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

失衡: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孫立平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903676
  • ISBN13:9787801903679
  • 裝訂:312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斷裂--21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一書的續篇。《斷裂》從現實和理論上對「斷裂社會」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而本書則進一步探討了在現實生活中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並進而將「失衡」作為理解「斷裂社會」的一個基本概念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作者認為,合作主義的憲政體制是使我們走出權利失衡困境的一種可能的宏觀體制安排。

作者簡介:

孫立平,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並留校任教於社會學系。現任清華大學社會學家教授。主要從事社會現代化、社會結構變遷、社會轉型學的研究。學術成果頗豐,出版專著(含合著)1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主要著作有:《社會現代化》、《走向現代之路》、《發展的反省與探索》、《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當代中國農村——國家與農民關素研究》、《從單位制到社區制——社區建設研究》、《中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其創新的學術觀點和對策建議,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較高評價,並在實踐中產生了一定影響。
 

目錄

自序:從「結構斷裂」到「權利失衡」
一 中國:社會轉型的新階段
90年代以來:一個新的中國社會
推動90年代中國社會轉型的三個背景因素
理想、批判與分析: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訪談錄:探討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
二 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
貧富懸殊與權利失衡
貧困、不平等與社會權利
權利缺位與非制度化生存
權利均衡:低水平與高水平
失衡的勞資關系
分化的社會與憲政的實施
三 不平等的動力與機制
90年代以來貧富差距的幾個新特征
貧困是什麽?
貧困的絕對與相對
不平等來自哪里:市場還是再分配?
四 社會分層的新趨勢
從收入的分化到分層的定型
資源的彌散型配置與一體化配置
社會中的門檻與排斥
教育與階層的再生產
尋找多數人的家園
鋪設連接在兩個世界間的階梯
五 社會結構與利益博弈
資源的集中與強勢精英群體
水問題背後的社會博弈
刷卡事件與市場談判
沖突中的讓步與妥協
在擴招與失業之間
警惕抗議行為的跳躍性
六 經濟增長下的社會生活
內需不足下的高增長
生活中的物價
通貨膨脹中的利益得失
房地產業發展的新階段
炒房熱的冷思考
七 轉型中的政府與公共生活
城市中的區划與治理
城市基層社會生活框架的轉型
邁向「陽光政府」的實在步驟
選舉中的信息透明問題
輿論的作用與邊界
八 東北現象與東北振興
如何解讀東北的衰落?
如何消化失業這個歷史包袱?
關注「新失業群體」
面向下一代的發展
東北振興中的政府角色
東北振興政改先行
深化什麽改革?
九 非典:一個社會分析的案例
SARS陰影下的社會生活
果子狸、交響樂與社會區隔
讓我們帶著「病毒」生存
重建農民的信任感
斷裂社會中的農村醫療
再說斷裂社會中的農村醫療
謠言、互聯網與互動式溝通
訪談錄:脆弱社會中的大眾恐慌
十 北大教改與大學改革
看北大教改:遠近高低各不同
學界浮躁之風從何而來?
訪談錄:大學究竟應當改革什麽?
十一 其他
網絡與社區的形成
「離土不離鄉」的烏托邦
我們生存在什麽樣的制度環境中?
「善舉」與企業經營
彩票與公信
「假冒偽劣」的社會條件
奧林匹克的斷想
 

這本《失衡——斷裂社會的運動邏輯》可以看作是去年10月出版的《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的續集。所討論的問題可以看作是前一本書所涉及問題的進一步延伸。而延伸的脈絡,我覺得可以用從「斷裂」到「失衡」這兩個概念的銜接來概括。

《斷裂》所收的主要是作者2002年在《經濟觀察報》以及其他一些報刊的寫的社會評論性文章(也正因為如此,在部分文章之間存在着一些內容重復的現象。在這里,需要向讀者表示歉意。但由於每一篇都是獨立成文的,因此即使在本書中,類似的情況也很難完全避免,盡管我在編這本書的時候,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這本書所收的主要是筆者2003年在《經濟觀察報》以及其他報刊所寫的社會評論(有部分是2004年的)。因此,在這里我首先要向先后主持《經濟觀察報》「觀察家」欄目的何軍先生和殷煉女士表示誠摯的謝意。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我們互相之間通話聯系都很少,但互相配合得非常默契。可以說,沒有他們的鼓勵和鞭策(不是套話),就真的沒有這兩本書。同時,我也要特別感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謝壽光社長,沒有他的充滿信任的鼓勵以及由此形成的事實上的支持,以我懶惰和拖拉的個性,本書的出版也許至少要拖延到明年。

這兩本書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社會學學術著作而只是一些社會評論,但其中主要的觀點大多數都是來自我所從事的社會學研究,對許多社會現象的分析,也都是以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和框架為基礎的。現任美國社會學會會長、加州伯克利大學社會學教授布洛呼吁建立一種「公共社會學」。他說,公共社會學尋求將社會學帶來學院外的公眾面前,促進對關系到社會命運的諸多問題進行對話,這代表了使社會學沖突狹隘的學術圈子而走向公共社會生活的努力。應當說,在面臨劇烈社會變遷的當今中國社會,這種必要性更是自不待言的。

說到這里,我想有一個人是在這里不能不提到的,他就是我現在的同事和朋友沈原博士。在我的很有限的著作和一些自認為較為重要的論文中,我總是提到和感謝他。他是一個述而不作的人,但他的學問和見識在中國社會學界是出類拔萃的。這兩本書中的觀點,有許多就是在與他的富有建設性的討論中形成就得到激勵的。

2001年下半年,沈原博士去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做訪問學者。臨行前,他一再叮囑我將我們一直在討論的一個總理2寫出來,這就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社會結構演變的一些新趨勢。這個問題事實上涉及如何對目前的中國進行定位,要不要將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看作是一個與80年代有着重大差別的新社會,要不要用一種新的認識框架和視角去看待這個新社會所提出的新問題與新挑戰?事實告訴我們,對於認識當今的中國社會來說,這都是迫切重要回答的問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