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全譯本,1~6)

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全譯本,1~6)
定價:5994
NT $ 5,215
 

內容簡介

《摩訶波羅多》(Mahabarata,一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意譯為「偉大的波羅多王後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爭奪王位的斗爭,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寫成於公元前一五○○年,距今約有三千五百多年了。據說書中記載的史實比成書時間早了二千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發生在距今約五千多年前。

成於三千多年前的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記載了多場激烈的戰爭。

《摩訶婆羅多》,這部古代印度偉大作品的全譯本開始呈現在讀者眼前了。

一幕戲展現一個世界,各個世界連起來構成一個世界的歷史。讀者若能進入這個世界,就會發現原來不熟悉的人物活動,漸漸又會發現原來也還是有點熟悉的。古人和今人,外人國和中國人,書中人和自己,都不是那麽隔絕不能相通的。這樣,我們不由自主要對書中人和事指指點點,進入書中世界和書中人對話了。

這部大書在印度時被稱為「歷史傳說」。歐洲人照古希臘荷馬的書的歸類稱它為史詩。這里面有印度古人裝進去的種種世界縮影。
 

目錄

(一)
印度大史詩《摩訶婆羅多》譯本序
前言
《摩訶婆羅多》內容提要
主要人物表
婆羅多族譜系
導言
第一 初篇
第二 大會篇
(二)
導言
第三 森林篇
(三)
導言
第四 毗羅吒篇
第五 斡旋篇
第六 毗濕摩篇
(四)
導言
第七 德羅納篇
第八 迦爾納篇
第九 沙利耶篇
第十 夜襲篇
第十一 婦女篇
(五)
導言
《和平篇》內容提要
第十二 和平篇
(六)
導言
《教誡篇》內容提要
第十三 教誡篇
第十四 馬祭篇
第十五 林居篇
第十六 杵戰篇
第十七 遠行篇
第十八 升天篇
譯後記
 

《摩訶婆羅多》,這部古代印度偉大作品的全譯本開始呈現在讀者眼前了。

譯者只是起橋梁作用,用不著在書前面說三道四。書的內容如何,讀者自己會看。除了全書目錄、內容提要、主要人物表以及翻譯說明以外,譯者不必在讀者閱讀以前向他提供成見。這是一部有文學性質的作品,只需要譯者對特殊用語加以注釋,此外,書自己會向讀者說話。

作品自己向讀者說話,讀者心中理解並評價,有時會提出疑問又向書中尋求解答,這形成了讀者和作品(不一定達到作者)之間的對話。這是平常的自然的過程。

這是一部很古的書,又是外國的書,又是很大的書,譯本有幾巨冊之多。原作者不會只是一人。最初成書年代至少在兩千年前,有些內容甚至更早。讀者和本書進行對話會成為馬拉松式的長途賽跑。不過可以分段對話,不必一氣呵成。這書的體裁也是對話。一對又一對,一層又一層,從頭到尾是對話。只有很少的敘述和標明對話者的詞不是對話,也不是詩句。這種對話和詩句的體裁表明,這書原是口頭吟唱、傳誦、表演的底本。這是古代民間文學的常用形式,讀者一望便知。讀者一面看書,一面聽印度古人將故事一個一個、一層一層講下去,用問答形式表演下去;自己有意無意也在參加對話。這又好像是台上台下、演員觀眾一同參加的一幕一幕、一場一場的戲劇,連台戲、連續劇。

一幕戲展現一個世界,各個世界連起來構成一個世界的歷史。讀者若能進人這個世界,就會發現原來不熟悉的人物活動,漸漸又會發現原來也還是有點熟悉的。古人和今人,外國人和中國人,書中人和自己,都不是那麽隔絕不能相通的。這樣,我們不由自主要對書中人和事指指點點,進入書中世界和書中人對話了。這書就看得下去,不厭其長了。《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不就是這樣的世界嗎?我們聽到寶玉和黛玉的對話,不是如同進了「太虛幻境」嗎?是虛幻的,又是真實的。是生疏的,又是熟悉的。王熙鳳、薛寶釵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對她們有了意見,我們就談起話來了。古和今,書和讀者,由對話連接起來了。

印度的這部書能不能吸引中國讀者進人其中世界並進行對話呢?譯者不是導游,不便從中插嘴,硬要讀者照譯者一樣看,一樣想。那顯得對讀者的獨立自主能力缺乏尊重。譯者不等於研究者、指導者。研究論文可另作。

這部大書在印度古時被稱為「歷史傳說」。歐洲人照古希臘荷馬的書的歸類稱它為史詩。這里面有印度古人裝進去的種種世界縮影。有家譜和說教,那是祠堂和教堂的世界。有數不清的格言和諺語,那是老人教孩子繼承傳統的世界。有神向人傳授宗教哲學被印度人尊為聖典,那是信仰的世界。還有政治、軍事、外交、倫理等統稱為「正法」的各種各樣的世界。有一個大故事是大世界。還有許多小故事是小世界。讀者游覽這個復雜的世界比進大觀園的劉姥姥還會迷惑。不過可以不先想像畫出全圖,只是怡紅院、瀟湘館┅┅一處一處游覽過去便是。若只想知道大世界,那就可以跳過許多小世界,過門不人,不「求全責備」。否則,在小世界中流連忘返也行,可以「不顧大局」。若是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毫不遺漏,那是研究,不是閱覽了。若不是以研究為目的,就不必那樣看書。這不是課本,不需要字字句句通讀、細讀。若是有選擇的讀,書中有不少世界的情景也許不亞於小說那樣有趣,寓言教訓也不見得完全過時,印度古人好像離開我們今天中國人也不是那麽遙遠,但也不是中國佛教中的菩薩、羅漢。

這是一部有詩的形式,歷史文學的性質,百科全書內容的印度古書。不同的讀者可以各自讀出不同的意義。譯者不可能,也不必要,在書前面介紹自己所讀出的,印度人和印度以外的人、古人和今人所讀出的,形形色色的意義。還是讀者自尋意義為好。

譯者的願望並不僅是使中國書庫里具備這一大部世界古代名著,主要的還是使這書能有和它對話的中國讀者,使這部外國古書能在中國現代起一點多積極而少消極的作用,使讀者能由此多了解一點鄰國印度的真實面貌。遺憾的是原來的詩體無法照搬。原書雖用古語,卻大體上是可以通俗的詩句,不便改成彈詞或新詩。我們決定還是照印度現代語全譯本和英譯全本、俄譯全本的先例,譯成散文。有詩意的原文不會因散文翻譯而索然無味。本來無詩意只有詩體的部分更不會盡失原樣。這樣也許比譯成中國詩體更接近一點原來文體,喪失的只是口頭吟誦的韻律。這是我們的希望,也是翻譯過程中努力的目標。

譯者本不需要在書前講話,而似乎又不能不講話,於是講這些。讀者可以看,也可以不看。我寫下了也可以塗抹去,塗抹去了還可以留下來。最後這半句話是當代歐洲有位哲學家講過的意思,這里借用一下。歷史和古書都是時間塗抹去了的,但留下了軌跡,還不斷意義翻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