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脫胎于美國宗教學會1995年在費城、1996年在新奧爾良舉行的“比較宗教研究︰當代的挑戰和回應”專題研討會。與會的十幾位宗教史學家試圖化解後現代學者中反對和支持比較研究的人之間看似不可調和的分歧。他們不僅嚴肅對待後現代的批評,解釋它對自己的著作所產生的影響,並且還提出了新的比較途徑。本論文集是我們了解近二三十年來美國宗教學研究成果的一個重要窗口。

金白莉‧帕頓(Kimberley C. Patton),哈佛神學院比較宗教學和宗教史副教授。其教學研究的重點是古希臘宗教、考古和聖像學以及現象學和諸宗教史等領域。她是本文集編者之一,並將推出論著《諸神的宗教︰禮儀、悖論以及神聖的反省》。

本杰明‧雷依(Benjamin Caleb Ray),弗吉尼亞大學宗教學系Daniels Family NEH杰出教學教授。本文集的主編之一,另著有《非洲宗教︰象征、禮儀和社團》、《布干達的神話、禮儀和王權》。同時撰寫了一系列有關非洲宗教以及有關古代世界和射獵-采集型社會的神話及禮儀的論文。作為貝利美術館負責非洲藝術的助理館長,雷依在弗吉尼亞大學以及在互聯網上創辦了多次非洲藝術展覽。
 

目錄

譯者序
編者序(金白莉‧帕頓、本杰明‧雷依)
導論
一 編者序
二 前言︰巫術棲身于比較
第一部分比較宗教研究︰該領域的現狀
作為神話編撰者的學者--比較的印歐神話和後現代關懷
有爭議的同一性──後現代世界中的佛教研究
後現代與後殖民、後結構的比較研究
第二部分個案研究︰宗教史學的關鍵問題
後之後是什麼?--作為批評方法的比較分析
情境的幻象︰神秘主義比較與後現代主義
談論差異--理解非洲的儀式語言
美國宗教天然就是比較的
對話和方法--重建宗教學
第三部分一種修正的比較︰重新為比較研究正名
雜耍火把--為什麼我們仍需要比較宗教研究
方法論、比較研究和真理
新比較主義的因素
縮像中的巫術--比較宗教學內部的詞源學聯系
因陀羅之網︰比較與知覺的作用--勞倫斯‧沙利文訪談錄


比較的“終結”--再描述與再調整
作者簡介
 

按照著文先破題的古例,我們在此也要先就本書的書名嘮叨幾句。本書的正副標題包含著三個思想要點︰(1)它著意探討的方法論主題是比較研究;(2)它的反省、批評和建構均立足于後現代時期;(3)它強調新比較模式中仍有巫術的蹤影。上述三個要點中的第一點表明該書題旨意義深遠,因為自從繆勒提出宗教學的學科構想以來,比較方法已然成為宗教研究的基本方法,後人抓住這個“把柄”去評點前賢的成敗得失,其撼搖之勢真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比較方法的“命運”與宗教學學科發展的未來走向息息相關,因此,本書作為美國宗教學界整體努力的成果,其對舊比較方法的反省和對新比較模式的構想,必然會有力地刺激新的研究思路,並有助于培育新的學術格局。

當然,這一切的反省、批評和建構,均立足于後現代時期,因此,如何面對後現代的批評,便成了本書各位作者公有的題域和共享的出發點。按照兩位主編的意圖,本書主要圍繞著這樣一個問題來展開︰“後”之後是什麼?或者,後現代時期的比較宗教研究將走向何方?我們從這種提問的方式和設疑的角度,可以清楚地體會到編著者對待後現代批評的基本態度。一方面,他們吸取了後現代批評的積極成果,對傳統宗教學的現代主義信條(如普遍主義、本質主義等)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並對其所采取的學術立場(如理性帝國主義、神學基要主義以及反情境主義等)進行了解構性打擊;另一方面,他們又認真檢討了後現代主義“意識形態”的負面效應和“潛在缺陷”,並試圖從現代主義宗教學的廢墟中“拯救出”一種新的比較研究的“模式”。在他們看來,這種新的比較研究作為一種“學術上的非確定的程序”,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藝術,不是一種客觀的“發現”,而是一種主觀的“發明”——也就是說,我們最好是把這種新的比較研究當做一種智力創造的事業,當做一種運用知識進行調解和重述的富有想像力和啟發性的批評活動。

顯然,與傳統的比較觀相比,新的比較觀更有自知之明。它並不自詡為科學,相反,它甚至還坦言自己有巫術的揮之不去的影子。本書的兩位主編在確定書名時,就直接套用了喬納森‧史密斯(Jonathan z.Smith)在巫術與比較之問所作的關聯︰巫術混淆主觀聯系與客觀聯系,同樣,自詡為“科學發現”的傳統比較研究其實也不過是對聯想律的誤用;順勢巫術依據“相似性”聯想而建立起來,同樣,比較研究也一直是一種收集相似性的活兒,差異性問題已經被忘得一干二淨。當然,兩位主編心里也很清楚,史密斯所用“巫術”一詞帶有貶義。史密斯不無譏刺地把比較研究者比作弗雷澤筆下的巫師,目的是要對他們(包括弗雷澤本人)的理論進行解構性打擊,從而抹去套在他們頭上的科學光環。兩位主編顯然贊同史密斯對于“巫術”與舊比較模式的關聯的說法,但與史密斯有所不同的是,他們還把“巫術”一詞用于新比較模式,這時它就不再帶有譏刺的貶義了。兩位主編的詞義“改造”是否持之有故,這是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不過其中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他們通過這種詞義轉換,已經很好地實現了“比較”正當性辯護的角度變換︰比較研究不再以“發現客觀規律和共同本質”為職志,不再口口聲聲以“科學”自命;相反,它乃是要在“啟發”、“批評和調解”以及“獲取知性洞察力”等方面,重新構想比較研究的潛力。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