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知識的公共性維度

論知識的公共性維度
定價:114
NT $ 99
  • 作者:王維國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3-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3894X
  • ISBN13:9787500438946
  • 裝訂:264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20世紀西方哲學在知識的客觀有效性問題方面所取得的有意義的成果和對馬克思關於「真理問題」的有關論述進行了分析研究。

傳統認識論是一種設定自我、自我意識為理性根源的主體性哲學思維范式。它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客觀性問題。經濟論最后走向了懷疑主義和不可知論,唯理論往往要求助於上帝才能保證知識的客觀性。無論經是經濟論,還是唯理論,對於知識的公共性只當作一個隱含的假定,並未予以重視。作為傳統認識論典范的康德哲學企圖把經濟論和唯理論最深刻的洞見結合起來,把普遍有效性規定為客觀有效性,凸顯了知識的公共性,極具深刻之處,但囿於先驗哲學的立場,也未能合理地解決知識的客觀有效性問題。主體與客體也就不可能達到真正的一致或統一。
 

目錄


導言
一、知識的公共性問題的意義
二、既往理論的進展與缺陷
三、本書如何解決、克服現有理論的缺陷
四、本書的基本方法與結構
第一章 主體性哲學的局限
一、近代以來西方主本性哲學的興起及其合理性的困境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體性哲學到主體性哲學
第二章 20世紀西方哲學對主體性哲學的超越
一、分析哲學對主體性哲學的半截子超越
二、后期分析哲學的進展
三、胡塞爾現象學的意義
四、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哈貝馬斯等人的有關貢獻及局限
五、布迪厄等人的貢獻及局限
六、后現代主義的偏頗
七、小結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現代實踐哲學的理論立場
一、走向馬克思主義現代實踐哲學理路
二、現代實踐哲學認識論的理論方式
第四章 從實踐的主體間性維度看知識的公共性
一、主體間性為實踐不可或缺的維度
二、從實踐的主體間性維度看知識的共公性
第五章 公共性基礎上對認識論之重構
一、知識的本質
二、知識的諸因素
三、知識的現實構成
四、重構超越客觀性與協同性的真理觀
五、認識的發展過程
結束語
附錄:新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發展理路之反思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在中國哲學界,對認識論的普遍關注是20世紀80年代的事情,而自90年代以來,人們的興趣似乎完全轉移到了其他方面。這一轉移從哲學思維范式上看,大致類似於西方哲學從近代哲學向現代哲學的轉變。近代哲學關注的中心無疑是認識論問題,而現代哲學則傾向於克服這種唯理智主義立場。中國哲學界學術興趣的上述轉變,當視為這種思維范式轉變的一個重演。這一轉變自然意味着認識論不再是哲學思考的中心,但它並不同樣意味着對於認識論問題的研究不再有學術價值。無論如何,知識問題總是自身即為一種知識的哲學不可避免地要予以解答的問題。因而問題不在於研究對象本身,而在於以何種方式去從事研究。就此而言,王維國博士的專著《論知識的公共性維度》——不僅考察了認識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即知識的公共性,而且從一種新的視角對此問題進行了探索——便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在新的思維范式中從事認識論研究的例證。

我們的知識是否具有客觀有效性,如果有,其根據何在,是認識論所關注的中心問題。從歷史上看,認識論是針對懷疑論對於我們能夠獲得客觀有效性的知識的懷疑而興起的,所以,它就不能不把知識的客觀有效性問題放在第一位去解決。知識的客觀有效性問題又是與知識的來源問題密切相關的,因而,與知識的來源問題相一致,在如何解決知識的客觀有效性問題上,傳統認識論也分為唯理論與經驗論兩種傾向,以及企圖調和這兩種傾向的種種努力。

認識論得以成立的根本前提是設定心靈與外物的二元對立。唯理論由於懷疑感性知覺的可靠性,便只能把知識的可靠性根源歸之於理性自身。笛卡爾便把觀念自身的清楚明白作為觀念之為真的標志。而所謂清楚明白,就是不包含矛盾。但是,這樣確定的真理仍然只是內在於觀念自身的東西,也就是說,按照矛盾原則確定的真理,仍然未超出思想自身,其客觀有效性還成問題。既然唯理論一般地懷疑感官知覺的可靠性,他們便必另求一出路。這便是「天賦觀念」說或種種與之相類似的說法。但這類唯理論的解決方式都是充滿矛盾的:或者,為了保證我們的知識具有客觀有效性,即保證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便須求助於一個萬能的上帝;或者,為了獲得那些具有客觀有效性的真觀念,我們必須超越理性認識而求助於一種「直覺」。這樣,在唯理論者那里,理性知識不可避免地降到了第二位,而那種神秘的直覺知識反倒占有了最高的地位。因此,唯理論對於知識的客觀有效性問題的解決是不成功的,難以為人們所接受。

唯理論在知識的客觀有效性問題上陷入了困境,那麼,經驗論呢?經驗論認為,我們的知識全部得自感覺經驗。在這一點上,它是與唯理論不同的。此外,經驗論與唯理論還在身心關系問題上是對立的。唯理論大多否定人的身體在認識中的作用,持一種身心平行論立場,而經驗論由於肯定感性經驗則必肯定身體在認識中的作用。由於人的身體兼具「自我」與物體兩重屬性,因而使之似乎有可能充當心靈與外物的橋梁或中介,因此,經驗論便否定了身心平行論。經驗論據其原則,與天賦觀念論是不相容的。因此,意識與外物的惟一通道便是感覺經驗。但是,依靠感覺經驗我們就能夠確定知識的客觀有效性嗎?初看上去似乎根本不成問題,但仔細一分析,就會發現困難重重,幾乎找不到任何可以確定知識之客觀有效性的方法。首先,我們的感覺經驗或者說簡單觀念是否與外物相符,從經驗論的立場上看,就找不到可靠的判據。我們關於外物的知識總是要經過感覺經驗的,因而,我們無法把一個觀念與其所反映的外物相比較,而所能與之比較的,仍是一個觀念。因而,說一個觀念與外物相同,並無可靠根據。其次,更為重要的是,所謂知識,一般地說來,並不是關於某事物存在與否的經驗,單純的簡單觀念並不能構成嚴格意義上的知識,知識總是一種復雜的觀念的體系。復雜觀念是由簡單觀念復合而成的,心靈直接感受到的只是簡單觀念,復雜觀念因而是由心靈發生作用聯結而成的。因此,觀念之間的關系是由心靈附加給觀念的,這些心靈活動的法則,是否與外物相符合,是無法得知的,因為心靈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只是簡單觀念。很清楚,站在經驗論的立場上,知識的客觀有效性問題同樣是得不到解決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