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周雪光教授以組織研究的諸種學術問題為導向,系統闡述了當今海外學術界影響至深的諸學術流派,如制度主義學派、交易成本學派、網絡分析學派等對若干基本的組織現象的研究和看法,梳理了經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在組織問題上思想交鋒的焦點所在,並結合海內外大量組織現象的實例分析,指出了組織社會學研究的努力方向,體現出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力和犀利的學術眼光,讀來令人茅塞頓開。
周雪光,1982年復旦大學本科畢業;1981年參加南開大學社會學班培訓;1991年斯坦福大學社會學博士畢業。現任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組織管理系系主任。周雪光長期從事組織社會學和社會分層領域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工作發表在《美國社會學評論》、《美國社會學雜志》、《行政科學季刊》、《組織科學》、《比較政治研究》等刊物上。他在社會分層領域的著作《中國城市生活中的國家與生活機遇︰再分配與社會分層,1949—1994》將于2004年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
目錄
序
第一講 導論︰組織現象和組織社會學
第二講 組織與市場︰一個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研究角度
第三講 組織與制度︰一個制度學派的理論框架
第四講 組織與社會關系網絡
第五講 有限理性與組織研究
第六講 組織中的激勵問題
第七講 契約制度研究
第八講 聲譽制度的比較研究
第九講 有限理性與組織決策
第十講 組織的局限性和可持續發展
中英文人名對照
第一講 導論︰組織現象和組織社會學
第二講 組織與市場︰一個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研究角度
第三講 組織與制度︰一個制度學派的理論框架
第四講 組織與社會關系網絡
第五講 有限理性與組織研究
第六講 組織中的激勵問題
第七講 契約制度研究
第八講 聲譽制度的比較研究
第九講 有限理性與組織決策
第十講 組織的局限性和可持續發展
中英文人名對照
序
這本書是2002年春季我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講授的“組織社會學”課程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基本上保留了講課時口語化的表達形式。
我在準備這些授課材料和整理講稿時常常羨慕講授經濟學課程的同行們。在經濟學領域,同仁們對基本的理論體系和主題內容已有很高的認同程度,這為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準備提供了許多便利,免去了授課者在選題擇材上的困難。而在組織社會學這樣一個“開發中”的學科中,編寫一本學科介紹的書會面臨許許多多的抉擇。我在準備這門課的過程中,面對眾多的研究思路、理論、觀點和實證研究,常常不得不痛下決心,忍痛割愛,頗有顧此失彼、掛一漏萬之感。不過,開發中的領域也有好處,它給學者更多的選擇自由、更多的機會來體現作者的個性。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反映了我個人的研究興趣、取向和理解,反映了我對組織社會學這個領域的看法和組合。因此,我想特別強調,這不是一本通常意義上的講義或教科書。組織研究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在組織社會學文獻中有著若干重要的理論派別以及它們所帶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對這一領域做一全面系統的介紹不是這一門課程和這本小書所能勝任的。
這也不是我講授這門課的目的。這門課的听眾主要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的研究生。對于這些培養中的研究人才來說,學科的基本知識可以通過其他課程和閱讀得到。在我看來,他們最為需要的是在研究層次上對這一領域中的研究思路、研究邏輯、研究方法等課題進行深入討論。這正是這門課、這本書的主要目的。
當然,“個性化”的介紹往往帶有學者本人的偏見;不過,講授這門課時的听眾主要是來自幾所大學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相信他們一定會在學術研究的上下求索中對這本書的內容和觀點加以甄別選擇,取己所需。
記得當年在斯坦福大學師從馬奇( James March)時,在每周一次的討論會上,這位大師常常思路獨特,妙語連珠,令人大開眼界。有一次在討論有關組織內部升遷規律時,我們提出了一個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論模式。馬奇評論道︰你們的這個模式可能是對的,不過這是我們都知道的;而我更偏愛懷特( Harrison White)提出的“機會鏈”(chains ofopportunities)模式;他的模式可能是錯的,但是更有想象力,更有意思。這番話耐人回味,說出了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道前人所未道,行前人所未行。進一步說,在當代社會中,學術研究不是孤立的個人行動,而是在一個學術共同體中進行的。新的解釋思路、新的研究貢獻是相對于已有研究成果而言的。唯有了解前人所道所行,才能知道新的突破點在什麼地方。我希望這本小書能夠引起讀者和研究工作者對組織社會學這一領域的興趣,為這個領域中的學術發展起到一點推動作用。為了讀者進一步深入閱讀研究的便利,我在各講後附有“進一步閱讀的文獻”。文中對重點學者的研究工作進行介紹時,給出中英文姓名,書末附有“中英文人名對照”,以便讀者檢索。
在此感謝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和偉倫基金的資助,他們使這一次講學得以成行。社會學系主任李強教授和沈原副教授盛情邀請,從課程教學到生活食宿各種安排無微不至,使我有了一段充實愉快的經歷,十分感謝。在授課期間,許多社會學同仁朋友如沈原、劉世定、張靜、邱澤奇、王思斌、馬戎、李路路、郝大海等以及清華、北大、人大的學生一起參與討論。這本書里的許多內容反映了這些討論的結果。同窗折曉葉大姐對這本書的寫作提出了極有啟發性的建議。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李彩霞女士和肖林同學對我提供了熱情幫助。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許多同學幫助整理講課錄音,為這本書的成稿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他們是︰唐麗、成梅、陳振華、鄭廣懷、肖林、吳春、童根興、張海輝。在此,謹表謝意。
最後,將這本書呈獻給我的父母,以感謝養育之恩。
我在準備這些授課材料和整理講稿時常常羨慕講授經濟學課程的同行們。在經濟學領域,同仁們對基本的理論體系和主題內容已有很高的認同程度,這為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準備提供了許多便利,免去了授課者在選題擇材上的困難。而在組織社會學這樣一個“開發中”的學科中,編寫一本學科介紹的書會面臨許許多多的抉擇。我在準備這門課的過程中,面對眾多的研究思路、理論、觀點和實證研究,常常不得不痛下決心,忍痛割愛,頗有顧此失彼、掛一漏萬之感。不過,開發中的領域也有好處,它給學者更多的選擇自由、更多的機會來體現作者的個性。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反映了我個人的研究興趣、取向和理解,反映了我對組織社會學這個領域的看法和組合。因此,我想特別強調,這不是一本通常意義上的講義或教科書。組織研究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在組織社會學文獻中有著若干重要的理論派別以及它們所帶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對這一領域做一全面系統的介紹不是這一門課程和這本小書所能勝任的。
這也不是我講授這門課的目的。這門課的听眾主要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的研究生。對于這些培養中的研究人才來說,學科的基本知識可以通過其他課程和閱讀得到。在我看來,他們最為需要的是在研究層次上對這一領域中的研究思路、研究邏輯、研究方法等課題進行深入討論。這正是這門課、這本書的主要目的。
當然,“個性化”的介紹往往帶有學者本人的偏見;不過,講授這門課時的听眾主要是來自幾所大學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相信他們一定會在學術研究的上下求索中對這本書的內容和觀點加以甄別選擇,取己所需。
記得當年在斯坦福大學師從馬奇( James March)時,在每周一次的討論會上,這位大師常常思路獨特,妙語連珠,令人大開眼界。有一次在討論有關組織內部升遷規律時,我們提出了一個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論模式。馬奇評論道︰你們的這個模式可能是對的,不過這是我們都知道的;而我更偏愛懷特( Harrison White)提出的“機會鏈”(chains ofopportunities)模式;他的模式可能是錯的,但是更有想象力,更有意思。這番話耐人回味,說出了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道前人所未道,行前人所未行。進一步說,在當代社會中,學術研究不是孤立的個人行動,而是在一個學術共同體中進行的。新的解釋思路、新的研究貢獻是相對于已有研究成果而言的。唯有了解前人所道所行,才能知道新的突破點在什麼地方。我希望這本小書能夠引起讀者和研究工作者對組織社會學這一領域的興趣,為這個領域中的學術發展起到一點推動作用。為了讀者進一步深入閱讀研究的便利,我在各講後附有“進一步閱讀的文獻”。文中對重點學者的研究工作進行介紹時,給出中英文姓名,書末附有“中英文人名對照”,以便讀者檢索。
在此感謝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和偉倫基金的資助,他們使這一次講學得以成行。社會學系主任李強教授和沈原副教授盛情邀請,從課程教學到生活食宿各種安排無微不至,使我有了一段充實愉快的經歷,十分感謝。在授課期間,許多社會學同仁朋友如沈原、劉世定、張靜、邱澤奇、王思斌、馬戎、李路路、郝大海等以及清華、北大、人大的學生一起參與討論。這本書里的許多內容反映了這些討論的結果。同窗折曉葉大姐對這本書的寫作提出了極有啟發性的建議。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李彩霞女士和肖林同學對我提供了熱情幫助。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許多同學幫助整理講課錄音,為這本書的成稿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他們是︰唐麗、成梅、陳振華、鄭廣懷、肖林、吳春、童根興、張海輝。在此,謹表謝意。
最後,將這本書呈獻給我的父母,以感謝養育之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