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美國世紀嗎?——2000年之後的美國與世界

又一個美國世紀嗎?——2000年之後的美國與世界
定價:114
NT $ 114
 

內容簡介

  這本書很小,但是談論的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現階段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的關系。首先理應由作者來指出本書的一些不足之處。盡管作者的題目是《又一個美國世紀嗎?——2000年之后的美國與世界》,但是這並不是一本帶有預言性質的專著,也不是主要討論發生在2000年以后的事情。作者只想勾畫一下近年來美國在國際上的一些舉動,從中得出美國外交政策的普遍模式及其對世界其他地區在經濟、政治、軍事和意識形態上的影響。蘇聯的解體——這個受眾人歡呼的「歷史性終結」,以及西方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必然勝利,為這樣一種研究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時機。所以作者冒昧地把研究的專注點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美國政府——特別是克林頓政府上。

  然而,本書最重要的一個主題是:在過去十年里,美國和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的主流政見之爭已經日益趨向於一致。例如在美國,從前的左翼政黨(例如克林頓的民主黨)已經接納了其右翼競爭對手的許多政策,尤其在經濟方面。可見克林頓政府並非代表美國歷史上左翼政黨執政的中斷時期,而是當今各種政治主流思想的合理匯集。因此,當我們在談到外交政策和國際經濟問題而非社會問題時,這種說法顯得尤為正確,這一點作者還將在后面的論述中繼續強調。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比爾·克林頓(BillClinton)在向全世界推銷美國經濟政策的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功。這個事實也印證了作者的觀點。克林頓是冷戰后當選的美國總統,也是繼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Roosevelt)后第一位免受蘇聯的影響而制定國際政策的美國領導人。他鼓舞了美國的士氣,並通過對政府的管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則。其口才和雄辯激起寸美國的高度期望,並提供了一套有用的標准,用於評判在他領導之下的政府的績效。

  應該指出的是,本書並不是一個針對克林頓政府外交政策而作的報告,而是一個更廣的嘗試,以評估這些最為重要的趨勢和狀態——iE是這些趨勢和狀態塑造了20世紀末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盡管在書中,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闡述了政府官員的行動和信念,但是,作者也想更一般地闡釋美國社會的某些基本框架。顯然這是很困難的,但作者希望至少能夠從更寬的視角——商業角度、媒體角度、更廣泛的公眾的角度來闡釋美國對世界的影響。作者還想激發讀者結合歷史背景來思考這些問題,不僅如此,還應站在未來幾十年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作者並不想回答,未來的21世紀是否是美國的世紀,但是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停下來仔細思考這個問題其背后的條件和隱含的假設,以及許多美國人斷言未來是美國世紀的必勝情緒。

  1941年2月,也即美國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十個月,出版業的一位百萬富翁,亨利·R.盧斯(HenryR.Luce),在其《生活》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討論國家狀況的文章。盧斯指出,在20世紀的前40年里,美國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國家已經控制了世界的命運,人類歷史因此也經歷了一個不幸的轉折:

  「想想20世紀吧。這是我們的世紀,這不僅是因為我們碰巧生活在這個世紀里,而且因為這是美國主導世界的第一個世紀。迄今為止,我們的這個世紀意義深遠,但又充滿了悲慘和失望。沒有哪個世紀如此偉大,給人類帶來進步和幸福的許諾。也沒有任何一個世紀有這麼多男人、婦女和兒童經受了如此的傷害、苦悶及痛苦的死亡。」

  當然,因為在盧斯所生活的年代,他目睹了大規模的戰爭,所以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但他的觀點並不是悲觀主義者的見解,他也並不想號召讀者把眼界放低一些。與之相反,盧斯認為世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美國已經獲得了20世紀的所有權,並完全承擔起維護這個所有權的責任。美國成為孤立主義者,極不願意向世界上其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盧斯為美國的義務設立了一系列更好的模型,並作為所要面對的挑戰展現在他的讀者面前:

「美國作為生機勃勃的進取精神的動力中心,美國作為培訓技術熟練人才以服務人類的中心,美國作為行善的撒瑪利亞人」,再次確信給予比索取更重要,並確信美國是自由與正 義思想的強力源頭——從這些基本元素中定能塑造出20世紀,在其中我們能夠而且必將獲得快樂與歡愉,活力與熱情。」

  由此,盧斯認為,現在是美國人依據其文章的標題——擁抱「美國的世紀」,來重新思考的時候了。60年后,盧斯以預言家的形象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原因在於他的這種洞察力——現實證明,20世紀的美國化也就是世界的美國化,從那個時候起,這個過程不斷向前推進。

  1999年1月,在美國國情咨文中,比爾·克林頓總統回應了盧斯鼓勵人們擁抱「下一個美國世紀」的話。在90年代的末期,盧斯的首創或者被政治家和評論員視為一個得體的勝利聲明——是對自二戰以來美國所取得成就的概括,或者被視為對自1900年以來簡單而無可辯駁的描述。但是,人們很容易忘記,自從盧斯的文章一發表,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帶有強烈反美情緒和過激的民族主義,即使是在那個戰爭年代也顯得有些極端。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副總統,亨利·A.華萊士(HenryA.Wal-lace),在1942年發表的一次演講中明確地引用了盧斯的「美國的世紀」,這篇演講在戰爭期間被多次印刷並廣為流傳。華萊士對盧斯提出了言簡意賅的異議:

  「有人已經談到了『美國的世紀』。然而作者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紀——一個將從戰爭中走出的世紀——必將是而且必須是普通民眾的世紀。也許它為美國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保證普通民眾所必需的自由和民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天賦的權利剝削其他國家。先進的國家有責任幫助新興的國家踏上工業化的道路,但不能通過軍事或經濟帝國主義。19世紀的做法在即將開始的人民世紀將不再奏效。」『華萊士對盧斯文章中所暴露出的赤裸裸的自私自利和商業基調——其中包括盧斯對世界貿易的「巨大可能性」的熱切期望——尤感不安。為對抗盧斯的全球美國化觀點,華萊士推出「人民的世紀」,表達了他對戰后迥然有別的國際秩序的期望,他相信,只有一個更加平等的全球秩序才有可能控制發展中國家龐雜的社會和政治力量。

  作者之所以回顧盧斯和華萊士之間的爭論,是因為這兩種觀點在冷戰的40多年中一直存在,它們揭示了「美國化」和「國際化」在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的重要分歧。對於盧斯來說,美國有機會運用其威權和主導地位去拓展新的海外市場,並擴大美國政治和文化的影響。但是,華萊士則更強調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責任,(且最重要的是)在美國的幫助而不是統治下,使窮國家享有自主選擇自身發展道路的權利。冷戰嚴重破壞了華萊士的事業,以及他所期望開創的國際政治格局;然而,到了冷戰后期,也就是華萊士和盧斯之爭過去將近50年之后,美國政壇上又重現更為鮮明的國際主義者的呼聲。蘇聯解體意味着可觀的和平分紅;1992年,民主黨新一任總統,比爾·克林頓,聲明他將加強聯合國的作用,保證美國承擔應有的義務;並允諾推動技術進步,增進交流,密切世界各國的聯系,將世界上最貧窮和最遙遠的地區與像美國這樣富裕的國家團結在一起。

  本書講述的就是這種得到倡導的國際主義,以及冷戰后出現的「美國化」的新浪潮。比爾·克林頓在1999年發表了得意揚揚的就職演說——「下一個美國世紀」,這是我們進行研究的有益起點,本書以下各章的引語都節選自1999年克林頓在美國國會所作的國情咨文。作者希望就克林頓的承諾(並延伸開去,另一個「美國世紀」的理想)近年來與歷史記錄相悖之處進行檢驗,同時,作者還試圖對克林頓政府和華盛頓特區之外的其他美國思想和行動進行描述。本書分為四章,每一章都闡述了美國與別國關系的獨立層面——總的來說,涵蓋了與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意識形態等多個方面的關系。

  第一章闡述的是自從1945年以來,美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側重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建立、美國產品尋求新的海外市場的要求以及從政府干預經濟向自由市場導向的傾斜。作者認為,最后這個發展趨勢自1982年全球債務危機之后已經非常顯著,並對發展中國家有着尤為深刻的影響。而且,盡管政府從自由市場模式中退了出來,但有證據表明,美國為了大力推動其經濟結構,動用政府的相當資源,促使別國政府也從對國民經濟的管理中轉移出來。為了更好地展現美國在這個方面的實際運作,作者舉了三個例子來證明美國經濟政策在海外的影響: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機;正在努力推進的美非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在蘇聯解體后以美國為主導的重建俄羅斯經濟的計划。

  第二章主要闡述美國和聯合國的關系,尤其是在比爾·克林頓在1992年承諾要加強美國和聯合國關系的背景之下。作者描述了美國語境中「國際社會」的出現,評價美國在遵守這樣一個社會規則時;所主張的利益。在這里,作者主要通過分析美國對90年代兩個多邊計划的反應:建立國際軍事法庭的努力,以及禁止使用地雷的國際運動。作者也考察了美國在過去十年里試圖維護和平的舉措,並且詳細分析了1993年對索馬里軍事行動的失利;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事件中綏靖政策所導致的災難性后果;以及1995年美國主導的代頓協議之前對波斯尼亞所采取的混亂的政策。這些獨立事件充分反映了經過高度篩選和自私的美國式「國際主義」,必然導致美國和聯合國關系的惡化,也導致聯合國在克林頓及其政府官員的盛情款待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受到嚴重削弱。

  第三章則討論了在冷戰的余波中,美國軍事的前景,以及五角大樓和政府要員即使在蘇聯解體以后繼續保持高水平軍費開支的種種圖謀。在這一章,作者分析了「無賴國家」的說法,這個說法使美國不斷增加國防開支成為正當理由,也使美國有了借口,擴展北約以維持強有力的西方聯盟(即使蘇聯已經不存在了)。從這個分析中,作者認為美國現在的軍費開支比率極高,同時作者還將通過分析五角大樓和美國主要的軍火商之間的關系來解釋為什麼他們要維持如此龐大的軍費開支。在這一章的最后部分,作者還將進一步分析美國在海外的軍事行動,並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1991年與伊拉克的沖突(以及隨后對該國的攻擊),另一個是1999年北約出兵科索沃。作者對美國在外交政策這個更寬廣的意義層面上的軍事行動很感興趣,尤其是美國實際的軍事行動及其結果與美國政府冷戰后對此所作的(通常是國際主義)解釋之間的關系。最后,作者考察了恐怖主義的威脅,以及美國境外敵對勢力可能的疏遠(與激進),尤其是那些已經親身感受到美國軍事行動影響的人。

  第四章則轉移了視角,試圖就在前面章節里已經提到過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盡管對美國在海外的行為做一些評價很重要,但是作為美國政策的觀察者,我們不應該忽略更大的挑戰——不僅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還知道為何發生,以及如何發生的。在這最后一章里,作者想通過詳細地分析美國的種種意見,以及提出這些意見的不同背景,來回答這些問題,至少是暫時地回答。在這一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美國國內關於外交關系的一些學術性意見進行了簡要的概述,以及對這些「專家」們所處的相對優越的環境進行了評價。第二部分則討論了美國的政府、大學和智囊團在形成美國外交政策的過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作者還研究了政客們在對外交問題制定特殊的政策時所要面臨的壓力;美國的大眾傳媒(大都由法人集團控制)的約束和偏見;以及美國公眾的觀點和關注。

  作者希望能夠通過把每一事件和問題進行分解,納人一個簡單的框架——不管是經濟的還是政治的,借此把美國的國際關系解釋清楚。盡管美國的大公司和富人對美國外交政策有重大的影響力,但是美國在海外的行動是復雜和多面的。美國在采取行動時也許總是代表着少數富人的利益,這是作者所能夠直接觀察到的,同時,作者還給出了許多其他不同的因素來解釋為什麼導致了美國在海外某些政策的失敗和失效。充分理解美國的思想和行為至關重要,有助於美國國際關系的重新定位,以及讓大多數美國公民接受這個事實——另一個美國世紀並非稱心如意的結果。
 

目錄

致謝
中文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美國與全球經濟
1945年以后的全球經濟
「發展」的美國版本:「貿易,而不是援助」
華盛頓共識
第二章 美國與「國際社會」
「國際社會」的定義
「救救每個孩子」:美國與國際維和行動
美國與聯合國:多邊主義的終結
第三章 美國與軍事強權
策略
技術
沖突
第四章 美國的使命
理論
觀點
后記「又是一個美國世紀嗎?」
西雅圖的終結
前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