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將本書命名為《一種存在主義倫理學》,並強調「一種」這個不定冠詞,是出於兩個理由:首先,我所稱之為「存在主義倫理學」的當然不是那種存在主義倫理學這一點並不完全屬實,毋庸置疑,我們必須把一種源於克爾凱郭爾存在主義基督教的倫理學與一種基於海德格爾存在哲學的倫理學區別開來,甚至於必須把前者與一種采用薩特非武斷性前提的倫理學區別開來。

在20世紀西方哲學乃至文化史上,現象學——存在主義思潮無疑是最具思想魅力和社會影響的一章。這一世紀性的哲學思想運動肇始於19世紀末,貫穿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且在第二世界大戰前後蔚然成勢,幾乎席卷了全球各人文學科的學術領地,因之給即將邁入21世紀的現代人類文化留下了巨大的哲學遺產。

本書對存在主義倫理學進行研究,作者致力於證實一種存在主義倫理學的可能性,並力圖指出其原初選擇和它的基本承諾的本性。
 

目錄

譯者序言
中文版序言
鳳凰版序言
序言
第一部分選擇
第一章 倫理存在的選擇
第二章 薩特的選擇
第三章 存在主義的選擇
第四章 無上帝之罪
第五章 絕望的遠岸
第二部分 存在主義與其他反叛者
第六章 利已主義的人道主義:安·蘭德的客觀主義
第七章 否定的反叛者
第八章 東方哲學的誘惑
第三部分 責任種種
第九章 存在主義與教育
第十章 人稱代詞
第四部分 此在與彼在
第十一章 存在和「你」:新神學家
第十二章 讓存在存在:海德格爾
第五部分 存在主義的信念
第十三章 死亡與冷卻的太陽
第十四章 倫理學與未來
索引
譯者補記
 

拙著以新的文字版本問世實堪一項殊榮。我深深感謝萬俊人教授及其同道,他們將拙著譯成中文,使之有機會又一次煥發青春。

拙著《一種存在主義倫理學》於1967年首次在美國殺青。那時候,讓一保羅·薩特尚未寫出他所允諾的倫理學,可他一直對我的思想影響至深。直到他1980年逝世,其諾言也未能兌現。然而,自他去世以來,其有關倫理學問題的各種遺著卻相繼聞世。在其《存在與虛無》出版數年后所發表的《倫理學筆記》是薩特從未撰寫的倫理學一書之筆記匯集,它表明了薩特試圖創立一種關於可能之真誠人類關系的較為肯定觀點的努力;在這本筆記中,盡管他並未放棄他早年的那種信念:即認為,從某種重要的意義上說,我們最終得自己造就自己,但他還是比較充分地探索了那種塑造着個體的限制性社會力量。在其從來就沒有完成的《辯證理性批判》一書的第二卷中,薩特更進一步地展開了他對這個世界「從我身上竊走我的行動」並使我的各種謀划偏離似乎已差不多失去實踐自由的處境之諸種方式。最后,人們在薩特的諸多論文中,還發現了一些他寫於60年代中期的倫理學手稿,盡管這些手稿尚未發表,但表明那時候,薩特已開始更多地按照他所采納的新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系統闡述一種倫理學了。在這些手稿中,薩特提出了「完整人性」的概念,將之作為一種未來倫理學的指導性理想。這種未來的倫理學將力求建立起這樣一種社會的和心理的環境,在此環境中,每一個人都能最大限度地發展他或她獨特的、積極的人類潛能,而不是生活在一種准人性的境況之中,他所宣稱的這一點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在精神上,他實現了與傳統和一種總體的重新社會化(觀念)的徹底決裂。

我以為,薩特的這些后期作品並未削弱我本人在努力概述一種存在主義倫理學要義時所提出的各種觀點的力量。顯然,如果我現在撰寫本書,既會反映出我自己的理念,也會反映出其他有關那些已經逐漸支配現今學術言談的問題的作品主題。比如說,社會生態學,各種多元文化主義和激進女權主義之代表人物的主張。后兩種主義的代表人物往往強調差異,而薩特和波芙娃——還有我本人——則強調作為一種目標的平等。簡而言之,我不得不承認,彌漫於90年代的社會現實已不再是60年代的社會現實。然而,盡管時事不再,我卻依舊相信,那些根本性的基礎問題並未發生總體變化;我想,本書在新的形勢下仍有意義。我所提出的存在主義的基本前提依然有效:我們——無論是作為個體的,還是作為集體的我們——決不訴求於上帝或神示(the Universal Purpose),我們自己規定着我們的人性;我們必須承諾對我們自己的道德責任,以及對我們於其中不斷實現着我們存在的未來世界的責任。誠如阿爾伯特·加繆所指出的那樣,那無動於衷的自然宇宙並不能滿足我們對統一、意義和目的的需求。一旦缺乏這種統一、意義和目的,我仍需時刻銘記它們,無論我們身處何時何地。

H.E.巴恩斯
1997年4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