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信念的知識地位

基督教信念的知識地位
定價:216
NT $ 188
 

內容簡介

本書是普蘭丁格保證三部曲的終曲,他用保證概念來區別知識與單純的真信念。前兩部書專注於嚴格的知識論領域中的保證問題,本書則更進一步探討有神論信念,特別是基督教信念,特別是基督教信念,是否享有保證。

基督教信念可以在理智層面上被接受嗎?它可以被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初的、聰明而飽學人們所接受嗎?普蘭丁格正面應對這些問題,考察基督教信念是不是合理的、可辨護的;因此,如果它們是真的,則它們構成知識。

普蘭丁格證道,人們不但擁有一些普通的自然認知官能,如感知、記憶和推理,令我們獲得關於客體的知識,而且還具有一種特別的自然認知官能,讓我們形成有保證的基督教信念。他描述了這種官能如何會被罪所侵蝕、損毀,又如何被信仰所修補,在堅信者的心中產生有保證的基督教信念。他繼而探討了阿奎那和加爾文共有的一種看法,就是說,基督教信念還有一種非常自然的資源,阿奎那稱其為「聖靈的內在激勵」,加爾文則名之為「聖靈的內在見證」。

本書展現了一位當代最優秀的知識論者的無與倫與的學術力量,它對哲學家和宗教學者者極魅力,並構成巨大的挑戰。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有無疑問
第一章 康德
一、問題
二、康德
A:兩個還是一世界?
B:論證或者理由?
第二章 考夫曼和希克
一、考夫曼
A:真實所指和可用所指
B:宗教語言的功用
二、希克
A:實在者
B:是否融貫一致?
C:與宗教有關嗎?
D:有這樣的東西嗎?
第二部分 何種疑問?
第三章 辯護和經典圖景
一、約翰·洛克
A:靠理性生活
B:啟示
二、經典的證據主義、道義主義和基礎主義
A:經典的基礎主義
B:經典的道義主義
三、回到現在
四、經典圖景的困難
A:自我指稱問題
B:我們的大多數信念沒有得到辯護嗎?
五、基督教信念的辯護
六、類比變異
A:經典基礎主義上的變異
B:道義論上的變異
C:這是那個規范性問題嗎?
……
第四章 合理性
第三部分 有保證的基督教信念
第五章 保證與弗洛伊德—馬克思批評
第六章 對上帝有保證的信念
第七章 罪及其知后果
第八章 擴展的阿奎那/加爾文模型:向我們心靈的啟示
第九章 見證模型:印記在我們心上
第十章 反對論點
第四部分 否決因子?
第十一章 否決因子與否決
第十二章 兩種聖經學術研究
第十三章 后現代主義與元論
第十四章 苦難與罪惡
索引
 

我認識普蘭丁格是在1994年的「第一屆中美哲學宗教學研討會」上。那時我還不知道他是「何方神聖」,只是感覺到美方的代表對他特別尊重,他是第一位發表論文的主題演講人。我記得他發言的內容是與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這三位無神論的「懷疑大師」對話。美方的評論人認為他的發言是權威性的,從根本上解決了宗教信仰的合理性問題。這種推崇權威的做法在西方學術界,特別是哲學界是罕見的。我當時很是不以為然,心想這一評價大概是言過其實了,一個人怎麼能解決西方思想界自17世紀以來的知識論中的這一重大問題呢?自那時之后,北大宗教學系每年都與美國基督教哲學家學會舉行「哲學宗教學研討會」,彼此交流的機會多了,相互理解也逐漸加深。我在學術交流中獲益匪淺。我在博士階段曾專攻英美分析哲學,后來又研究基督教哲學,我原以為這兩個研究領域是不相關的,我在盧汶大學的導師卡洛斯·斯蒂爾在為我的那本《基督教哲學1500年》寫的序言中也說,他對我從分析哲學轉向基督教哲學的研究感到十分驚訝。在與美國基督教哲學家的交流中,我同樣驚訝地發現,他們也都是從分析哲學轉向基督教哲學的。說「轉向」也許不貼切,因為他們認為用分析哲學的概念和方法來研究基督教哲學是十分自然的,兩者之間沒有根本的隔閡。看來,我們以前對分析哲學的看法停留在分析哲學的早期,對基督教哲學的看法則停留在康德時代。我們現在必須對這兩大哲學潮流的走向做重新認識。

哲學史家一般認為,康德一勞永逸地摧毀了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理性既不能證明上帝存在,也不能證明上帝不存在,因此必須把理性與信仰分開。從康德的前提出發,法國著名哲學史家伯里哀(他於20年代出版的5卷本《哲學史》至今仍是最好的法文哲學史著作)首先提出了否定「基督教哲學」的理由。他指出,哲學屬於理性知識的體系,不屈服於任何權威,不相信任何經不起理性推敲的證據和意見;哲學的精神是批判精神和懷疑精神,是在否定權威的、流行的、盲從的偏見和成見的過程中創立和發展的。另一方面,基督教是信仰體系,絕對相信天啟、神跡和聖經的權威,理性僅起附屬的、派生的、第二位的作用。雖然哲學家和基督徒都談論上帝,但哲學家的上帝不同於亞伯拉罕的上帝。哲學與信仰應是兩種獨立的、平行的、在各自領域行使正當作用的體系。「基督教哲學」這一概念卻混淆了哲學與信仰的區別,把兩種根本不同的體系合並為一種無所不包的「大全」,其結果是既損害了哲學的理性,又不利於基督教的信仰。在伯里哀否認基督教哲學的合法性的同時,英美哲學界也在否定信仰與理性的結合。本世紀初興起的分析哲學依據證實原則,否認宗教和道德命題的意義。大多數早期分析哲學家都認為,宗教信仰只是一種主觀情感或體驗,沒有事實作為依據;表達信仰的命題不能被事實證實或證偽,因而沒有意義,應從哲學的領域(其合法的任務和方法只是澄清語言的意義)驅逐出去。但是,半個世紀之后,分析哲學界卻出現了一股回歸基督教哲學的潮流;很多哲學家用當初被用來反對基督教哲學的分析哲學的方式來從事基督教哲學。他們組成了「美國基督教哲學家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hristian Philoso-phers),從屬於「美國哲學協會」,現有成員一千多人。《信仰與哲學》(Faith and Philosophy)是他們的會刊。

提到美國的基督教哲學,不能不提普蘭丁格。阿爾文·普蘭丁格(Alvin Plantinga)1932年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的安阿伯鎮(AnnArbor)。在加爾文學院接受大學教育,1958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后在韋恩(Wayne)州立大學和加爾文學院哲學系任教,1982年起在聖母大學哲學系任教至今。普蘭丁格用英美哲學界主流思想分析哲學研究基督教哲學,1965年,他把模態邏輯引進關於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彌補康德所指出的該證明混淆了「是」和「存在」的理論缺陷。這項研究改變了二百年來哲學界中的一個定論,即:「康德永遠推翻了本體論證明」。從那時起,普蘭丁格發表了7部關於基督教哲學的著作,發表了110多篇論文。由於他的努力和影響,分析哲學和基督教哲學這兩個原來互不相容的領域被成功地「」嫁接在一起。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