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傳佛教禮儀

中國漢傳佛教禮儀
定價:108
NT $ 94
  • 作者:聖凱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1-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233107
  • ISBN13:9787801233103
  • 裝訂:213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漢傳佛教禮儀是印度佛教在中國傳授過程中,在中國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從佛教禮自身來說,它又有自身的一些特性。在中國佛教的禮儀中,僧團生活的風俗與一般民眾的佛教禮儀有所不同,這是佛教「向上門」的提升與「向下門」的深入,反映了佛教中國化的歷程。

中國佛教徒在生活方式、社會交往、人生禮儀和信仰活動等方面都與世俗百姓有著顯著區別,這種獨特的風俗習慣構成了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國佛教禮儀一方面來自佛教本身的戒律儀規,顯然留有古代印度社會風俗的痕跡;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國本土傳統民間風俗的影響,隨著佛教在中國文化圈里的傳授而逐漸形成的。這些禮儀風俗一經形成,反過來又推動了佛教向民間的廣泛傳播。

此書是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寺院生活的體驗,查閱有關資料,用淺顯的語言向社會大眾介紹中國漢傳佛教的禮儀,讓讀者能夠了解佛教徒的修行及生活的狀況。本書中在介紹每一種禮儀時,都注意考察其源流、發展過程以及現狀,同時結合圖片的說明,使讀者能夠一目了然。
 

目錄


前言 中國漢傳佛教禮儀的形成及其意義
第一章 中國漢傳佛教的懺法
第一節 中國漢傳佛教懺法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近世通行的幾種懺法
一、《梁皇懺》
二、《慈悲三昧水懺》
三、《觀音懺法》與《大悲懺法》
四、《藥師懺》
五、《地藏懺》
六、有關彌陀凈土的懺法
第二章 漢傳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
第一節 寺院的節日活動
一、浴佛節
二、臘八節
三、盂蘭盆會
四、佛菩薩聖誕
第二節 寺院的日常行事
一、朝暮課誦
1、課誦的形成
2、早課
3、晚課
二、布薩誦戒
三、過堂
四、上供
五、普佛
第三節 寺院的法會
一、水陸法會
1、水陸法會的演變與流行
2、水陸法會儀軌的發展
3、水陸法會的壇場布置及程序
二、焰口
三、開光
四、閉關
五、放生
六、齋天
七、打七
八、講經法會
九、傳授三歸法會
十、傳授五戒法會
十一、方丈升座法會
十二、出家的規定及其剃度儀式
十三、出家戒的傳受——三壇傳戒
1、初壇傳授沙彌戒
2、二壇傳授比丘具足戒
3、三壇傳授菩薩戒
十四、臨終葬禮
第三章 漢族僧服的演變
第一節 僧衣的由來
一、三衣的由來、形狀及其用途
二、三衣布料的來源
三、三衣以外的衣服
四、僧衣的顏色
第二節 漢族僧服的演變
一、三衣式樣及顏色的演變
二、僧人常服的演變
三、僧鞋與僧襪
第四章 中國漢傳佛教的法器
第一節 法器的種類
第二節 庄嚴具與供佛具
一、幢
二、幡
三、蓋
四、香、香爐、手爐
五、燈、燭
六、花及花瓶
第三節 攜行器
一、缽
二、念珠
三、拂塵
四、錫杖、拄杖
五、如意
六、齒木
七、濾水囊
八、戒刀
第四節 中國漢傳佛教的梵唄及其法器
一、鍾
二、鼓
三、磬、引磬
四、木魚
五、鐺、鉿
六、板
七、鈴鐸
八、金剛杵
第五章 中國漢傳佛教徒的日常生活禮儀
第一節 漢傳佛教的稱謂
一、七眾弟子的稱謂
二、叢林制度中的稱謂
三、一些禮節性的稱謂
四、佛教稱謂的現實運用
第二節 禮敬三寶的禮儀
第三節 行住坐卧的威儀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無有規矩,不成方圓,古人的遺訓令人發聵。凡夫眾生在業力的感召下,心隨境轉,行為語言莫知所從,尤其在末法時代,去聖時遙,如果沒有約束力量,則清凈之心很容易受到污染。所以,經中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都不外乎束身攝心。修行佛道者,正是通過遵守佛陀及祖師們的遺教,調治三業,折伏過非,從而成就道業。所以培養人才,禮法不得不嚴,規矩不得不立,這是為了防微杜漸;由循規蹈矩而任運無犯以鑄成道器。

佛教自從印度東傳以來,經過兩千多年在中華大地生根、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素重禮儀,有「禮儀之邦」的稱呼,所以中國人對印度佛教的吸收與容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禮」作為取舍標准。同時,佛教本身具有非常大的靈活性,中國的祖師大德能夠應機施教,主動從中國固有的文化中吸取營養,使佛教能夠被廣大人民所接受,從而成為中國佛教。

佛教與中國儒、道文化的互動、交涉,以前我們主要注重思想層面,而很少注意到三者在禮儀文化上的互相吸收。其實,佛、儒、道三家在禮儀表現形式上的交涉、吸收,更為具體、明顯,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禮儀風俗的潛移默化作用遠比譯經、講經、創宗、立說等傳教方法更為有效,更容易被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所接受。同時,佛教的傳播,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移風易俗的作用。它不但帶來了許多新的風俗,也改變了許多舊的禮制。

佛教禮儀是佛教徒信仰生活的重要體現,是佛教徒表達宗教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實踐佛教禮儀的過程中,通過事相、感性的感染力,從而讓佛教徒能夠領會佛教的智慧與哲理,陶冶佛教徒的心靈,有助於傳播和強化佛教信仰。同時,佛教禮儀能夠加深佛教徒之間的感情,是僧團聯系信徒的重要渠道,是提高佛教徒凝聚力的源泉。

宋代時候,朱熹看到寺院僧人的齋供,從而感嘆說:「三代禮樂,猶存於釋氏」。在佛法的弘化過程中,身教往往比言教更為重要,更為有效、直接,所以佛教徒的形象對佛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佛教存在的直接體現。對於許多非佛教徒來說,正是通過清凈的寺院、庄嚴的佛像、超塵脫俗的僧團、如法如儀的佛事活動等來感受佛法的偉大,體驗禪悅法喜,從而產生佛教信仰。

佛教自從明清以來,許多禮儀喪失了其中的內在生命,成為一種僵化的象征。如經懺佛事的興盛,本來是為了方便弘揚佛法,卻成為寺院經營的手段,僧尼糊口的工具,這便是弊端所在。另外,因為時代的久遠,一些優良的傳統禮儀逐漸隨着歲月而消失;或者佛教徒因習以為常,對於日常生活的許多禮儀則日用而不知,於是便會產生一些誤解。

近代以來,由於歐美文化的影響,整個中國文化都受到很大的沖擊,這在佛教禮儀上表現得十分突出。許多佛教徒在新時代、新思想的影響下,自動對佛教禮儀進行改革,如太虛大師便對僧裝進行改造,成為現在僧人常用的「太虛裝」。但是,也有很多佛教傳統卻因為過分強調適應、簡單化而很快地消失。所以強調保持佛教的傳統禮儀,這是為了強調佛法的主體性與不共世間。印度佛教的滅亡,就與佛教本身喪失了主體性,最終被印度教所融化有一定的內在關聯。

所以,在二十一世紀弘揚佛法,除為了適應時代而采取靈活的方式以外,更應該強調繼承傳統。聖凱法師的《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就從整理我們漢傳佛教盛行的禮儀入手,考察每一種禮儀的來源、發展過程及現在的流行情況,再加上圖片的說明,給讀者一種直觀、明了的感覺。這本小冊子雖然不是研究性著作,但是對於教內、教外了解佛教禮儀都有許多好處。我們佛教內部長期以來對於許多儀規、器物日用而不知,教外人士更是不知所從,這本書的出版一定會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但是,佛教禮儀十分豐富,遠遠不是這樣一本小冊子所能囊括,應該更深入的研究、整理。

聖凱法師出家多年,參訪名山大寺,對於佛教禮儀平常甚為關注。他曾在中國佛學院學習七年,苦讀研究,在佛法的理解與領悟上進步很大。現在,他考到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學位,在學習極其緊張的情況下,又出版了著作,雖然只是一本小冊子,但是看到佛教后繼有人,心中十分高興。聖凱法師要我為這本書寫幾句話,我欣然接受,希望他能夠在佛法修學道路上再接再厲,有更大的進步。

傳 印
2000年11月15日
於中國佛學院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