果,然後通過對科學史的討論步入精神及社會科學。

1998年秋,我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邀請,根據柏林工業大學哲學系與該所的合作協議去北京講學。這本書的原型就是當時的英文講稿。回到柏林後,我用德語重復了這一講座。現在借德文版與中文版同時面世的機會,再次謝謝中國科學院及其院長路甬祥教授,謝謝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及其所長劉鈍教授。還有北京及柏林的學生們,與他們的討論使我獲益匪淺。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殷登祥教授與我就書中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交談。我的同事李文潮博士從一開始就准備了此書的中文版,並且就書中的許多細節提出過直率而難得的批評與建議。雷文道斯(Alexandra Lewendoski)女士幫我讀了德版的校樣,沃爾夫(Eva Wolff)女士為我打印了德文版的第一稿。借此機會,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

漢斯·波塞爾(ans Poser)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