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樂舞新論

唐代樂舞新論
定價:96
NT $ 84
  • 作者:沈冬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069618
  • ISBN13:9787301069615
  • 裝訂:平裝 / 19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學界之選擇“文學史”而不是“文苑傳”或“詩文評”,作為文學研究的主要體式,明顯得益于西學東東漸大潮。從文學觀念的轉變、文類位置的偏移,到教育體制的改革與課程設置的更新,“文學史”逐漸成為中國人 耳熟能詳的知識體系。作為一種兼及教育與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學史”在20世紀的中國,產量之高,傳播之廣,蔚為奇觀。

本書可以說是建立在中國文史和西方民族音樂學的學術訓練之上,但潛藏于字里行間,學術的推敲辯證之後的,仍是作者青少年時“游于藝”的天真,以及對中國音樂的熱愛。相對于傳統文論,文學史研究該向何處,如何洗心革面、奮發有為、值得認真反省。
 

目錄

“文學史研究叢書”總序

緒論——唐代音樂的先聲
文物千官會,夷音九部陳——“樂部”考
引言
一、樂部的義界與發展
(一)樂部的定義
(二)“部”與“音樂”的脈絡勾連
(三)風格與儀式——隋唐燕樂樂部的屬性
二、樂部制度的形成
(一)制度的浮現
(二)隋唐燕樂樂部的淵源
(三)夷乎?夏乎?隋唐燕樂樂部與四夷樂
結語
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破陣樂》考
引言
一、《破陣樂》的創作及變遷
(一)《破陣氏》的創作
(二)《破陣樂》的燕樂化
(三)《破陣樂》的雅樂化
(四)《破陣樂》的法曲化
(五)余波
二、《破陣樂》的舞容樂風
三、《破陣樂》的創作及其變遷的意義
(一)三代帝王與《破陣樂》
(二)音樂與政治——由阿達利(Attali)論《破陣樂》
結語
小妓攜桃葉,新歌踏柳枝——《楊柳枝》考
引言
一、唐代《楊柳枝》淵源辨誤
(一)白傅新唱的《楊柳枝》
(二)盛唐教坊的《楊柳枝》
(三)一曲亡隋的《楊柳枝》
(四)傳自樂府的《楊柳枝》
二、唐代《楊柳枝》源于北朝《折楊柳》蠡測
(一)北朝樂府《折楊柳》與《折楊柳枝》
(二)北朝樂府《折楊柳》與唐代《楊柳枝》
三、听取新翻《楊柳枝》
(一)唐代《楊柳枝》的歌舞樂實況
(二)唐代《楊柳枝》與酒令
四、唐代《楊柳枝》的演變與詞體之興起
結語
異音來驃國,初被奉常人——“驃國樂”考
引言
一、驃國的歷史
(一)驃國的名稱
(二)驃國的遺址
(三)驃國的文化
(四)驃國的滅亡
二、驃國獻樂的經過
(一)獻樂的緣起
(二)獻樂的年代
(三)獻樂的使者
(四)獻樂的結果
三、縹國的樂器
(一)銅鼓的爭議
(二)樂器的分類
(三)樂器的討論
結語
參考書目舉要
 

在中國音樂史的研究範疇里,唐代音樂是學者傾心矚目的顯學;匯聚了南北朝三百年音樂資源,唐代因而成為光彩爛然的音樂盛世,其豐富的內涵令學者目眩神搖,玩之不盡。細觀唐樂,雖然種類紛繁,姿采萬千,仍可大別為雅、俗、胡三類。陳踢《樂書》卷一三三《序俗部》曰:

俗部者流,猶九流雜家者流,非朝廷所用之樂也。存之不為益,去之不為損;民間用之。

由此,本書所謂的“俗樂”,蓋泛指“民間之樂”,而“雅樂”則是指對立範疇的“朝廷之樂”了。“胡樂”,陳踢于《樂書》卷一二五《序胡部》中比之于《周禮》“四夷樂”,因此“胡樂”就是外來之樂。就此定義,雅樂包括了郊廟、祭祀、朝會、宴饗、鼓吹等;俗樂則是娛耳動听、賞心悅目、以佐清歡的流行音樂,如《楊柳》、《竹枝》之類;而胡樂則是洪心駭耳,新靡絕麗的異族之樂,如《柘枝》、《胡騰》、《胡旋》之類。

雅、俗、胡三樂的並立爭勝,此消彼長,是中國音樂史上主要的特征之一,而唐代尤其鮮明。唐代承襲北朝風尚,“琵琶及當路,琴瑟殆絕音”(《通典》卷一四二),胡樂的聲勢的確不可小覷。林謙三先生在論及“開皇樂議”與蘇祗婆“五旦七調”時就說:“隋唐之俗樂,據此看來,不外龜茲樂調之苗裔。”(《隋唐燕樂調研究》,頁14)王光祈先生也以為蘇祗婆以下中國音樂已全盤“胡樂化”,並以為“直至今日,吾國音樂猶在此種胡樂勢力之下”(《中國音樂史》,頁106)。由此看來,著稱于世的唐代音樂竟然不過是“胡樂”的一支、“龜茲的苗裔”而已。個人于此頗不能釋懷,多年來不時思考這個問題;本書或探討唐代音樂的體制,或分析唐代音樂的曲調,或論辯唐代音樂的樂種,最後竟然或隱或顯都歸結到了唐樂是否“胡樂化”的議題之上。

為了呈現唐代的音樂環境,本書《緒論——唐代音樂的先聲》討論了唐代以前的音樂大勢,以雅、俗、胡三樂為思考綱領,提出“以胡人雅”、“以胡入俗”、“以俗入雅”這三條線索,厘清唐以前音樂發展的脈絡。由此發展為以下的四篇:

《文物千官會,夷音九部陳——“樂部”考》

“樂部”本屬“燕樂”,但在本書的定義中則為“朝廷之樂”,因此也是“雅樂”的部分。題目的詩句出于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韻》(《全唐詩》卷四0五)。本文的思考始自于“樂”、“部”二字,“樂”本是趣味天成的藝術,“部”則是行伍規矩的分類,兩者性質相去懸殊,為何會結合為“樂部”一詞?本文分析“樂部”這個名詞的內涵與由來,發現“樂部”的本質與形成,兼具了儀式與風格的屬性,這種屬性在“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獲得充分的發揮。本文由樂部的淵源探討里,確定樂部體制的由來,是濫觴于《周禮》“四夷樂”的制度,而非唐代音樂全盤胡化的結果。

《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破陣樂〉考》

本文題目來自于《舊唐書‧音樂志》(《舊唐書》卷二十八)記載的“凱樂歌辭”。《破陣樂》被譽為唐代“第一樂曲”、“國歌”。

本文分析了燕樂、雅樂、法曲、凱樂、大駕鹵薄等十余種不同版本的《破陣樂》,描寫其歌容舞態,析論其音樂風格;並由音樂社會學的角度,討論《破陣樂》與李唐三代帝王——太宗、高宗、玄宗的關系,此曲在政治、文化上的涵義,及其輾轉出入于雅、俗體系之間的脈絡與意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