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古史辨:走向大學問家的思想深處

我與古史辨:走向大學問家的思想深處
定價:60
NT $ 52
  • 作者:顧頡剛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1-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2120368
  • ISBN13:9787532120369
  • 裝訂:217頁 / 18 x 13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顧頡剛想通過學術活動來糾正對中國過去的看法,整理那些被他認為有害於現代中國之成長的學術研究方面的東西。

古史辨是以顧頡剛先生凝古思想為核心而編著的考辨中國古代史料真偽,探究神話傳說面目的論文總集。並由此產生了現代史學界的重要流派——古史辨派。顧頡剛先生提出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是科學地審查中國古代傳說的理論武器。本書是《古史辨》的自序合集。

顧頡剛(1893-1980),江蘇吳縣人。原名誦坤,字銘堅,是現代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是中國近代學術發展史上有着重要影響的一位學者,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於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門本科畢業。以后留任教於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雲南大學、齊魯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社會教育學院、蘭州大學等,並任北平研究院歷史組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主編《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學報》、《禹貢半月刊》、《邊疆周刊》、《齊大國學季刊》、《文史雜志》等。顧頡剛受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倡導的「整理國故」思想的影響,從20世紀20年代起即從事中國歷史和古代文獻典籍的研究和辨偽工作。主張用歷史演進的觀念和大膽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會學、考古學等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和典籍。與錢玄同等發起並主持了古史辨偽的大討論,又廣集當時的研究成果編成《古史辨》八冊,形成了「古史辨」派。顧頡剛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認為時代越后傳說的古史期越長,周代時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朝有三皇,漢代以后有盤古,古史系統的形成,主要出於戰國到西漢的儒家之手。他以疑古辨偽的態度考察了孔子與六經的關系,指出孔子的「正樂」與社會上沒有關系,批評梁啟超把孔子說得太完美;斷定六經決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經沒有太大的信史價值,也無哲理和政論的價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經(尤其是利用《尚書》)編成的整個古史系統。又提出,必須打破中國古代民族只有一個、地域向來一統的觀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黃金時代等觀念。這些觀點今天看來雖不盡正確,但在當時卻具有反封建、反對經學偶像的意義。顧頡剛一生著述頗豐,除所編《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漢代學術史略》、《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尚書通檢》、《中國疆域沿革史》、《史林雜識》等等。
 

目錄

探求治學方法的心路歷程
古史辨第一冊自序
古史辨第二冊自序
古史辨第三冊自序
古史辨第四冊顧序
古史辨第五冊自序
我是怎樣編寫《古史辨》的?
 

兩年前,我在《努力周報》附刊的《讀書雜志》里發表辨論古史的文字時,朴社國人就囑我編輯成書,由社中出版。我當時答應了,但老沒有動手。所以然之故,只因里面有一篇主要的辨論文字沒有做完,不能得到一個結束;我總想把它做完了才付印。可是我的生活實在太忙了,要想定心研究幾個較大的題目,做成一篇篇幅較長的文字,絕不易找到時間,這是使我永遠賬恨著的。

去年夏間,上海某書肆中把我們辨論古史的文字編成了《古史討論集》出版了。社中同人都來埋怨我,說:「為什麽你要一再遷延,以致給別人家搶了去。」我對於這事,當然對社中抱歉,並且看上海印本錯字很多,印刷很粗劣,也不爽快,就答應道:「我立刻編印就是了!」哪知一經著手編纂,材料又苦於太多了,只得分冊出版。現在第一冊業已印刷就緒,我很快樂,我幾年來的工作得到一度的整理了。

這第一冊分做三編。上編是在《讀書雜志》中作辨論以前與適之、玄同兩先生往返討論的信札,是全沒有發表過的。這些信札只就手頭保存的寫錄,當然遺失的還有許多。在這一編里,可以知道《雜志》中文字的由來和我對於懷疑古史一件事所以有明了的意識的緣故。中編所錄全是在《讀書雜志》中發表的。其中許多問題雖都沒有討論出結果來,但是我們將來繼續研究的骨干卻已在這幾篇文字中建立起來了。下編除首二篇外全是《讀書雜志》停刊以後的通信及論文,有一部分是沒有發表過的。在這一編里,可以見出我現在對於研究古史所走的路途的趨向。

第二冊的稿子約略輯成,也分作三編。上編是討論古代史實及傳說的。中編是說明經書真相及批評注解得失的。下編是辨偽者的傳記和評論。這些文字都是數年來在各種刊物上零碎發表的,其中待討論修正的地方很多。只要第一冊出版後有銷場,社中同人容許我繼續出版,我就可寫定付印。

以後我的環境如果不至迫逼我廢學,我的胸中所積蓄而且渴望解決的問題正多,自當陸續研究,作文發表,第三冊以下也盡有出版的希望。但不知道我的為生活而奮斗的能力能打出一個境界,完成這個志願與否。

現在輯成的兩冊,范圍並不限於古史。所以仍用古史署名之故,只因我的研究的目的總在古史一方,而一切的研究都是要歸結於古史的(例如辨論《詩經》與歌謠的文字雖與古史無直接關系,但此文既為辨明《詩經》之性質,而《詩經》中有古史材料,《詩經》的考定即可輔助古史的考定,故仍收入)。沒有枝葉固然可以把本干看得清楚,但有了枝葉也更可以把本干的地位襯托出來,所以我不想把枝葉刪芟了。

這幾年中,常有人問我:「你們討論古史的結果怎樣?」我屢次老實答道:「現在沒有結果。因為這是一個大問題,它的事實在二三千年以前,又經了二三千年來的亂說和偽造,哪里是一次的辨論所能弄清楚的!我們現在的討論只是一個研究的開頭呢,說不定我們一生的討論也只是一個研究的開頭咧!」

也有人對我說:「你為什麽不把幾年來的討論的文字重做一番系統的整理,作成一篇齊整的論文呢?」這話固然是好意,但我決不敢答應。我現在在研究上所走的路途的短,成績的少,是大家看得見的,實在沒有把這種一目可盡的東西再做一番系統的整理的必要。況且我所提出的論題全沒有討論出結果來,也無從加以斷定。我並不是沒有把我的研究構成一個系統的野心;如果我的境遇真能允許我作繼續不斷的研究,我到老年時一定要把自己的創見和考定的他人之說建立一個清楚的系統。但現在還談不到此,還只能見到一點寫一點,做零碎的發表和溷雜的編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