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漢文學與中國文學

日本古代漢文學與中國文學
定價:96
NT $ 84
  • 作者:[日]後藤昭雄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6-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49117
  • ISBN13:9787101049114
  • 裝訂:平裝 / 211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日本最初沒有自己的文字,使用中國傳入的漢字。而漢字只是傳到日本的中國文化形式之一,與漢字一起傳入的還有書籍。通過閱讀中國書籍,古代的日本人攝取了中國人的思想、文學、法律等。日本人攝取中國文化中,文學佔了絕大部分,日本人在閱讀和學習中國文學的基礎上,進而自己模仿著用漢字創作漢詩、漢文。日本人創作的漢詩、漢文,或者說凡是用漢字創作的文學作品,我們統稱為“漢文學”。本書書名中的“漢文學”即是此意。

  後藤昭雄先生是目前日本漢文學界的權威,在日本平安時代漢文學的研究上造詣很深,特別是在古代文獻的整理和挖掘方面有著卓著的貢獻。本書是先生從他自己浩瀚的研究成果中選出的、與中國文學有密切關聯的一批珠玉精品。內容有中日兩國人物或書籍的往來歷史,有論述中國文學對平安朝漢文學的影響,有論述當時日本人如何攝取、發展中國文學並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等。
 

目錄

自序
平安朝漢文學概述
第一部 日中文化往來
 關于《延歷僧錄‧淡海居士傳》的佚文傳人中國的日本著作 ——淡海三船著《大乘起信論注》
 關于一首假托延歷遣唐使詩
 往來于日唐間的佛教經典——《千手儀軌》之相傳
 入唐僧帶回日本的文獻——贊文與碑文
 關于金剛寺藏《文集抄》
第二部 日本漢文學與中國文學
 平安朝人與《後漢書》
 平安朝“樂府”與菅原道真的“新樂府”
 菅原道真與白居易——《菅家文草》的編纂及詩注
 菅原道真的詠竹詩
 尚齒會的源流
 白居易《劉白唱和集解》對平安朝文學的影響
 菅原文時的《老閑行》
 大江匡房的《詩境記》 ——日本人11世紀撰寫的中國詩歌史略
 《續日本紀》里的中國口語
 平安朝詩文里的中國口語
譯後記
 

在日本,一般稱中國的古典詩歌為“漢詩”,文章為“漢文”。

日本最初沒有自己的文字,使用由中國傳人的漢字。而漢字只是傳到日本的中國文化形式之一,與漢字一起傳入的還有書籍。通過閱讀中國書籍,古代的日本人攝取了中國的思想、文學、法律等。日本人攝取的中國文化中,文學佔了絕大部分,日本人在閱讀和學習中國文學的基礎上,進而自己模仿著用漢字創作漢詩、漢文。日本人創作的漢詩、漢文,或者說凡是用漢字創作的文學作品,我們統稱為“漢文學”。本書書名中的“漢文學”,即指此意。

書名“漢文學”前還冠有“古代”,下面介紹一下日本歷史年代的劃分。日本歷史分為古代、中世、近世和近代四大部分,古代指十二世紀末以前的歷史階段。其中,又以八世紀末遷都于“平安京”(今京都市)為界,劃分為前期和後期。本書所言“古代”,主要指古代後期,因定都平安京,所以亦稱“平安時代”或“平安朝”。文學史中一般也沿用“平安時代”或“平安朝”這種提法,指’k世紀末至十二世紀末這四百年。

我所從事的,主要是對平安時代(古代後期)日本人創作的漢詩漢文進行考證和研究。本書從我以往發表的學術論文中,選取與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有密切關系的,集成一冊。

起卷“平安朝漢文學概述”,顧名思義,是對平安時代四百年漢文學的演變情況予以概觀,列舉了平安時代問世的主要詩集、文集,以及當時主要的詩人、文人,闡述出平安朝漢文學發展的軌跡。

第一部“日中文化往來”所收的論文,內容都與日中兩國之間人物或書籍的往來相關。

古代日本與大唐有國交。日本派往中國的外交使節,稱遣唐使,他們將先進的中國文化及文物帶回日本。古代的日中文化交流,絕大多數都是中國的東西傳入日本,但也有日本人創作的漢文學作品或著作反傳人中國的時候,《關于〈延歷僧錄‧淡海居士傳〉佚文》和《傳人中國的日本著作》兩篇,談的就是這種情況,它們都是根據大阪府河內長野市金剛寺發現的資料展開論述的。

遣唐使赴中國時,往往有僧侶隨行,為的是在中國學習佛學。這些僧侶回國時,會帶回大量的經書,這是國家賦予“人唐僧”的一大使命,他們帶回的書籍中也包括一些文學方面的文獻。入唐僧為中國文化傳入日本所作的貢獻是巨大的,《往來于日唐間的佛教經典》和《入唐僧帶回日本的文獻》兩篇論述,就是論證這一點的。

傳到日本的中國書籍,有很多流傳至今,有的是原本保留,有的是日本人以中國帶回的書為底本所作的抄本。現存書中有一些在中國已經失傳,我們稱之為“佚存書”。留存于日本的傳本,有的能較好地再現原書的初期形態,資料價值極高,《關于金剛寺藏〈文集抄〉》一篇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例。白居易的詩文集《白氏文集》,在目本廣為流傳,對日本文學產生過巨大影響。《文集抄》就是一個例證,它由《白氏文集》中抄出的賦和詩構成,保持了《白氏文集》較原始的形態,是一部相當寶貴的文獻。

第二部“日本漢文學與中國文學”中的論文,有的是論述中國文學對平安朝漢文學的影響,有的則是論述當時日本人如何攝取、發展中國文學並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本書是受王曉平教授推薦編人這套叢書的。回想1994年我出席在天津師範大學召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有幸第一次訪問中國,踏上這片廣袤的土地,就是受王曉平先生的邀請。是他,給了我難得的機會,讓我從此注視中國,並深深地迷戀上這個國度。十年來,我將近20次訪問中國。今天,又是王教授舉薦,使我又有了這個向中國讀者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機會。在此,謹向王曉平教授致以衷心謝忱。

翻譯本書,我委托正在大阪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高兵兵女士。她曾執教于中日兩國的大學(西北大學和長崎縣立大學),現在的研究方向又恰巧是平安時代漢文學,翻譯任務交給她,非常適宜。也感謝高兵兵女士的辛勤工作。

在日本,長期以來存在著對日本漢文學的偏見,有的說它是中國文學的亞流,還有人說用漢字創作的漢詩文稱不上是地道的日本文學。近年,學界終于開始對漢文學給予公正評價,它正在被廣泛欣賞和深入研究。但我想,許多中國人恐還不知道日本曾有過模仿中國用漢字創作的文學。我希望,通過本書,能使更多中國讀者對日本漢文學有一個新的認識和了解。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84