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新詩史(修訂版)

中國當代新詩史(修訂版)
定價:198
NT $ 172
  • 作者:洪子誠 劉登翰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083564
  • ISBN13:9787301083567
  • 裝訂:421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新詩史》(修訂本)的著者洪子誠教授和劉登翰先生,前者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有人風趣地說,洪子誠的名字是和當代文學連在一起的,他使當代文學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得以成立,他在前幾年出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印證了這一點;后者任職於福建省社科院,早年曾從事創作並出版過數種詩集和散文集,后來轉入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尤以台港文學的研究聞名於業界。這兩位50年代的北大同班同學,在寫作《中國當代新詩史》時可謂珠聯璧合:一個主要負責當代大陸新詩的梳理,一個主要負責當代台港澳新詩的掃描。

  這部新詩史著着眼於20世紀50-90年代中國新詩發展狀況的整體觀照,和各種詩歌潮流、詩歌秩序生成及構造的條件與方式的全面考察,意在勾勒新詩在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因素推動、制約下的演化軌跡,描述不同階段新詩在題材、主題、藝術方法上的變化與特征。該書采取了詩潮的描述與詩人創作的剖析並重的方法,對具體詩人作品和重要詩歌群體、流派的評述構成該書的一個重點,也是其流光溢彩的重頭戲。整部著作既有宏闊的歷史厚重感,又顯出注重文本分析的輕盈筆調。

本書所評述的,是20世紀50-90年代中國新詩的狀況;勾勒新詩在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諸種因素推動、制約下的整體演化軌跡;描述不同階段新詩在題材、主題、藝術方法上的變化與特征;考察詩歌潮流、詩歌秩序生成及構造的條件與方式;具體詩人的寫作和重要詩歌群體、流派,是本書評述的重點。對於中國大陸和台灣、香港、澳門的當代詩歌,本書采用分別處理的方式,但在具體論述中,也會注意到它們之間的關聯。
 

目錄

修訂版序
引言
上卷 中國大陸當代新詩
 第一章 新詩道路的轉折
  一、40年代后期的詩界
  二、當代新詩道路的選擇
  三、「經典」的選定和確立
 第二章 過程及時期特征
  一、詩人的類型分析
  二、新詩的「當代形態」
  三、發表方式和詩歌刊物
  四、各個階段的概況
 第三章 走進「當代」的詩人
  一、「老詩人」的藝術處境
  二、「中國新詩」派和「七月詩派」的隱失
  三、艾青和田間的「危機」
  四、走進「當代」的解放區詩人(1)
五、走進「當代」的解放區詩人(2)
 第四章 50年代的青年詩人
  一、生活道路和文化背景
  二、主要詩人的寫作
  三、西南邊疆「詩群」
  四、少數民族詩人的創作
 第五章 新民歌運動與新詩道路的討論
  一、1958年的「新民歌運動」
  二、民間歌手和工農詩人
  三、民間詩歌的搜集和整理
  四、詩歌發展道路的討論
 第六章 60年代詩風和「政治抒情詩」
  一、「政治抒情詩」的特征
  二、郭小川等的創作
  三、60年代前期的詩風
 第七章 「文革」時期的詩歌
  一、詩界的「分裂」
  二、公開的詩界
  三、「地下」的詩歌寫作
  四、天安門詩歌運動
 第八章 80年代的詩歌狀況
 一、詩歌「復興」的想象
  二、80年代的詩人「群體」
  三、詩界狀況與詩歌運動
  四、最后的政治詩熱潮
  五、新詩歷史的「重敘」
  六、詩的發表、閱讀方式
 第九章 「復出」的詩人
  一、一種詩歌現象
  二、晚年的艾青
  三、「青春歷劫,壯歲歸來」的一群
  四、昌耀、蔡其矯等的詩
  五、「西部詩歌」和「新邊塞詩」
  六、「遲到」的寫作者
  七、其他詩人的寫作
 第十章 確認已凋謝的流派
  一、流派的重新確認
  二、牛漢等的詩
  三、穆旦、鄭敏的當代詩歌
 第十一章 朦朧詩與朦朧詩運動
  一、《今天》與朦朧詩
  二、朦朧詩論爭
  三、「地下詩歌」的發掘與食指
……
下卷 台灣、香港和澳門的當代新詩
附錄:初版本后記
 

《中國當代新詩史》(初版本)的編寫,主要部分完成於1988年。由於當時出版上遇到的諸多周折,在拖了將近5年之后,才於1993年由北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發行。書出來后,我們研究、寫作的注意力轉到另外的方面。出於對新詩,特別是「當代詩壇」的敬與畏,十多年中很少再認真涉足新詩的研究。

2002年年初,北京大學出版社的高秀芹女士認為,這本書是較早出版的「當代」新詩史,現在還有一些參考價值。她提議我們能修訂再版。這當然是一件不很費力而能討好的事,便欣然接受這個建議。確定修訂的范圍是:一、補寫80年代后期以來,中國大陸和台灣詩歌的狀況,包括詩歌現象,藝術發展趨向,重要詩人的寫作等。二、增寫香港詩歌和澳門詩歌的有關章節,這是原來計划中卻沒能完成的部分。三、根據我們目前的認識,調整、壓縮、修訂原來不當、冗贅的部分,改正資料上的錯訛。

這些工作,開始估計有半年的時間也就足夠。但是,動手之后,才發覺我們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事情一拖就是三年。除了有別的事要做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對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其實可能並不復雜、卻讓我們茫無頭緒的「詩壇」,是否有能力把握,是否能做出不太過於離譜的敘述缺乏信心。在一個時間里,甚至有過放棄的打算。我們面對的,其實也就是80年代編寫這本新詩史時已意識到的難題。這些難題我們曾經在初版本《后記》中提到。

修訂本的基本架構,章節的大體安排,敘述的展開方式,與原來的沒有很大不同。但是改動、修訂的幅度卻較大,有的甚且是重寫(特別是中國大陸詩歌部分)。具體分工是:劉登翰負責修訂台灣詩歌部分,增寫香港、澳門詩歌的章節;洪子誠負責修改、增訂中國大陸詩歌部分。初版本的「后記」也保留在本書的附錄中,作為「紀念」。

修訂過程中,特別是中國大陸詩歌部分,我們從許多詩歌批評家、詩歌史家的論著中受益。對於他們的觀點,在可能的情況下注意盡量直接引用,注明出處。並在這里表明我們的敬意和感謝。洪子誠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開設當代詩歌課程時,以及在和同事、學生的交往中,從他們那里得益多多。他們在課堂討論與平時交談中發表的精辟見解,由於分散且沒有形諸文字,對本書的啟發就難以一一指明。這是頗為遺憾,但必須特意指明並表示感謝的。

本書修訂、出版過程中,高秀芹、張雅秋女士給予許多的鼓勵、支持。她們認真審讀文稿,提出寶貴修改意見。我們要感謝她們的督促和細致的工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