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49年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

1912~1949年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
定價:600
NT $ 522
 

內容簡介

由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國史》,被公認是代表西方漢學界80年代最高水平的學術專著。

《劍橋中華民國史》就是其中的一卷,此書在研究方法上比較新穎,每個專題都有一些獨特的視角和分析概念,對我們有啟發和借鑒意義,這是其主要價值之所在。其缺點是“硬傷”較多,這可能是因時代限制、研究條件限制所致。如未能區分內涵完全不同的“政治系”與“新政學系”,將陳獨秀《敬告青年》的內容誤植到《新青年宣言》中等。

作者簡介︰

費正清1907年5月24日生于南得克薩斯州胡龍鎮,是亞瑟‧波‧費和羅萊娜的獨生子。父親是位牧師的兒子,早年立志跟隨其父從事教會,後從學法律,入考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法學院。1901年畢業後在南德克塔州定居,在胡龍鎮做律師,任市鎮律師。
 

目錄

第一章 導言:中國歷史中的沿海和大陸
外國勢力的問題
作為小傳統的面海的中國
條約口岸混合體
第二章 經濟趨勢1912-1949年
導言:概述
人口
國民收入
工業
農業
運輸
政府與經濟
對外貿易與外國投資
第三章 外國在華的存在
外國的網絡體系
外交官
傳教士
中國的政府機構
經濟利益
第四章 革命後的政治風雲:袁世覬時期,1912-1916年
意義含糊的革命傳統
新秩序的結構
政黨和立憲政府
袁世凱面臨的幾個問題
二次革命
獨裁統治
袁的帝制運動
第五章 立憲共和國:北京政府1916--1928年
憲政的社會和思想根源
北京政府
現代銀行的政治作用
派性和私人關系
1918年安福國會的選舉
憲政理想的衰落,1922—1928年
第六章 軍閥時代:北京政府之下的政治斗爭和黷武主義
從各省的觀點看軍閥和軍閥主義
從北京看黷武主義與不穩定
軍閥主義和中國社會
第七章 思想的轉變:從改良運動到五四運動,1895—1920
改良思想中的進化論
國粹和儒家思想的未來:新傳統主義的出現
社會烏托邦和五四運動的背景
第八章 思想史方面的論題:五四及其後
五四事件
進步和民族主義
革命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
五四及其影響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
問題與“主義”
大眾文化的主題
“新傳統主義”——從傳統中找真理
科學與人生的論戰
馬克思主義的優勢
第九章 文學的趨勢:對現代性的追求1895-1927年
晚清文學,1895—1911年
鴛鴦蝴蝶派小說與五四前的過渡時期,1911—1917年
五四時期,1917—1927年
第十章 1927年前的中國共產主義運動
改信馬克思主義
黨的建立
第一次統一戰線內的緊張狀態
第十一章 國民革命:從廣州到南京,1923—1928年
組織革命運動
內部的競爭和不和(1977年及1977年以後)
向統一的中國的方向沖刺——第一階段
關于革命目標的沖突
武漢政權日益嚴重的問題
共產黨人轉向造反
最後的沖刺——佔領北京和南京成為新首都
第十二章 中國的資產階級,1911-1937年
中國資產階級的誕生
1911年:不明顯的資產階級革命
中國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1917—1923年
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失敗
從經濟危機到政治上的退位,1923—1927年
官僚主義的恢復與資產階級的衰落,1927—1937年
參考文獻介紹
參考書目
修訂後記
 

由于現代的世界漸漸變得更加相互地聯系在一起,歷史地認識它不斷變得更加必要,歷史學家的工作也不斷變得更加復雜。原始資料激增和知識增加,論據和理論也相互影響。盡管單單總結已知的東西也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但認識的事實基礎對于歷史的思考卻越來越重要。

從20世紀初起,劍橋史書已在英語世界中為多卷的叢書樹立了一種模式,其所包含的各章由專家在每卷編輯的指導下撰寫。由阿克頓爵士規劃的《劍橋近代史》,在1902到1912年問以16卷本問世。接著出版了《劍橋古代史》、《劍橋中世紀史》、《劍橋英國文學史》和關于印度、波蘭以及英帝國的劍橋史。原來的《劍橋近代史》現在已為12卷的《新編劍橋近代史》代替,《劍橋歐洲經濟史》也即將完成。其他劍橋史包括伊斯蘭教史、阿拉伯文學史、伊朗史、猶太教史、非洲史和中國史。

就中國而言,西方的歷史學家面臨一個特殊問題。中國的文明史比任何一個西方國家的文明史都更為廣泛和復雜,只是比作為整體的歐洲文明史略少分歧交錯而已。中國的歷史記載極為詳盡、廣泛,中國有關歷史的學術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高度發達而精深的。直到最近幾十年之前,西方的中國研究盡管有歐洲中國學家重要的開創工作,其進展卻幾乎沒有超過少數史學典籍的翻譯和主要王朝及其制度的概略的歷史。

近來,西方學者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中國和日本豐富的有關歷史的傳統學術,不但大大地促進了我們對過去事件和制度的明細的了解,而且還大大地促進了我們對傳統歷史編纂學的批判性的認識。此外,當前一代西方的中國史學者在繼續依靠正在迅速發展的歐洲、日本和中國的研究的扎實基礎的同時,還能利用近代西方有關歷史的學術的新觀點、新方法以及社會科學新近的研究成果。新近的有關歷史的事件在使許多較舊的看法成為疑問的同時,又突出了一些新問題。在這眾多方面的影響下,西方在中國研究方面的劇烈變革正在不斷增強勢頭。

1966年最初規劃《劍橋中國史》時,目的是為西方的歷史讀者提供一部規範的有價值的著作︰由于當時的知識狀況,定為6卷。從那時起,公認的研究成果的涌現、新方法的應用以及學術向新領域的擴展,已經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史的研究。這一發展為以下的事實所表明︰《劍橋中國史》現在已經變為計劃出15卷,但還必須舍棄諸如藝術史和文學史等題目、經濟和工藝的許多方面以及地方史的所有豐富材料。

近十年來我們對中國過去的認識的顯著進展將會繼續和加快。西方歷史學家對這一重要而復雜的學科所作的努力證明是得當的,因為他們自己的人民需要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國。中國的歷史屬于全人類,不但由于正當而且必要,還由于它是一門使人不由發生興趣的學科。

弗正清
崔瑞德
(謝亮生 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